故事:在遷墳時,我第一“見到”了去世36年的父親

圖:來自網絡


人常言:“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可是,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人覺得會亙古不變的。


故事:在遷墳時,我第一“見到”了去世36年的父親


前年三月,家裡的房子因著拆遷被夷為平地,全村老老少少離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搬遷到了一里之外的新農村。


而去年11月,因為即將修建的國道從父親的墳地橫穿而過,母親又接到了遷墳通知。


遷墳前,母親問我:“你爸的墳要遷了。你覺得是迴歸到祖墳好,還是給父親重新找一個地方?”


“還是把父親遷到咱家的自留地吧,那裡離家近,路也好走,過去看望也方便!”母親說,她也是這樣想的,於是她就到了村委,在遷墳補償單子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又在上面按了手印。就這樣,遷墳的事宜就定了下來。


我已經38歲,父親去世那年,我還不到兩歲。對父親沒有任何概念和認知,確切地說,我自己還沒有“見”過父親是什麼模樣。


如今,父親在我腦中的形象,全是由母親為我描述的。母親說我父親濃眉大眼,很愛乾淨。從部隊轉業回來後,被村裡安排做倉庫保管員,他人很實在,一身的力氣,經常幫助周圍的鄰舍,平時也不怎麼會說話,他非常非常喜歡我,常常抱著我去大隊,去鄉間,去田裡……


在母親的眼裡,父親是完美的,淳樸的,也是有愛的,每次談起父親,她都是老淚縱橫,也把我搞得不知所措,不知該如何去安慰她。


我就這麼不知所措地看著她哭,聽著她說。好像,說著說著,哭著哭著,母親便老了下來。三十多年就這麼過去了。


故事:在遷墳時,我第一“見到”了去世36年的父親


這些年,因為我的職業還算不錯,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但母親常說過:“生活再怎麼好,也沒有父親活著好……”最後,她總會把話題結束於此。是啊,沒了他的生活,家庭的殘缺和我們的寂寞,始終相伴。


母親帶我在農村度過了她的青春。父親離開的那一年,母親二十六歲。這樣的年齡,母親原本可以再選擇的,但為了我,她守寡至今。每當我想起這些,我心裡就會愧疚不已,有時我也常想,有父親在的日子,會是什麼樣子?


母親說,父親生病到去世,就一天半的時間,他患的是心肌梗塞,他沒喝一口水,沒吃一粒藥,家裡唯一的花費,就是救護車將病危的父親送回家時,花了20元錢。


因此,在父親身上,無論是我,還是母親,都是滿滿的遺憾。


從記憶中回過神來,我反而對這次遷墳充滿了期待,我很想看看父親的樣子,雖然我知道,他的肉體早已不復存在。


那天,早上7點15分,我和母親早早地來到了父親的墳前,母親帶著盛裝父親骨骼的大塊紅布。


在父親墳地的周圍,不少墓已經被挖過,現場留下一堆堆的黃土。十分鐘之後,鄰村的一個小夥子開著一輛小挖機來到了這裡。母親站在那裡,默默禱告一番,然後,小夥子在母親的授意下,開始挖去上面的雜草和小樹。


隨後,叔叔開著三輪車,帶著一個大理石棺材到了現場,他把車子停靠在路邊,過來幫忙。


故事:在遷墳時,我第一“見到”了去世36年的父親


父親的墳地在靠河岸邊的斜坡上,雖然棺材的一個角落已經腐爛,但其它地方整體還算完好,我和叔叔費力地掀開棺蓋,裡面的一切頓時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的眼淚,在那一刻,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親一生僅僅27年,還沒來得及擁抱幸福,但他卻以這樣令人心酸的方式離場。父親穿的中山裝,依稀還可以分辨出當初的模樣,藍色的,母親說,這身衣服,是他們結婚時穿的,後來一直沒捨得穿……


我一邊聽母親說話,一邊審視四周,發現了父親的骸骨整整齊齊,父親很高大,大概一米八左右的樣子,雖然歷經這麼多年,父親依然安靜的躺在那裡,不過,他再也聽不到我的哭泣,再也聽不到母親囉裡囉嗦的唸叨。


我小心翼翼地跨入棺材內,先撿起父親的頭骨,我捧在手心,仔細端詳著,那一瞬間,觸景生情,我的心如刀絞,那種入骨的痛感和失落感,沒有人能夠體諒的。沒想到,一別三十多年,我竟以這樣的方式,第一次有記憶地“見到”了自己親愛的父親。那個在我幼年親我抱我的人,如今只剩下一堆累累白骨。


我把父親衣服的碎片,放在棺材的角落,屏住淚,按著順序,撿拾父親從頭到腳的每個骨片,放入事先預備的紅布里。


四十多分鐘,我和叔叔把父親的所有骸骨輕輕地裝進石棺裡,再慢慢地開車,前往自留地的墓坑裡。


一路上,母親又在不停地給我講述著父親生前的點點滴滴。她鮮明的蒼老提醒著我,縱使再多描述,也無法還原記憶中的那些場景了,時光中發生了太多難以讓人接受的變遷,時光也剝奪了我對父親所有的記憶。還好,父親去了,唯有他的愛還停留於在原地,還盛裝在我的心裡。


故事:在遷墳時,我第一“見到”了去世36年的父親


臨別前,看著父親的新墳地,我默唸:父親,在新家裡,願你長駐久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