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稱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怎麼看?

小城市的奮鬥者


“無法超越”這個詞使用的過於誇大了,但是我們現在仍然要肯定“糧倉”的存在,也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與創造力。在當時技術缺乏的環境下,竟然能創造出如此完善的回洛倉,談起回洛倉我們先談談製造它的隋煬帝。

我們眼中的隋煬帝已經被影視劇定型為殺夫奪位、荒淫無道的昏君,但是在此,我們要辯證認識一下真正歷史上的隋煬帝,關於他的功勞:第一件事就是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科舉制,為政府政治選拔人才,成為基層平民翻身的一個機會;第二件事就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實現貫通了南北貿易,也促進了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第三件事就是隋煬帝楊廣未登基時候,曾帶兵跨過長江天險,把其父隋文帝口中的“不現實變成了現實”,從此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約四五百年的分裂時期,實現了南北大統一。其實隋煬帝還是功績很斐然突出的。從以上幾點我們就不難理解回洛倉的產生了吧!


回洛倉,顯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據統計,回洛倉總佔地35.5萬平方米,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總體呈現長方形,在回洛倉的內部建設,整齊劃一,結構功能完善,保障措施齊全,無處不提現著古代大國工匠的獨具匠心。

看法一,隋文帝時期和隋煬帝執政前期,隋朝的經歷一度達到了連年豐收,國庫殷實的局面,特別是南北京杭運河開通後,廣通渠、永濟渠和通濟渠的相互連接,將供給糧食的水源分配到了各個地方,灌溉問題的解決,直接帶來了糧食的成倍增收,再加上隋煬帝的暴斂賦稅,徵收上來的糧食無處堆放,建造幾個規模大的糧倉用來儲存那就是必須的了,所以此時回洛倉就應時而生了。


看法二,古代行軍打仗的首要前提就是後勤供給保障工作,如若將士官兵沒了口糧,仗就沒法進行的。我們也知道回洛倉被建造與河南洛陽,洛陽在古代可是政治軍事經濟重鎮,也是隋朝當時的樞紐之一。隋煬帝時期,曾經三次對外征戰高句麗,因為行軍路遠,戰線被拉的太長,後勤給養跟不上行軍速度,而且當時的國家中心在首都長安,這樣就很有必要建造幾個大型的屯糧所。在此進行屯糧,有利於保證洛陽的軍事進行和全國的軍事進行,緊急時刻可以從洛陽往外調糧。

看法三,隋煬帝早就想遷都洛陽,但是當時的洛陽並不具備一個國家首都的資格,因為南北朝亂世剛剛結束,洛陽又是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當時的洛陽一片凋離蕭條之景。修建回洛倉有利於加強洛陽建設,回籠洛陽人口,發展洛陽經濟,從而達到隋煬帝可以遷都的標準。


無論怎樣,回洛倉的創造還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它是中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正視它的存在,尊重保護它所代表蘊含的古代價值。


小鎮月明


自古以來,糧倉都是屬於戰備部署,到了現代也是一樣,每個城市都有儲備的糧倉。回洛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位置就是今天河南洛陽的小李村。當初隋煬帝建好回洛倉後,因為施政不當,僅維持了10年左右。基於糧倉的戰略位置和重要性,回洛倉在歷史上曾被幾經爭奪,有記載的比如有:李密、李世民等。

直到現代2004年,回洛倉被考古發現,挖掘了八年才讓龐大的糧倉公眾於世。這些糧倉規模非常龐大,它的長度為一千米左右,寬三百五十米左右,裡面有倉窖區、管理區、通道和漕渠組成。倉城中整齊排列著七百多個倉窖,儲糧能力非常驚人,按它的體積容量計算,估計可以儲存3.4億斤左右的糧食。

它現在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也是申報被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說這個隋朝千年糧倉,現代的技術都無法超越,我是覺得有一定道理的。為什麼呢?分析如下:

一、 在建造上

建造上來說,按現在的科技和工具要複製問題不大,現在有挖掘機,總比古人的原始工具強。因為糧倉是口大底部小的,到後期就要人工操作了,人工操作嘛也還算沒問題,但是牆面的加工就有分別了。

據記《農書》記載,“夫穴地為窖,小可數斛,大至數百斛,先令柴棘,燒投其土焦躁,然後周以糠,穩貯粟於內”。

說的是古人為了防潮防蟲蟻,糧倉的牆面用火烤焦,然後將泥巴和糠混合成漿,塗在牆體上。按我們現在的做法是塗水泥,那麼水泥在泥土裡能保持多少年不腐爛呢,頂多也就幾十年吧(否則我們的房產也不會是70年產權了)。

回洛倉上千年的歷史下來,當人們挖掘開來的時候,牆面還是很完整,沒有滲水或者蟲蟻侵蝕的跡象。那麼我們就得研究了,用什麼材料的植物去燒,附牆上的泥巴有沒有其他成分?就牆面這一個防潮、防蟲技術,現代就未必做的到了。

二、在儲存時限上

考古人員在挖掘時,發現了糧倉裡堆得滿滿的糧食,這些糧食現在已經全部成為碳化物了。雖然經過這麼多年的歷史變遷,但是每粒糧食的形狀還是保存的很完整,能夠清晰的辨認出來。當中還發現了個別粒的糧食竟然還沒有損壞,居然還在發芽!

我們現在的生產條件好了,糧食是根本不愁缺乏了。但是有一點很多人都未必清楚的,那就是現代糧倉裡的大米是要定期更換的,就如流水兵一樣,多少年一到,就必須全部更換新米。很多更換的出來的米重新流轉到市場上消化。

有時候我們去買米就會發現,有些便宜一點的,有個別還能看到一些蛀蟲在裡面,這些大多都是糧倉更換出來的陳年米。那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的是我們現代的糧食保存年限還是有限的,防腐劑你總不能經常的使用吧,對身體不好。而回洛倉能做到糧食那麼久遠的保存,這裡面確實有值得研究的東西。

所以說,如題說述,針對被髮掘的隋朝千年糧倉,專家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歷史小地主


隋朝的千年糧倉——“回洛倉”,其建造技術與技巧的確令人稱奇,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但要說“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有點誇大其實了吧。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糧倉到底有哪些令人驚奇的地方:

回洛倉又稱興洛倉,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據史料記載,此糧倉建於隋煬帝大業二年,倉內有三千糧窖,每窖藏糧超過八千擔,守軍上千人,以此估計,興洛倉共有2400萬擔糧食。

2004年9月,由於洛陽一拖廠區進行修建而被發現,2009年7月,開始初步勘探。為配合2014年“隋唐大運河申遺計劃”,於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對其進行保護性挖掘。回洛倉城東西長達到1000米,南北寬355米,面積達355000平方米,和5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相當。倉城內佈局的整齊有序,有管理區、倉窖區、道路與漕渠,一共有700多座倉窯,每個倉窯口都成橢圓形,內徑約10米,深約10米,倉窯外圍還有基槽。

每個糧倉的建造過程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不僅考慮到了防潮防蟲防火,還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性。

首先來看看倉窖的建造吧!

第一步是按照事先的設計挖好倉窖;第二步是點燃乾草烘乾整個倉窯;第三步是用燃燒後的草木灰混合泥土塗在第一層;第四步是鋪設木板席子等防潮,最後放入糧食封存。這種倉窖因為經過了火燒,不僅防潮,而且土壤內的蟲卵也被燒死,還能防蟲害,而且密封性極好。

最能體現古人智慧的是:他們居然是通過在糧倉入口處種植的小樹苗來判斷糧倉的存儲情況。倉窖裡的糧食一旦受潮黴變,就會影響到小樹苗的生長,進而達到控制糧倉情況的作用。

由於戰亂,其中一個倉窯裡的糧食竟然保存到了現代,考古人員從中取出了部分糧食,種子居然還發芽了,種下去以後竟然還結出果實了,經過了千餘年,這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此種保存糧食的方法在農村地區依然廣泛應用,所以,並不存在現代科技無法超越的可能。無論是古代技術還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更多的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只不過是我們更驚歎於古人的智慧而已。


小史坑


2004年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陽一帶進行考古挖掘,當時一路發現了許多的倉窖和古代地下通道,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注。於是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就從此展開了。

在考古學家不斷深入的發掘之後,發現這裡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倉窖,這裡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座倉城。

一開始挖掘到一個倉窖,它的體積就達到了400多立方米,足以讓考古學者感覺到震驚。而經過後來的不斷挖掘發現,專家學者們推測,這一帶大概應該會有700多個這樣的倉窖!

700多個這樣的倉窖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說其中一個單一的倉窖,按它能夠大概儲存糧食達到55萬斤來算。如果整個倉城都裝滿糧食的話,那麼它的糧食總儲蓄量可以達到3.85億斤以上。也就是說這樣一座倉城能夠養活一座城市達到500年之久。

而經過一番研究之後,這個倉庫就是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的回洛倉,也就是位於如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和馬坡村一帶的大型糧倉。

據隋史記載,隋煬帝在登機之後就開始營經營京都洛陽,並且計劃著將天下所有的富貴大族人家都遷到新修的東都洛陽來。以充實洛陽的人口,帶動洛陽當地的經濟發展,這其實也是封建統治者常常用來對付地方勢力的一種方法。

而洛陽從一片虛無到繁華似錦,人口大量增多。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需要解決人口需要的糧食問題。所以隋煬帝就開始著手修建龐大的糧倉,來提供洛陽人民的糧食。

而這個隋朝洛陽回洛倉,到底技術先進在哪些地方呢?

要想保存糧食不壞,要解決三個大的問題,一是防火,二是防潮,三是防蟲。

防火問題對於糧倉來說,主要是選好優勢的地理位置和隱蔽的地方,儘量的遠離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回洛倉選在了洛陽的郊區。並且常年有人把守,而且回洛倉的倉窖是挖掘成一個橢圓,並且循環下降。


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一個直接向下的通道,而是彎曲盤旋的,這樣有利於減少火災的發生,並且便於人們第一眼看到火災,及時的進行撲滅。

第二個問題就是防潮。在南方基本上糧食存儲的最大問題就是防潮了。而在北方防潮可能做得比南方更好,因為北方氣候條件相對乾燥,而且土地裡面的溼度不高。要是在南方往下挖十米就已經成了井,更別說進行糧食儲存。

在回洛倉的建設過程中,聰明的隋朝人在倉窖周圍的峭壁上用大火進行燃燒。而燃燒過後的倉窖,其周圍近百米地方的含水量都烤乾得差不多了。

再加上黃河以北的土地本來就含水少,再大火燒完峭壁之後又在窖壁上塗上一層青膏泥。然後再鋪上木板和木炭。

木板是乾燥的木板,吸水能力極強,而且木炭的防潮能力也是非常好。就像如今我們現代技術中所用的活性炭一樣,不得不歎服隋朝人的智慧。如此一番,防潮問題就得到了根本的解決。

最後一個問題是防蟲。在倉窖當中,不僅環境十分乾燥,而且經過火燒之後,土壤中那些蟲子的卵和自身的病害蟲都已經被殺死了。再加上木板之間的密封性特別好,木火碳又能夠消耗掉木架當中的氧氣。


所以蟲子幾乎不能生存,這個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不僅如此,還在糧倉的入口處種上一些花草樹木,一旦其中的糧食受潮發黴,其內的氧氣就會影響到樹苗的生長,能夠及時的提醒人們。

隋朝回洛倉的防潮防蟲技術,確實相當高明,但是說要比現代技術高,那還是太過了。


史之策


實際上,並沒有哪個專家親口說過“隋朝千年糧倉現代技術都無法超越”之類的話,只不過是一些人的傳言罷了。但洛陽城邊的千年糧倉確實稱得上一個偉大工程,體現了隋朝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技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隋朝(581年——618年)只存在了38年,稱得上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相當短命的王朝。雖然歷史不長,但隋朝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貢獻都可圈可點。

在政治上,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把全國官僚機構劃分為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六部是尚書省下屬的吏部、禮部、戶部、兵部、工部、刑部,是國家最核心的權力機構。每個部又下轄四個司,構成了科學而完善的國家管理機器,對中央政權的鞏固作用不言而喻。

在文化建設上,隋代推行的“科舉制”,可以說是為古代知識分子走向仕途、報效國家提供了極大便利,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創舉。

在民生和軍事上,人們熟知的“隋唐大運河”,是605年——610年由隋煬帝(569年——618年)動用上百萬工匠開鑿通了許多河道,把它們貫通後形成的,隋唐大運河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不論於國家和百姓都是居功至偉。

隋煬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即606年,就把都城從長安遷徙至洛陽。畢竟是新建的都城,況且一下子讓洛陽城增加了許多人口,隋煬帝擔心糧食供應不上,就決定在大運河·洛河岸邊建造三個糧倉,回洛倉、含嘉倉、洛口倉,以此來滿足城內居民的糧食需求。


其中,“回洛倉”是最大的糧倉。2013年被考古發現的就是回洛倉。

回洛倉是名副其實的超級糧倉,整體造型接近長方形,東西長1000米左右,南北寬約355米,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35萬平方米,堪比50個足球場的面積總和。據推算,整個回洛倉可以儲存糧食大約3.6億斤,而隋朝總人口約為5000萬,都城洛陽人口將近100萬,如果按照當時每人每年消耗700斤糧食計算,也就是說,僅僅一個回洛倉的糧食,就足夠洛陽城居民食用半年。


建造這樣的糧倉時,實際上跟過去黃土高原老百姓開挖地下窯洞的工序相類似。現在地上挖出一個道“凸”形的大坑,接著,用特製工具把大坑的表面夯實,讓其達到較高的強度和韌性。之後,在倒“凸”形中間的環形臺階上,挖出一圈圈直徑10米、深度10米的倉窖,最後,用乾柴烈火來燒烤大坑和倉窖,使它變得更加結實、牢固。

最後,給大坑和倉窖表面塗抹一層白膏泥,就是製作陶瓷的高嶺土,質地細膩,黏性較大,不容易滲水,當受潮時,會呈現出青灰色,因此,俗稱“青膏泥”。最後,再把平滑的木板挨個固定在上面,再鋪設一層草蓆,倉窖就算建造完工,可以直接存儲糧食了。

整體來分析,建造一個糧倉並不見得需要多高的技術含量,只不過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高,建造工序很複雜,在古代科技不算髮達的情況下,建造它們是名副其實的大工程。據史料記載,當時是大臣楊素作為總監,每月從全國召集200萬人次來建造三個大糧倉,用時將近一年。

以現在的技術來看,建造它們很輕鬆。


鴻鵠迎罡


題主說的這個倉庫名為回洛倉,是隋朝時期建立在運河周邊的重要倉庫,這個倉庫第一可以滿足軍需糧草,第二可以對受災地區進行放糧賑災。

超級糧倉

這個回洛倉,在隋朝時期建造,但是其規模,卻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糧倉。回洛倉的大小相當於50個標準的足球場。目前它的遺址已經出土,遺址位於今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正好在遺址中間橫穿而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觀察一番。

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這個範圍屬於外倉,在外倉之內,還設有內倉,內倉是內徑10米的倉窖。這樣的內倉一共有700座,東西成行、南北成列。整個糧倉的設計雖然龐大,但是井然有序,堪稱建築界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一座超級糧倉。

千年來無法超越

這樣規模的糧倉,今天真的無法建造嗎?其實不是,以今天的技術建造這樣的糧倉只是麻煩一些而已。真正無法超越的是糧倉儲糧的技術。

回洛倉的建造很有講究,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特殊流程,與普通的糧倉有本質區別,畢竟這樣規模的糧倉如果無法有效儲藏糧食,那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據史料記載,回洛倉裡儲藏的糧食,到了隋朝滅亡,唐朝建立的時候還沒吃完,而且裡面的糧食仍然可以食用,沒有發黴,也沒有遭到蟲鼠的破壞。

經過專家們對回洛倉遺址反覆的勘探,終於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奧秘,那就是在建造時的程序。古人們先是挖以個外徑16米、內徑10米,寬3米,深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在對基槽內進行夯實,防止坍塌和滲水、然後在內徑範圍挖一個深10米的深坑,使用火將坑壁進行燒烤,燒烤後的土壁塗抹上青膏泥,再加上一層木板,在木板上再加上席子,其間進行填充。這樣一套程序下來,就可以有效的防蟲、防潮了。隋朝至今,已經有千年,回洛倉的儲量技術千年以來都屬於頂尖。


其實今天的科技可能已經能夠超越回洛倉,但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前人智慧仍然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畢竟還有很多古人留下的東西,我們都還無法解釋。


野史日記


隋煬帝一生幹過不少大事,其中就包括修建超大型糧倉——回洛倉。但這個回洛倉真的有著當今都無法超越的水平?這倒是有些誇大了。

從修建的緣由來看,回洛倉是順應時勢而建的國家工程。是隋煬帝有這樣的想法,民間有這樣的技術,於是就有了這個巨型倉庫。

北周天和四年(569),一個將來“美姿儀,少聰慧”的孩子在長安出生。他正是楊堅和獨孤伽羅的第二個兒子——楊廣。楊廣在年幼時就因為父親的功勳而受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時年十三歲的楊廣就被封為晉王,官至柱國、幷州總管。不久後,楊廣又授任左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這些職位雖然更多是流於表面,沒有實權的。但能夠獲得這樣的恩賜,還是說明楊廣有足夠的心思,很能討人歡心。

楊廣的心思之縝密,從他與哥哥楊勇爭奪太子之位就可以略知一二。

隋文帝曾派擅長看面相的人私下打量過自己的兒子們。最終相面之人告訴隋文帝,楊廣貴不可言。不久,隋文帝就親自前去楊廣府邸。結果隋文帝發現,自己的這個年幼的兒子,府中絲竹蒙塵,甚至有不少都已經損壞。隋文帝看到這幅景象,以為這個兒子不喜歡玩樂,便對楊廣大加讚賞。自此之後,楊廣越發重視掩飾自己,慢慢博得了“仁孝”這樣的好名聲。

為了討得父母喜愛,楊廣親近自己的正妻,不沉迷於妾室;每次上朝都乘坐簡樸的馬車,對待大臣都非常有理;多次在母親面前抹黑楊勇……最終,楊廣從哥哥手中奪過太子之位。

仁壽四年(604),為了修建洛陽的防禦工事,楊廣徵調山西和河南的幾十萬農民。大業元年(605),楊廣又大興土木營建洛陽。這一番動作,儼然是要把洛陽打造為一個固若金湯的超級大都市。那又怎麼保證這座城市的後勤?需要糧食了就從外地運?在本地種?還是,修建大型糧倉慢慢儲藏?顯然,針對洛陽的地位和實況,楊廣選擇了在本地修築回洛倉。

洛陽作為國家中心,在楊廣看來,顯然不適合再作為農業基地,就好像今天的北京——北京作為國家中心,有的更多的是政治資源而非農業資源。所以在楊廣看來,依靠本地每年的產糧,不足以確保洛陽的糧食安全。而如果僅僅是為了運送洛陽日常所需的糧食就修建大型交通工程,顯然又成本過高,得不償失。所以在本地修糧倉,慢慢積累,就成了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之下,最合適的辦法。

而現代並沒有那些需要隋煬帝去糾結的制約因素。我們有更發達的交通,如有需要,完全可以利用現有物流資源去調配。所以從隋朝的超大型糧倉到現代散佈各地的中小型糧倉,這反而是一種進步。

而從糧倉的修建規模和技藝來看,回洛倉確實是當時先進水平的體現。但放在今天,還是比不過當代糧食儲存技術。

回洛倉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整體面積相當於50個標準足球場。整個倉內已知的倉窖有220座,但據推算總共應有700個左右。這確實是個龐大的工程,在當時可謂是難以想象的。但我們今天的技術水平,如果有需要,也能夠修築這樣的大型工程。目前國內最大的糧食儲備庫中央儲備糧三河直屬庫在本世紀初就已達到儲梁35萬噸的規模。回洛倉放在古代確實無法超越,但在現代看來,也只是一個大工程罷了。

而回洛倉的倉窖在修建時需要先挖坑,之後用火燒烤倉窖壁面,再依次塗抹一層青膏泥、鋪設一層木板、木板上鋪一層席。現在我們的糧食倉儲庫,都已經是混泥土建築。

現代糧倉修建更高效,受環境制約也更小。

就修建的技術含量來說,現代遠遠比古代走的靠前。回洛倉有的,是把當時有的材料組合、利用。就像青銅器再繁複,也只是一件青銅器,製作難度不會高於現在的航空零件或高端電子芯片。回洛倉確實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但那技術放在當代,就是非常原始、落後的了。

我們說回洛倉無可比擬,一方面是它在當時確實世界領先。而另一方面,是我們對我們祖先的創造力的讚歎。他們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這樣的奇蹟,我們用“難以超越”這樣的字眼去表達我們的敬佩,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妥,不是嗎?


鄧海春


在輝煌燦爛的中國歷史畫卷裡,有兩個重要王朝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雖然這兩個朝代的存續時間差別很大,但有很多共同點。這個時期就是隋唐,隋朝國運雖然比較短,但隋朝經濟的發展狀況是比較好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最能體現隋朝經濟的莫過於隋朝部署在不同地區的大型糧倉。這些糧倉大部分毀於戰亂,或者因廢棄而荒廢成了黃土瓦礫。由於史書上對糧倉的細節介紹的不夠全面,人們一直沒有認識到隋朝糧倉的技術水平。

直到考古發現,發掘出了大名鼎鼎的回洛倉後,人們才驚歎隋朝的糧倉儲藏技術。 說起古代糧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竹蓆材質包裹起來的圓柱形糧倉。

這個刻板印象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些只是小型糧倉的佈局特點。隋朝的大糧倉可不是這回事,根據發掘的結果來看,隋朝回洛倉的總面積達到了60多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東西長度接近一公里,南北寬度是600米左右,總共400多個糧窖。

去過北京故宮觀展和旅遊的人,會覺得故宮面積很大,細心看下來,一天看不完。回洛大糧倉的面積相當於多半個故宮,當年儲存滿穀物的場景有多壯觀,可想而知。 如此大的糧倉,在管理上就需要多加留意。

在缺乏現代科技設施的古代,怎麼防火,防蟲,防潮,都成了關係到糧食安危的重大課題。但智慧的古人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其中某些方法至今依然在使用。在防火方面,主要是建立合理的巡視管理制度。


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擁有最先進的防火技術,也並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好的管理制度是首要因素。 在防蟲方面,則採取火燒的辦法。只要有土壤,難免就會生蟲。

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挖好糧倉後,需要在倉內放上柴火,點燃焚燒。焚燒過的糧倉內壁就可以逼退絕大多數的昆蟲。更重要的是,焚燒之後,內壁和糧倉底部的土壤變的更加乾燥,具備良好的防潮特性,一舉兩得。

僅有這些還不夠,緊接著就是塗一層青膏泥,加固糧倉的側壁,然後鋪上乾燥木板和木炭。木炭具有吸收潮溼的特性,是環保且長久的天然除溼物質。

最後一步是鋪上席子,這就可以放糧食了。 為了實時觀測糧倉的情況,除了管理者親自下去查看情況外,還利用了“生物技術”。糧倉入口處會種上長不大的小樹苗,這些樹苗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

如果在特殊季節和天氣裡出現溼氣過大的情況,樹苗會出現異常狀況,管理者可及時對倉庫進行整頓管理。隋朝的存糧儲量,堪稱古代歷代王朝之最。然而隋朝卻很短命,這跟隋朝的內政難題和農業政策有關。

隋朝的內政難題就是針對關隴一帶貴族勢力的運用和壓制。隋唐兩朝建國時,關隴地區的貴族發揮了巨大作用,而王朝一旦建立,如何控制這部分力量就成了難題。

隋朝楊廣沒能很好的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同時隋朝的存糧雖然巨大,但開倉制度極度嚴格。很多地方出現了旱災和饑荒後,地方官需要等到開倉聖旨下達後才能開倉。如果相隔較遠,很多人等不到聖旨就已經死去,不少農民被迫拿起武器起義。強大的隋帝國在內外交困的風雨中最終還是倒下了。


歷史三日談


隋朝時期,我們國家的軍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巔峰,與此同時,某些方面的技術,也達到了極致。

隋朝時期的倉庫,所採用的技術就非常高端。

這裡面說到的隋朝糧倉是隋朝時期的回洛倉,回洛倉是隋朝時期全國最大的一個倉庫。

從東到西有1000米長,從南到北有355米寬,面積總共有35萬平方米左右,相當於半個遼闊的故宮,極其地龐大。

不過我們要清楚的是,這個倉庫並不是單獨一個的龐大倉庫,而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倉庫群。


在這個巨大的回洛倉裡面,還有著其餘大大小小的小倉庫,回洛倉就是由這些小倉庫構建而成的一個倉庫群。

回洛倉的地理位置位於現如今的洛陽附近、隋朝時期的洛陽城外。

這裡主要儲存著從江南地區沿著大運河運到北方的糧食,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以及天氣還有各種因素都非常適合保存糧食的原因,所以隋朝皇帝就在洛陽城外修建了這個巨大的倉庫,以戰略性地儲存足夠應付各種災難的糧食。

回洛倉的建造工序

關於這個倉庫是如何建造的,其實工序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複雜。

首先在建造這些糧倉之前,他們會專門挑選那些基本上很少下雨、天氣比較乾燥的地區。

在挑選好位置後,他們就可以開始開挖糧倉的坑洞了。

在挖這些糧倉坑洞的時候,他們會如同燒陶瓷一般把坑洞四周的泥土燒得更加堅硬、結實以及燒去那些可能會導致糧食發黴的水分。


在做好這些最基本的準備後,他們則會在四周鋪上一些粘性極大的青膏泥,然後在這些青膏泥之上鋪上各種可以吸取水分的木炭、乾草以及木板等物,以把四周封得嚴實,在做好一切妥當後,這才算基本完成了糧倉的建造。

然後再用嚴實的方法將這些糧倉上方封閉好,這樣一個儲藏性能良好的倉庫就建造成了。

回洛倉的落寞

在隋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時,這個身處在洛陽城外的巨大糧倉成為了亂軍以及唐軍的主要爭奪目標。

在打下這個倉庫後,李世民甚至說出了這個糧倉中的糧食足夠再吃幾十年之類的話。

不過因為吸取到隋朝時期回洛倉建造在洛陽城外容易受到敵人攻擊的教訓,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後,唐朝就把回洛倉的主要職責轉移到了洛陽城內,建造成了後來著名的含嘉倉。

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回洛倉才一步步走向落寞,直至最終消失在了歷史之中,直到前些年才被考古學家們發掘了出來。

不過提問中所說到的“專家稱現代技術無法超越隋朝時期糧倉”之類的話,在現實中是沒有人說過的,大家大可不必把這句話當真。

只不過是我們現如今已經不需要如此戰略性地儲存糧食物資,才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研究以及精力罷了。

隋朝的強大

以上就是回洛倉的大概,如果大家還有時間,可以往下了解一下隋朝的強大以及滅亡。

隋朝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差勁,如果我們仔細瞭解隋朝和唐朝之間的區別,那大家或許就會發現一個自己有些無法相信的事實。

那就是隋朝在繁榮和強大方面一點都不比我們時常唸叨著的盛世大唐差。

隋朝的底蘊非常深厚,在隋朝之前,隋朝已經有了西魏和北周兩大王朝的深厚積累,通過這兩大朝代的積累,隋朝在篡奪了北周皇權後,他們很快就走上了一個實力的巔峰。

接下來他們憑藉著強大的底蘊以及關隴貴族府兵制帶來的強大軍事能量收服了南朝,自此統一了分裂已久的南北兩地,重築起了中華江山。

不僅如此,他們在重鑄了中華的原本國土之後,他們還發動著強大的軍隊征討了青藏高原中的吐谷渾和一直威脅著西北邊疆的突厥,自此奠定了他們在西北地區的霸主地位。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甚至被西域各國以及草原中的各族尊稱為了“聖可汗”。

從這個名號中的“聖”字來判斷,我覺得當時隋朝在這些地區的地位一點都不比唐太宗時期在這些地區的地位低。

隋朝滅亡的主因是關隴貴族的激烈反撲

一般我們會覺得,隋朝是因為數次征討高句麗失敗以及挖掘京杭大運河帶給了百姓們巨大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才會引發了動盪整個隋王朝的農民起義,造成了隋王朝最終的滅亡。

但實際上這些問題並不是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隋朝的兩代皇帝得罪了支撐他們皇權的重要勢力關隴貴族。

在這些關隴貴族對他們爆發的反撲下,隋王朝才會在農民起義中被這些關隴貴族給顛覆了。

關隴貴族在歷史中是一個實力非常恐怖的軍事勢力,一共支撐了四個王朝的建立,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就是在這個龐大勢力的支撐下安穩強大起來的。

隋朝取代北周,其實就是關隴貴族勢力內部的換血,唐朝取代隋朝,也是關隴貴族勢力內部的洗牌。

這幾個王朝的皇帝在建立王朝之前本身就是關隴貴族中的一部分,只不過在他們成為皇帝、登上那冰冷的皇座後,他們卻又同時變成了關隴貴族的敵人。

身處權力巔峰的人,往往對那些對自己具有威脅的人是非常忌憚的。

他們本身就是從關隴貴族本身發展而來的,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關隴貴族勢力對他們的強大威脅?

因此在他們從關隴貴族的一分子成為皇帝后,他們一般都會選擇剪除其餘關隴貴族的勢力,以防止他們會把自己推翻。

隋煬帝在這麼做的時候,他丟掉了江山,而李淵和李世民在成為皇帝后,他們因為吸取到這個教訓,所以不敢輕易動手。

一直到唐王朝建立了許久,直到武則天成為皇帝后,她才憑藉著自己狠辣的手段徹底除掉了關隴貴族的威脅。

所以說我覺得提問中所說出的這種狀況應該是不存在的,現代的技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不堪,我們並不能以一概全,而是要全面地看待問題。


孤客生


卓越的隋煬帝。



1.真實的隋煬帝。

說起隋煬帝,我們腦海中立馬會閃現一個名詞:暴君。真是這樣嗎?除了暴政,隋煬帝到底是怎樣一個皇帝?我們應該去偽存真,認識一個真實的隋煬帝。不錯,從很多書上,我們都會被暗示隋煬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其實我們翻看歷史就會知道,大多數皇帝都可以定義為暴君,之所以暴,那也是為了維護其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對比歷代皇帝,隋煬帝其實做出了很多非凡的事情,最大的貢獻就是開鑿京杭大運河和修建國家糧倉。

京杭大運河我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已經有很清晰的認識,歷次考試題目對此都有所涉及,這裡不再贅述。今天我們重點來看一下隋煬帝修建的國家糧倉。隋文帝楊堅在世時,命令在黃河沿岸修建過四個大型糧倉,它們分別是洛州的河陽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衛州的黎陽倉,以應對饑荒年份不時之需,單從這一措施來看,你就會佩服隋煬帝的全局長遠目光。因為經常遇到大旱和洪水等天災,導致這些糧倉仍不足以滿足特殊時期糧食的安全需要,一不做二不休,隋煬帝再接再厲,又命人興建兩個更大的糧倉:洛口倉、回洛倉。楊廣坐穩皇帝后,經過考量認為洛陽作為國家中心,已不適合再作為農業基地,它應該承擔的是政治中心的作用。為了確保洛陽的糧食安全,最合適的辦法就是在洛陽城周邊儲備大量的糧食,為了將洛陽周邊的糧食聚集起來,隋煬帝充分利用便利的水系開鑿大運河,大運河開通後,糧食的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不得不說,隋煬帝雖然驕奢淫逸,但是很有魄力,有辦大事的眼光和手筆,在他執政時期呈現的大運河、大糧倉以及繁華的洛陽城,都證實了他是一位有魄力有作為的務實皇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隋煬帝的勵精圖治,才為以後的大唐盛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李家後來的盛唐豐功偉績其實也有楊廣的功勞。



2.千年糧倉的秘密。

回洛倉就是隋煬帝修建的千年糧倉的傑出代表。回洛倉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經過考古,已經“浮出”地面的整個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在這個規模宏大的糧倉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總數大約有700座,現場十分壯觀,仔細觀察,各個倉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口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規模巨大,每個倉窖可以儲存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糧3.55億斤,按照當時的糧食生產水平,一個回洛倉就可以裝下全國收穫的糧食,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樣規模的建設確實是十分驚人的。經過考古發現,糧倉的建設也是十分科學的,他們先在生土上挖一個外直徑十六七米、內直徑10米至12米、寬約3米、深1.5米至2米的環形基槽,然後對基槽進行夯打,從而形成一個堅實的倉窖口。再在夯打後的倉窖口內挖一個深約10米、口略大於底的缸形倉窖。外圍的基槽就像一個“保護罩”,讓內層的倉窖更牢固。在1000多年前,古人就能想出如此科學的方法,解決了存糧中的防潮和防蟲的技術難題,也確實讓人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