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劇情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廣受大眾好評。為什麼其會如此火爆?它的播出帶來了哪些影響與改變?此篇文章便淺談一下。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脈傳承

影片用一種年輕的視角望進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文物修復技藝的薪火相傳,人與物的相互陶冶、豐潤與傳承,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的故事。每位文物修復者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我在故宮修文物》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節目立足於不為大眾所知的文物修復師與他們日常的工作,通過對一件件文物修復方式、手法,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能夠了解這個職業,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通過雖然影片中未出現過那些令觀眾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但這些看似平凡的工匠們在修復文物的同時引出其背後的故事,反而更加“接地氣”,讓觀眾能感受到平易近人,讓文物不僅僅是一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成為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從博物院中的“文物藏品”入手破題文化綜藝,用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近文物,力圖通過文物修復與匠人們的講述將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結合,讓觀眾在觀看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與自豪。通過匠人們令人驚歎的奇妙手法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僅是一件陳列品,其中承載的歷史意義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與此前有過的為數不多的古董相關綜藝、電影不同,如《鑑寶》之類的綜藝是將著重點放在鑑別真假,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則是將層次提升到了整個文物背後的故事。節目目的也不在於討論文物的真假物質價值,而是為了讓這一些或許一輩子置於博物館內的古物,能跟普通大眾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脈勾連。或許這些東西你永遠都不可能買回家,甚至只能隔著玻璃櫃遠遠地注視它,但是你可以從它身上賦予的故事感慨我們老祖先的東西有多麼的無與倫比,然後來驚歎我們血脈裡流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多麼的值得人驕傲。你的所有感動來自和你血脈相連的祖先,來自曾經在這片圖大上辛勤耕作的人民,是他們用雙手鑄造了輝煌燦爛,也是他們把這些傳承到如今。國之重器讓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它值多少錢,而是它背後凝聚的人文和民族性格。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大大增強文化自信,賦予我們以國家天下的情懷。哪怕我們只不過是這華夏大地的一名小小走卒,但只要有一點點星火,就足夠燃起心中的國魂。就像《國家寶藏》製作人所說:民之魂 ,文以化之 ; 國之魂 ,文以鑄之。數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高度自信,是我們不可丟失的文化寶藏。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內首檔文物修復紀錄片,描繪匠人的古今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