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呂志雄
雖然新冠肺炎源頭還沒有查到,但其宿主是野生動物,已是無疑的了。抗疫過程中,我們也達成了共識,就是不食用、不獵殺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這樣的共識其實早就有了,但這次是以血的教訓加深了我們的認識。保護野生動物,並不只是環保人士的事情,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不食野生動物,不用動物製品,沒了市場,就能從根上杜絕獵殺。遠在山林的野生動物平安,就不會將病毒傳到繁華都市,我們才能平安。可要將這種共識落到實處,知易行難。克難,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更狠一點,敢於向自己開刀,下定決心改變有損環保的習慣,改善生態環境。
本報3月25日報道了小秦嶺恢復生態的例子。挖金礦,挖出了金子,失去了青山,換來了環境惡化。要治理,關停金礦,礦主開始是軟磨硬抗,要他們修復生態更是難辦,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硬起手腕,依法辦事,硬是將環保推行了下去。這個過程中,為了找到一個坑口承包人,工作人員一天一夜跑了上千公里;在石頭堆裡種樹,得從山下運土,車不通,就肩扛手提;防風吹、怕雨衝,就用可降解無紡布固土保墒,剪無紡布的工作人員虎口磨出了繭子、手指磨起了血泡……付出的並不只是這些艱辛,還有經濟上的,GDP暫時下降了,當地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這樣做,值不值得呢?值!看本報記者的描述:“溝裡格外寧靜,偶爾聽到鳥鳴聲和溪流聲”“河水唱著歡快的歌謠從這裡直奔黃河,溪流淙淙,水質清透”。護林員說“原先這裡人多車多,哪兒能聽到水聲和鳥鳴?現在,人走了,水清了,這水可以媲美礦泉水!”“2019年2月6日,保護區內架設的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在林間覓食的畫面”。這是怎樣祥和宜人的景象,有這一份祥和宜人,遠在城裡人的才能祥和地生活。
不說別的,那原來如水泥漿如今媲美礦泉水的河水都流入黃河,而黃河是沿岸城市重要的水源。經歷了壓力之後,經濟發展也轉型升級了,小秦嶺山腳下的靈寶市故縣鎮河西村,過去沾了開採金礦的“光”,被譽為“黃金村”,可因為汙染,不少群眾生了病。如今,河西村逐步走出了新的發展路子,開發漢山風景區、建設民俗街,發展特色農業,吃、住、玩、樂一條龍的文化遊越來越紅火。保護生態並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
要有收穫,就得付出。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就得對自己下手狠一點。當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正在實施,這是加強環保的機遇,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融入其中,抓住機遇,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就要把環保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該搬遷的搬遷,該加強汙染治理的要捨得花錢治理。對於政府部門來說,要硬起手腕,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糾,保證生態不再受破壞,還要盡力修復破壞的生態。咱們群眾要管住嘴,堅決不吃野生動物,讓獵殺者沒有市場,還要不怕麻煩,堅持執行不亂扔亂倒垃圾的環保措施,讓黃河邊上雁群安然棲落、鷗鷺自在鳴叫、錦鱗歡快跳躍。
閱讀更多 河南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