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唐朝末年國勢衰微,百姓流離失所,全然沒有了當初大唐開元時期的盛世榮光。朝廷上下的各級官吏也都腐敗不堪,對人民實行欺壓政策,所謂“惟思竭澤,不慮無魚”就是對那個時期黑暗的官場風氣最好的詮釋。

當時的翰林學士劉允章就指出國有“九破”,民有“八苦”,人民苦不堪言,反抗就必然會出現。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率眾起兵反唐。得知消息後的黃巢也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帶領子弟起義。

這本來是一場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大型起義活動,進行得也相對順利,可是最後卻失敗了。故藉此小編就來探究一下,黃巢起義的歷史背景,以及失敗的原因。

引言

唐朝後期,朝中勢力拉幫結派,勾結亂黨,奸臣當道,繁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並時常爆發藩鎮之間的戰爭,統治者根本無力管制,只能任由事態發展。

連年的戰爭導致人民賦役繁重。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時年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麥子幾乎顆粒無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賦稅仍未減輕,被逼無奈的民眾開始策劃起義。次年,王仙芝率兵起義,黃巢隨即響應。

黃巢率軍先後攻破中原地區,隨後攻陷長江中下游地區,繼而北上攻陷長安。廣明元年(公元881年),黃巢稱帝,建立大齊政權。然而就在第二年,唐僖宗起兵反攻,黃巢軍節節敗退,之後帶領殘部進入泰山,自此便音訊全無。

通過這一歷史著名農民起義事件,小編將淺談黃巢起義的歷史意義,以及其所代表的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黃巢起義戰略圖

唐朝末期的黑暗社會

唐朝末期的藩鎮割據如同西周,西晉時期分封制導致的諸侯亂起一樣,這種情況在黃巢起義之後就更加嚴重。各大藩鎮節度使常年征戰,導致百姓流連失所,無家可歸,並且戰爭所需要的物資便完全是從老百姓手中掠奪來的。

據《資治通鑑》中記載“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

在中央朝廷內部,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幾乎全都無所事事,搜刮百姓似乎成了他們唯一有能力去做的事。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全國各地連年發生水旱災,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旱災嚴重,糧食幾乎顆粒無收。但自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百姓肩負的徭役更加沉重。這也成為後來農民拿起武器反抗的根本原因。

有《資治通鑑》中記載:“臣竊見關東去年旱災,自虢至海,麥才半收,秋稼幾無,冬菜至少,貧窮百姓鎧蓬實、蓄槐葉為食。或更衰贏,亦難採拾。常年不稔,則散之鄰境。”

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黃巾起義

王仙芝、黃巢起義

公元874年,隨著王仙芝的起義,黃巢也積極響應。黃巢軍士氣浩蕩,連戰告捷,很快便攻破了山東、河南多處地區。

有《舊唐書》 中記載:“初,里人王仙芝、尚君長聚盜,起於濮陽,攻剽城邑,陷曹、濮及鄆州。先有謠言云:“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及仙芝盜起,時議畏之。”

可是之後朝廷想要招安王仙芝,王仙芝應允,黃巢聽聞之後勃然大怒,與王仙芝大打出手,兩人的關係也迅速惡化。經過了這個小插曲之後,黃巢帶領自己的軍隊與王仙芝分道揚鑣,繼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征戰。

雖然之後兩人不計前嫌又有過多次合作,但最終還是徹底決裂。朝廷再次招安王仙芝都沒有什麼結果,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殺。

有《新唐書》中記載:“未幾,詔拜仙芝左神策軍押衙,遣中人慰撫。仙芝喜,巢恨賞不及己,詢曰:“君降,獨得官,五千眾且奈何?丐我兵,無留。”因擊仙芝,傷首。”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攻克了廣州,休整過後,繼續揮師北上。次年,起義軍先後攻克了安徽,浙江多處重要地區,直逼唐朝首都長安而去。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登基稱帝。

黃巢起義的失敗

黃巢的起義是蓄謀已久的,而起義又是廣大受苦百姓的意願,所以一時間群情激奮,士氣浩蕩。相比於大唐中央腐敗的正規軍,黃巢軍雖然大多都是農民出身,但也因為其同心竭力,戰鬥力不容小覷。大唐守軍的節節敗退成了必然。

然而,就在黃巢佔領長安,稱帝建國的第二年,就因為朱溫的反攻而失敗。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唐僖宗率眾反攻,原本是黃巢手下將領的朱溫叛逃歸唐,並被唐僖宗重用。

在唐軍大將李克用的猛烈攻擊下,黃巢先後損失孟楷,趙璋等幾員大將,多處地區兵敗失守。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克用率兵五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同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精銳盡皆投降於朱溫。

之後,無奈北上的黃巢在進入泰山之後,音訊全無。後世說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說他被手下人所殺,首級獻給了朱溫,也有的說他沒死,只是出家做了和尚。之後黃巢的兒子雖然繼承父志,但也很快就被剿滅。但不管結果如何,黃巢的起義是失敗的,就如同曇花一現,驚豔的一瞬間便暗淡了下去。

有《新唐書》中記載:巢從子浩眾七千,為盜江湖間,自號“浪蕩軍”。天覆初,欲據湖南,陷瀏陽,殺略甚眾。湘陰強家鄧進思率壯士伏山中,擊殺浩。

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李克用畫像

黃巢起義失敗的原因

首先是因為黃巢沒有屬於自己的後防線,也就是所謂的根據地。自打他起兵之後,就一直在四處流動作戰,戰略上毫無章法,沒有後援,更沒有物資,只能維持一路上打到哪吃到哪的情況。

好不容易攻打下來的地區,他不駐兵防守,而是在攻打下一個目標的時候棄之不用。就這樣,他雖然攻克了很多地方,但真正屬於他的卻沒有幾個。從長遠的戰略眼光來看,沒有持續的後方物資供應,失敗是遲早的事。

其次就是他放走了唐僖宗。在黃巢攻陷長安的同一年,唐僖宗曾帶兵反擊,雖然沒有成功,但黃巢也沒有乘勝追擊,這給了唐僖宗喘息的機會。也就是他的這一輕敵舉措,直接導致了後來唐僖宗的反撲成功。

也就是說,黃巢的成功註定只是一時的,他沒有對未來形勢的戰略眼光,而是隻注重當下。在攻克長安之後鬆懈敵人的進攻,輕視已經逃走的唐僖宗,這一切都成為了他失敗的重要因素。

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唐僖宗畫像

反觀農民起義的歷史侷限性

黃巢的起義從一開始的戰略方針上就存在著錯誤,因為他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革命綱領和革命計劃,這也是歷來農民起義的共有詬病。

這導致黃巢起義更像是一個沒有準確目的,只知道掠奪資源,吃糧搶錢,觀念狹隘的土匪組織。起義畢竟是由飽受壓迫的農民組織,不管是從遠光卓識,還是受教育程度上來說,都不能促使他們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革命政權。

沒有真正的革命政權,當真正的威脅來臨之時,他們只能化作鳥獸散,一擊即潰。另外,在歷史記載中,黃巢圍攻陳州的三百多天時間裡,為了保證軍需,他竟命令部下食人肉。不妨猜想,這些被吃掉的人都是什麼人?恐怕只能是無辜的老百姓了。

有《舊唐書》中記載:“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黃巢的起義軍已經與當初成立初始的起義軍完全不同了,可謂是離經叛道,這些都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從唐末“黃巢起義”入手,探究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農民起義

評價

起義是農民被壓迫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會出現的行為,黃巢只是一個代表人物。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加劇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階級矛盾而引起的。

雖然黃巢並沒有直接導致唐朝的滅亡,但他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起義失敗之後,唐朝的的國事更加衰微,百姓對朝廷的怨恨越演越烈,藩鎮割據的局面再次嚴重,這些因素都將使大唐一步步走向滅亡。

歷史上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都源於其侷限性。可是,那些成功的農民起義無一例外,都是藉助農民的力量一步登天。

這是領導者的智慧,他們既能充分利用農民的力量,又能把握他們的思想,在長遠的戰略計劃中讓廣大農民看到希望。所以,總的來說,黃巢起義還算是一場比較成功的起義活動,歷史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