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雍正登基,德妃就是太后,宜妃為何還作死的去挑釁德妃?

用戶5547794900


康熙皇帝去世後,雍正皇帝登基,對於康熙的寵妃宜妃郭絡羅氏,雍正自始至終,都沒有給她好的臉色。

宜妃郭絡羅氏,位列康熙的“四妃”之一,按照“惠宜德榮”的排序,她的地位是排在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和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之前的,並且宜妃一直以來,都受到康熙皇帝的極度寵愛,對其“眷顧最深”。

但是伴隨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的去世,雍正皇帝的登基,宜妃郭絡羅氏的命運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康熙剛剛去世,雍正就開始對宜妃進行公開的斥責,並且親自下詔書進行問罪,之後更是將宜妃趕出宮去交給宜妃的兒子五阿哥胤祺。而雍正在對康熙后妃冊封太妃的時候,宜妃也都是沒有獲得任何的冊封。而宜妃去世後,在雍正在位期間也沒有進行下葬,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才被安排葬入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


雍正訓斥宜妃傲慢無禮的僭越行為,既有雍正對於宜妃的厭惡,當然也有宜妃自己的原因。

但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后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皇考未登梓宮前,倉促之際,宜妃母妃見朕時,氣度竟與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國體。

雍正降旨專門斥責宜妃郭絡羅氏是在康熙入葬十六天之後,在雍正的旨意之中,宜妃郭絡羅氏的僭越行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康熙去世的時候,皇太后也就是德妃烏雅氏,尚且由人攙扶行走,但是宜妃卻坐軟轎前行,並且是走在德妃的前面,全然沒有尊卑之分;

其二,就是宜妃在雍正面前依然沒有君臣之禮,深情氣度與雍正的生母一致,進而招致了雍正的反感。

宜妃之所以在康熙去世後有如此行為,進而被雍正抓到把柄進行訓斥,也是有著不可避免的原因的。

首先,一直以來,宜妃的位置都是要高過德妃的,況且久居深宮之中,在加上康熙對其的寵愛,早已形成了習慣,一時間難以改變。

其次,雍正皇帝在之前的“九子奪嫡”過程中,可以說是不顯山不露水,異常的低調,這樣就給了宜妃以及其他的所有人很大的錯覺,因而在此之前,並沒有真正的在意雍正,或者說,並不知道雍正會對此大做文章。

再次,此時的德妃只是名義上的皇太后,還沒有為雍正所冊封,說道僭越更多的是因為雍正的主觀臆斷。

當然還不應該忽視的是,宜妃與德妃兩人的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雍正以及德妃對於宜妃的評價,宜妃遭到雍正斥責,德妃在一旁煽風點火,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宜妃為雍正所厭惡和記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宜妃的兒子,九阿哥胤禟。

雍正在“九子奪嫡”中,所面對的最為強勁的對手就是八爺黨集團的眾位皇子了,其中最讓雍正感到厭惡的除了八阿哥胤禩,就是宜妃的兒子九阿哥胤禟了。

一方面,胤禟非常機智聰慧,是八爺黨的骨幹力量,先是為八阿哥胤禩,後來又為十四阿哥胤禵的奪位進行出謀劃策,給雍正造成了實質上的威脅;另一方面,胤禟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有錢的,因而也就成為了八爺黨的財神爺,提供了大量的財富和經費。

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對於九阿哥胤禟是極度的記恨,剛一即位就將其發配到西北,雍正四年(1726年)就被雍正削宗奪爵、圈禁致死。

而雍正也把他對於九阿哥胤禟的記恨轉嫁到了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絡羅氏身上,進而才有了雍正對於宜妃的厭惡和苛刻。


雍親王府


都別搶,我來答。

宜妃,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那位由鄧婕飾演的妃子。

她深受康熙帝的寵愛,並且為康熙生下了三個兒子:胤祺、胤禟、胤禌。

德妃就是雍正帝的母親,孝恭仁皇后,生前是康熙帝的嬪妃。

宜妃雖然深受康熙帝的寵愛,但是她和德妃之間並沒有矛盾,即便九子奪嫡發生時,兩位妃子也沒有捲入其中。

但宜妃遭到雍正排擠打擊的根源還是由於他和皇九子胤禟的矛盾導致的。

胤禟在“九子奪嫡”之中屬於八爺黨,站在了四爺雍正的對面,他是八爺和十四爺的忠實擁護者,數次給這兩人出錢出力。

八爺胤禩很喜歡相面,且非常喜歡結交人士,所以開銷非常大。而胤禟經常出錢資助胤禩,當胤禩的母親病故時,胤禟也很積極的和胤褆一起幫助胤禩打點事務。

不諳城府的胤禟甚至還拉著四爺胤禛一起去幫助胤禩,遭到四爺的斷然拒絕,同時也讓胤禛對胤禟越發反感和厭惡。

十四爺胤褆西征時,胤禟個人出資數萬兩資助胤褆,此外胤禟還通過太監姚子孝和胤褆私底下溝通京城裡的消息。

胤禟十分看重胤褆,還出錢給胤褆修繕住宅。

可以說,正是由於胤禟是八爺黨的親密關係,最終導致雍正對他極為厭惡和反感。

作為八爺黨的支持者,胤禟無可避免的遭到雍正的重重打擊,最後被雍正幽禁而死,還被侮辱性的改名叫做“塞思黑(意為討厭之人)”

享受此殊榮的還有八爺胤禩,他被改名為“阿其那(一說是豬,一說是狗)”。

除了胤禟備受雍正的打擊,胤禟的母親宜妃也因此受到牽連。

康熙剛剛駕崩時國喪期間,宜妃也生了一場病,導致身體虛弱,無法行走。但是皇帝駕崩又不能不去,因此就讓人抬著軟塌抬著自己去。

這一幕被剛剛繼位的雍正瞧見後,就作為藉口下詔斥責了宜妃一番說:

今朕新即大位,凡事遵循典制,率由舊章……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后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全然不知國體……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

不久以前,宜妃就被雍正遷出內廷,命令她搬出翊坤宮遷居到兒子胤祺的府邸里居住。

另外按照禮制,新皇帝登基後都會追封前朝皇帝的妃子為太妃,但是宜妃都因為兒子胤禟的緣故一直被排除在外。

所以她的封號一直是宜妃,反觀雍正的母親,先是被尊為皇太后,在乾隆和嘉慶朝時又被追封為皇后。

而這位宜妃其實說她冤枉也不冤枉,倘若她沒有給康熙生下三個兒子,想必也不會如此受到康熙的恩寵。

兒子失勢後,那麼也就不難怪她的地位也會隨之下降了。

但想必她自身也有過人的才能和本領,才能贏得康熙的寵愛,當然隨著康熙駕崩,這一切恩寵都隨之煙消雲散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宜妃是康熙最寵愛的妃子,在有康熙的日子裡她的人生都是春天。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她尚未生子就被封為宜嬪,七嬪之一,她成為康熙朝皇后、貴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後宮主位。後來一連生了三個兒子,被封為宜妃。

宜妃從1680年到1685年,在這短短的五年之內,給康熙生了三個皇子。他們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12歲夭折)。

《永憲錄》:“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顧最深”。《清史稿》:“聖祖甚愛之”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順序)

“母憑子貴”,嬪妃在皇宮中拼地位主要靠生孩。有了兒子的宜嬪更加受寵,地位穩固。她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晉升為宜妃,排在康熙四妃之次,僅次於惠妃那拉氏,居住在西六宮之一的翊坤宮。她是入駐翊坤宮(僅次於皇后住的坤寧宮)時間最長的一位,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有近半個世紀之久。


宜妃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白富美,官二代,她是佐領三官保之女,她與妹妹一同嫁給康熙帝,她妹妹地位不如她。她性格驕橫,為人處世也一定有她的過人之處,否則不會得到康熙特別的寵愛和牽掛。


據記載,康熙皇帝出征在外時,心繫宜妃,怕宜妃擔心他的安危,他會命人向翊坤宮書信報平安,還會捎回當地特產給宜妃,這雖不是獨一份的恩寵,但在後宮妃嬪裡也不多見。



宜妃的老爹也因她仕途輝煌,升為駐防盛京(瀋陽)的正三品武職,職掌盛京內務府關防印,成為主宰一方的地方要員。

身緣戚屬,班亞近臣。銜書盛京掌管內務府關防印(《清列朝後妃傳稿》)”

康熙帝出巡盛京時,曾兩次在其父三官保的第宅駐蹕,這樣的殊榮,在康熙帝后妃中獨她一人。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駕崩,雍正繼位。由於宜妃次子胤禟是雍正的政敵,他是幫助“八阿哥黨”打壓雍正的重要人物,皇權鬥爭失敗後的結局是血腥殘酷的。宜妃也隨之受到連累,有“母憑子貴”變為“母憑子衰”。


(九龍奪嫡圖)

宜妃人生的大落差

康熙一死,宜妃的冬天就隨之降臨。有史可考的記載,宜妃首次受屈,是在康熙的葬禮上:

康熙駕崩時,不巧的是宜妃正病重,走不了路,她便命人抬著她乘軟榻奔喪,坐就坐唄她還乘軟榻走到雍正生母皇太后的前面,而這位皇太后卻是被人攙扶著步行奔喪。這讓雍正找到報復的機會,他當著眾人的面狠狠的斥責了宜妃的宮女和太監,藉機斥責宜妃乘軟榻出席致哀,一是對先帝的不敬,二是眼裡更沒有他這個新皇帝。這讓一向受寵的宜妃顏面盡失。

“宜妃,郭絡羅氏。當聖祖崩時,妃方病,以四人舁軟榻詣喪所,出太后前,世宗見之,又傲,世宗為詰責宮監(《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老皇帝屍骨未寒,宜妃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受到新皇帝嚴厲斥責,這是一生中前所未有的羞辱。事情遠沒有到此結束,等待她的是厄運連連。平時驕橫慣了,她在為 康熙帝守靈的時候,習慣了昔日的地位,慣性似的跪在新君 雍正生母 德妃之前,眾嬪妃位之首。這個舉動讓 雍正皇帝非常生氣。

雍正帝在十一月二十九頒佈聖旨,公開指責宜妃的行為,讓她再次受辱,主要“罪名”有三條:

第一,宜妃沒有向皇太后行大禮,

“但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

第二,宜妃坐軟榻、守靈到皇太后的前面。

第三,不尊重新皇帝。

這三條罪狀讓宜妃的人生跌入低谷,眼前佈滿大坑。

從此,宜妃身邊的侍從被雍正嚴密監控。雍正對宜妃的處置,還遠沒有就此結束,他在分封康熙諸妃為太妃的時候,唯獨把宜妃排除在外,還對宜妃的太監進行流放,宜妃的日常也受到雍正的嚴密監控,整日如坐針氈。

宜妃的兒子九阿哥胤禟(yìntáng)被排擠,派往西寧駐紮,他與母親在翊坤宮辭行時也受到嚴密監控。雍正帝最終將胤禟革除宗籍、圈禁、對其改名為塞斯黑(滿語,討厭的人,極具羞辱性)在獄中被折磨死,也有一說被毒死,終年43歲。


宜妃的結局

雍正元年(1723年),宜妃即被雍正趕出宮,遷居到兒子五阿哥胤祺家中。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54歲的五阿哥胤祺病死。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宜妃經歷2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酸無奈後,在鬱鬱寡歡中離世,應該活了70多歲。宜妃死了原本該葬在康熙景陵旁邊的景陵妃園寢,但因雍正餘恨難消一直不許,直到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宜妃才入葬景陵妃園寢。

德妃草根逆襲

德妃原是隸滿洲正黃旗包衣(包衣是奴僕的意思),包衣護軍參領威武之女,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雍正宣稱烏(吳)雅氏乃“本朝舊族,創世名家”。

出身低微的她14歲入宮,為宮女。她沒有宜妃那麼好運。但她是個聰明會使腦子的美人。5年後她草根逆襲,獲得康熙的寵愛。肚子正氣,1678年她生下四皇子胤禛(雍正皇帝),因身份地下,親兒子被皇后佟佳氏抱養。她仍是宮女,做事小心翼翼,第二年康熙封她為德嬪。1681年她又生了個兒子胤禵,和宜妃同一年受封,她被封為德妃。她一生為康熙生了6個孩子3子3女。可惜六皇子夭折,她的大兒子被抱養,所以她把所有的母愛傾注到小兒子胤禵(yìn tí)身上。



最愛的小兒子被親兒子打壓

胤禵也深得康熙喜歡,後來“九子奪嫡”中,胤禵處處與雍正對著幹,大有想繼位的苗頭,鬥來鬥去雍正勝利繼位,胤禵被治罪。史料記載,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時,下令讓弟弟胤禵守陵,並削去弟弟親王封號。

對於德妃雍正皇帝曾說:

“生恩不及養恩大”

雍正和德妃母子感情生分淡薄。德妃看到雍正對弟弟(自己最愛的小兒子)的這一做法,她很生氣很氣惱,想想以後和小兒子永生難見,她拒絕參加雍正的登基大典,拒絕太后封號、拒絕搬出永和宮。



她整日氣惱鬱悶,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64歲高齡的德妃生病,於1723年6月25日病死。

與其說宜妃挑釁德妃不如說是一種習慣。

宜妃明知德妃就是太后,她還在風頭上壓過德妃,主要是她背後的家世顯赫,她在盛寵之下,驕橫慣了。她一入宮就平步青雲,有皇帝極大的寵愛,有優秀的兒子,有很高的封位,人生如此的完整和幸福,在帝王家並不多見。對於康熙的離世一時還不適應,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她習慣了昔日的榮耀,根本放不下位子。


雍正和生母德妃向來關係淡薄,草根出身的德妃卑微低調也早已成為習慣,驕橫且受盡極寵的宜妃自然不把德妃放在眼裡。

對雍正來說,即使宜妃沒有以上的做法,雍正也不會放過她。如果沒有宜妃的兒子胤禟這個政敵,鑑於雍正對他親孃沒感情,即使宜妃做出以上“出格”的事,他也不會跟她如此計較。


小姐姐講史


宜妃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與妹妹一同嫁為康熙帝的妃子。宜妃入宮後,很快就成為康熙的寵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封為宜嬪,康熙帝很寵愛她,尚未生子就在首次大封后宮中被封為七嬪之一,在七嬪的排位中位列第六,成為康熙朝皇后、貴妃以下最早受封的後宮主位。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深受康熙“眷顧最深”的妃子,卻在康熙去世後落得個悲慘的結局。那麼,失去康熙寵愛的宜妃,為何敢於在德妃的面前做出“挑釁”般的舉動呢?

宜妃生性灑脫歡快,雖處皇家,卻與後宮爭鬥格格不入

形象:

對於宜妃的形象,給我們最深的莫過於《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宜妃。毫不客氣的說,在私訪記裡的宜妃,那生性歡脫,有點小精靈卻又不失大體,善解人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中,康熙、宜妃、小桃紅、法印與三德子等人的鮮明形象,隨著劇情的展開,一下子走進了觀眾的茶餘飯後,尤其是康熙對宜妃的那份深情,讓許多待字閨中的小女子心生豔羨。

宜妃遭罪的起因:

在1722年左右,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恰巧,這時的宜妃也身患重病。但是,因為皇帝的駕崩,作為妃子的宜妃必須到場。因此,宜妃只好坐著四人抬的軟榻前往。結果在行禮前後,宜妃乘坐的四人軟榻走在皇太后(即雍正帝生母德妃)的前面。

結果這一幕被雍正帝看到了,他非常生氣,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居然當眾斥責了宜妃的隨著太監、宮女。但是,宜妃雖然不是自己的生母,但畢竟也是母妃,他沒法直接罵宜妃,只能通過這種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指桑罵槐。

不過這也讓宜妃十分丟臉,在大行皇帝的靈前,於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新皇帝無端斥責。雍正帝還覺得不夠,居然在十一月二十九頒佈聖旨,公開指責宜妃的行為,主要“罪名”有三:第一,宜妃沒有向皇太后行大禮,“但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第二,宜妃坐軟榻走到皇太后的前面。第三,不尊重新皇帝。

正是因為這一件令宜妃不注意的小事,使得她被雍正不滿了一生。而有了雍正這麼新帝對其的所作所為,使得宜妃的後半生過地很是悲慘。

母憑子貴,卻也母憑子賤

身處皇宮,經歷的宮鬥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而一位女子,若是想在皇宮中出人頭地,想得到皇帝的寵愛,甚至是想保證自己的後半生不會過著“冷宮”般的生活。那麼,女子就必須依靠自身的本事,吸引皇帝的寵愛,並且為皇帝誕下子嗣。

不僅是帝王,就算是普通的人家,對於後代的繁衍和開枝散葉,都是他們比較重視的一件大事。所以,宜妃能得到康熙帝的“眷顧至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宜妃能夠為康熙帝生下幾個皇子,而這些皇子也成為宜妃和康熙二人間的連結所在。

從康熙十八年到康熙二十四年,短短的5年間,宜妃先後為康熙生下了3個兒子,他們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十二月)、皇九子胤禟(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及皇十一子胤禌(生於康熙二十四年)。

但是,正是所謂母憑子貴,卻也母憑子賤。宜妃在康熙死後,之所以不受雍正帝待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她的兒子。雖然宜妃給康熙生了3位皇子,但是,3位皇子的命並不好,皇十一子胤禌12歲就夭亡了,是個最沒福分的孩子。

皇九子胤禟因為在康熙末年九龍奪嫡的“亂世”中,他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因而被雍正深為忌恨。雍正登基後,於雍正四年正月,將胤禟革去黃帶子,除宗籍,圈禁,並改名塞思黑。同年八月,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也有傳說是被毒死的,享年43歲。

皇五子胤祺雖然沒有招罪,但是,也只活到雍正十年就就先於她病故去,時年54歲。胤祺病死後,宜妃才於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二十五日薨。

總而言之,雖然宜妃在康熙生前得到了“眷顧至深”的地步,但是,正因為她皇恩甚重,為她招來了很大的嫉妒。雍正嫉妒,很大來源就是因為宜妃得到康熙寵愛後,會或多或少的把康熙的關注間接的轉到三個阿哥的身上。所以,這對於帝位的爭奪中,讓雍正很是嫉妒。

因此,說宜妃去挑釁德妃,還不如說是雍正看不慣宜妃,更是嫉妒宜妃身後的幾個阿哥。



韶華傾夢


宜妃可沒有作死去挑釁德妃。

宜妃混跡宮中多年,她再不濟也能看清點局勢,怎可魯莽行事。雍正此時已登基,作為皇帝的生母,德妃進位皇太后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她哪會那麼傻的去挑釁德妃呢?



其實,雍正對宜妃之所以會當著眾人的面去斥責她,說宜妃“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后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皇考未登梓宮前,倉促之際,宜妃母妃見朕時,氣度竟與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國體”(大意就是宜妃絲毫不尊重德妃,不但皇太后走路,她坐轎,更甚者還坐轎走到太后的前面,而且平時在我面前,也擺出一副就是我母妃的樣子,這讓我雍正是十分不爽),目的不再於懲罰,而在於敲打。



沒看到,雍正最後還說道“自傳之後,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就是從此之後,你宜妃不能再不把我雍正當回事,現在是我做皇帝,不是先皇了,所以是龍就得給我盤著,是虎就得給我臥著,不然我就真的用治你的罪了。

說白了,雍正會敲打宜妃,他可不是因為宜妃對德妃如何(實際上宜妃還真沒對德妃幹嘛),只是因為他看不慣宜妃,及她的兒子胤禟罷了。當年九子奪嫡時,胤禟可是害苦了胤禛,他巨大的財富可是幫助胤禩拉攏了朝中不少貪財逐利的重臣,而這些重臣可沒少在朝廷上聯合起來打壓雍正。如此,登基後的雍正自然免不了要對胤禟進行打壓,而作為胤禟的生母宜妃自然也是在打壓的行列中。



宜妃說實在本沒有多大的錯,她沒有對德妃不敬,也沒有對雍正不敬,只是她的兒子對於雍正來說卻是仇人,一個有著儲君之爭的仇人,雍正既然會打壓胤禟,自然也會打壓宜妃。

當然,雍正對於宜妃還算是可以了,對她只是敲打一番,待遇並未減,妃位也沒有降,只是被罵了一下。而後,她死後,雍正的兒子乾隆依舊是讓她以妃子的身份葬入景妃園寢,《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載:“奉安溫僖貴妃神位於中龕內居左,慧妃神位居右,惠妃神位次左,宜妃神位次右”。


澳古說歷史


在清朝,先帝去世後,新繼位的皇帝往往會尊封先帝的妃子們為太妃,並把她們的養老工作安排妥當。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卻發上諭,狠狠訓斥了康熙的妃子,58歲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嬪妃時,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宜妃劇照)

據《清史稿》記載,雍正之所以要羞辱宜妃,是因為宜妃在康熙去世後做了兩件事:一是未遵國禮,乘四人軟榻前往;二是在靈前行禮時,跪在了德妃前面。

雍正看到後,頗為不悅,所以專門發上諭對她進行了通報批評,說她“氣度竟與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國體,甚屬僭越。”

其實,在康熙去世前,宜妃就病重在身,行走艱難。所以康熙去世後,她無法和其他嬪妃們一同行走,只得乘四人軟轎而行。而且她的軟轎還是康熙親賜,並準允她在宮中行走時可以乘軟轎而行。

至於跪在德妃前面,若是按位分而言,在康熙四妃中,她本就位居第二,排於德妃之前。

所以,看上去,宜妃所做作為,似乎並沒有毛病。

宜妃在康熙諸妃子中,其實是個頂玲瓏的人。因此在她入宮不久,便得到了康熙的寵愛,在未誕下子嗣的情況下就被破格封為宜嬪,成為後宮七嬪之一,且也是諸嬪妃中受封最早的一個。

宜妃不光受封最早,還是受封最快的一個。

康熙十八年,宜妃生下皇五子胤祺,康熙二十年便被冊封為妃。

當時受封的除了她,還有惠妃納喇氏、德妃烏雅氏和榮妃馬佳氏,也就是史上所說的“後宮四妃”。在這四妃中,宜妃排第二,德妃緊隨其後。

(德妃劇照)

康熙二十二年和康熙二十四年,宜妃又誕下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宜妃的地位也因育嗣之功愈發鞏固。

當然,光憑模樣好和能生孩子,也並不一定就能讓皇帝的寵愛更為持久。比如德妃,她不光生育了三位皇子,還生下了三位公主,可以說她是清朝後宮生育史中的佼佼者。

但德妃性寬厚,不喜爭寵奪愛,且識字不多,因此康熙待她也不似宜妃那般。

宜妃聰慧有識,又很會安慰康熙,康熙每逢為國事或皇子們的事情焦慮不已時,她總能三言兩語便化解康熙積鬱心頭的不悅。因此康熙最喜歡向她傾訴自己的煩惱和不快,而宜妃也漸漸成了康熙離不開的小棉襖。

以至康熙出征在外時,除了給聖母皇太后和皇太子寫信外,也會給宜妃“遙寄家書報平安”,同時還會寄些沿途所見的土特產給她。

這份恩寵,在後宮嬪妃中少之又少,唯有宜妃得享這樣的待遇。

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在康熙心中,他是把宜妃當作家中的妻子一樣。所以哪怕出征在外,心裡掛念的還是宜妃。

宜妃乘四人軟轎在宮中行走,也是獨一份的恩寵。

康熙見宜妃體弱多病,憐惜她每天還要向皇太后和皇后等人例行問安。為了不讓她太過勞累,御賜了四人軟轎,並準允她在宮中乘轎行走。

總之,宜妃的待遇都是其他嬪妃望塵莫及的。

(康熙劇照)

宜妃雖說十分風光,但她卻從沒有恃寵而驕,與其他妃子們相處也還融洽,和德妃更是素無仇怨。那麼,雍正真的就因為她“乘轎前往”和“跪在德妃之前”故意羞辱她嗎?

其實這和她生的皇九子胤禟有關係。

康熙晚年,由於廢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引發了九子奪嫡。這其中爭鬥得最厲害的當屬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其中又以皇八子胤禩勢力最強,名聲最好,奪嫡的希望也最大。

胤禟自知自己不是個帝王之才,但他卻相當有頭腦會掙錢,是諸皇子中最闊的一個。他看到這種情形後,立刻投靠了胤禩,並不惜出錢出力,四處替皇八子胤禩收買人心,一心希望胤禩能奪嫡成功。

雍正繼位後,對曾經奪嫡的皇兄弟們頗為惱恨,特別是胤禩和胤禟,更是他欲除之而後快的兩個。所以他恨屋及烏,對胤禟的生母宜妃,也就難有客氣的行徑了。

後來,宜妃到雍正繼位後,不僅飽受羞辱,還被剝奪了尊封。接著,又眼見兒子胤禟被雍正改名“塞思黑”折磨而死。

在這接踵而來的打擊下,本來病重的宜妃,很快便鬱鬱而終。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挑釁?就這事您要是細說,還真談不上。但沒得辦法雍正本來就是氣量不大的人,在加上他這皇位來之不易,畢竟憋屈了多少年了,從這幫子有名有姓的皇子中脫穎而出,那真真的叫一個不容易啊,所以他對待一些個事的看法,會在無形中給擴大了。

當然,咱也不能因為雍正這性格就說雍正不好咋的,相反俺覺得在滿清十二個皇帝中,雍正是做的最棒的一個皇帝。

好了,閒篇咱也不扯了,進入正題,首先咱瞭解一下宜妃這個人物,因為您不瞭解這個人物,直接回答,這就缺點東西。

宜妃

話說康熙活著的時候,就封了三皇后。可這三皇后都沒有陪康熙走完一生。所以康熙感覺自己個就不能封皇后,前腳當皇后,這後腳就得走人。

所以整個康熙朝就三皇后。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你讀過歷史沒?啥叫三皇后,人家康熙真真的有四個皇后!回頭重新學習去吧!”

哎!別介呀!看您吵吵把火的,最後一個那是雍正給追尊的,壓根就不是人家康熙的手筆。

這追尊的就是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滿清整個王朝當中唯一一個烏雅氏皇后。

好了,咱別為這小事說道了,咱接著說正題。

所以康熙這後宮其實應該掌握在後妃的手裡邊。

而康熙生前最喜歡的妃子就四個,分別是惠妃,宜妃,德妃和容妃。

那麼管理後宮這事,你不能四個一起上,這得亂了套,畢竟政出多門這早早晚晚的要出事。

所以主管是惠妃,助理是容妃。這主要是這兩位年紀大了,辦事他也安穩,沒那麼著急把火的毛病。當然這也導致了康熙不怎麼到這倆人的宮裡溜達,畢竟年紀就擺在哪裡了。

這宜妃是康熙最最喜歡的,畢竟年輕嘛?還有點子文化,素養就擺在哪裡,聊個閒天,他也能聊到一起,有共同語言。

所以康熙沒事就喜歡到她這溜達,啥雞毛蒜皮的事也喜歡嘮嘮,畢竟人老了,有些個話憋在心裡這不好,當然不是啥事都說,康熙可沒那麼缺心眼。再說宜妃她也不惹事,當個聽眾很合適。

所以四個妃子當中,讓康熙選一個當皇后,這傢伙宜妃沒跑。要不所有的妃子當中,就她讓康熙賞了一頂四人軟轎,抬著她擱皇宮裡邊隨意的溜達,這就是恩寵,但這事壞就壞在了這四人軟轎,這是後話,咱後邊說。

這也是為嘛《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康熙走哪都帶著宜妃的原因,最得寵嗎?

最後就是這德妃,漂亮這就不說了,缺點就是沒啥文化,這輩子壓根就沒有讀過多少書,而且她這脾氣也不好,沒說兩句話這就有點子吹鬍子瞪眼的意思,當然她對康熙可不敢。

這不,就因為這個原因,後來雍正當了皇帝,這德妃本來就是生母,你應該高興才對吧!不,她認死理,就感覺這老十四比這老四高了可不止一個臺階,處處的給雍正添堵,這也沒誰了。其實說道根子這就是沒讀過多少書,認識不夠造成的。

她就不明白,自己這裡給雍正添堵,這倒黴的一準就是她最心痛的老十四,她活著還好,她這一死老十四絕對有好果子吃的。

好了,嘮叨了這麼些事,大傢伙對宜妃也有了個瞭解,那麼咱就接下來說題主的事。

題主的事

話說這康熙死在了暢春園,這事太過突然了,大傢伙都沒有想到,畢竟事前就沒啥徵兆不是。

那麼接到消息的宜妃,這會正生病躺被窩裡養病呢?聽到了這事,哪能不趕過來?

所以這出席葬禮的時候,宜妃就坐了那四人的小軟轎就過來了。

話說這是啥時候,老皇帝死,新皇帝登基的時間點,您不能拿老規矩辦事,這必須符合新皇帝的脾性才成。

所以這一點上宜妃沒有辦好,這就入了雍正的法眼,你這是沒有把俺擱眼裡邊是咋的?雍正這心裡就有了個小疙瘩。

好吧,這就算了,大傢伙來了之後,這宜妃就跑到了德妃的前邊跪著了。

這要是康熙活著的時候,按照規矩這宜妃的位置確實是在德妃的前邊,應該的!

但現在的問題是康熙死了,蹲在上頭的是雍正不是。

咱也說了,雍正的心眼他不大,瞅到這一幕,他心裡難免不亂叨叨。

這會朝堂上對他這個新皇帝,不服的大有人在,畢竟他整的國庫那案子,得罪了不少的人,人心浮動啊!

你這跑到德妃的前邊,也就是俺生母的前邊,幾個意思?表示不服?在加上前邊德妃還給他添堵。

所以雍正可就鑽了牛角尖了,咱就說這種事最怕鑽牛角尖,這一鑽可就出不來了。

但這事雍正不好當面戳穿,就罵了伺候的太監,這通罵,罵完了,他就尋思這宜妃能緩過神來,給他們母子道個歉啥的,心許這事就揭過去了。

結果這宜妃木木呆呆的啥也沒動,似乎不明白這事是針對他的。

好吧,你是故意的!這想法就在雍正的心裡頭可就坐實了。

雍正在一想,你一共三兒子,那倆先別提,但老九這絕對是八爺黨中的一員,咋啦?老八沒當上皇帝,你跑這添堵來了。

好吧,這印象算是落下了。

結果就是康熙這葬禮過去了十六天,雍正這開始針對宜妃發表不滿,就為這事專門下達了聖旨,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坨,其實核心意思就是你這宜妃不知道個體面嗎?你這壓根就沒有把俺當皇帝的看。

這不後來雍正要尊封太妃的時候,這宜妃壓根就被拉進了黑名單,就不在考慮之列。

而宜妃的孩子,老九直接被雍正給圈禁圈死了。

當然雍正對於宜妃的報復,也就是這兩件沒有其他的,再說老九那是自己個找的怨不得別人,所以說道根子上雍正的報復就是沒有給他太妃的名分而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說起宜妃,腦海中第一個映出的形象就是《康熙微服私訪記》中那個集美貌、智慧、雍容華貴於一身的宜主子。而正如電視劇中那般,歷史上的宜妃也是深受康熙帝的寵愛,在後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都是建立在康熙帝健在時的前提條件下,等到雍正登基繼位,一切的形勢就完全變了。不過萌月關認為,宜妃不會故意作死挑釁德妃,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她不可能不明白。之所以宜妃會被雍正認為大不敬主要還是因為宜妃沒能在康熙駕崩後及時調整心態認清局勢,還有就是因為政治原因而被牽連。



“惠、宜、德、榮”,宜妃地位尊崇。

康熙在位期間曾先後三次冊立了三位皇后,但三位皇后都福薄,還沒來得及好好母儀天下便都撒手人寰。接連的喪失皇后令康熙帝痛苦不已的同時,也對冊立新皇后有著一絲“害怕”,故而此後康熙帝就再也沒有冊立皇后。

偌大的後宮雖然沒有皇后,但必須還是要有人來統管。而在康熙的諸位嬪妃中地位最高的就屬“惠、宜、德、榮”四位妃子。排名的先後順序也意味著地位的尊卑高低,宜妃位列第二,可以說在後宮中的地位是極為尊崇的。在大阿哥胤禔魘咒太子胤礽,謀奪儲位,被削爵囚禁後,作為生母的惠妃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實際上,在康熙後期,宜妃的地位已經隱隱成為了後宮第一,不是皇后卻堪比皇后。加上康熙對宜妃本身就寵愛有加,且宜妃又育有三位皇子(一子早夭),她在後宮的地位可以說無人能夠撼動。



雍正登基局勢鉅變,宜妃未及時認清形勢。

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四阿哥胤禛一夜之間由雍親王變成了雍正帝,而其生母德妃自然也是母憑子貴,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皇太后,地位直線上升,今非昔比。

康熙帝駕崩時,宜妃正好抱病在身。因此,宜妃在出席康熙葬禮時是讓人抬著軟榻過去的,並且跑在了德妃的前面,這是雍正對宜妃最不滿的地方。對於宜妃的這種做法,我認為大致有兩個可能。



第一種可能:宜妃因為身後的靠山康熙帝倒下了,想到自己極盡榮寵的時代一去不返,一時不能接受現實,忽略了新皇已經登基的事實,犯下了這個低級錯誤。

第二種可能:“惠、宜、德、榮”的排名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理念。宜妃沒有第一時間扭轉以往固有的尊卑概念,“不小心”、“習慣性”的跑到了德妃的前面。即便當下已經發現,但仗著多年來康熙的寵愛和一直以來的尊崇地位,宜妃也拉不下臉面去認錯。

不管是哪種,宜妃未能及時調整心態認清現狀是其被雍正訓斥的根本原因。若要說宜妃故意作死對挑釁德妃是不太可能的,這點腦子她必然還是有的。能夠得到康熙多好的寵愛,宜妃絕對不會只是一個“花瓶”。



“政敵之母”的稱號是宜妃被針對的又一重要原因。

宜妃為康熙生育了三個兒子,除了早夭的皇十一子,以及自幼被孝莊撫育的皇五子外,還有一個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八爺黨核心成員皇九子。

作為雍正登基前四爺黨最大政敵,八爺黨在雍正登基後依然“活躍”,在朝中的權勢依然龐大,甚至對於雍正的皇位也沒有放棄篡奪的可能。朝局未穩對於剛剛登基的雍正來說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於那些覬覦其皇位的“政敵”也必須一一剷除。其中八爺黨中的皇八子和皇九子就是代表人物,他們在“九子奪嫡”中對於雍正產生的巨大威脅以及雍正朝初期對於雍正的“刁難”都是雍正不能容忍的。



宜妃作為皇九子的生母,要說完全沒有參與或者支持八爺黨恐怕不太現實。雖然宜妃身處深宮,但其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或多或少也對八爺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因此,康熙時期備受寵愛的宜妃在雍正時期非但沒有被封為太妃,還一度被雍正訓斥辱罵也有著政治因素。



好在宜妃還有個皇五子,雖然自幼母子情感平淡,但最終宜妃還是被接到了皇五子府上安度晚年。因為皇五子生性淡泊,又沒有參與“九子奪嫡”,故而雍正對他也是十分不錯的,這才最終令宜妃得以善終。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大家閱讀和點贊。


月關略萌


有人評價雍正是滿清最勤奮英明的皇帝,也有人說雍正是滿清最殘忍狠毒的皇帝,各都有各自的理由,每個人對待雍正的態度也都不相同,但是但從雍正對待宜妃的態度來說,他的確有些小家子氣了,完全沒有一個帝王該有的胸襟,題主所言,宜妃明明知道雍正登基後,德妃就是太后,為何還要作死挑釁德妃,事實上不是宜妃挑釁德妃,而是雍正借題發揮主動挑釁宜妃,真實目的仍是延續“九子奪嫡”的鬥爭,宜妃只不過是躺著中槍而已。

在康熙的後宮中,最著名得寵的“惠,宜,德,榮”四妃中,幾位的德行都很不錯,康熙在位60年中,她們幾人都在一定的時間內最為得寵,所以她們的關係都不錯,基本沒有互相詆譭迫害行為,由於康熙所立的前三任皇后都不辛身為,所以他認為自己克皇后,在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死後,就再沒有立過皇后。

按照後宮四妃的排名,由第一位的惠妃行皇后之職統領六宮,排名第二的就是宜妃,然後是德妃和榮妃,在古代封建王朝中,妃子的等級順序的排列極為重要,稍有逾越便是大不敬,至於現代電視劇中的場景,某個妃子仗著皇帝的寵愛敢對皇后不敬乃至頂嘴,事實上在古代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的,皇后可以直接處罰她,皇帝都沒有插手的權利,當然那些留下滿身罵名的昏君也有個別例外,所以宜妃的地位一直高於德妃。

知道宜妃還是因為《康熙微服私訪記》劇裡的人設多好啊,賢惠大氣、善良可愛,善解人意,真真的帝王妻的模範,後來專門查找資料,各種史料中的宜妃也是這般優秀,在這部電視劇中完全一個真實的宜妃給還原出來了。

宜妃出身郭絡羅氏,滿洲,滿洲鑲黃旗人,她的父親是駐防盛京正三品武官,出身顯貴,相比於別人,無形中她的後宮之路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長得漂亮,聰明伶俐又善解人意,這對於日理萬機的帝王來說很是得寵,所謂孤家寡人,即便貴為當朝天子,也是希望能有可以傾訴的對象,有能瞭解下自己心意的人,惠妃兼管六宮時間長了康熙對她有些生疏,德妃長的漂亮,為人敦厚,不喜爭鬥,但是唯一的缺點是文化程度不高,康熙對她寵愛有加,但不是傾訴的對象,宜妃幸運的各方面得到了康熙的喜愛,還沒有生下孩子,就被封為嬪。

很多女人一入宮門深似海,也許終其一生,都不能得到皇帝的寵幸,更不要說生下子嗣了,而宜妃幸運的避過了這所有的坑,生活中總有一些幸運的人兒得到上天的眷顧,她從入宮後就順風順水,無論是地位還是孩子,她得到的都很快,康熙十六年入宮,康熙二十年被晉封為宜妃,位列四妃之一,僅在惠妃之下,接連生下三個兒子,康熙十八年生下五皇子胤祺,康熙二十二年生下九皇子胤禟,康熙二十四年生下十一皇子胤禌。

我們都知道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八爺黨”和“四爺黨”,最後的結果是四爺胤禛勝出,繼位後便是雍正皇帝,繼位後的雍正擔心地位不穩,還不遺餘力的打壓八爺黨成員,而宜妃的九皇子胤禟是八爺黨骨幹成員,所以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無辜的宜妃便受到雍正的憎惡,康熙駕崩前,當時宜妃正病重,無法行走,深受康熙寵愛的宜妃被允許在宮中乘坐四人抬軟塌,在聽到康熙駕崩的消息後,一時亂了方寸且無法行走的宜妃,讓太監用軟塌去參加康熙的葬禮,而雍正的生母此時已經是皇太后德妃只是讓人攙扶著走過去,到地方後的宜妃也跪在德妃的前面,這讓一向對宜妃母子不滿的雍正找到了藉口,當場便訓斥了給宜妃抬軟塌的太監和隨行的宮女,當時的宜妃,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層關係,康熙活著的時候宜妃一直排在德妃前面的,隨行出遊或者宮內有活動,也是宜妃在前德妃在後的,乘坐軟塌也是康熙特許的,宜妃當時的行為完全是合乎皇室規範的,然而雍正卻不依不饒。

雍正對宜妃的處置,遠不止於此,分封康熙諸妃為太妃的時候,唯獨把宜妃排除在外,還對宜妃的太監做了流放的處置,宜妃的言行受到雍正的嚴密監控。宜妃在遭到雍正打壓的日子非常難過,好在康熙臨終前,還給妃子們留下了一道比較人性化的遺詔,考慮到自己死後妃子們在後宮冷清寂寥的生活,康熙活著的時候就下過一道聖旨,在他自己死後有子嗣的嬪妃可以搬出宮去和兒子們同住,正因為這道聖旨,宜妃和後宮眾多妃子得以搬出皇宮,出宮住在皇五子胤祺的府上,可是居住在胤祺府上的歲月,也並沒有因此就特別的風平浪靜,宜妃還得時時擔心著她另一個兒子的境況,就是八爺黨的九皇子胤禟,也就是自己的第二個孩子,母子連心,九皇子由宜妃親自帶大,母子關係非同一般,大家也可以理解為何雍正對宜妃這麼不依不饒了,誰叫她是死對頭的母親呢!

雍正對宜妃的打壓和憎惡完全跟德妃沒有一點關係,只是出於雍正對政治的需要,雍正打壓自己的對手沒有錯,但是為何要把宜妃牽扯進去呢?畢竟“九子奪嫡”事件,不管宜妃還是德妃都沒有摻和進去,事實上德妃和雍正的母子關係很淺薄,康熙為了安慰當時剛失去孩子的皇貴妃佟佳氏,將胤禛從小養在佟佳氏膝下,母子之間長期不親近,加上德妃後來又有了十四皇子並親自帶領,德妃與胤禛的母子之間關係變越來越疏遠,胤禛勝出即位後,德妃作為雍正生母,不肯移居太后居住的宮殿,並且不接受太后的封號,這讓雍正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大為不滿。

雍正四年,皇九子胤禟在獄中病亡,雍正十年,皇五子胤祺病亡,而十一阿哥胤禌,早在12歲的時候已經病亡,三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宜妃,經歷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榮華富貴,也承受了別人無法承受的痛,人世間的牽掛都已經消失,康熙在世時,宜妃過了幾十年的安樂日子,而康熙死去之後,她經歷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十年,雍正十一年,悲傷至極年近80的宜妃去世,原本,人死如燈滅,過往的一切也該就此煙消雲散,可是雍正仍然憤恨難消,宜妃死後原本該葬在康熙景陵旁邊的景陵妃園寢,但是雍正卻一直不允許,僅僅兩年後雍正也因病去世,直到乾隆登基,宜妃才終於得以入土為安葬入景陵妃園寢,大喜大悲起起落落一生的宜妃,終於落下帷幕。


一個老男人歷史


明明知道是雍親王登基,宜妃為什麼還作死去挑釁雍親王生母德妃,未來的太后?

德妃烏雅氏,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出身蒙古大草原,是滿蒙聯姻嫁給康熙皇帝的。

她雖然沒有文化,卻長得異常美麗,所以皇帝經常找她侍寢,到了六十也不放過,常翻她的牌子。

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早死,由德妃撫養成人,所以和老四最為貼心。

德妃最為得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聽不得清帝國有特別廉潔的清官,象于成龍這樣,她經常摸出自己的體己銀子,讓康熙轉交給清官家裡面,貼補家用。所以康熙老說她深明大義。

德妃得寵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不喜歡和其他女人爭,包括榮譽和賞賜。但是她二個兒子辦差出色,賞金仍然不少。

宜妃郭絡羅氏一樣得寵,孩子生得也多,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十一阿哥早逝,還生有公主。

而且宜妃嘴甜,康熙上朝回來有火,她能哄高興。也有文化,與康熙一起出遊能聊得來。

康熙六十九而崩,有些自媒體說暴斃,古人人生七十古來稀,康熙八歲登基,十三親政,勞心勞力。而且臥床已久,我不認為死的突然,而是油幹燈滅。

出席葬禮,宜妃有二點讓雍正皇帝不舒服,但沒有當場發作。一,坐軟轎而來(其實宜妃當時生病了)。二,還是認為自己地位比德妃高,排在她前面,不尊重太后。

其實德妃因為不爭,所以心裡根本沒有什麼。

但是雍正不幹啊,不尊重太后(他生母),就是不把皇帝放眼裡。

所以就因為這二點,他下詔斥責了這位庶母,連太妃也沒有評上,最後還逼她搬出宮,住到了胤琪家中。

而且,宜妃去世,雍正二年都沒有安排下葬。直到乾隆皇帝繼位,才把她葬到了康熙皇帝的景陵。

個人認為,雍正向來刻薄,而宜妃兒子胤禟又是他死對頭“八爺黨”主要成員,兒子都罰到西北軍營,後來圈禁致死,遷怒於宜妃也是正常的!

不過,宜妃心態也沒有放正,康熙時你是寵妃,可以恃寵而驕,可以任性,但雍親王可是冷麵王,刻薄寡恩,被他盯上也只有自認倒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