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中記載的一種燃燒了數年的石頭是什麼樣的自然現象?

圍爐談史


《舊唐書·本紀第三 太宗下》記載:

“壬寅,雲陽石燃者方丈,晝如灰,夜則有光,投草木於上則焚,歷年而止。”

也就是說,在雲陽(江蘇丹陽)這個地方出現了一種一丈見方的石頭,白晝之時如石灰石,但是到了夜晚卻能發光,將草木投到它的上面,草木就會燃燒,這種現象持續了一年才終止。

注意:個人以為,“晝如灰”不是說這種石頭白天像灰燼,而是說樣子像石灰石。如下圖。

那麼,這種石頭是什麼呢?

應該不是煤炭。首先顏色和特性就不是煤炭的樣子,煤是黑色,而這種燃石類似石灰的灰色。而且它在夜晚發光和能直接點燃草木也不是煤的特點。其次,中國古人是最早發現和使用煤炭的國度,稱之為黑丹或焦石。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石頭呢?可惜的是古人向來惜墨如金,且不愛繪製詳圖,當然更沒留下照片,只能讓我們今天的人猜謎解悶兒。

先來看看唐人寫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一段記載:

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這可以看做是對《舊唐書》中“燃石”的一個佐證。

而在更早的晉朝人寫的筆記小說《拾遺記》中,也提到了一種“燃石”:

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國人今獻此石。或有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名其水為焦淵。

我們可以發現,在《拾遺記》和《酉陽雜俎》中記載的燃石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遇到水就會燃燒:“投其石於溪澗中,則沸沫流於數十里”;“以水灌之則熱”。

而《舊唐書》雖然沒有說這種燃石遇到水才燃燒,但是把草木覆蓋在上面會燃燒,很可能是草木上的水分激發了石頭燃燒,所以也可以理解為這種石頭遇到水會燃燒。

也就是說,《舊唐書》《酉陽雜俎》《拾遺記》中記載的燃石,都有“遇水燃燒”的特性。

那麼,世界上有遇水燃燒的石頭嗎?還真有。就是乙炔石,也叫電石。如下圖:

乙炔石中含碳化鈣,遇水則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生成乙炔C2H2,也就是我們電焊用的乙炔,又稱電石氣。這是一種極易燃燒的氣體,受熱、震動、火花都會引發它燃燒、爆炸。

乙炔石天然礦石很少見,礦石為黃褐色或黑色的塊狀固體。這是不是和《酉陽雜俎》中所說“色黃理疏”很像。


但是乙炔石不穩定,不可能那麼純粹地存在於自然界當中,更不可能燃燒一年左右。現代工業乙炔石都是需要用特殊化工手段用煤和生石灰石等原料加工製成。

所以,我大膽猜測,《舊唐書》中記載的燃石,很可能是含有乙炔石、煤、石灰石等的混合礦。因乙炔石燃燒後導致煤的燃燒,所以經久不息。

因涉及多種相關科學知識,這裡只是一個大膽猜測,還需要專業人士予以指正。


探謎古小說


這事兒還真有點詭異,怎麼會有石頭能燃燒幾年呢?

按照《舊唐書》的記載,貞觀十三年在雲陽出現了一塊能燃燒的石頭,白天看不出來有火光(晝如灰),晚上就有光了。如果在上面放柴火,立刻就會燃燒起來,石頭燒了幾年才停止。

先不說會不會有這樣的石頭,關鍵是這個事件在《新唐書》中,描述又不一樣了。

《新唐書》對於這件事這麼複雜的記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壬寅,雲陽石然。”

為什麼在《舊唐書》中這個神奇詭異的現象,《新唐書》就剩下六個字了呢?我們知道,歐陽修等編纂《新唐書》的時候,遵循了一個“事增文省”的原則,導致原本《舊唐書》中的記載,省略了很多內容。難道說這個神秘的“燃燒的石頭”,被故意省略了很多內容?

我們已經無法理解《新唐書》編纂者對於這一段內容的想法,也許是覺得原文繁雜,所以簡略了。當然也有可能覺得原文誇大其詞,不符合史書的嚴謹性,所以刪除了“誇張”的部分。個人感覺,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


好,下面來說說“燃燒的石頭”。

說起能燒起來的石頭,你第一想到的是什麼?煤塊。

黑色的煤塊就像是石頭一樣,而且可以燃燒,不正是《舊唐書》所描述的情況嘛!難道說唐代煤炭很稀少,所以才專門在史書中提出來?

其實,煤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記載,在《山海經》中將煤炭稱為“涅石”,漢代把煤炭稱為“石墨”、“石炭”,並且已經開始利用它進行取暖和冶鐵。

所以,煤炭早就被發現了,不可能到了唐朝還當成啥神秘事件,專門往史書上寫——如果真要是煤炭的話,就不會寫成“石然”,而是直接說明是“石炭”了。


如果不是煤炭,又會是什麼呢?

(螢石)

最大的可能性,是一種天然的會發光的礦石,被誇張成能“燃燒”的石頭了。古人對於夜晚的照明有著強烈的需求,關於“可以燃燒的石頭”的傳說,其實很早之前就有了。《拾遺記》中記載,宛渠人與秦始皇交流,專門提到“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則碎,狀如粟,一粒輝映一堂。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

這裡的“燃石”,就是能燃燒的石頭,而且小米大小的一顆,就能照亮整個房間。傳說中炎帝開始帶領人們吃熟食,就是用的這個火——《拾遺記》中的燃石,自然屬於民間傳說,這是古人對於“無限照明”的一種樸素願望,唐代依然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舊唐書》中描述的“燃石”,極有可能只是某種發光的礦石而已。


(自熱火鍋)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的“解釋”,《酉陽雜俎》中記載:“燃石,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燃石,用水澆在它的上面就能發熱,再把鍋放在上面,就能做飯了……

這個就不多解釋了,大家想象一下“自熱火鍋”,然後自由發揮吧。


七追風


在唐朝時人們對物理化學是沒什麼概念的,遇到這類事情都能不由得附會到什麼天人感應的政治或神物上去,按照現代人的判斷,這無非是個燃點低類似石頭狀的礦物質,並有著及強的親氧性。

因為現在看不到此物品也沒辦法準確斷定他的成分,至於他的顏色大概率是因為太陽折射而產生的視覺感,不知回答是否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