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東西不忍直視,一樣是太陽,一樣是人心。

(東野圭吾)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由朱塞佩·託納多雷指導的,意大利著名女星莫尼卡·貝魯奇、圭塞佩·蘇爾法羅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2000年上映並且於2000 獲得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2001年獲得奧斯卡獎,甚至豆瓣也打出8.9的高分。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13歲的男孩對一名美豔少婦瑪蓮娜的暗戀過程。整部電影看起來只是拍攝了一個少年因為愛慾的性慾覺醒下的青春期故事,但是當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不難發現導演正是通過拍攝一個少年的純真情感和一群人的醜陋言行進行對比,將群體之惡展現地淋漓盡致。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男主角青春期的行為或許有些可笑,但讓人異常感動

整部電影主要以第三視角拍攝,男主角雷納多經常在夜裡透過瑪蓮娜家牆上的洞對她的生活進行窺探。正是由於他的窺探,才讓我們瞭解到對外清高冷豔的瑪蓮娜,真實且不為人知的一面。整部電影裡,雷納多起著一個第三者視角的作用,代替觀眾豐富所思所想,雷納多的情感起伏變化,也直接成為觀眾情感的變化。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夜裡偷窺瑪蓮娜生活的小男孩

歲月匆匆,我後來愛上過很多女人。她們在我的臂膀中問我愛不愛她們,我都會說,愛。但是我最愛的女人,卻從未問過我這個問題。

1.男孩雷納多的窺探視角下,孤傲而真實的瑪蓮娜展現在大眾面前

男主角雷納多經常在夜裡透過瑪蓮娜家牆上的洞對她的生活進行窺探。正是由於他的窺探,才讓我們瞭解到對外清高冷豔的瑪蓮娜,真實且不為人知的一面。整部電影裡,雷納多起著一個第三者視角的作用,代替觀眾豐富所思所想,雷納多的情感起伏變化,也直接成為觀眾情感的變化。

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13歲的小男孩雷納多正值青春期,他對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窺探欲。夜裡他常去瑪蓮娜家裡窺探她的生活,發現她並不是像人們嘴裡說的那種水性楊花 勾搭男人的女人。而是一位深愛丈夫,甚至在夜裡時常抱著他的照片流淚跳舞的女人。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深夜裡抱著丈夫照片流淚的瑪蓮娜

導演的這一安排,既表現出雷納多對瑪蓮娜單純而接近瘋狂的愛,又從另一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在私密空間裡最為真實的一面。

心理學家表示,一個人最真實和放鬆的狀態就是當他一個人在自己熟悉且密閉的空間。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會說,當你想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時候,就看他平日裡是怎麼獨處的。

為什麼雷納多會想去窺探她的生活呢?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每個人都有窺探他人隱私的好奇的心理,這是人們宣洩自己慾望的一種方式。佛洛依德認為:“人們對別人隱私的窺探欲,源自童年,孩子對自己身世和來歷的好奇心。”比如,不少人都會在很小的時候會問爸爸媽媽,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一般而言,人的窺探心理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當人還是孩童時候,都是會好奇自己從哪裡來的;第二階段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開始對父母的情感隱私進行窺探,因為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逐漸被社會和現實馴化,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處事,用來指導自己實踐以得到被認可。同時,他們也會自發地對父母正面形象和負面缺陷的瞭解。當孩子在這個階段對父母情感隱私的窺探心理得到了滿足,成年後對別人的隱私不會過度窺探。第三階段,就是成人對別人或者明星八卦的好奇。比如,很多人喜歡去探聽明星隱私,寧願相信自己沒有看到,但是關於明星負面的消息。這些正是第二階段未被滿足的延續,因為在父母身上那些負面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對隱私的窺探欲,都是發自成長和成熟的需要。還有極少數人,是通過窺探別人隱私過程,滿足一種扭曲、變態的原始欲求。

正是男孩這種對性和愛的朦朧,讓他在慾望的驅使下對瑪蓮娜的日常生活進行窺探,也讓我們每一個觀眾在他的窺探中瞭解真實的瑪蓮娜。在外面,她高冷美豔,不願意跟這鎮上的女人們一樣整日只會圍著男人轉,沒事就聊天八卦;她出門時總是衣著合身妝容精緻,她不與人閒聊也沒有朋友。在家裡,她深夜抱著丈夫照片獨舞,精心準備午餐對幫助自己打官司的律師表示感謝,甚至受到委屈和誹謗會獨自在家裡落淚。你會發現,她對外的冷漠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天生美麗的外表和內心驕傲的優越感,讓她不願意淪為長舌婦一類人。

2. 青春期的性愛夾雜著最純淨的情感,男孩的守望讓我們相信這世間還有一絲真情

在這部電影裡,讓人最為感動的就是小男孩雷納多對瑪蓮娜的愛,從始至終的專一於美好。在我看來,正是他的專一與美好的愛,給這個黑暗的世界帶來一抹溫情。十三歲的雷納多,在第一次看到瑪蓮娜就被她吸引,體內的性慾甦醒。

世界衛生組織將男女在10-19歲的年紀稱為“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屬於“性意識”覺醒的狀態,他們漸漸感覺身體的變化,以及產生對性的好奇和衝動。從心理學看來,孩子青春期的“性意識覺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對生殖器的好奇;2,渴望接近異性;3.性衝動開始甦醒並且有性慾望。”所以才會在電影裡有雷納多偷了瑪麗娜的內褲進行自慰,多次將她作為性幻想的對象。

導演通過第三視角的拍攝手法,給觀眾們展現了雷納多的幻想和夢境,裡面大多都是他與瑪蓮娜的赤裸纏綿的情景,同時瑪蓮娜多次以“埃及豔后”“老師““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出現,這說明在他的潛意識裡,瑪蓮娜在他心裡不僅僅是性幻想對象,更是他心中的女神。但電影裡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在夢裡對著躺在床上哭泣的瑪蓮娜說:“給我一些時間讓我成長吧,從現在起我會長伴你左右,直到永遠,我發誓。”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第一遍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總是覺得這個男孩夢裡的畫面有些可笑。但是後期看了好幾遍,結果卻發現在他幻想和夢境的背後,我看到了他紮根於潛意識中都是對瑪蓮娜充滿了保護和疼愛。正如,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提到:“夢並不是無意義的,並不是荒謬的,並不是以我們的觀念儲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開始覺醒為先決條件的。它是一種具有充分價值的精神現象,而且確實是一種願望的滿足;它在清醒時,我們可以理解的精神動作的長鏈中佔有它的位置,它是通過一種高度錯綜複雜的理智活動而被建造起來的。”正是因為青春期產生的強烈保護欲,才會讓雷納多在瑪蓮娜經歷不堪和受盡凌辱的時候也願意只想保護她。

一個未滿13歲的少年,親眼看到自己的女神從良家婦女成了為錢賣身的女人,再經歷被眾人拖到集市上撕扯毆打。可以說他見證了她所有的不堪,但他從未因為她的任何行為而厭棄、唾棄和看不起她。他只是怪自己太小,小到只能在旁邊看著她被欺負被傷害,沒有資格站出來為她說話,也沒有機會替她抵禦一切傷害。他所能做的,向聖靈祈禱,希望神明可以保佑她。

正是因為這個一直默默陪伴她的男孩,才會有當瑪蓮娜丈夫回到鎮裡,大家都詆譭她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的時候,雷納多卻給他寫了封信,告訴他瑪蓮娜是從始至終只愛他的女人。也正是他的這封信,讓瑪蓮娜的丈夫乘著火車找回自己的妻子,帶著她重新回到鎮裡。

瑪蓮娜雖然並不知道有這麼一個男孩用了整整一個曾經去愛她,但我們每一個觀眾卻在這個少年隱蔽的青春情感中感受到黑暗世界的一抹溫情。導演安排這麼一個少年作為主角,一方面通過他的偷窺為我們展現一個真實、美麗的瑪蓮娜,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純真的愛往往是簡單卻又飽含深情。

群體的非理性和暴力,讓人對瑪蓮娜充滿同情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當美麗成為傳說,這就是導演在取名的時候設置的一個小心機。一方面,因為她的美麗而成為傳說,既然是“傳說”,就意味著將會偏離真相。另一方面,用“傳說”也透露出主人公的命運也將因過分美麗而被謠言中傷。

1.瑪蓮娜因為過分美麗而成為被女性群體攻擊的對象

電影一開始,在西西里島的男人們都垂涎她的美貌,但因為她有丈夫所以只能遠遠觀望,女人們則因為嫉妒她的美貌而貶低她。有人說她非常下流,有人說她就該離開小鎮。

為什麼女人都這麼討厭她?為什麼剛開始大家會討厭她,後來甚至在德軍失敗後,島上的女人們全部攻擊她?這要就涉及到“群體主義”這個概念。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這本書裡寫道:“群體主義可以被看作一股很強大的力量。當古老的信仰解體消亡時,當古老的社會支柱一根根傾倒時,群體的力量是唯一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而且與日俱增。”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只有民眾開始傳播某種思想或者觀念,並且當這種觀點開始深入人心,讓人們轉變為行動的時候,“個體”就結成了“群體”。其實最好的例子就是選舉時,因為理念不同,人們最終選擇了不同陣營的站隊。

意大利國寶——莫妮卡·貝魯奇,將一位冷豔美麗的少婦演繹地讓人心醉又心疼。她身姿曼妙而優雅,眼神幽怨而深邃,面龐因為冷豔而更讓人想靠近。瑪蓮娜,她每一次出現在眾人眼裡都是帶著冷豔的氣場。女人看到她就開始因嫉妒而傳播謠言,說她風流下賤等等。男人看到她心動不已,總是睜大眼睛忘記呼吸般目送她離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的過分美麗。

群體的特質是衝動且易怒,並且當群體聚集在一起,總是容易脫離現實談事情,具有誇張的成分。所以每每大家提到瑪蓮娜,每個人都開始發揮想象地說她是如何勾引男人,出賣身體獲得金錢。但是這一切在電影初期都是群體們憑空捏造出來的。正是因為這些女性所構成的群體,讓我們看到謠言是如何歪曲事實,眾口鑠金的。

2.不同時期女性群體對她態度的轉變,折射出人性的黑暗面

在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鎮上女人們對瑪蓮娜的不同時期狀態的轉變,是值得分析的。電影一開始,島上的女人們遠遠看到瑪蓮娜嫉妒就開始惡意中傷她·,當她因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通過接客獲取食物,這些女人在離她很近的時候就開始議論她;而到德軍退軍後,這些女人一窩蜂衝進她家將她暴力地拖出來在廣場上當眾打罵鞭笞羞辱她。從電影的拍攝畫面來看,鎮上人與瑪蓮娜的直線距離是越來越近的,帶來的傷害也越來越大。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古斯塔夫·龐勒在《烏合之眾》裡說:“群體心理具有不穩定性,當環境突然改變,群體的性格也會發生改變。”正如在1792年8月10日,當巴黎起義軍佔領杜伊勒宮,立法議會宣佈罷黜國王路易十六,建立新的國民公會。在這次罷黜中,最堅決最強硬的人,都是平日裡看起來極其溫順且順從國王的人。在這次風暴過後,他們又恢復到往日溫順的模樣,成為安分守己的市民。

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正是因為戰爭結束這個契機,讓所有的婦女瘋了一般衝進瑪蓮娜的家裡把她拖出來,發洩自己受戰爭壓迫的怨氣。這一看起來瘋狂的舉動,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群體心理的突發性。在群體心理中,個人的智力差異削弱了,個性也消失了。異質性的東西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特徵佔了上風。這時候,人類無意識中的暴力因素呈現出來,展現出攻擊性。導演通過這一幕的安排,也隱喻了戰爭給人們的內心帶了極大的創傷和破壞,大家瘋狂需要向外發洩自己的怨氣。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個體VS群體,我們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動

當瑪蓮娜離小鎮後再一次出現,大家對她的態度徹底變了。不再指責也不用鄙夷的眼神看著她,而是溫和地與她打招呼。因為這時候的她變胖變老,不再是那個高冷的尤物,而是一名穿著保守的普通婦女。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所擴散和傳播的方式。喪失的美麗優勢的瑪蓮娜,讓鎮上所有婦女覺得她已經不再是一個蕩婦,而跟她們一樣是個普通家庭主婦,有著自己的丈夫和不再美麗的面龐。當群體攻擊的目標失去了被攻擊時的特質,這時候在群體眼裡,這個異類已經被同化了。

但就是在她們的攻擊下,我們看到了群體主義種最為非理性和醜陋的一面。所謂的“紅顏易折損”就是她們摧殘下的結果。如果她們能在她聽到丈夫去世後給她一些真誠的安慰,那麼律師也就沒有辦法趁機而入侵犯她;如果她們能在她父親去世後給她些許救濟,她也不會淪為賣身賺錢的女人。相反,她們帶給她的就是潑髒水和冷嘲熱諷的言語,甚至在將她從家裡拖出當眾撕破她的衣服對她進行毆打。

將小男孩和一群婦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強烈的對比更加引起觀眾思考與共鳴

每個人都會經歷從青春期到中年甚至暮年這樣的人生階段,也會經歷從對世界有自己單純美好的期許到被世界“馴服”成為眾生中一員的階段。導演通過安排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數量和行為的放大化差異,更讓我們看到青年內心的美好和成人世界的齷蹉骯髒。

“當我不能親自帶給你幸福的時候,我希望他能替我照顧你。”

顯然在後期,小男孩青春期的情感從單純的夾雜著性慾的暗戀上升到愛她就希望她幸福,這是一種愛的昇華。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一個男孩青春期的成長和對愛的理解, 也讓我們看到了無論多麼現實多麼醜陋與不堪,人間的良善永遠不會消失。導演讓我們在這部電影裡看盡了群體中非理性而醜陋一面,但也是同這種方式訴說愛的偉大與永恆。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正是導演通過拍攝雷納多愛慕少婦瑪蓮娜的過程,為我們展現了一名少婦因為過分美麗而被一群“長舌婦”暴力攻擊的全過程。我們在心疼女主角被命運玩弄的可憐遭遇同時,也被這個13歲的男孩不變的真情所感動。青春期或許會因為性的覺醒而做出讓成年人看起來可笑的行為,但在這個年紀固有的對感情的純真卻讓我們這些成年人感嘆。

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孤島,我們用冰冷的外表將自己與他人隔離,以為這樣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殊不知無論命運多麼殘酷,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有人在偷偷愛你,關懷著你。正如再黑暗的天空也會迎來黎明的時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