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忍直视,一样是太阳,一样是人心。

(东野圭吾)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指导的,意大利著名女星莫尼卡·贝鲁奇、圭塞佩·苏尔法罗等主演的电影。该片于2000年上映并且于2000 获得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2001年获得奥斯卡奖,甚至豆瓣也打出8.9的高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13岁的男孩对一名美艳少妇玛莲娜的暗恋过程。整部电影看起来只是拍摄了一个少年因为爱欲的性欲觉醒下的青春期故事,但是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导演正是通过拍摄一个少年的纯真情感和一群人的丑陋言行进行对比,将群体之恶展现地淋漓尽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男主角青春期的行为或许有些可笑,但让人异常感动

整部电影主要以第三视角拍摄,男主角雷纳多经常在夜里透过玛莲娜家墙上的洞对她的生活进行窥探。正是由于他的窥探,才让我们了解到对外清高冷艳的玛莲娜,真实且不为人知的一面。整部电影里,雷纳多起着一个第三者视角的作用,代替观众丰富所思所想,雷纳多的情感起伏变化,也直接成为观众情感的变化。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夜里偷窥玛莲娜生活的小男孩

岁月匆匆,我后来爱上过很多女人。她们在我的臂膀中问我爱不爱她们,我都会说,爱。但是我最爱的女人,却从未问过我这个问题。

1.男孩雷纳多的窥探视角下,孤傲而真实的玛莲娜展现在大众面前

男主角雷纳多经常在夜里透过玛莲娜家墙上的洞对她的生活进行窥探。正是由于他的窥探,才让我们了解到对外清高冷艳的玛莲娜,真实且不为人知的一面。整部电影里,雷纳多起着一个第三者视角的作用,代替观众丰富所思所想,雷纳多的情感起伏变化,也直接成为观众情感的变化。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13岁的小男孩雷纳多正值青春期,他对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窥探欲。夜里他常去玛莲娜家里窥探她的生活,发现她并不是像人们嘴里说的那种水性杨花 勾搭男人的女人。而是一位深爱丈夫,甚至在夜里时常抱着他的照片流泪跳舞的女人。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深夜里抱着丈夫照片流泪的玛莲娜

导演的这一安排,既表现出雷纳多对玛莲娜单纯而接近疯狂的爱,又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私密空间里最为真实的一面。

心理学家表示,一个人最真实和放松的状态就是当他一个人在自己熟悉且密闭的空间。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会说,当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看他平日里是怎么独处的。

为什么雷纳多会想去窥探她的生活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的心理,这是人们宣泄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佛洛依德认为:“人们对别人隐私的窥探欲,源自童年,孩子对自己身世和来历的好奇心。”比如,不少人都会在很小的时候会问爸爸妈妈,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一般而言,人的窥探心理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当人还是孩童时候,都是会好奇自己从哪里来的;第二阶段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开始对父母的情感隐私进行窥探,因为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被社会和现实驯化,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处事,用来指导自己实践以得到被认可。同时,他们也会自发地对父母正面形象和负面缺陷的了解。当孩子在这个阶段对父母情感隐私的窥探心理得到了满足,成年后对别人的隐私不会过度窥探。第三阶段,就是成人对别人或者明星八卦的好奇。比如,很多人喜欢去探听明星隐私,宁愿相信自己没有看到,但是关于明星负面的消息。这些正是第二阶段未被满足的延续,因为在父母身上那些负面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对隐私的窥探欲,都是发自成长和成熟的需要。还有极少数人,是通过窥探别人隐私过程,满足一种扭曲、变态的原始欲求。

正是男孩这种对性和爱的朦胧,让他在欲望的驱使下对玛莲娜的日常生活进行窥探,也让我们每一个观众在他的窥探中了解真实的玛莲娜。在外面,她高冷美艳,不愿意跟这镇上的女人们一样整日只会围着男人转,没事就聊天八卦;她出门时总是衣着合身妆容精致,她不与人闲聊也没有朋友。在家里,她深夜抱着丈夫照片独舞,精心准备午餐对帮助自己打官司的律师表示感谢,甚至受到委屈和诽谤会独自在家里落泪。你会发现,她对外的冷漠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天生美丽的外表和内心骄傲的优越感,让她不愿意沦为长舌妇一类人。

2. 青春期的性爱夹杂着最纯净的情感,男孩的守望让我们相信这世间还有一丝真情

在这部电影里,让人最为感动的就是小男孩雷纳多对玛莲娜的爱,从始至终的专一于美好。在我看来,正是他的专一与美好的爱,给这个黑暗的世界带来一抹温情。十三岁的雷纳多,在第一次看到玛莲娜就被她吸引,体内的性欲苏醒。

世界卫生组织将男女在10-19岁的年纪称为“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上属于“性意识”觉醒的状态,他们渐渐感觉身体的变化,以及产生对性的好奇和冲动。从心理学看来,孩子青春期的“性意识觉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生殖器的好奇;2,渴望接近异性;3.性冲动开始苏醒并且有性欲望。”所以才会在电影里有雷纳多偷了玛丽娜的内裤进行自慰,多次将她作为性幻想的对象。

导演通过第三视角的拍摄手法,给观众们展现了雷纳多的幻想和梦境,里面大多都是他与玛莲娜的赤裸缠绵的情景,同时玛莲娜多次以“埃及艳后”“老师““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出现,这说明在他的潜意识里,玛莲娜在他心里不仅仅是性幻想对象,更是他心中的女神。但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梦里对着躺在床上哭泣的玛莲娜说:“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成长吧,从现在起我会长伴你左右,直到永远,我发誓。”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第一遍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总是觉得这个男孩梦里的画面有些可笑。但是后期看了好几遍,结果却发现在他幻想和梦境的背后,我看到了他扎根于潜意识中都是对玛莲娜充满了保护和疼爱。正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正是因为青春期产生的强烈保护欲,才会让雷纳多在玛莲娜经历不堪和受尽凌辱的时候也愿意只想保护她。

一个未满13岁的少年,亲眼看到自己的女神从良家妇女成了为钱卖身的女人,再经历被众人拖到集市上撕扯殴打。可以说他见证了她所有的不堪,但他从未因为她的任何行为而厌弃、唾弃和看不起她。他只是怪自己太小,小到只能在旁边看着她被欺负被伤害,没有资格站出来为她说话,也没有机会替她抵御一切伤害。他所能做的,向圣灵祈祷,希望神明可以保佑她。

正是因为这个一直默默陪伴她的男孩,才会有当玛莲娜丈夫回到镇里,大家都诋毁她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的时候,雷纳多却给他写了封信,告诉他玛莲娜是从始至终只爱他的女人。也正是他的这封信,让玛莲娜的丈夫乘着火车找回自己的妻子,带着她重新回到镇里。

玛莲娜虽然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男孩用了整整一个曾经去爱她,但我们每一个观众却在这个少年隐蔽的青春情感中感受到黑暗世界的一抹温情。导演安排这么一个少年作为主角,一方面通过他的偷窥为我们展现一个真实、美丽的玛莲娜,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纯真的爱往往是简单却又饱含深情。

群体的非理性和暴力,让人对玛莲娜充满同情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美丽成为传说,这就是导演在取名的时候设置的一个小心机。一方面,因为她的美丽而成为传说,既然是“传说”,就意味着将会偏离真相。另一方面,用“传说”也透露出主人公的命运也将因过分美丽而被谣言中伤。

1.玛莲娜因为过分美丽而成为被女性群体攻击的对象

电影一开始,在西西里岛的男人们都垂涎她的美貌,但因为她有丈夫所以只能远远观望,女人们则因为嫉妒她的美貌而贬低她。有人说她非常下流,有人说她就该离开小镇。

为什么女人都这么讨厌她?为什么刚开始大家会讨厌她,后来甚至在德军失败后,岛上的女人们全部攻击她?这要就涉及到“群体主义”这个概念。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写道:“群体主义可以被看作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当古老的信仰解体消亡时,当古老的社会支柱一根根倾倒时,群体的力量是唯一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而且与日俱增。”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只有民众开始传播某种思想或者观念,并且当这种观点开始深入人心,让人们转变为行动的时候,“个体”就结成了“群体”。其实最好的例子就是选举时,因为理念不同,人们最终选择了不同阵营的站队。

意大利国宝——莫妮卡·贝鲁奇,将一位冷艳美丽的少妇演绎地让人心醉又心疼。她身姿曼妙而优雅,眼神幽怨而深邃,面庞因为冷艳而更让人想靠近。玛莲娜,她每一次出现在众人眼里都是带着冷艳的气场。女人看到她就开始因嫉妒而传播谣言,说她风流下贱等等。男人看到她心动不已,总是睁大眼睛忘记呼吸般目送她离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的过分美丽。

群体的特质是冲动且易怒,并且当群体聚集在一起,总是容易脱离现实谈事情,具有夸张的成分。所以每每大家提到玛莲娜,每个人都开始发挥想象地说她是如何勾引男人,出卖身体获得金钱。但是这一切在电影初期都是群体们凭空捏造出来的。正是因为这些女性所构成的群体,让我们看到谣言是如何歪曲事实,众口铄金的。

2.不同时期女性群体对她态度的转变,折射出人性的黑暗面

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镇上女人们对玛莲娜的不同时期状态的转变,是值得分析的。电影一开始,岛上的女人们远远看到玛莲娜嫉妒就开始恶意中伤她·,当她因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通过接客获取食物,这些女人在离她很近的时候就开始议论她;而到德军退军后,这些女人一窝蜂冲进她家将她暴力地拖出来在广场上当众打骂鞭笞羞辱她。从电影的拍摄画面来看,镇上人与玛莲娜的直线距离是越来越近的,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大。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古斯塔夫·庞勒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体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当环境突然改变,群体的性格也会发生改变。”正如在1792年8月10日,当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勒宫,立法议会宣布罢黜国王路易十六,建立新的国民公会。在这次罢黜中,最坚决最强硬的人,都是平日里看起来极其温顺且顺从国王的人。在这次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到往日温顺的模样,成为安分守己的市民。

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正是因为战争结束这个契机,让所有的妇女疯了一般冲进玛莲娜的家里把她拖出来,发泄自己受战争压迫的怨气。这一看起来疯狂的举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群体心理的突发性。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性的东西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特征占了上风。这时候,人类无意识中的暴力因素呈现出来,展现出攻击性。导演通过这一幕的安排,也隐喻了战争给人们的内心带了极大的创伤和破坏,大家疯狂需要向外发泄自己的怨气。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个体VS群体,我们仍被黑暗中的微光所感动

当玛莲娜离小镇后再一次出现,大家对她的态度彻底变了。不再指责也不用鄙夷的眼神看着她,而是温和地与她打招呼。因为这时候的她变胖变老,不再是那个高冷的尤物,而是一名穿着保守的普通妇女。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所扩散和传播的方式。丧失的美丽优势的玛莲娜,让镇上所有妇女觉得她已经不再是一个荡妇,而跟她们一样是个普通家庭主妇,有着自己的丈夫和不再美丽的面庞。当群体攻击的目标失去了被攻击时的特质,这时候在群体眼里,这个异类已经被同化了。

但就是在她们的攻击下,我们看到了群体主义种最为非理性和丑陋的一面。所谓的“红颜易折损”就是她们摧残下的结果。如果她们能在她听到丈夫去世后给她一些真诚的安慰,那么律师也就没有办法趁机而入侵犯她;如果她们能在她父亲去世后给她些许救济,她也不会沦为卖身赚钱的女人。相反,她们带给她的就是泼脏水和冷嘲热讽的言语,甚至在将她从家里拖出当众撕破她的衣服对她进行殴打。

将小男孩和一群妇人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强烈的对比更加引起观众思考与共鸣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青春期到中年甚至暮年这样的人生阶段,也会经历从对世界有自己单纯美好的期许到被世界“驯服”成为众生中一员的阶段。导演通过安排让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数量和行为的放大化差异,更让我们看到青年内心的美好和成人世界的龌蹉肮脏。

“当我不能亲自带给你幸福的时候,我希望他能替我照顾你。”

显然在后期,小男孩青春期的情感从单纯的夹杂着性欲的暗恋上升到爱她就希望她幸福,这是一种爱的升华。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男孩青春期的成长和对爱的理解, 也让我们看到了无论多么现实多么丑陋与不堪,人间的良善永远不会消失。导演让我们在这部电影里看尽了群体中非理性而丑陋一面,但也是同这种方式诉说爱的伟大与永恒。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正是导演通过拍摄雷纳多爱慕少妇玛莲娜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少妇因为过分美丽而被一群“长舌妇”暴力攻击的全过程。我们在心疼女主角被命运玩弄的可怜遭遇同时,也被这个13岁的男孩不变的真情所感动。青春期或许会因为性的觉醒而做出让成年人看起来可笑的行为,但在这个年纪固有的对感情的纯真却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感叹。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我们用冰冷的外表将自己与他人隔离,以为这样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殊不知无论命运多么残酷,要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关怀着你。正如再黑暗的天空也会迎来黎明的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