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領導瞎指揮,看他如何破局


面對領導瞎指揮,看他如何破局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直逼北京城下。咸豐令恭親王奕欣留守北京,與列強談判,自己率領後宮大臣倉惶逃往熱河,一路連發聖諭,令各地督撫、將軍帶兵進京“勤王”,最早一道諭旨就發給了曾國藩,要他派旗下鮑超帶領兩三千湘軍進京勤王。這可要了曾國藩老命了,為什麼呢?原因有二:

原因1、因為曾國藩此時正自身難保,接到咸豐諭旨前一天,太平軍攻下徽州府城,兵鋒直指曾國藩駐地祁門!

原因2、曾國藩指望鮑超救命

鮑超是湘軍中以最勇猛的將領,曾國藩手中可以和太平軍一戰的王牌部隊只有鮑超一軍,因此不能放鮑超北援。

但是拒不執行命令,麻煩更大,北援勤王是反抗外國侵略的行動,若託詞推諉,拒不出兵,不顧咸豐生死,後果更嚴重:

首先會落下“不忠”的罪名。曾國藩一向最重視“忠君”思想,若曾國藩置咸豐生死不顧,士兵怎麼想,同僚怎麼想,咸豐怎麼想;

其次咸豐可能會秋後算賬。咸豐都到了生死關頭,第一個就想到了曾國藩,若他不去,等咸豐緩過神來,會怎麼樣?

於是在商量了十天後曾國藩上奏朝廷:請求咸豐皇帝指派曾國藩、胡林翼中一人親自帶兵北上,護衛京畿,一經接到明諭,立即出兵;原因是鮑超是一戰將,非獨當一面之才。如此重大的任務,鮑超一人怎麼行,只有曾國藩或胡林翼親自去才可以,希望皇帝趕快做出決斷,不要誤了大事。

怎麼樣,夠忠心了吧,可仔細想想,不是那麼回事:要知道,那可是一百多年前,從祁門到熱河走一趟,至少需要半個月,來回一個月,真要等曾國藩帶大軍趕去,黃花菜都涼了!

過了沒多久,曾國藩接到諭旨,稱“和議”已成,鮑超、曾國藩、胡林翼都不用去了,繼續圍剿太平軍,曾國藩繼續做兩江總督,後來還做了欽差大臣。

我們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曾國藩面對當時的處境會怎麼做?大概率跟咸豐說明情況,然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把。如果這麼做了,作為領導心裡會怎麼想?如果真給你負面反饋還是好事,嘴上不說,心裡恨不得把你千刀萬剮你說你冤不冤。

所以和喜歡負面反饋的領導相處你一定要學曾國藩,畢竟曾國藩經常和最難相處的領導打交道,總結曾國藩的方法主要有三點:

1、態度很誠懇,凡事為領導著想,為大局著想。

皇帝要鮑超帶兩三千人去,曾國藩說鮑超一人怎能完成如此重任,還是胡林翼或者我親自去吧,帶上一萬多的大軍。如果讓我去,就帶著左宗棠一起;如果讓胡林翼去,就帶著鮑超。這樣才能萬無一失。不動聲色間,否定了皇上的主意,提供了兩個更完美的方案,讓咸豐皇帝選擇。不管咸豐怎麼選擇,他都認可曾國藩的忠誠,所以時間過後沒多久曾國藩不降反升,成為了欽差大臣。

2、無論領導說什麼,表面都虛心接受

咸豐長於深宮之中,但是對於戰事還總喜歡發揮一下個人建議,他這建議可是以諭旨的形式提的,這可給將領們出了大難題。以前對太平天國佔據優勢的時候建立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就是咸豐的主意,結果被事實證明大錯特錯。但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無論咸豐對於戰事說什麼,曾國藩都在奏摺中對咸豐吹捧一番,什麼韓信再世。白起重生之類的馬屁拍的咸豐頗為受用。實際工作中還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來。

3、以退為進,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建議是對的。

征討太平軍的清軍將領派系林立,除了朝廷號令,誰都覺得自己牛逼,私下裡相互拆臺使絆子那是常事,曾國藩就被同僚陰了好多次。終於老實人曾國藩怒了,上書咸豐要名要權,想要節制諸軍。曾國藩的想法是對的,但是沒有考慮咸豐的感受,萬一曾國藩一家獨大,滅了太平天國之後,下一個洪秀全是不是就是你曾國藩了。所以就沒理會曾國藩的摺子,曾國藩於是以退為進,你不給我節制諸軍的權利那我就回家守孝。曾國藩回家守孝之後的清軍被太平軍打的滿地找牙,咸豐不得已只好又請曾國藩出山,這次出山雖然沒有達到曾國藩的預期,但朝廷的援助已比守孝之前有了天壤之別。

根據曾國藩的經歷,我們可以學到和如何喜歡瞎指揮的領導相處:首先你就要態度誠懇,讓領導知道你為他著想。其次你要投其所好,苦勞是你的,功勞是領導的,最後你要守住自己的底線,讓時間和事實來證明自己。像曾國藩一樣做到以上三點,你的領導一定會對你另眼相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