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呂后有什麼關係,為何劉邦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時候,她向張良求助?

史學達人


這裡是芒果論史!

張良和呂后之間並沒有太深的利益糾葛,呂后之所以在劉盈被廢立的緊要關頭求助於張良完全是因為她聽說張良給劉邦出過非常多的計謀,是一個十足的智囊而已。

劉盈之廢立

西漢建立到劉邦去世的這一段時間內,最讓呂后揪心的事情無非是劉盈的廢立問題。呂后一輩子沒怎麼享過福,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還是落魄的亭長,她還得整天帶著娃下地勞動,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農婦。劉邦豐西澤縱徒之後就逃進了芒碭山,官府抓不到劉邦就把獨守空房的呂雉抓進了牢房。等到劉邦起兵反秦,一路打進關中的時候,呂雉還待在沛縣,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呂雉與他更是相隔一方。呂雉等了又等,終於等到劉邦帶兵打回江蘇,可是劉邦沒有去見呂雉,他在彭城大擺筵席,直到楚軍襲來,漢軍潰敗,呂雉也沒有等到劉邦。

在被項羽俘虜的日子裡,劉邦雖然過的艱難,但身邊卻不缺女人,閒來無事的夜晚,左邊摟著管夫人右邊摟著趙子兒,好不愜意,而呂后卻帶著項羽的軍營之中,時刻期盼劉邦來救。等到西漢建立,呂雉已經在楚軍大營中磨光了自己的青春,和膚白貌美還多才多藝的戚夫人相比,呂雉不過是個年老色衰的鄉村農婦,哪裡還能得到劉邦的寵愛?

她唯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可以繼承大統,母子二人可以安享晚年,過一過好日子,可誰想得到戚夫人不僅僅奪走了劉邦的愛,還要奪走劉盈的太子之位,呂雉不得不害怕,不得不驚慌。

劉邦並不喜歡劉盈,或許是彭城之敗的時候他曾經把劉盈甩下馬車,或許是劉盈看到了他卑躬屈膝的懇求丁公放他一條生路的卑微模樣,反正劉邦和劉盈這對父子無法交心,那些不堪回首的、屈辱的過往在這對父子間佈下了阻礙,每次看到劉盈懦弱的模樣,劉邦就會覺得“劉盈不類他”,所以他想換掉劉盈。

張良的主意

西漢建國以後,張良就開始有意的隱退了,但他過往的光輝形象實在是太高大,在呂后一籌莫展的時候想起了這個“智囊”。張良是否自願幫助劉盈,我們不得而知,在《漢書》的記錄中,呂澤請求張良出謀劃策時有一個小動作,叫做“強”!就是說,張良這主意,出也得出,不出也得出。

在張良的建議下,呂后為劉盈請來了“商山四皓”,這是四個連劉邦也請不動的人才。劉邦看到“商山四皓”默默的站在劉盈的身後,於是徹底絕了廢劉盈,立劉如意的心思。但實際上,我認為“商山四皓”並沒有如此大的能量來改變迫使劉邦為一件一直猶豫不決的事做出決斷。

應該說,是張良幫助劉盈的舉動使得劉邦認為張良已經站隊了劉盈,而“商山四皓”的到來更像是壓垮劉邦的最後一根稻草。劉邦征戰半生,多次中箭而不死,身上早已經留下了大量的暗傷,在呂后的身邊有樊噲、呂澤等手握兵權之人,如今張良也站隊劉盈,“商山四皓”這類民眾代表更是以行動支持劉盈,此時不是劉邦不想動劉盈,而是不敢動劉盈了。

在劉邦身體日漸衰弱,心力交瘁之際,冒著巨大的風險重新分配政治這塊巨大的蛋糕,很可能造成內外交困的西漢根基不穩,說不得天下就要改姓了。所以說,劉邦最終是畏懼了,是害怕了,以至於絕了換掉劉盈的心思。與其說張良的計謀有效,倒不如說張良的站隊有效。呂后與張良

劉邦死後,實際掌握大權的是呂后,由於張良曾經出面力挺劉盈,呂后一直對張良心懷感激。張良隨“赤松子遊”之後開始辟穀,餓得身體虛弱,呂后實在看不下去,強迫張良吃東西,並苦口婆心的勸告張良人生一世,何至於此,倒不如好好享受。

可以說,在劉盈廢立風波之前,呂后與張良並無太深的關係,反而恰恰是這次廢立風波為張良和呂后的友誼搭上了一座橋樑,使得劉邦死後,張良仍然可以得到呂后的關照,安穩的結束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張良,字子房,是漢高祖劉邦的智囊。劉邦能打下天下,與張亮分不開!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

劉邦的天下可以說是“漢初三傑”的功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要靠張良,領兵統帥攻城略地要靠韓信,治國安民穩定局勢要靠蕭何,這三人缺一不可!而作為智囊的張良,更是深得劉邦及眾人的尊敬!

而呂后則是在劉邦還只是泗水亭長之時就嫁給了他,可以說是跟劉邦感情極深。在劉邦稱帝后,性格轉變,開始玩弄權術,以至於很多大事,包括誅殺忠臣,都是出自呂后之手,一時震懾朝野!

奪嫡風波則是戚夫人自恃得寵,哭鬧著讓劉邦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但之前已經立了呂后兒子劉盈為太子,這也就是說劉邦要廢太子!這可是動了呂后的利益!

隨後呂后便讓自己哥哥呂澤挾持張良,逼他獻計!張亮無奈,現了“商山四皓”之計,令劉邦大為驚訝,這才保住了劉盈太子之位。

呂后跟張良其實關係應該還算不錯,畢竟兩人都是陪伴著劉邦一步步走過來的,最後才在劉邦稱帝之後張良才離去,那“智囊”的能力,呂后自然是清楚的很,這也是以前養成的習慣,遇到棘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去問張良。

張良也許在呂后改變之後,有意疏遠她,並且張良已經有退隱之心,自然是不想過多的捲入皇家之事,何況還是決定未來之主這種大事。那呂后剛開始肯定是去求過張良,但最後還是脅迫他逼他獻計,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張良已經對呂后甚至劉邦開始失望,而呂后也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


歷史小廚


劉邦寵愛戚夫人,自然特別喜歡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所以,就想廢掉呂后生的兒子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太子。

這是廢嫡立庶,在當時封建思想傳統來說是大事,會引起朝廷內亂,故多位大臣竭力勸諫,劉邦不聽。呂后聽從大臣的建議,向張良求助。張良獻策,讓太子重禮招攬商山四皓: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來輔佐太子。

不久,劉邦召見太子,看到太子身後站著這四位賢良之士,便知道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太子地位已經不可動搖,無奈,只得打消廢太子念頭。

呂后之所以求助張良,分析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張良是太子少傅,有責任幫助太子。現在太子處於即將被廢的局面,呂后也覺得張良會幫助太子渡過難關。古代太子被廢,一般往往也或多或少會連累太子太傅和少傅,被遷怒為沒有教導、輔佐好太子。這個罪名張良也不願意背黑鍋。

二、張良基本上還是維護封建傳統思想的,不贊成廢嫡立庶。這從後來他向劉邦直接勸諫不應該廢太子來看,就證明了這一點。況且,根據當時的情況,天下初定,百業待興,北疆匈奴虎視眈眈,假如擁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當皇帝,群臣也不服。根據歷史經驗,廢嫡立庶往往會引起政變、動亂,甚至導致幾代帝王的地位不穩定。對這種長遠利害,張良是有清醒頭腦的。

三、張良正直無私,足智多謀,深得劉邦信任。呂后認為只要張良向劉邦進諫,劉邦就會採納張良 的意見。但張良認為,打天下危機時,劉邦聽他的,坐天下,這是帝王家事,光憑嘴講,劉邦是不會聽他的。應該造成既成事實,才會打消劉邦的廢太子念頭。

四、張良謙遜自處,本性性格溫和,呂后認為只要強求於他,他肯定會幫忙。

張良有深謀遠慮,看到天下已定,也就萌生了退隱的念頭,平時深居簡出。況且張良性格很溫和,史記記載,張良相貌如同美麗的女子,可以想見其溫文爾雅的樣子。這樣的人是最容易與人相處的。所以,呂后派建成候呂澤到張良家中脅迫張良一定要給出主意。


南宮外史


張良和呂后沒什麼關係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史記》和《漢書》中張良的出身沒有什麼差別,非常清楚的記載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先祖曾經五代都是韓國的相國,可謂真正的貴族後裔。

呂后不過是沛縣當地的“土豪”的女兒,機緣巧合被劉邦的一番忽悠成了劉邦的老婆。和名門望族的後裔張良是並無交集的。

唯一有點交集的是張良當時是太子的少傅,但當時張良跟隨劉邦定都關中之後,已經開始不問朝政,也不出門了。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

後來是有人給呂后建議“留侯善畫計策,上信用之,呂后乃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劫一字可以看出呂后和張良是沒什麼關係的,呂后是威逼張良幫忙出的主意。

但呂后像張良求助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張良實際上是支持嫡長子繼承製的

雖然呂后威逼張良,但是一開始張良是沒有痛快的給主意的,但實際上張良作為六國貴族後裔,又是高明的知識分子。鑑於秦國二世之亡,自然對劉邦的換太子,廢長立幼是不贊同的。張良巧妙隱藏在呂后的背後,在呂后的“劫”和威逼中幫助漢王朝樹立嫡長子繼承製的一個開端。

張良是政治敏感度非常高的,也是知道呂后和劉邦是不會放過開國功臣們的,因此早在封土地的時候張良已經有功成身退的念頭了,自然不會為呂后而強出頭。但張良的洞察人心和運籌帷幄巧妙的請出“商山四皓”幫助太子確立了無可動搖的地位。


塵子渝


張良和呂后沒有什麼關係,只因張良才智過人,在劉邦打算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時候,呂后才被迫向張良求助,最後藉助張良的高招度過難關。



在劉邦已經鐵了心要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時候,經人推薦,呂后想到了足智多謀的張良

劉邦要廢除劉盈太子之位,主要是戚夫人的耳邊風起了作用。戚夫人比呂后小將近二十歲,年輕漂亮,又善於跳舞,深得劉邦的寵愛,劉邦去哪身邊都有戚夫人陪伴。

呂后就不同了。與戚夫人相比,她年老色衰,不受劉邦待見,雖然自己的兒子劉盈被立為太子,但她時刻有危機感,擔心劉盈的太子之位不保。

戚夫人也非常想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所以每天在劉邦耳邊吹風,說劉盈性格軟弱,沒有主見,而劉如意非常像劉邦。



久而久之,劉邦也是越看劉盈越嫌棄,越看劉如意越像年輕時的自己,所以廢除太子劉盈之位,改立劉如意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劉邦召集眾臣商量此事,被大臣們否決,太子太傅叔孫通、周昌強烈反對。大臣們反對也是出於公心,自古廢長立幼都是不得人心的。

但是,劉邦的信念越來越堅定,呂后如熱鍋上的螞蟻般坐立不安。她擔心兒子太子地位被剝奪,自己的皇后地位也會失去,將來戚夫人的兒子當政,自己的性命都成問題。

此時,經過她哥哥提醒,呂后想到了足智多謀的張良。

呂后與張良沒有什麼私人之交,但呂后憑藉自己的手段,逼使張良為自己出謀劃策

張良是在鴻門宴以後輔佐的劉邦,那個時候呂后與劉邦分居,之後還被項羽俘獲,做過一段時間的人質。在劉邦稱帝以前,呂后沒怎麼見過張良。

在劉邦稱帝以後,聰明的張良深諳明哲保身之道,激流勇退,告老還鄉了。本來,劉邦讓張良在富裕的齊地自擇三萬戶做自己的食邑,張良拒絕了,他選擇了貧窮的留縣一萬戶做食邑,而且說留縣是與劉邦初次見面的地方,足見對劉邦的感情,讓劉邦非常感動。

張良明白劉邦稱帝以後肯定會“狡兔死,良狗烹”,誅殺功臣的,所以徹底不問世事,在山中專心修煉,做閒雲野鶴了。


呂后的哥哥找到張良,請他給呂后出主意,被張良拒絕了,他說自己早已退出朝政,不問世事了。

呂后急了,綁架了張良,並拿張良家人的性命威脅,張良無奈,才提出一個建議,讓呂后去請“商山四皓”,讓太子寫信。派人用重金聘請他們出山,輔佐太子,肯定會成功。

呂后大喜,馬上讓太子劉盈寫下一封真摯感人的邀請信,然後讓哥哥帶著重金聘請“商山四皓”出山。

“商山四皓”是當時秦始皇時期70博士官中的四位隱士,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在全國德高望重,戰亂時隱居深山。

劉邦稱帝后想籠絡人心,多次派人請他們出山,被他們拒絕了,他們知道劉邦不學無術,不尊重讀書人,不願意輔佐劉邦。

“商山四皓”久聞太子劉盈忠厚仁孝,欣然赴任。太子大喜,每天將他們留在身邊,虛心請教。

一次,太子上朝的時候帶著“商山四皓”,劉邦見到這四位鬚髮皆白的老人,談吐不凡,頗具仙風道骨,十分驚訝,問他們是誰。

“商山四皓”報上姓名: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劉邦一聽這四人就是舉世聞名的“商山四皓”,頓時驚呆了,問他們為什麼要輔佐劉盈。

四位老人說,太子宅心仁厚,天下皆知,我們願意效犬馬之勞。

劉邦至此打消了廢除太子劉盈的想法。他對戚夫人說:“太子現在已經羽翼豐滿,連我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都願意輔佐他,看來劉盈深得人心,難以撼動他的地位了。看來呂后真的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大哭,她最不幸的是遇到了如此強悍的呂雉,註定了以後的悲慘命運。

我是子龍威武煮酒談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子龍威武煮酒談史


張良和呂后是屬皇后與臣民的關係,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史稱漢初三傑之一。呂后是劉邦的元配夫人呂雉,史稱呂后。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張良的爺爺張開地丶張良的爸爸張平父子兩代為韓國宰相,輔保五代韓王。秦國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恰遇秦始皇東遊,張良便與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中,等待秦始皇經過時準備伏擊行刺,等到秦始皇到來時,大力士用鐵錐擊殺,可惜只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秦王搜索刺客,張良為避禍便改名換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蘇睢寧丿,

後來,張良在圯橋上散步,意外得到黃石公給張良授書,即所謂的一橋三敬履和孺子可教的故事。黃石老人將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傳授於他,並告誡張良:讀此書可為王者之師。張良悉心鑽研,學有所成丶習有所用,後歸從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劉邦在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以出色的智慧謀略協助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選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避免了韓信等將領鳥盡弓藏的下場,自選貧瘠之地留城做為賞賜,封為留侯。

呂后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史上第一位女性把持朝政者,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例,為外戚亂政埋下伏筆。呂后出生鄉紳士家,呂雉早年其父為避仇遷居沛縣,一次宴席上,呂公認識了遊手好閒自吹自擂的泗水亭長劉邦,呂父慧眼識英雄,將愛女嫁與劉邦。劉邦稱帝后,呂氏被封為皇后。生皇子劉盈(漢惠帝)、女魯元公主。

呂雉位居皇后以後,積極幫助劉邦剷除異己,殺掉韓信等朝中重臣。呂雉為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劉邦生前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自然喜歡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因此劉邦曾打算廢掉呂后所生太子劉盈,而另立籠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和傳統文化必須是嫡長子繼承王位以及財產,劉邦這樣做就是廢嫡立庶丶廢長立幼,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引起大臣們的反對和勸阻,呂后更是大為不滿竭力反對,這不只是涉及到傳統繼承地位問題,更涉及到呂后自身的安全與利益,於是呂后多方設法為劉盈輔翼,呂后召見張良讓其獻計,張良告知劉邦非常看重隱居在商山上的四位高人,劉邦曾想請他們來輔助朝事,無奈老者們嫌劉邦處事傲慢,都不應召。呂后聽從張良建議,就讓其兄呂澤帶著太子親筆信,並奉上厚禮,邀請四位老人出山,商山四皓居然全答應出來輔佐太子劉盈,劉邦知道後非常吃驚,也知道呂后確實厲害,太子羽翼已豐,廢立太子之事未成。

劉邦死後,呂雉以惠帝年少,開始把持朝政執掌大權,她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燻耳,用藥使之變啞,置於廁中,名曰“人彘”。對其他劉氏諸王,亦加殘害。惠帝不滿呂后所為,憂鬱病死後,呂雉臨朝稱制,封侄呂臺、呂產、呂祿等為王,擅權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親信。

不過,呂后在其稱制的八年期間,依然是按照劉邦的政治策略和用人制度,繼續執行漢高祖以來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重視生產,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復。


德厚致遠


對於呂后來說,就是誰能幫助到自己、幫到她兒子劉盈,都是要求助的。不過,在那個時候倒不光是張良一個人反對改立太子,實際上,反對者比比皆是。


群臣死諫

比如說叔孫通,這個當年秦朝的待詔博士,劉邦手下最懂得變通的儒生,碰上了換太子這個事兒,都是引古論今,以死相爭,求劉邦不要換太子。可劉邦只是表面答應,還是沒下決心。


再比如硬脖子周昌,被劉邦騎在身下罵昏君。嗑嗑巴巴、臉都憋紅了也要死勸劉邦不要換太子。事後,呂后還專門跑過去給周昌跪下了。

那些豐沛勢力的開國功臣,支持誰做太子,更是顯而易見的了。


為什麼求助張良?

但是,在劉邦那兒,最有話語權的還是張良。劉邦對張良幾乎就是言聽計從,從洛陽遷都到長安,幾乎所有人都反對,婁敬提出來,劉邦馬上就去諮詢張良的意見,張良覺得好,劉邦馬上辦,足見張良在劉邦心裡的份量。


雖然這時候張良都屬於半隱退狀態了,但是呂后還是要把張良請出來。當然,呂后並沒有親自出馬,那樣太引人耳目,她派的是她的哥哥,跟張良也較為熟悉的呂澤。


張良之計

原本張良是不打算趟這趟混水的,他的本意是當年劉邦雖然對他言聽計從,那畢竟是在戰爭期間,現如今劉邦是因為愛要更換太子,他又能有啥辦法?但是呂澤也不是能輕易放棄的主兒,反正不管怎麼著,你張良今天得給我畫個道兒,要不然我是不走了。

張良沒辦法,只好讓他去請“商山四皓”,四個劉邦都請不出來的人,只要能請出來幫劉盈,在不經意間讓劉邦看見,這個事兒還是有緩的。

這個呂澤還真是挺有本事的,比後來那些呂產、呂祿什麼的是有用多了。他找到商山四皓,把自己姿態擺得挺低,各種求情、厚禮,《史記》中用的是“卑辭厚禮”,還真就把這四個人給請了出來,然後就安頓在了他的建成侯府上。

張良計成

張良的計策能成功,當然還要看商山四皓的表現。

要說劉邦也是夠狠的,英布反了,可劉邦卻還病著,他又不放心派別人去打英布,竟然想派太子劉盈去打。這時候就體現出來商山四皓的作用了,直接分析利弊,這仗,太子打贏了,是應該的,可要是打不贏,要麼死戰場上,要麼回來被人抓把柄,太不划算了,還是讓呂后勸勸皇上,還是換別人。

沒辦法,劉邦還是要親自上陣。打贏了回來,還是覺得應該換太子,張良勸,不聽;叔孫通勸,不聽,見到商山四皓,總算放棄換太子了。

畢竟,支持他換太子的人沒見到多少,他的這些老臣都是死勸的,現在連商山四皓都來了,民心民意也已經到了劉盈那邊,羽翼已成,無法更改了。倒不是說商山四皓自身有那麼大的威力,只是他們燒上了最後一把火,徹底澆滅了劉邦換太子的慾望。


張良不但是劉邦戰爭時期最好的謀士,也成為呂后、劉盈的大恩人,不過倒也間接促成了戚夫人母子的悲劇結局。


水一白聊歷史


張良與呂后的關係並不複雜。就是大公司的老闆娘與業務骨幹的從屬關係,更深層次的關係沒有。

呂后為什麼在劉邦要廢太子的時候找張良問計呢?這裡有原因:

第一,劉邦尊敬張良,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怕”張良。劉邦是個無賴,對其他所有人都是非打則罵,直呼其名。唯獨對張良都是尊稱其字:子房怎麼辦?子房怎麼樣?所以,呂后需要張良勸劉邦。

第二,張良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幾乎無人能比。張良的謀略這裡不再重複,只說明一點。在許多大臣反對劉邦廢太子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張良搬出“商山四皓”,劉邦才清楚認識到“事已至此,無力迴天”。所以,呂后選擇問計張良是成功的。


小劉解讀


張良和呂后沒有什麼特殊的關係。張良為韓國真正的貴族。而呂后只是沛縣的有錢人家女兒。

如果當年張良因為滅國之恨曾經在博浪沙刺殺過秦始皇,現在的張良已經在各方面非常成熟了。但張良沒有主動去參與決定皇室繼承權的鬥爭是他的智慧,而受呂后一族協迫為太子謀劃,拿出請出商山四皓等高招,其實也是他本人的意願。因為張良歷經了秦末戰火紛飛的時代,他不希望天下在走向戰亂,所以支持嫡長子繼位;但張良也有他失策之處:支持劉盈保住太子之位事實上也支持了呂氏勢力,為後宮干政留下了壞典型。


榆邑村夫


題主說的這個應該是屬於歷史迷案,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解釋的。

張良與呂后的關係在史書上是找不到重點的。因為歷史上張良也就劉邦的一位臣子,與呂后的關係並不比其他人更親密。可是史書上記載的真的是全部歷史?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深入地思考,不要貿然回答。先搞清楚張良與呂后是什麼人,再看看他們有什麼關係。張良,出生於公元前250年,是韓國貴族的後人,公允前230年韓國被秦國吞併,從此後張良就以反秦為自己畢生事業,一手製造了著名的博浪鐵錐暗殺事件。失敗後一直亡命江湖。最後成為了劉邦的軍師。呂雉,生於公元前241年,比張良小9歲。年輕時沒有什麼突出事蹟,只是正值妙齡的時候嫁給了劉邦。看起來兩人的前半生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為什麼他們後半生能夠連繫起來?

答案並不難,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劉邦。我們對這位大漢朝開國皇帝還是比較熟悉的。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能說會道的老流氓,靠著臉皮厚,娶了年輕貌美的呂后,然後依靠包括張良的一班賢臣幫助,奪得了天下。

但是我們所認識的是真正的劉邦嗎?

成人世界裡的真相,決不只有一個。試想,天下的流氓無賴千千萬萬,最後怎麼只有他劉邦一個奪得了天下?

相識莫過枕邊人,而張良號稱“謀聖”,一群人中龍鳳,最後為什麼單單選了一個流氓託付終身?

關於劉邦的人生,有六十多年,但我們比較熟悉的只有後面十五年,前四十多年被一兩句話總結完,好象他就在鄉里當無賴,這是真的嗎?

當然不可能是真的,一個最後開創大帝國的人,怎麼可能沒有大格局?雖然《史記》沒有挖到黑料,但把時間一排序,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那就是劉邦的二十來歲的青少年時代,正是秦始皇發動戰爭,一統天下的時候。雖然沛縣這個地方還算平靜,但就劉邦的個性而言,他怎麼可能當池中物?

當然不可能。《史記》中提到劉邦年青時,經常去外黃,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找一個叫“張耳”的人,一起“遊”。

這個“遊”就很值得玩味,在這遍地風火,屍橫遍野的時代。有什麼可以遊玩的?

那麼這個“張耳”是何方神聖?

有說他曾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死後,就居住在外黃廣交天下豪傑。劉邦就是其中之一。後來反秦鬥爭中,張耳也出了一些貢獻,最後被劉邦封為趙王,與劉邦結為兒女親家,善終。

但這有個新名字出現了,就是“信陵君”。

我們都知道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但對於他後來的事不是很瞭解。其實他後來一度擔任五國聯軍總帥,西進伐秦,一度打得秦人不敢出函谷關。

雖然劉邦出道的時候,信陵君已經去世了,但劉邦卻很崇拜他,而後當劉邦得了天下時,專門去祭拜了信陵君的墓,並且為他留了守墓人。

這時,我們就可以找到張良與劉邦之間隱約的那根聯繫起來的暗線,那就是反秦。

劉邦反秦並不是象《史記》上說自芒碭山斬蛇開始的。他與呂雉成親後,幾次因為官府對當地人員的檢查而出外逃避。這說明劉邦從來就不是一個安份的主。只是沒有確切證明證實他當時幹了些什麼事。

而呂家的來歷也很可疑。《史記》上只說他們是山東單父人,躲仇家來到沛縣。但從呂家的勢力可以看出,一般的仇家是不可能讓他們擔心的。而從劉邦女兒的年齡上可以看出,劉邦與呂雉成親正是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左右,也正是秦最後滅齊統一天下的時代。

齊國是六國中最後一個被滅的。這說明很可能之前就有很多六國貴族因為不願成為秦國的臣民,逃入齊國,很可能這其中就有呂家。

那麼,呂家也是六國貴族之一,這就和張良不能說沒有關係了。

歷史過於複雜,所以人們很多時候都採用了一種偷懶的方式學習。比如秦朝的滅亡,大部份人都只會以陳勝首義,劉邦項羽繼後來解釋。而對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六國貴族一筆帶過。其實六國貴族在秦朝滅亡過程中的作用絕不可小視。事實上,當時的反秦勢力絕大部分都是六國貴族。

項羽是楚國貴族,張良是韓國的,他扶助的是韓國的後人韓成,齊國的田榮也有很強的勢力,魏國公子魏咎也一度復興了魏國,還有趙國的趙歇,六國後人全齊了。

從呂太公選擇劉邦當女婿的眼光看,你要說他是一個普通富家翁,自己信不信?

所以歷史的真相很可能就是六國貴族在滅亡後,一直在進行地下反秦活動。雖然未必形成統一的組織,但肯定互有聯繫。張良,呂太公、劉邦都是這個組織的成員。所以他們在現實的逼迫下,最後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劉邦做為首領。

在這前,張良有可能和呂雉本來就認識,但到底認識到哪個程度,就不好說了。可以肯定的是,呂雉明顯把張良當作最可依賴的人之一。這不是普通的君臣之誼,事實上,在漢初開國功臣排名中,張良其實並不高,僅排第六十二位。如果不是深入瞭解,為什麼不去找排行第四十七位的陳平?而且排行第三的樊噲還是呂雉的妹夫。而呂雉獨看中了張良拿主意,多少有點不尋常。

當然,張良也不光是幫呂后。廢長立幼是國之大忌。事實上,呂家通過資助劉邦,已經在漢初的政壇根深蒂固。呂后的一兄一弟都被封為侯。而他們的兩個愛將也進入了“十八功侯”之中。如果劉邦一意孤行廢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的話,換來的極有可能是劉呂兩家正式決裂。天下再次大亂。

就象當時選擇劉邦為輔助對象的原因一樣,一個真正的智者是對事不對人。為了天下,無論有多少私人感情都在其次。最關鍵的還是達到目的。張良的目的就是天下太平。

所以,張良與呂后的私人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有些可能已經被歷史完全掩蓋了。當然也不排除以後可能會有新一步的考古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