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習慣用輩分排序來取名,那輩分排序的字用完了怎麼辦?

農夫也瘋狂


建行漸遠作為山東省家譜學會會員,從我的理解角度來為您分析一下農村人取名所用字範的問題,當輩分排序的字範用完了該怎麼辦。

從古至今,不管是南方農村還是北方農村,過去農村人給孩子起名都是嚴格按照族譜上規定的字範遵從輩分排序來起名的。不像如今,一些年輕人根據自己的意願,隨便測一測,就給孩子取個吉祥的名字,在過去那是絕對不允許的。

印象中孟姓在取名所用字範最為嚴謹,就因為人家祖先是聖人的緣故。母親姓孟,所以小的時候,只要到了姥爺門上,該如何稱呼那是不用大人教的。因為從字範上自然而然就能夠知道輩分的大小,母親這一輩範“慶”,所以看到和母親一個字範的就叫舅舅。姥爺孟憲浩當了一輩子的大隊書記,母親的三爺爺孟昭彬是村裡的私塾先生,再上一輩範“廣”。而慶字輩一下是繁、祥、令等等。當然,作為孟姓的外甥,是和孟姓的“繁”字輩平輩,所以和繁字輩是弟兄相稱。記得那時候聽姥爺說,孟姓走遍全國都亂不了輩分,想來的確是這樣子。要不然孟姓從祖上傳至今日已經70多代了,這世系和取名的字範依然不亂,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孔姓家族也是如此,據說孔孟的後人,在取名所用的字範上,都是一樣的呢。然而,一些別的姓氏,就根據自家的族譜所規定的取名字範,來給後代取名了。

像我們的王氏族譜記載,我們一支祖籍四川,後遷至天津衛。明朝洪武四年的時候,從天津衛遷到招遠的官莊定居,後來子孫後代便在招遠及招遠的周邊縣市繁衍生息。到後來子孫後代外遷至各地,西到灰埠、南到膠州、東到棲霞、北到關外的火桑屋等均有王姓後代。到第十世的時候,逢泰祖遷至我們村,但所範字範一直與官莊老家保持一致。

那時候每年的年末之時,從官莊外遷的時候都定下日子,回官莊老家續家譜,統一規定每一輩後代取名時候的字範,所以根本不用考慮這取名的字範用完之後如何如何的問題。

然而這些年,一些姓氏有的因為家譜遺失或其它原因,沒有統一的規定取名所用字範,所以有的時候從名字上根本就無法辨別屬於哪一輩。於是,很多姓氏開始續修族譜,以此來規範後代取名所用的字範。家族裡續修族譜的人員多是族內有學問和有威望的人員組成,通過對家族中各個分支的梳理,使得輩分清楚,脈絡清晰,讓後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出身,更能從族譜中看出親疏遠近等。

綜上所述,農村人給孩子取名,基本上是延續祖上規定的字範,嚴格按照輩分所規定的的字範,當取名的字範用完的時候,就會由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召集家族中的那些智者,共同研討後代取名所用的字範,補充到家譜之中,這樣,後人取名就又有了輩分字範,如此循環不斷。


建行漸遠


我們楊姓族譜,能追溯到明朝,所有人都是字輩排下來的,到我們這一代後面還有四十八代人,就在前兩年,我們整個家族聚到一起,雲南楊氏家族,當時弄族譜時,很多省份的楊氏家族都去了,後有增加到了138代人,一共耗時將近三個月才弄好,只要是我們家族的,不管是男是女,族譜裡都能找到,男的娶妻是誰,女的嫁到何方,都有記載,以及個人功績,裡面都有


牛欄江畔


輩分是姓氏文化一個元素符合,能方便追尋姓氏源頭,即對對先祖的緬懷。我們老家輩分用完了,家族最老輩分的老人主持下,在自家祠堂叩首先祖,希望開新輩分這個事情能得到先祖肯定與支持,並有請來的法師撰寫新的輩分。有輩分在真的很親,我們老家基本姓黃,清朝晚期六世祖,還有六世祖的弟弟來到村裡。我們是六世祖這一支,六世祖和六世叔公,從我爺爺那輩開始分新的輩分,我是仁字輩,六世叔公那邊跟同輩是景字。老家仁字輩,差不多百號來人,本人25歲,小的仁字輩幾歲,大的有七八十歲,想想,跟好幾個七八十歲的稱兄道弟多爽。

請法師


殿糖寶寶


其實,不光是南方農村習慣用輩分排序來取名,北方農村也是這樣,這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是一種傳統。用輩分取名的最大好處,可以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你是某個姓氏中的多少世,不會造成輩份錯亂。具體地講,每個姓氏都會規定自己家族通用輩分的字範,一輩一個字範,有的是中間一字,有的是最後一字,也有的隔一定輩分用單字,這個主要看家族中的規定,在這一點上,全國做的最好的是孔孟兩個出聖人的姓氏,至今排到70多世依然不亂。

那麼,這些字範是從哪裡來的?如果字範用完了怎麼辦?

在我們山東地區,一般的姓氏排輩,現在都是排到20世左右,這個主要是從明朝移民開始排起,很難續到移民以前。這些排輩份的字範,都在家譜中有規定,過去各家各戶都要收藏一套家譜,一輩一輩孩子取名就按照家譜規定的字範來用。只可惜的是,老家譜大多在文革中被當做四舊燒燬,所存無幾了。現在,有些姓氏由於沒有家譜規定,也有些年輕人不再重視傳統,往往給孩子起名都去測個名字,不按輩分來了。

對於這一點,晏子不敢苟同。晏子先人,也是明朝移民,當時從四川來了閆氏兄弟五人,兄弟三人居棲霞,一人居招遠,一人又遠赴東北。晏子這支人先是居住在棲霞閆家莊,後又從閆家莊析居村西南建村,取名西南疃,現在為棲霞閆姓分佈最多的村。可以晏子父親這輩,又遷居招遠,和老家人失去聯繫。等到晏子兄弟上學時,父親趕回老家,求得了我們這輩的字範。等到晏子的兒子上學時,父親已經去世,晏子又回老家詢問,知道兒子這輩分字範。可是到了晏子孫子這輩兒,老家目前只有三五個孩子,取名已經沒有字範了。這讓晏子很是著急,於是萌發了續修家譜的動議,目前正在聯繫老家的人,打算啟動修譜。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輩份排序的字用完了怎麼辦?續修家譜,在家譜中重新規定字範。事實上,一輩一輩續修家譜,除了家族團結的用意外,更大的用意就是統一字範兒。每一次續修家譜,都會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湊在一起,通常是請一些有學問的先生,選擇一些吉利又有意義的漢字,排除一些輩分,這些輩分連起來讀,往往比較上口。

晏子曾經萌生了一個想法,晏子這輩兒字範為”堯“,可以將兒子這輩兒字範定為”舜“,孫子這輩兒字範定為”禹“,以此類推,按照中國皇帝一輩一輩往下排,永遠也排不完,並且皇帝的用字都非常講究,比較有意義。當然,這只是晏子的想法,玩笑而已,真要排字範,還是要把族人請到一起,大家集思廣議,共同推定。

綜上,農村家族中排輩分的字範兒用完了,那就應該抓緊續家譜了,每次續家譜,都會為後代排出統一的字輩,大家按照家譜上規定的字範,一代一代起名就是了。


齊東晏子


農村給男孩取名,用字輩來取名,是很普遍的現象。就算名字裡沒有字輩,在死後被錄入祠堂或者族譜也會以字輩名稱呼;即是姓加字輩加原用名最後一個字。比如說李小明,他是繼字輩,那他的輩分名就是李繼明,在族譜上,在宗祠裡通用的都是這個名字,但也會做個備註李小明。

用作字輩的字是老祖宗定下來的,或是繁榮昌盛的字,或是祖德庇佑的字,都是用各種各樣的褒詞善語作字輩。但就算是同一個姓,不同的分支,所用的字輩也是不同的。具體的字輩來歷與設定,各種各樣,有的是以前皇帝賜字,有的是祖宗和某位大官名仕擬出的,總的來說都是先人為後人設好的字輩。



如果說字輩的字就要用完了,我們也可以為後代擬出一系列的字輩。具體可以在宗室活動時和宗親們提出,號召有識之士一起參與似定。但要注意,字輩不宜和先人字輩重複,也不可使用與先輩名字同音或諧音的字,當然,現代人也不適合使用生僻字,筆畫過多的字等等。一切還是要以現代社會活動需求相結合,要不擬出來的字後人不喜歡用,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退工還農


我們吳氏家族是64代家譜,按一代20年算,就是1000多年,到那個時候誰還記得誰?我想應該是循環利用家譜,只要記住第一代祖先的名字,不重名就行。。。。。看看網友們有沒有吳氏同根的我分享一下我們家譜。。。。始祖吳重五,二世祖吳三官,三世祖吳伯濟,應該是從三世祖濟字輩開始算的。。。濟時人明,應允周邦,之士茂光,有煥其昌,先宗守正,效法義方,傳家忠厚,定錫賢良,修齊至善,和樂且康,興詩立禮,典謨裕揚,克誠俊德,聯步玉堂,朝遷萬載,國祚延長。


和尚洗頭用飄柔56557229


續。

姓氏是中華燦爛文化一部分。大姓可以上溯到千年之久。

古往今來,姓氏以族譜形式保留正宗。族譜不僅記錄了本族源頭和分支,還記錄了每人的生辰、忌日以及歸窆何處。

附帶還有就是排行。修譜時,修譜的譜師,撿好的文字,編成四言八句,作為本族的排行,生了兒子,依次取字放中間,以便區分輩分大小,本族人一看一聽知道大小,從而分出尊卑。

同一姓氏,源流不同,或者戰爭災害被迫遷徙,再次修譜時,很難找到宗族,就分開修譜,重新擬定行字,如此亂了排行,到了後代,很難與源流銜接。

如果同姓相遇,敘起排行以分大小,聽到行字不同,以為是兩家,其實他們同宗同源,只因後來族譜分修而已。

另外,還有小姓隨大姓的情況。有些姓氏,人口很少,落地生根,寡不敵眾,經常受到別姓欺負。於是就小船靠大船,找到附近有勢力的大姓,改而姓之。但在自己譜系裡作標註。以示不忘自己祖先。

有一個姓氏特例。那就是九李十三陳的陳氏出了一個有名的陳友諒。陳友諒敗北,逃難避禍,指釘為姓。

因此,今天姓丁的就是陳友諒後裔。丁家族譜供奉的始祖就是“友諒公”。


化外萬民胡少峰


確實在南方祠堂非常多,而在北方地區卻不容易見到,也許是阿坤孤陋寡聞,但是從小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我,確實在農村很少見到祠堂,一旦一個地方姓氏有了祠堂,說明這個姓氏的凝聚力還是可以的,最起碼每個家族的人都有自己的輩分,而輩分一般會用幾句古話,像阿坤姓趙,我的輩分是修字輩,但是子孫後代連綿不絕,這幾行字一旦用完了怎麼辦,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替我們想好了!



輩分排序用完怎麼辦

就拿我們河南商丘趙姓為例,就我知道的有:自、修、米、敬、平、志、梁、行,姑且知道這麼多(還希望更多的朋友討論區指點),據老一輩人是這樣推的,大概我們有十幾個以上的字可以排輩,一旦用完了便會從頭到尾繼續排,據老人們說是這樣的。我們這邊每年都有趙姓家族聚會,會由族內輩分較高者用來主持,由專門聘請的人員來續家譜,即使不在一個地方生活的同宗,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用我們的規則來判斷輩分,最開頭會寫上多少年幾家,為誰人幾代之孫之類的!你們那是怎樣的?


阿坤鄉野說


輩分裡面的字派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家譜,幾乎每個姓氏都有字派,用在名字裡,遇到同姓同宗的本家,就知道該怎麼稱呼了。同輩的就是哥弟姐妹,高一輩的叫叔伯姑姑娘娘,再高一輩的尊為爺奶,再往上一輩得尊為祖。比自己小一輩的為侄男侄女,再小一輩為孫男孫女,年齡不論大小,同姓同宗字派相同的一定都是一個祖宗。

每一個姓氏的字派是不相同的,如果你姓李,他姓張,你們的字派裡有兩三個相同的字,那是碰巧,不代表什麼。要是你姓李,他姓張,你們的字派排列一模一樣,這很有可能過去你們是一家人,因為過繼或是招上門女婿,姓就跟了本家。有些地方有個習俗,上門女婿的後人三代後要返祖姓。比如姓張的做了姓李的女婿,小孩要姓李,在李家延續三代後,又返回來改姓張。

關於字派裡的字的多少,各姓不盡相同。有的姓只有20個字,有些姓有40個字,60、80個字的都有。字派裡的字都是有來歷的,有些姓氏祖上出了名人,為了後代同姓同宗的人不致於混亂分不清楚是第幾代,就編排好了字派,各支各房抄去,以後碰上相同的必是一家人,對上字派就知道是第幾代,稱呼也就出來了。有些姓氏祖上沒文化,就去請別姓有文化的人幫忙編排,人家也不會推辭欣然而幫,這個姓也就有了字派。

家譜是中華文明的一種支流,是祖宗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你到了哪裡,只要記住家譜,很有可能會碰上同姓同宗的自家人。

那麼,字派用完了怎麼辦呢?這是個非常不好辦的事了。因為過去不限制生育,不論哪姓的人最初也就是才兩口子,由於無限制的生娃,有些家族越來越興旺,家族也越來越大,有些一個家族大到幾萬人。由於過去戰亂和逃荒,家族間互不相識的很多,加上有些走散了,至今都還在有人尋祖問根。

我們以20個字派的為例,如果你現在處在第15個字,那麼你的家譜裡還剩5個字了,你就會有了這個想法,字派用完了怎麼辦呀?這個你不用擔心,因為你後面還有5個字,我們以22歲結婚,23歲生子來算,23X5二115。就等於說是這5個字用完,是100年以後的事了,水到臨時現開溝,後人會有辦法的,有可能會返回第一個字再循環用,也有可能家族商量重新用字排列。

如果返回第一個字再循環用,那麼以後在其它地方遇到同姓同宗的家族,加於解釋,稱呼還是不亂的。要是外面有大家族已經往下另外排字派了,抄回去本地家族每家保留就行了。要是字用完了,也沒打聽到遠處的本家,就召集家族開個會,推選出幾個代表,字派排列喝杯酒的時間就搞定了。

以上就是我對字派用完了怎麼辦的回答,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農民長弓


題主指的是字輩吧?

一、由先祖擬定,編入族譜供後嗣起名使用。

二、由族中名人或族中具有權威性的老人共同商議並徵集族中意見進行擬定。

三、有些地方在初步擬定字輩後,請道士進行占卜、請祖之類的儀式(即開壇作法),在道士請示並徵得先祖同意後即可錄入族譜。

因為字輩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字輩的擬定過程中,既要考慮其意義,又要照顧讀音,還要考慮到可以與大量的字組合成名,所以字輩的擬定是族中大事。

所以字輩用完之後,通常由族中名人,或者較具權威的老人共同商議後擬定,有的家族會考慮與之前的字輩銜接,例如江、湖、流、水、深;錦、繡、山、河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