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在實戰中都有哪些不俗的表現?

哨兵小虎


別看迫擊炮炮管短,身板小,但卻有其他類型的火炮所不具備的本領,那就是彈道非常歪曲,出膛的炮彈弧線很高,可以將炮彈打到山坡的另外一面去,所以輕便靈活的迫擊炮就是一門過山炮。

即便現代化武裝到牙齒的美國陸軍步兵,照樣裝備了60毫米迫擊炮這小玩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打的基本上都是治安戰,不會遇到大規模武裝力量有組織的進攻,因此在零星的治安戰中,迫擊炮依然大有用武之地。

抗戰劇《亮劍》中,第一集中上級命令新一團從日軍薄弱環節突圍,但團長李雲龍偏要和日軍硬碰硬,選擇從日軍正面突圍,王柱子用僅有的2枚迫擊炮彈,端掉了日軍的聯隊指揮所,炸死了坂田大佐聯隊長,全團捷克ZB-26輕機槍開道,軍刺衝鋒突出了日軍包圍圈。

2017年9月24日,俄陸軍中將瓦列裡·阿薩珀夫在敘利亞代爾祖爾市附近,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迫擊炮襲擊後不幸身亡。

此事件,曾一度震驚全球,將名不見經傳的迫擊炮再次推到了臺前,千萬別小看了迫擊炮,不少將軍就折損在它手上。

1939年11月7日,日本陸軍中將、有“名將之花”美譽的阿部規秀率領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對北嶽山區進行秋季“大掃蕩”,被八路軍第120師第1團發現了臨時指揮部,炮兵連當即瞄準轟炸,4發迫擊炮炮彈不偏不倚在小院裡開了花,炸死了阿部規秀中將旅團長,是抗戰以來被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

1945年4月1日,在海空軍的火力支援下,美軍終於攻克了沖繩全島,但戰鬥即將結束前,巴克納中將在視察前線時,被日軍最後一門迫擊炮的最後一枚炮彈擊中,不幸當場身亡,成為二戰中美國陣亡級別最高的軍官。

1986年6月30日,兩山輪戰中,我軍拉出了早已退已的56式160毫米重型大口徑迫擊炮,八里河東山前線,實施了壓制和破壞性射擊,其中一發160毫米迫擊炮炮彈擊殺了40名Y軍官兵的紀錄。


國平軍史


1938年武漢會戰打響後,湯恩伯的第31集團軍被調往江西上高,隸屬於第二兵團總司令張發奎指揮,再後來薛嶽負責此地戰事,而在薛嶽面前,一向驕橫跋扈的湯司令也比較規矩。薛嶽命令第31集團軍在瑞武公路兩側進行運動戰和遮斷戰,破襲日軍交通線和兵站基地,老湯立即派出得力部隊第110師開赴作戰地域。



(廖運周將軍)

第110師328旅656團的上校團長我們倒是如雷貫耳,正是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廖運周,黃埔五期炮科畢業。他率部在瑞武路附近遊蕩和捕拿戰機,期間連續打掉了兩個日軍輜重中隊。在德安縣城,他還邂逅了第18軍軍長黃維,兩人“一見如故”,後者聽說廖運周出身炮兵,立馬撥了一個四門戰防炮的反坦克連給他。

這一日廖團來到一個叫“小坳”的地方,是兩山之間的一個坳口,瑞武路在此處呈S型延伸,中間有一個小高地,原本這裡有國軍部隊駐防,現在卻跑個精光。令廖運周大喜過望的,是在陣地附近發現一個國軍彈藥庫,僅迫擊炮彈就有10000多發,而公路上已有日軍活動,正是殺敵良機。



(薛嶽、張發奎和陳濟棠)

廖運周立即進行作戰部署,在S型公路的第一個轉彎處側面安排了反坦克炮兵連,在第二個拐彎處的山後設置了迫擊炮陣地,將全團12門迫擊炮全數安放於此,反正炮彈管夠。第656團團部則設於小高地上,便於觀察戰場和作戰指揮,全團散開在山上警戒。

瑞武公路很特殊,它一面是山,一面是鄱陽湖,道路也比較狹窄。當天下午四點,日軍八輛坦克隆隆開來,廖運周隨即下令反坦克炮開火,直接擊毀了最前面的兩輛,跟著的24輛卡車登時前進不得,更要命的是,後面又開來了日軍若干輛坦克和裝甲車,在狹窄的公路上立馬擁擠成一團。



(武漢會戰期間的迫擊炮兵)

廖運周隨即命令迫擊炮群開火,並且要求必須打出5000發炮彈,炮手們也無需過多瞄準,只管對著公路上的車隊開炮就是,一時間兩公里左右的公路上火光沖天,日本人的喊叫聲不絕於耳,炮擊從黃昏持續到午夜,日軍車隊被炸的人仰馬翻。

到第二天天亮清點戰場時,發現日軍十幾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打成一堆廢鐵,軍用卡車仍在燃燒,鬼子遺屍400多具,既有輜重兵也有剛剛從鄱陽湖登陸的補充兵,最難得的是,廖團在戰鬥中無一傷亡,成為抗戰歷史上最優質的一次伏擊戰,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迫擊炮運用。



(淮海戰役期間的廖運周)

精彩的戰鬥驚動了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何應欽第一時間就發來了嘉獎令。而這次戰鬥也被搬上了熒屏,如果有軍迷看過電視劇《中國兄弟連》的話,應該能憶起發現大批炮彈、轟擊日軍毒氣運輸車隊的橋段。廖運周隨後率部參加了對日軍第106師團的截擊,再次嚴重殺傷了這個從萬家嶺逃出來的松浦師團殘部,戰後不久,因功晉升第110師330旅少將旅長。

1948年底廖運周的戰場起義,在解放軍圍殲黃維兵團的戰役中巨功甚偉,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度度狼gg


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座力,大多采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膛火炮。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以來,迫擊炮如今已經走過了百年的風雨歷程。無數次戰爭和武裝衝突中,斬獲戰果無數,可以說是戰績顯赫。

迫擊炮在實戰中,有兩次突出的戰績比較廣為人知。

第一次是:1939年11月,有“名將之花”稱號的日本陸軍中將阿部規秀率部繼續向白石口方向前進。並於1939年11月6日,與八路軍激戰與黃土嶺。就在戰鬥激烈進行的時候,負責迎頭阻擊任務的八路軍第一團團長陳正湘、政委王道邦接到偵察兵報告,發現位於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的一個名叫教場的小村莊附近,一座獨立院落設有日軍的臨時指揮所。二人隨即命令配屬的分區炮兵營迫擊炮連,對準目標轟擊,4發炮彈均在目標點爆炸。劇烈的爆炸把阿部規秀立馬轟翻到地,重傷致死。阿部規秀,是抗戰以來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的一次戰鬥。1986年6月30日,中國軍隊為殲滅據守55號高地的越南軍隊,使用了160mm口徑的迫擊炮進行轟擊。結果一顆炮彈從空中落下,直接把碉堡轟上了天,裡面的40名越軍被全部幹掉。

目前,世界上有史以來口徑最大的迫擊炮,是美國製造的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又稱“小戴維”。二戰後期,美國為攻破德軍齊格非防線,設計和製造了“小戴維”,是二戰時期製造的最大口徑火炮。該迫擊炮的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

“小戴維”的破壞力沒有讓設計者失望,深深的彈坑有一個單元樓那麼大。靜態引爆下它對德國碉堡的破壞力被評估出來,可以夷平一百平方英尺範圍內混凝土厚板。

不過可惜的是,在“小戴維”趕赴戰場之前,齊格非防線就被盟軍攻破。歐洲戰區不再需要小戴維的幫助了,它被轉向了日本,結果天空裡一聲巨大的爆炸,原子彈結束了一切。這門世界最大口徑的迫擊炮始終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說到迫擊炮的不俗表現,當然還是得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說起。

1928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趁紅四軍前往湘南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空虛之際向井岡山進攻。在井岡山的黃洋界哨口遭到紅四軍32團1營的頑強阻擊。紅四軍黨代表朱雲卿指揮部隊依託險要地形阻擊敵人,情急之下把留在井岡山待修的兩門迫擊炮和3發炮彈拿了出來。結果除了兩發炮彈是啞彈外,只有一發炮彈發射成功,巧的是這發炮彈居然不偏不倚的打中了山下的敵軍指揮所,裡面的敵軍指揮官大部分報銷。敵軍以為紅軍大部隊開到,匆忙間從井岡山撤退。

事後,毛澤東深情的賦詩一首“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作為紀念。

1935年元月一日,長征中的中央紅軍確定了西進貴州的戰略方針後,首先要突破湘黔邊境那條水流湍急的烏江。擔負渡江任務的紅四團以竹筏為主要渡江器材,先是強渡失利,緊接著又改為夜間偷渡。結果偷渡被對岸的敵人發現,猛烈的火力將渡江部隊壓制在江心,情勢十分危急。這時,紅一軍團所屬炮兵連連長趙章成奉命趕來參戰。素有神炮手之稱的趙章成架起迫擊炮,對準對岸的敵軍陣地一口氣打出4發炮彈,除了第一發作為試射確定目標外,其餘3發均準確無誤的在敵群中間爆炸。趁著敵軍混亂之際,紅軍渡江部隊趁勢搶灘登岸,一舉拿下了灘頭陣地,為主力部隊通過烏江打開了通道。

5月下旬,紅軍到達另一條水流更湍急的大河——四川境內的大渡河面前,當時的敵情比在強渡烏江時更為嚴峻。紅軍決定從安順場突破,由紅1團擔負突破任務。與突破烏江不同的是,擔負突擊任務的紅軍僅有1條能夠承載18個人的小船。這時,趙章成提著迫擊炮再次出現了。當突擊隊駕船下水後,趙章成隨即架起迫擊炮,只兩發炮彈,就把對岸敵軍打得最兇狠的一處碉堡炸塌了。18名紅軍突擊隊員則趁勢登岸,控制了渡口。 但是由於人多船少,時間緊迫,紅軍主力部隊沒有從這裡渡河。從這裡渡過去的紅一團和幹部團則奉命沿江西進,配合對岸的紅四團一道奪取了橫跨大渡河的瀘定橋。

就那麼兩門迫擊炮和可憐巴巴的幾發炮彈,居然紅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翻遍近現代戰爭史,能把迫擊炮發揮到這樣境界的軍隊絕無僅有。


大將軍威武K


迫擊炮在實戰中有哪些表現?首先咱倆咱們瞭解一下迫擊炮。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坐力,大多采用炮口裝填,發射帶尾翼彈的曲射滑堂火炮。初速較低,彈道彎曲,以曲射為主的火炮,炮參短,射程較近,輕便靈活,迫擊炮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那麼迫擊炮在實戰中有哪些表現呢?迫擊炮是對遮蔽目標實施曲射的一種火炮。多作為步兵營以下分隊的壓制武器,其最大本領是殺傷近距離或者在山丘等障礙物後面的敵人,用來摧毀輕型工事和橋樑等,也可用於釋放煙霧彈和照明彈。在海戰中也被用來做為深水炸彈投擲器使用。迫機炮的名稱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操作簡單,彈道彎曲,可迫擊目標射擊,幾乎不存在射擊死角。二是炮彈從炮口裝填後,依靠自身質量下滑而強迫擊發,使炮彈發射出去。
迫擊炮大多是一種小個頭的輕型火炮,它在使用時靈活輕便,適於伴隨步兵進行隱蔽活動,但近期有大型化,自行化和裝甲化的趨勢。迫擊炮利用做鈑承受後坐力發射炮彈的曲射火炮,其特點:一是射角大,射角一般為45°-85°,彈道彎曲,初速小,最小射程相對近,對無防護目標殺傷效果好,適用於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和反斜面上的目標設計。二是可以配備多種炮彈。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的,用於殲滅,壓制敵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破壞鐵絲網等障礙物,還可配用煙霧彈和照明彈等特種炮彈。三是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射擊時,身管後坐能量通過座鈑由地面吸收。行軍時身管,座鈑可分解,所以便於攜帶。迫擊炮問世以來,被廣泛應用於戰爭,尤其是山地戰和塹壕戰,配合步兵小單位作戰,維護並支持是火力支援武器,特別適用於用來對付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塹壕陣地戰的展開,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炮的作用,在“雷擊炮”的基礎上,研製出多種專用迫擊炮。期間,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托克斯爵士在1915年發明了斯托克斯式戰壕迫擊炮,在現代意義上的可分解,便攜帶的迫擊炮方告問世。
迫擊炮因為它簡單輕便,製造低廉等特點,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都幾乎沒有改變,並且在軍隊裡至今都在有必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而如今更是在世界各地的游擊隊手中成為了城市攻防的重火力,我相信迫擊炮種種便利的武器,可以繼續在各國軍隊裡至少使用半個世紀以上。


雨後浮雲好運來


迫擊炮大多數都是採用的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方式和沒有膛線的滑膛炮管,雖然構造簡單,但是迫擊炮具有靈活輕便,火力覆蓋面積大,殺傷力強,最小射程近(最近只有50m),射速高造價低的特點,可毀壞開闊地及掩體目標,破壞各種野戰工事,打擊障礙物背後目標,在實戰中迫擊炮的單兵攻堅和團隊覆蓋性打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悸動不在


迫擊炮大多數都是採用的從炮口裝填炮彈的前裝方式和沒有膛線的滑膛炮管,雖然構造簡單,但是迫擊炮具有靈活輕便,火力覆蓋面積大,殺傷力強,最小射程近(最近只有50m),射速高造價低的特點,可毀壞開闊地及掩體目標,破壞各種野戰工事,打擊障礙物背後目標,在實戰中迫擊炮的單兵攻堅和團隊覆蓋性打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為我是小楊啊


能攻擊反斜面目標的不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