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執筆為什麼需要指實掌虛?

一笑貫長天


古人總結書法執筆執法,要筆在指端,掌虛容卵,指實掌虛,手掌中能容一個乒乓球或者雞蛋的空間。為什麼要指實掌虛呢?自然是有道理的!

關於指實掌虛最早出自唐代張懷瓘《六體書論》說:

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掣豈自由?轉運旋迴,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

張懷瓘的這一段論述,其實已經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了——

1、指實,五指用力才能平衡自然,不會過緊或者過鬆,這樣才能相互配合,自由順暢。

2、掌虛才能靈活,忌諱掌實,掌實則不能轉動自如,更不能發揮手指的作用。《書法約言》也說:“若掌實不得自由,乃成稜角,縱佳亦是露鋒,筆機死矣!”

3、此外在執筆的高低上也有講究,小字執筆偏下,大字執筆偏高,行草書執筆偏高,這樣才能靈動自如。

最後用前人的四句話來總結:“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學書之人,務必參透!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一、指實

對於指實,古人未釋其意,致使許多人誤解為手指要緊握筆管才能做到指實。如唐·張懷瓘《書斷》中記載王獻之的一段傳說:“子敬五六歲時學書,右軍潛於後擎其筆不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明·謝縉《春雨雜述》說“執之法,虛圓正緊”。一“緊”字告訴我們要手指用力緊握筆管。即認為只有緊握筆管才能力強。執筆用力,並使勁去寫(捏破管,書破紙),才能把字寫的勁健有力,這種認識顯然是錯誤的。雖有駁斥此等錯誤觀點的書論,但並未引起廣泛關注。甚至清·王虛舟《論書剩語》“執筆欲死,運筆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緊捻密持,不通一縫,則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筆乃勁矣。”又把“實”與“死”相等同,作為學書的不二法則,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使學書者誤入歧途。其實執筆最忌太緊、太死,這種錯誤的書寫方法不僅指腕疼痛,更不能運筆靈活圓暢,字也會很刻板或孱弱。由此宋·蘇軾《論書》提出“把筆無定法,要是虛而寬。”告誡我們力要恰當的用在筆端,而不是以指之力緊握筆管,這樣則腕部拘束,臂力也不能到達筆尖。正確的做法是力愈大,把筆應愈輕盈。周星蓮《臨池管見》則說“把筆宜淺,用力宜輕。”而且手指要靈活。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實指”,之“實”與“虛”相對,“實指”即五指齊力,力聚掌心,指的是每個手指都能致力於筆管,手指的力量匯聚在掌心,在執筆過程中發揮作用而不虛設。不僅手指要靈活圓暢,且要有力。不宜過緊,但也不能毫不用力。一指有一指之力,一力有一力之妙,五指各司其職,協力一致,作用於筆管。力量由四面聚集到筆管,任何一指輕微加力,都破壞原來的平衡,手指隨筆管而動,筆毫隨筆管而轉動,動轉皆從心而欲,致使筆隨之產生不同的變化,筆法順勢而生。在這裡所謂“指實”就是執筆牢,這些經驗之談,需要我們在書寫時根據書寫需要來自行掌握,注重手感,鬆緊適度。

二、掌虛

“掌虛”的解釋歷來無爭論,皆指掌心空虛,幾可容卵。手掌的“虛”,要求無名指和小指不要扣到掌心處,如果扣人掌心,必然會妨礙筆的靈活運轉。手掌能虛則筆勢往來,運用得宜。掌是手的主體,對於執筆無直接作用。但指、掌、腕、是一個有效的整體,只有掌虛,手指才能運動自如無凝滯,筆力才能從手腕中出來。正如豐坊在《書訣》中說道:“掌不虛則窒礙而無勢”。欲做到“掌虛”,須“筆在指端”。張懷瓘《六體書論》中說:“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亦當五指共執,方能掌虛。李煜又益二字“導、送”,謂之“七字訣”,又名拔鐙法。指導我們執筆之法。如此執筆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令“手指圓活易轉動也”,否則五指向內彎曲,指、筆、掌凝在一起,筆成死筆,徐渭在《筆玄要旨》中提到“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能轉擎,豈能自由轉運回旋,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之生動乎!”告誡深執筆時筆管居手中,調轉不靈,筆機凝滯。同時他又在《論執管法》中說到“執之雖堅,又不可令其太緊,使我轉運得以自由。”且“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則愈滯於用故耳。”宋曹的《書法約言》也談到勿令掌實。“若掌實不得自由,乃成稜角,縱佳亦是露鋒,筆機死矣。”此書法大忌。綜上所述在書寫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指掌的虛實,做到虛實相生。

實踐證明:指實,才能執筆牢穩;掌虛,才能用筆靈活。我們在書寫過程中要注意兩種錯誤的執筆法:執筆時手指分散,掌虛指不實;或手指形同握拳,指實掌不虛。正確的做法是指既要穩又要活,握筆鬆緊適度,恰到好處。所以我們在承接古人經驗的基礎上,最重要的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認識、理解、把握指掌的虛實,同時運用理論指導技法,才能真正做到指實掌虛。


端堂朱講用


兩個原因:

首先是為了靈活性。

關於指實掌虛這個動作本人反覆做過驗證。

如果指實掌也實的話,寫出來的字是死滯的。

如果掌虛指也虛的話,寫出來的字是虛浮的。

想讓字既有靈動感又能力透紙背,則必須指實掌虛。

所以,古代書家總結的書論觀點絕不是隨口一說。

一定有他的道理在裡面,我輩無需再疑惑研究。

其次是為了尺度。

我在另一篇討論執筆的文章中有過一個觀點。

其實執筆可也看成是拿毛筆在紙上“畫圓”。

手腕與桌面的接觸點是“圓心”,手指加毛筆是“半徑”。

那麼,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指實掌虛是為了增大“半徑”。

你自己可以拿毛筆在紙上寫幾個字感受一下。

指實掌也實的情況下,這個半徑是固定死的。

有些筆畫的表達需要這個半徑很短,比如點畫。

有些筆畫的表達需要半徑則很長,比如長豎。

面對這些長長短短的筆畫表達,

這個書寫半徑也需要隨之進行長長短短的調整。

想要隨意調整這個半徑,只能指實掌虛。


水滴國學


學書先學執筆,五個指頭把筆管牢固的控制在手,手掌空虛,運筆不僵硬,書寫才自然輕鬆。

控制筆管,主要是三個方向合力,使筆管穩實,拇指為一個方向,食指和中指並列為一個方向,無名指為一個方向。

張旭認為執筆的原則是:"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執筆要自然靈活,勿使其僵硬,屈伸不靈,不能伸展自如。

執筆正確才能達到李斯說的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指用筆要自然舒暢,像水中游魚的狀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遊動,亳無阻礙。像山上升起的雲朵,飄飄渺渺,悠閒自在。任意東西。

執筆正確才能達到張旭說的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指用筆要像飛篷草搖動一樣,蓄力抖動,觸動奮起,翻轉奔逐。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飛揚一樣子,雄渾縱逸,灑脫奔放。

元代趙孟頫小楷《汲黯傳》,寫於延估七年(l32o年)是趙孟頫著名小楷作品,圓暢勁健,點畫精到。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為趙孟頫所書《汲黯傳》局部。)


神韻軒書法


執筆為什麼需要指實掌虛?

指實才能把毛筆拿穩,掌虛才能運轉靈便,書寫順暢。

接觸為實,離開為虛。指實大家都能理解,手指要和筆桿接觸,不接觸便不能拿起筆來。就不用再多說指實的問題了。掌虛在理解上,則讓很多人產生了誤會,我今天就給大家著重談談掌虛的問題。

我們上書法培訓班的時候,有的教師對執筆的要求,讓學生們的手掌心是空的。能放入一個雞蛋是最好的。這完全理解錯了掌虛的意思。掌心空不空,一點不會影響到運筆的靈活。掌心不空,還更便於運筆。不信大家都可以試試看。那麼掌虛到底所指的是什麼呢?

掌虛,指的是手掌不與桌面接觸。手掌離開桌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懸腕、懸肘、懸臂。根據不同字體和大小,採用相應的方法。接觸點越少,運行越順暢。與桌面接觸的部位越多,運筆受到的阻礙就越多,運行越不靈便。手掌放到了桌面上,運行的阻礙最大。大家也可以試試看,是不是這樣的。所以說,掌虛,指的是手掌不與桌面接觸。和手心沒關係。











子衿書法


書法中的“指實,掌虛(空)”,其內含意義最大化是指法統帥筆畫,掌虛在於畫弧,這是針對一般性書法中的小楷中楷書法而言。這是一個方面需要說明的。另一個方面:大家都知道“十指連心“麼?在書法的同時,不只是手指手碗手臂在動,而是書法者的“心神”促使配合手指手碗手臂在動。這就是書法中的心神合一。

古人練習毛筆字的時候,寫小字或中楷書法的時候,都配墊有腕枕,這樣,可以減小由於內心力的不足,帶來的某些心裡負擔和壓力。如果掌心不空,又怎麼能時時捻動筆管呢。

以上就是書法時實指掌空的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