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人,有哪些你畢業多年後才明白的道理?

筆者按:幾多成熟日,莫道再少年。

1、你無須生而謙卑,無須對所有人小心翼翼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告訴我們要謙卑,要對人有禮貌。但是,這其實是錯誤的。社會也好,工作也罷,真正決定你的價值,讓你贏得尊重的,是你的力量。

相反,你的過於謙卑會讓人輕視你,認為你好欺負。就算別人主觀上不想欺負你,心理上也會不自然地壓迫你,這是人的本性。其實,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討好型人格。

我們需要去克服。工作中,無論對上,還是對下,做到4個字就通透了——不卑不亢

2、不要跟講利益的人講道理

很多時候,並不是道理講不清楚,而是雙方的立場不同,訴求的利益不同,這時候就不要試圖去跟對方講道理了。那講什麼呢?和他講利益,委婉地講出,若他滿足你的訴求的話,他能夠得到的好處。

還有的時候,你可能沒有,能夠提供給對方的利益,或者對方就是看你示弱欺負你,那就去找能夠欺負他的力量,某一個組織或者某個人,用威懾作用來捍衛你的真理。

3、有規則不要忙著執行,先看看誰是規則的執行人

2011年,我的第一份工作,年少輕狂,對工作和生活充滿了嚮往。入職前,HR畫了很大很好的一個大餅,主要是說公司福利好,巴拉巴拉……

同期入職的一個女同事,有一天晚上加班了半個小時。嗯,對的,就是半個小時。然後,她就傻乎乎地按照工資薪酬的標準,填了一個加班補貼審批單,然後就報給領導了,領導也就批了。你看,有規則、有執行、有落實,是不是很nice。然而,不久的公司大會上, 領導就不點名地批評了這種不講奉獻的行為,說是加班半小時就好意思申請補貼……

規則確實是有,只要加班就有補貼,不管是半小時還是1小時。但是,你執行前,要先打聽一下這規則到底是誰在執行,摸摸規則背後的意圖。總有一些規則,只是紙上規則,就是放那給人看的,甚至有時候看都沒人看。

4、要做“半糖主義”的職場人

SHE的《半糖主義》,唱的是愛情,我想用它來說說職場。職場中,咱們不去做壞人,也不能做老好人,應該成為“半糖主義”的職場人。

面對同事的求助,甚至是老同事的攤派,不能一味地去答應、去完成。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人家的習慣。“升米恩,鬥米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際交往也是這樣。不是每次飯局,你都要參加。不是每次請求,你都要滿足。

5、不要掉入“逆向合理化”的陷阱

逆向合理化,簡單說,就是你會不自覺地,為你之前的付出找合理的理由……

①你看到報道,有人挪用公款900多萬,打賞網絡主播,你會說,sb。

②你看到新聞,有高學歷都深陷傳銷,由被動到主動,你會說,sb。

其實,除了極少數真正的sb,大多數人是受了“逆向合理化”的害。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要維持住我是好的,我是對的,這種自我感覺。所以,如果前期他已經付出了,接下來,他就很難抽身出來,他會去為自己前期的sb找理由,讓前期的行為合理化。

我們所有的選擇,都要是基於當下的實際情況,已經付出的成本,就不能再作為考慮的因素了。

6、學會深度地認知自己

臺灣作家張德芬,在她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寫過的一句話:“心的外面沒有別人,有的只是你自己”。

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了10個受試者,在他們的臉上畫上了非常逼真的傷疤,受試者照鏡子的時候都嚇了自己一大跳。然後,研究者讓他們入睡,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擦掉了畫的傷疤。最後,讓這10名受試者去公共場所體驗。結果,10個人都說自己受到了歧視。

一個人說,他在公園的長凳上休息,一個人在他旁邊坐下,看了他一眼,很鄙夷地馬上就離開了。一個人說,他在醫院裡排隊,不遠處的2名女士,不時地看看他,在竊竊私語地取笑他。

看到了吧!

世界是由你的心,產生的。為何不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

人生在世,忙忙碌碌,我們急著去認識別人、認識工作、認識世界,但是也許最不瞭解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學會深度地認知自己,找到蜷縮在你內心深處地那個小人兒,它也許懦弱,也許自卑,也許一直在哭泣,找到他,摸摸他的頭,療愈他。

少年人,有哪些你畢業多年後才明白的道理?
少年人,有哪些你畢業多年後才明白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