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東:教育的尊嚴要自己幹出來

2016年3月2日,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教體局的一紙調令,把於曉東從另一個鄉鎮學校,推到了板泉中心小學校長的位子上。

第二天一大早,於曉東按照鎮領導給指的位置,在板泉鎮的南北大街上來回走了好幾趟,可轉來轉去,怎麼也找不到校門在哪。經人指路才到了學校,原來,板泉中心小學門口兩側都是沿街樓,本就不起眼的學校大門前,有1米多高的綠化帶遮擋,不是本地人很難找到校門在哪,而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時刻威脅著師生的進出安全。

“學校大門的問題,既有安全隱患,也影響學校形象和師生文化認同。”於曉東召集的第一次領導班子會上,他就嚴肅地提出這個問題,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改變。於曉東當天就向鎮黨委作了彙報並贏得支持,學校規範治理就此落下第一斧。

“說了算,定了幹。”個頭不高,其貌不揚,但幹勁十足的於曉東,一挽袖子,就帶領老師們將學校大門兩側的花壇各去除20米,綠化樹全部移走,現場清理乾淨平整,鋪上小方磚。不久,他又找到山東第一名書法博士張傳旭為學校題寫了校名,新換門楣。這樣,校門口敞亮典雅,很多家長看到後感嘆:“這才有個學校的樣子!”

環境整治只是第一步。當時,板泉鎮因社會環境較差,一度影響到學校教學秩序。一連幾任校長,都沒有打開局面,尊師重教也只是紙上談兵,老師們走在路上,都感覺臉上無光。

從哪下手呢?於曉東開始潛心研究板泉鎮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板泉鎮地處沭河東畔,三公里之內就有明朝重臣王璟的故居和“中華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板泉小學黨支部也是莒南縣第一個黨支部,在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的直接支持下誕生。

“澆樹先澆根,育人先育德。”於曉東深知,小學教育的六年將影響孩子一生。為此,他和老師們多次研討,決定以“紅色基因,從小傳承”品牌創建為總抓手,充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以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核心,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入課堂、潤心田,引領學校創新發展。

在校內,於曉東帶領老師們建起了“踐行沂蒙精神”文化長廊、傳統教育文化牆、英雄長卷、學校黨史展覽室、學校黨史紀念碑、“先鋒模範”長廊,還展示優秀少先隊員代表的事蹟,以愛家、愛國、愛黨為主題,介紹歷史文化名人和板泉鎮的光榮革命傳統。在校外,於曉東聯繫建立了校外紅色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師生,到淵子崖村抗日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進行理想信念、革命傳統教育。

當然,紅色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牆上和展室裡。於曉東又開始推動紅色德育進課堂,和師生一起編寫《紅色板泉》《踏著英雄的足跡前進》等系列校本教材。而後,由中隊輔導員授課,引領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在體育教學中,於曉東推動每年舉辦一次紅色運動會,學生模擬“紅嫂救傷員”“紅軍的扁擔”“獨輪車支前”等場景訓練,推動體育、德育融合發展。

為了突出傳統文化與紅色教育的有機融合,於曉東又實施課題跟進,建立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紅色教育的有機融合”學校研究課題,併成功申報了國家級課題“新課標背景下中小學價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的子課題,老師們的幹勁更足了,學生也人人爭做愛家、愛國、愛黨的“紅崖好少年”。2018年,莒南全縣僅有兩個學校黨支部被縣委表彰為“五星級”基層黨組織,板泉中心小學榜上有名。

“有了紅色文化引領,才能全面發展起航。”於曉東說,“小學階段重在全面發展,鄉村的素質教育尤其需要關注。”他親自設計建起了12個學生社團,又爭取投資建起了鄉村少年宮,每週三下午兩節課,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課學習。

短短兩三年內,學校乒乓球隊代表就榮獲全市第三屆鄉村學校少年宮成果展乒乓球比賽團體第二名;在全市中小學生藝術節成果展示活動中,合唱、手工兩個項目均獲二等獎第一名;在全縣小學生體育聯賽中,女子足球、男子籃球、乒乓球等均名列前茅。

於曉東還創建了全縣第一個創客活動中心,學校團隊獲得山東省中小學生創客大賽的二、三等獎,緊接著,學校被確定為“山東省人工智能教育試點校”。在他和中心小學團隊的帶動下,板泉中心小學轄區內的10所村級小學,也開始紮實推進“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創建工作。

“教育和學校的尊嚴,既要社會各界的支持,也要教育人自己幹出來。”於曉東說。如今的板泉中心小學,滿意度越來越高,群眾的口碑也越來越好。於曉東一如既往地紮根鄉村教育,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前行。

《中國教育報》2020年03月25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