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頻繁更換年號?就不考慮人力成本嗎?

戀舊的小把戲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和諡號和廟號相比,年號起源較晚,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時的建元。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自1662年到1722年長達61年;更改年號最多的皇帝是武則天,其在位期間共使用18個年號。

歷代更改年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新皇帝繼位;二、國內發生重大事件,例如戰爭的勝利。三、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年號與天命的對應。總而言之,更改年號也是君權神授的一種表現,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

年號的更改次數以明朝為分界。明朝以前大多數帝王具有倆個以上年號,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其餘帝王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出現了以皇帝在位年號代稱皇帝的事情。

年號雖然在中國民國建立時被正式廢止,但是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來自歷史學科班生的較嚴謹簡答,歡迎各位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