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強迫家長監督輔導學生,是利大還是弊大?學校和家庭有無必要明確教育分工?

馭水客


我教你一個辦法。讓你孩子的老師再也不逼你監督輔導孩子了。從此一勞永逸。

同事班上有一個孩子,反應有點兒慢。完不成作業。考不來試。每次考試。他家孩子拉班級人平一分以上。同年級老師之間有競爭,排名隔一個名次,獎金隔幾百塊。

這孩子把分數這麼一拉。老師累死了也白乾。老師很生氣。天天逼他的孩子學習。他的孩子不肯學。老師就天天逼家長管孩子。家長都快被逼得抑鬱了。

後來,這個家長從朋友那兒得到了一個妙招。從此擺脫了老師的逼迫。

這個妙招兒就是去醫院給孩子開一張證明。證明他不可以參加考試。一旦考試,身體就會有恙。

從此,那個不參加考試的小寶寶。在教室裡,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老師逮到他一丁點的進步,就拼命地誇他。誇他愛勞動,誇他有禮貌。誇他關心集體。誇他是個小暖男。

從此,這個寶貝,見老師再也不像貓見老鼠了。他在教室裡也昂首挺胸,揚眉吐氣了。因為有老師給他撐腰啊!

大部分人都與人為善。只要你不觸犯他的利益。社會上如此。學校裡亦然。


老催寶寶


家長用“強迫”這個詞說明很多家長確實感覺是被迫的,反映出的是一種怨氣,因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學校在疫情期間做哪些配合,這是學校應該注意的,應該承擔起他應有的責任。

比如在對待孩子的學習監督上,老師應該做到及時、並有針對性地沉下去與孩子進行交流,並向父母提出好的建議。絕不能泛泛而談,談過後家長還是沒有具體的辦法。其實好多孩子都處於放羊狀態,孩子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掌握的情況,學校並不掌握,家長在一旁看著乾著急。

這次疫情的突然來襲,確實有點兒出乎意料。不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打亂了人們的工作秩序,在這一點體現最明顯的就是教育。

尤其是對家中學習的孩子怎樣進行有效的督導和管理,不能一股腦的推到父母的身上,尤其是在學習進程的管理上父母們是不夠專業的。家長的普遍要求是,學校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應是對孩子的學習督導,也就是對孩子的學習過程進行及時的、有效的指導。

建議,學校的各科老師可以給家長們分發一下各科的教學計劃,父母們在家也有一個督導的依據。當然父母們也可以根據情況依據學期的總時間,對各科的學習內容及進度有一個大致的檢查時間和安排計劃。

其實,父母們自己動手做一個督導計劃並不難,只是從來沒做過,不知從哪兒入手。

大家可以用學期的總時間平均一下教科書中的章節內容,求出每幾天要學習完成的內容。比如,三天內要完成高三語文的第一單元,並在教科書的目錄頁標出檢查的日期。

如果有些章節較大,使教學內容的大小不一,量值相差較大,也可用總時間平均教課書的總頁數,根據頁數多少來確定完成某一單元需要的時間。同樣,再把這些時間與日期對照起來標註在教科書的目錄下。

有了督導計劃和學生的學習計劃,孩子的父母們就不會太著急了,父母們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相信經過學校和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戰勝因疫情帶來的困難。


上善苦水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中學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習成績有豐富的經驗,敬請關注。 優雅白馬愛教育。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做一切工作的目的的什麼?我想大家都明白,就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包括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


一、家長輔導和監督孩子一定是利大於弊。

家長可以不督促和輔導學生,但是你要有接受孩子順其自然的結果的能力。

學校的教育是一個面對大眾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是統一的,教學時間也是統一的。但是學生們的智商、基礎、學習能力等各方面是不一樣的。這樣,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教育後的結果,就會有很大的差異。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老師能把一個班的孩子教得一個樣。


一般情況下會出現正態分佈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是少數學生優秀,約佔比例為5%,然後,就是大部分是中間層次,再就是還有部分同學是後面的部分。


但是如果有家長的有效監督和輔導,這樣情況就可能發生變化,如有一部分中等的孩子就可能變成優秀的孩子,中間帶部分,也會可能從後面向上突破。還有一些基礎薄弱的孩子就會在家長的幫助下,客服基礎薄弱或者更長的時間讓孩子將沒有學會的知識學會,就可能是中間層次。

還有部分學生本來智商沒有問題,可是孩子小比較貪玩,這樣孩子也是學習成績不好,所有需要接受家長的監督和輔導。


因為知道了這個道理,很多家長不在老師的要求下,就會監督和輔導孩子的學習。如大家都知道海淀黃莊的輔導一條街。為什麼在海淀黃莊這種現象最明顯呢,因為全國最優秀的人才集中在那裡,這些人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他們不僅用自己的聰明學識教育孩子,還藉助外力,就是輔導班,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他們孩子的學業水平整體比較高。

老師們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常勸說或者要求家長進行輔導和監督,這樣孩子的整個發展也會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特別的優秀,很自律很自主又很聰明,那你的確不用去監督輔導,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並且往往這樣的孩子成績還特別的好。但是也發現他們的家長也都有有一些共性,如本身自律能力強、工作很出色、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等習慣,極少數孩子性格非常適合讀書,很內向、安靜、細緻。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你這一生就算中大彩了,不用督促輔導孩子。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這樣,你能接受孩子愛咋地就咋地,你也可以不輔導監督孩子。但是你會害了孩子。


但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知道孩子監督和輔導以後情況是不一樣的,關係到孩子的成長。雖然他們也會抱怨,也會遇到困難,但是他們會努力去輔導和監督孩子。


如果你能接受孩子以後不責怪你,或者你不責怪自己,你也可以不監督和輔導。因為別人的孩子很普通,通過輔導考取了好的大學或者成績好一些了,改變的人生。你也可以無論老師怎樣說,你也不監督和輔導。

因為我們已經發現很多孩子後來怪家長。也有家長後悔的,如劉歡,前不久就說:當時如果能對孩子學鋼琴要求嚴一點,孩子也許現在會更有成就。

當然,有些孩子可能輔導和監督後,你看不出來一些成果,你也要認識到,如果你不輔導和監督,結果更差。你盡了該盡的責任,你也問心無愧。


這位家長說的弊,我想就是家長要花費精力,不情願等等,我覺得很多家長在輔導和監督中都遇到困難,但是他們為了孩子的成長孩子努力去做。 才出現網上那麼多關於管教孩子的段子。

教育的方法的確重要家長用心地學習,沒有一個家長是天生就會的,遇到孩子有問題,或者與孩子發生衝突,家長要不斷對學習和摸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今天的努力,換來孩子一生的發展和幸福。


所以說整體的是利大於弊。


二、學校和家庭教育需要分工,但是達不到明確分工。

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確的職責不同,應該有一個分工。就猶如,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是有分工一樣。

其實在學校里老師即是醫生又是護士,如學科知識的學習,思想教育等等,這些如醫生一樣,現判斷學生需要什麼,目前遇到什麼困難,給學生開處方、抓藥方,做免疫等等。同時也如護士,督促學生做作業,改作業。讓他們學會團隊的活動等等。


同樣的道理,老師絕大多數的教育也是對多個孩子的,每個孩子的思想狀態的基礎都不一樣,可能別的孩子中課上就學會了相關知識,可你的孩子課上就沒有學會,所以你的孩子回家以後,你就要教會他,這樣你也就充當了老師的角色。如果你不想充當教師的角色,那你的孩子以後就跟不上班級的學習,學習就會落後,你可能會怪老師沒有較好,可是老師會說,我班裡其他學生都很好,只有你的孩子不好。這個責任可能只能你自己承擔。

並且孩子回家以後,老師是鞭長莫及的。


還有一種情況,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老師和孩子都一樣,有時候,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歡每一個學科和老師,你也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也要從當醫生的角色。


所以說:老師好家長的角色需要分工,但是做不到明確的分工。分了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進步,怎樣能達到怎麼做?


老師和家中是一個互相配合的關係。要對老師有信任。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教師對某些孩子的偏向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任何一個學校都是以平均分來衡量老師的,而決定評價分的最大的因素就是基礎薄弱生。


優雅白馬愛教育


明確一點,教師不會強迫你的,只是提醒,家長需要配合老師做什麼。沒有老師會強迫你家長怎哦做,我們又不是執法部門。

教育,這件事,在中國,學校教育已經踩到了油門底部,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和各方面素質,我們的學校教育用盡了所有的能力和方法,儘管略有爭議,但成效顯著,看一看40年來我們教育的發展就知道了,那為什麼一樣的老師一樣的教材一樣的時間一樣的作業一樣的學習時間,孩子的成績有著天壤之別,原因就在於家庭教育不同。所謂的靜待花開,不是你看著花就開,你鬆土了嗎?你澆水了嗎?你施肥了嗎?你給他陽光了嗎?啥都不做,你希望孩子自然生長呀。那他除了長成你這個樣,還能長成啥樣?老祖宗說“種豆得豆”是對的!


思齊老師


你的孩子是老師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而獨生子女卻是你獨有的一個。孩子的學習,孩子的成長,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誰更重要?為什麼會有老師強迫家長監督輔導學生的說法?家校怎樣明確教育分工?

我個人認為:老師沒有強迫家長監督輔導學生。如果你覺得有,那麼這種強迫也是利大於弊。

孩子自由散漫,無心學習,不聽課,不寫作業,學習成績落後。老師發現了問題,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努力讓孩子喜歡學習。但很多孩子的壞毛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兩天就改好了。老師上課面對的是一個班幾十個人,而老師又要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要按課程表上課,不能隨意佔用術科額外輔導學生,要按時放學,不能讓學生滯留學校進行輔導。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發校訊通,發微信,打電話,善意提醒家長今天的作業是什麼,請家長督促孩子認真完成作業,是強迫嗎?是家校教育分工不明確嗎?

小孩不懂事,老師可以理解。家長不懂事,會讓老師心寒。

老師因為某個孩子表現不好,單獨留下來輔導,放學時延遲了五分鐘、十分鐘。家長在校門口等急了,對門衛罵罵咧咧:“你們老師是不是有病?放學不給孩子出來!"

有個新老師早上監考語文的時候,因為有位同學沒到答題時間,提前動筆做。老師提醒,她沒注意到。老師用手輕輕敲了一下她的腦袋。她早上正常考了語文、英語,下午考了數學,沒有跟班主任反映有什麼不適。而晚上回到家,家長了解到老師敲了孩子,就打電話去市教育局要老師下崗。第二天要帶人去學校打老師。

老師不按時放學,老師輕輕敲孩子頭,固然有錯。但有沒有更好的言行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尊師重教,不是用嘴巴說的。當老師提醒家長關注孩子學習都認為是強迫時,當老師在放學後還關注孩子學習都認為是家校教育分工不明確,那麼你認為老師該怎樣做?

善待老師,從監督輔導孩子學習做起。老師都不放棄孩子,家長又有什麼理由可以放棄自己的孩子呢?就因為自己覺得幫老師輔導孩子,又沒領老師工資,覺得吃虧了嗎?


小語隨談


不知何時起,老師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家長監督並簽字。我認為利大於弊,原因有四:1.學校時間太有限(每天一節課40分鐘),除課堂外教師沒辦法監督,總不能一下課就讓學生再進辦公室吧。只能交給家長做,既變相延長了學習時間,又能保證質量。2.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的學習態度,能力及學習成績,形成家校合力幫助孩子學習,爭取更大進步。3.回家後,有不會做的作業,家長輔導可及時補救課堂中“不理想”,達到“日日清”。4.家長參與,能親身體會教師的工作艱辛,對老師的尊重。

不用分工,我以為重視孩子學習且有能力家長,即使老師不強迫也會自覺承擔;其它家長則認為老師不負責任,引起對教師的反感。


視聽塵客


  • 先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我支持學校和家庭教育分工。現在的線上教學,家長在家監督孩子學習,老師在線上教學,就是一種很好的分工體現。
  • 教育”的主體是誰?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問題。教育者,教書育人也!“教育”可不僅僅指的是學校的教育,也包括家庭的教育。
  • 第一個主體是孩子即學生,學生是被教育者。孩子是教育的核心,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圍繞孩子展開的。
  • 第二個主體是老師,老師在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老師是學校教育的主動者,也是我們常認為的教育責任承擔者。
  • 而我們經常忽視的另一重要教育主體就是家長了。第三個主體就是家長,我們總是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家長也是最瞭解孩子的,跟孩子待在一起最久的。其作用,其影響對孩子的教育是極其大的。
  • 學校家庭的分工是什麼呢?其實從上面的分析中很容易看出來。學校教育的特點:1、有專業知識的老師。2、有專門的學習設備。3、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不難看出,學校教育的重點在於“教書”,而“育人”這個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家庭教育的迴歸變得起輔助作用了,輔助“教書”。
  • 而家庭教育的特點:1、有了解孩子的父母。2、有長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的父母。3、有極其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父母。等等。所以家庭教育更側重於“育人”這一塊。隨著家庭教育的迴歸,這一“育人”功能也逐漸迴歸。
  •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不是完全獨立的,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他倆重合的地方的分工就是這樣子。老師教學,家長監督。這就能充分發揮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主體作用,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進步。
  • 最後,這樣會不會給孩子過大的精神壓力呢?其實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協調好。老師不應該給學生留太多作業。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以及注意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注意孩子的學習強度。這個很複雜的……。謝謝大家閱讀!

精神助產士


首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不應該是老師強迫家長輔導學生,而是家長本來就應該配合學校完成整個教育流程,當然這也包括對學生進行輔導和監督。

其次,學校和家庭作為兩個教育主體,有必要明確教育分工。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方合力。但是現在的社會情況是,家庭教育被模糊以及邊緣化,學校被認為是教育的全權負責者。

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裡一直是“瘸腿”的。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互聯網對孩子的影響與塑造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學校,這就需要家庭在課外對兒童承擔更多教育責任。

那麼家庭教育怎麼做?

1、與學校協作,幫助孩子完成學業。

儘量不要把這個職責讓位於各種教育機構,如果你對你的孩子不負責任,那麼就不要指望陌生人對你的孩子負責任。

2、為學校教育“補缺”。

學校教育的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家長可以在課外多設計一些創造性活動,對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進行挖掘。

(圖源網絡)


3、對孩子的信息流進行甄別。關心孩子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

(圖源網絡)


祝大家都能有光明的未來!

我是一級追球手,專業輸出K12以及高等教育乾貨,感謝您的點贊與關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級追球手


很大的失敗,家長小學時還能管,上了初中,應該以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為重,但現在老師都成了甩手掌櫃,作業作業不檢查,卷子卷子不改,背誦都要推家長頭上,恨不得所以的事情都讓家長來幹。然後每天一幅老師付出了這麼多的架勢。貌似上沒給工資,貌似是義務教育別人家的孩子。現在家長也賤,老師每次說個很平常什麼,就一付奴像,老師辛苦了,感謝老師。


江哥哥哦


家校共育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但是,學校和家長所承擔的責任又是完全不同的,做為家長應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多的是去引導和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如果家長過多的去監督和輔導孩子的學習,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依賴和反感,導致孩子學習的被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