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村到“優等生”——樅陽縣會宮鎮畢山村“變形記”

 戶戶接入自來水,組組通了水泥路,光伏發電惠及貧困群眾,特色產業激活發展引擎……這是樅陽縣會宮鎮畢山村如今的真實寫照。

  畢山村全村千餘戶近四千人口,分37個村民組。過去這裡是典型的以農業種植為主的貧困村,產業單一,交通、信息閉塞,村集體收益幾乎為零,大多數村民為了獲取穩定收入來源選擇外出務工。自2016年精準扶貧深入推進以來,畢山村發生了大變化。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脫貧攻堅工作初始階段,畢山村面向百姓找問題。飲水、灌溉用水、交通出行,老百姓反映村裡基礎設施薄弱。怎麼辦?“缺什麼就建什麼。”說幹就幹。畢山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多渠道籌措解決資金難題、通過將村組道路建設和水利工程建設納入市縣“盤子”解決項目推動問題,一個個項目落地了:老虎窪水庫除險加固,保障了900畝農田灌溉,惠及1500人口;推動農村飲水安全,村民2016年喝上了自來水;村民文化廣場、便民服務代辦大廳、黨員遠程教育廣場和190平方米村民電子閱覽室2017年落成,實現群眾辦事不出村、政策諮詢不出村、糾紛調處不出村、困難幫扶不出村;截至2020年,全村實施農村道路硬化工程7.4公里,村莊道路基本實現組組通。

  為了擺脫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的窘境,村兩委和駐村幹部想了“一攬子”辦法。

  光伏發電,使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16年建設100千瓦光伏電站1座,一年村集體收入8萬多元,還依託光伏電站開發了37個公益崗位。大棚出租,村集體收入實現“由少變多”,先後籌集資金50萬元建成30畝蔬菜大棚發包給大戶,並依託於此打造扶貧基地,這裡每年村集體可以獲益3萬多,基地帶動10戶貧困戶就業每人每年收入不少於6000元。通過承包費用穩定增加村集體年收入3萬多。“扶貧車間”出租,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利用廢棄廠房,在多方支持和籌措下,投入100萬元打造了一個扶貧車間,佔地1250平方米,引來雨具廠生產車間進駐。扶貧車間每年可以產生9萬元的租金收入,多位貧困戶在這裡就近就業,工資計件、多勞多得。

  2019年,畢山村又投入75萬元,通過徵收農戶閒置房方式,建設第二個扶貧車間,同樣租給了雨具生產企業。“建成後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7.8萬元,更多的人可以留在本地就業。”畢山村黨總支書記方修貴說。

  走進蔬菜大棚扶貧基地裡,一簇簇鮮嫩肥厚的蘑菇如白色“小雨傘”從菌袋中探出頭來,密密實實,長勢喜人。“村裡有了產業,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好了。”在這裡打工的貧困戶方宏中由於女兒身有殘疾不能外出打工,如今在基地裡幹起活來,照顧女兒、增加收入兩不誤。

  “這5年的變化真的是天翻地覆。”方修貴說,畢山村如今不但脫貧出列了,去年村集體收益超過了33萬元,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3%。下一步他們還要緊緊抓住鄉村振興契機,進一步美化人居環境,讓村裡由內而外變得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