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

馮老五的感動生活


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

蚯蚓這一生物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特別是在農業生產中是隨時都有可能見到的一類動物。這類動物含有非常高的蛋白質,因此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會專門培養蚯蚓來餵養殖動物,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專門養殖蚯蚓的養殖戶。在養魚過程中,蚯蚓也是很多魚類喜歡吃的一類食物,那麼蚯蚓不生活在水中,魚為什麼喜歡吃它呢?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與魚的生活習性也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魚類一般都喜歡吃食那些帶腥味的食物,而且對腥味特別敏感,雖然蚯蚓沒有生活在水中,但是蚯蚓所帶有的腥味很強,只要蚯蚓下水之後魚一聞到蚯蚓的腥味就會游過來吃。

雖然在之前魚可能沒有見過蚯蚓,但是其可以根據來嗅覺和味覺來分辨出蚯蚓能不能吃食,這一點其實和我們人類差不多,有一些我們沒有見過的食物,有時第一次見到之後會憑形狀和氣味先判斷好不好吃。

但要注意的是魚雖然喜歡吃蚯蚓,但是養魚過程中,我們還是不能大量去投餵蚯蚓給魚吃,因為蚯蚓蛋白含量過高,大量投餵之後很易引起魚的消化道出現問題。因此在投餵蚯蚓的時候最好是與其它一些蛋白含量低的飼料拌在一起來喂,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其它飼料的利用率,也能讓蚯蚓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而且在給魚喂蚯蚓時最好是趁新鮮時喂,不要放置過久,因為這種高蛋白質物質在自然環境下很易出現變質,變質的飼料魚吃下去之後對魚來說也是很不利的,因此在養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點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這麼想來確實很奇怪,魚都沒見過蚯蚓,它怎麼就知道蚯蚓能吃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最重要,那就是形狀。蚯蚓是長條形的蠕蟲,而很多魚類都對長條形的蟲子特別喜愛,它們在水裡也能接觸到這種形狀的蟲子,比如蜻蜓幼蟲、水蛭和各種蠕蟲,因此即使魚類沒有見過蚯蚓,它們也會被蚯蚓的形狀所吸引,忍不住前來咬鉤。

利用這個道理,就有人發明了長條形的塑料蠕蟲魚餌,稱之為仿生釣魚法,英文稱之為lure,音譯過來就是路亞。使用各種塑料假餌來釣魚的方式都可以稱之為路亞,假餌不一定要做成長條形,還可以做成魚形、蝦蟹形,也可以根據想要釣的魚製作特定的假餌。

第二點就是蚯蚓的扭動吸引了魚類。蚯蚓被魚鉤穿刺後丟進水裡,加之蚯蚓本就不會游泳,所以會拼命掙扎扭動,魚類對活動的物體非常敏感。所以路亞釣法也會讓假餌不斷的活動,以此來引起魚類的攻擊。如何穿蚯蚓也有講究,不能讓蚯蚓死得太快,又要讓蚯蚓不停扭動。

第三點就是蚯蚓的味道。

看過《荒野求生》的都知道一句名言:把頭和內臟去掉就可以吃了,蛋白含量是牛肉的6倍。

蚯蚓沒有骨頭,內臟也少,渾身都是肉,蛋白質含量達70%,所以蚯蚓讓人聞起來有一股腥臭味,這種腥臭味在魚類看來就是美味的肉香,魚的嗅覺非常靈敏,很遠之外就會被吸引過來。加之蚯蚓在水裡會釋放一些體液,更容易吸引魚類前來。實際上淡水魚是非常貪吃的,用很多東西都能引魚上鉤。

對於食草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可以用米飯、小麥、玉米、土豆、米糠、豆餅等就能吸引魚類前來,因為這些東西里含有澱粉。這些魚也沒見過米飯、小麥、玉米、土豆、米糠、豆餅,但它們能聞出裡面的澱粉味,知道這是能吃的。


百科千尋君


下雨的時候,蚯蚓喜歡爬出地面,在地面翻滾,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雨水灌滿了土壤使它們沒法獲取氧氣。雖然蚯蚓沒有肺,但是卻需要通過皮膚獲取氧氣。

正因為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個湖泊裡的魚遇見蚯蚓的概率都非常小,但是許多人卻都喜歡用蚯蚓釣魚。

是什麼讓蚯蚓成為魚兒的最愛呢?

事實證明,雖然魚類的一生中不太可能遇到蚯蚓,但它們卻很容易遇到類似蚯蚓的東西。比如一些水生蠕蟲,它們和蚯蚓有些相似,但卻是不同的物種。

此外,許多魚對它們所吃的東西並不是特別挑剔,就像人類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都吃一樣。

如果你去詢問任何一個有經驗的釣手,他們可能都會告訴你,魚被誘餌所吸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氣味,二是動作,而蚯蚓很符合這兩個“氣質”。

圖為:鱷龜會用它的蚯蚓形狀舌頭釣魚

雖然在水下,魚類同樣會被氣味所吸引,例如,海洋魚類主要以小魚或腐肉為食,因此,切碎魚餌(切成片的魚)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血液的氣味在海洋中傳播得更好。

然而,在湖泊和池塘裡,魚類的主要食物比較多樣化,誘餌選擇也就比較開放。例如,湖裡的魚喜歡吃那些掉到水裡的昆蟲,就像它們喜歡吃枯死的植物一樣。

所以垂釣的時候,可能選擇蚯蚓釣魚和選擇蟋蟀、蜜蜂沒什麼區別,甚至可以完全放棄魚餌,只使用看起來像魚餌的誘餌在水裡搖擺就可以了。

那麼魚兒真的喜歡吃蚯蚓嗎?

從上面的這些解釋,你可能會傾向於認為,魚並不是真的喜歡吃蚯蚓,只是喜歡類似蚯蚓的任何東西,以及切碎的任何食物。

而蚯蚓很容易獲得,而且切碎放下水中之後,它們還會拼命蠕動身體,這不正是魚最喜歡的嗎?

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可能蚯蚓的氣味和蠕動都不是必須的,而它們的形狀才是必須的。

在伯克利魚研究中心曾進行過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將鱸魚樣本放在特殊的培養箱中,它們一生中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類似蚯蚓的食物。

當研究人員投入晃來晃去的塑料(和魚兒的平時食物相似)時,鱸魚對普通食物的塑料版本基本不感興趣。

然後,研究人員把看起來像蚯蚓的塑料投入培養箱中。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鱸魚對蚯蚓形狀的誘餌反應強烈;更有趣的是,即使蚯蚓形狀的塑料是完全靜止不動的。

實驗結果是,與正常食物形狀相似的塑料誘餌相比,鱸魚吃蚯蚓形狀的塑料誘餌可能性要高出10倍。

最後

從上面的這個研究可以看出,鱸魚根本不在乎蚯蚓的氣味和蠕動,它們只喜歡吃蚯蚓形狀的東西而已。

最終,這個研究不了了之了,研究人員並沒有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尤其是這種蠕蟲形狀、沒有氣味的塑料不動的時候,魚也很喜歡吃。

或許,魚兒喜歡吃蚯蚓可能純屬天生好奇,看到一個全新的物體,會本能地反射,看看它是否可以食用;也可能蚯蚓形狀的東西在魚看來就是好吃。

誰知道呢?不管怎麼樣,蚯蚓確實是一個良好的魚餌。

Karl Smallwood.DO FISH REALLY LIKE EATING EARTHWORMS?todayifoundout.2015.3.19


怪羅科普


首先感謝提問。

是啊,魚兒為什麼會吃蚯蚓呢?小編一開始也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釣的魚兒多了也漸漸瞭解一點。

一、大家先了解一下魚的生活習性

一直以來,我們釣魚基本都在江河湖泊裡進行,對於生活在淡水裡的魚類來說,它們很少挑食,大部分魚類都是遇到什麼吃什麼,有的魚兒吃水裡的淤泥。對於魚兒們來說,水生昆蟲簡直是米其林級別的大餐,而蚯蚓就很像水生昆蟲的幼蟲,比如蚊子的幼蟲孑孓。


而蚯蚓和紅蟲就是人類最容易找到,也最符合魚兒需求的餌料了。

還有就是魚類對顏色很敏感,尤其是紅色,紅色的蚯蚓非常容易被靠視覺捕食的魚類注意到,而且不同的魚類對顏色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我們會見到現在售賣的魚餌會有紅綠黃等多個顏色。魚類的嗅覺系統非常敏銳,而蚯蚓本身擁有很強的土腥味,被刺穿後的蚯蚓也會流出玫瑰色的血液,更加吸引魚兒們的興趣。


二、蚯蚓的掛法

1、分段掛鉤。

魚情好時,可以將蚯蚓分為幾段,用這種方式即既節省蚯蚓又便於魚兒就餌,增加中鉤率。

2、蚯蚓尾部掛鉤方法。

蚯蚓尾部穿鉤後,弄破頭部,使蚯蚓的腥味擴散極致,此法在魚情較差時,誘魚效果較好。但是蚯蚓容易被小魚啄爛或者是本身有傷口容易死亡,失去活性。

3、整條蚯蚓掛鉤方法。

事先準備好活性強的蚯蚓,紅色細小蚯蚓更好些,從頭部穿鉤後慢慢抹到鉤柄處,剩下尾部一點蠕動著,垂釣中,實踐效果很不錯!充分發揮了蚯蚓的動態效果,刺激魚兒就餌。

但是注意蚯蚓預留部分不宜過長,畢竟春季魚口輕,特別是鯽魚難以吸取口內,增加了鯽魚就餌難度。

整條蚯蚓掛法也可以使用纏繞法。類似縫衣服一樣,用鉤子把蚯蚓多次穿插,纏繞到鉤子彎部,非常牢固不易脫鉤,中魚率也比較高,但是缺點就是,多次穿插後的蚯蚓活性減弱甚至死亡,誘魚效果大大降低。


以上就是小編自己個人的見解,有什麼不對的歡迎大家及時的指出


小青年釣魚人


蚯蚓素有“萬能餌”的稱呼,即可用作釣餌,也可製作窩料,應用極為廣泛。回到釣友的問題,其實這也是部分釣友的疑問:蚯蚓不在水中生活、活動,為何魚偏偏喜歡吃它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看能否解開釣友心中的疑惑。

1、魚攝食蚯蚓,既有魚的原因,也有蚯蚓的原因

2、如何恰當使用蚯蚓,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魚攝食蚯蚓,既有魚的原因,也有蚯蚓的原因

像常見的雜食性鯽魚、鯉魚、鯿魚等都會攝食蚯蚓,掠食性的鯰魚、黑魚等也對蚯蚓破感興趣,但有些魚對其不怎麼偏好。因此不難看出,魚喜歡蚯蚓,既有魚的攝食習性的原因,也有蚯蚓自身特點的因素。解釋為何魚喜歡不生活在水中的蚯蚓,需要從兩方面入手。

▲魚的攝食特點,是魚喜歡蚯蚓的基礎

魚依靠多個攝食器官的搭配、作用,獲取食物、補充營養。但每個器官所起到的左右,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有主次之分。比如魚的嗅覺,魚的頭部有一對或兩對鼻孔,鼻孔中有大量褶皺的鼻囊,表皮分佈大量的氣味細胞、神經末梢,嗅覺極其敏銳,是人的數百倍,很容易辨別出喜歡的食物氣味,從而判斷出食物的位置。與魚的味覺、視覺相比,嗅覺功能強大、完善得多。

再說魚的視覺。絕大多數魚的視力弱,稍微有點距離的物體,便無法看清。更重要的是,相當部分的淡水魚是無法辨別物體顏色的,物體在水中呈現給魚的只是白色或灰色,所以魚所看見的蚯蚓,與看見的其他物體,沒有多大的差別,更多的依賴嗅覺、味覺辨別出物體間的不同。像常見的鯰魚,懼怕光亮,長時間生活在陰暗橋底、石頭縫隙間,久而久之視覺功能退化嚴重,對捕食的幫助微乎其微。

綜上所述,魚的攝食過程中,嗅覺、味覺起到的作用,明顯大於視覺。魚是否見過蚯蚓,顯示不是魚攝食蚯蚓的阻礙。

▲蚯蚓氣味、營養是魚喜歡蚯蚓的重要原因

應用在釣魚領域的蚯蚓,以紅蚯蚓、黑蚯蚓為多,其中紅蚯蚓佔主流。紅蚯蚓顏色呈暗紅,長時間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土壤中,攜帶一股土腥味,攝食食物的差異,有的氣味偏濃,有的氣味偏淡。蚯蚓肉質鮮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儲存能量多。

當蚯蚓被用作釣餌使用時,在魚而言,與其他活躍在水體中的軟體小蟲,在形態上並無區別,但濃厚的土腥味對鯽魚、鯉魚的吸引力大。釣魚人清楚,越是深秋、冬季時候,用蚯蚓釣大鯽魚、鯉魚效果越好,與其他氣味不同,腥味能刺激魚的嗅覺,激發魚的攝食慾望,越是低溫環境,效果越突出,這也解釋了為何冬季多選擇腥味商品餌的原因。

綜上所述,魚之所以偏好蚯蚓,即有魚攝食特點的因素,也有蚯蚓氣味、營養價值的原因,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恰當使用蚯蚓,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前文提到,有些蚯蚓氣味偏淡,那麼可適當強化它的誘魚效果。

首先豐富蚯蚓的味型。丁香油氣味濃郁,散發著一股魚喜歡的香氣。所以腥味偏淡的蚯蚓,魚鉤鉤刺後,可輕蘸一下丁香油,在置入水中。或者在丁香油或紅糖水浸泡一晚,氣味分子滲透蚯蚓的皮膚,第二天使用氣味強化明顯,直接做釣餌使用。

其次用鮮活的蚯蚓。不少釣友,特別是年齡偏大的老釣友,習慣將蚯蚓拍死,再鉤掛,像讓汁液流淌出皮膚,提升它的誘魚效果。但效果並不理想,皮膚破損的蚯蚓,在水流的衝擊下,汁液很快衝散,只剩下發白的表皮。其實直接鉤掛活蚯蚓,利用蚯蚓不停的蠕動,擺動腰肢,刺激魚的視覺,激發它的捕食慾望,效果更佳。

寫在後面

其實不止是蚯蚓,其他很多釣餌,包括商品餌料,魚都未曾見過,照樣攝食,這也看出,魚攝食主要是依靠嗅覺、味覺。但並非魚的視覺就沒有作用,像傳統釣講究的逗釣,或者釣滑魚所用的飛鉛釣法、行程釣法等等都是利用魚的視覺。所用釣魚人在實際垂釣中,根據不同的魚情,巧妙地利用它的攝食特點,能進一步提高漁獲。


野釣分享


不是魚的天然餌料,但是釣魚人想要魚吃的。實際上水蚤、紅蟲、絲蚓、孑孓、蝦子這些水中生物都比蚯蚓更受魚兒歡迎。

不是常能吃到的,不等於不會吃。人吃飽哪怕撐著,不也還妄想吃龍肝鳳髓嗎。

具體實在講,蚯蚓因為對魚是葷腥,也有不弱的誘食性。另外附鉤性很好,獲得容易,成本適當,噁心度不太高,綜合因素講很難找更廣泛可替代的,全面看蚯蚓確實是非常適合釣魚的萬能餌。






華胄大道


我認真想了一下,這個問題就像魚不生活在陸地,貓喜歡吃它一樣!



胡謅八列互


因為蚯蚓有一股腥味,魚為什麼會吃蚯蚓我打個比喻,魚為什麼會吃蚯蚓就好比人喜歡吃肉一樣,你說魚他吃素好還是吃肉好。


在農村的小熊哥


你不生活在水中你為啥還喜歡吃魚?


viden


跟貓喜歡吃魚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