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現在網購特別方便,不出門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不能外出,只能在網上購物,還有許多人都在網上買菜。現在在網上買,第二天就會到貨,不方便拿的,還可送到家。真的太方便了。

我以前從沒在網上買過菜,因為自己可以出門去挑選自己喜歡的菜,還能看到新不新鮮。順便可以出去透透氣,忙裡偷閒一下,何樂不為呢?但在疫情期間,我也在網上買過菜,有葷菜也有素菜,但我在某平臺上買的葷菜真的不新鮮,不知道冰凍了多久了。這樣的菜吃了能對身體好嗎?不過,素菜倒是很新鮮。但是,如果在上面買了素菜,還是要買葷菜的啊,還是隻能出門買。唉,我還不如全部在市場上買呢。

疫情結束後,我就再也不在網上買菜了,怕不新鮮,關鍵是能出門了,自己到市場上挑,看得見的新鮮,而且賣的人也多,隨便挑。菜可不比別的東西,是需要新鮮度的,別的東西是可以在網上買的。例如衣服,生活用品等。

反正,我個人認為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不知道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





生活是啥味


到了那時,才是考驗生鮮電商的時候,成本已經投進去了,如果後期用戶留存率斷崖式下跌,那就要欲哭無淚了。所以,疫情過後的用戶留存,是現在就應該考慮的問題。生鮮電商從2012年就開始發展,這幾年雖然在各個渠道中的佔比不到3%,但是畢竟也沉澱了一批用戶,而這批用戶,是不怎麼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的,因為他們本來就習慣雲買菜,即便疫情過去了,他們還是會選擇生鮮電商,何況到那時送貨速度不會像現在那麼慢。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因為這次疫情而轉向生鮮電商的這部分用戶。這裡有原來習慣逛超市的人,有習慣逛菜市場的人,有男性、有女性,有年輕人、有中年人,有高收入群體、有低收入群體,有上班族、有個體戶。因此,生鮮電商需要趁著大量用戶湧進的機會盡快做好平臺的用戶畫像,這裡就需要用到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具體怎麼做用戶畫像在此不做細論。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定位,不論是生鮮品類還是價格區間,亦或是送貨方式或者是服務區域,這些也可以稱之為平臺的特色。


一切隨風散落6666666


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筆者目前正從事於這一行。

大家眼中的線上買菜,我認為是一種整合,何謂整合,就是指將許多不同的商家以及他們賣的商品整合到一個平臺去售賣。先說下整合的優點在哪裡。

整合有助於減少顧客選擇困難

眾所周知,目前線上做生鮮的平臺五花八門,賣的產品也是各種各樣,這讓顧客在選擇哪種平臺購物以及買哪種商品時,會陷入選擇困難症。舉個最直接的例子,我們平時去淘寶買衣服時不也是看來看去,最終買了個之前看到的。如果將線上這些平臺整合並且統一管理,就類似於你是總批發商,其他平臺入駐你的平臺並且從你那裡進貨。對於平臺而言有助於各平臺整合化,降低平臺運輸貨物成本以及送貨效率;對於顧客而言,可以高效率買到自己需要的貨物。

整合有助於傳統農貿市場的經營變革

從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線上交易的安全以及便捷。因為這次疫情傳統的商業,像餐飲、超市以及許多娛樂場所全部遭受重創,單單看農貿市場這一塊也是比往年冷清了許多。相反,線上銷售變得火爆,那些早早開發線上交易的店鋪在這次疫情中生意異常火爆,這一現象不得不讓許多從事這一行的人尋找除線上外的另一條銷路。

農貿市場整合下的新模式

目前許多線上從事農貿的平臺,它們的銷售模式其實對線下的一些菜農的衝擊是巨大的,不利於長遠去發展。我眼中的整合模式是指做總代理也就是倉庫——平臺(店鋪)這種模式。倉庫從菜農手裡收購菜品,然後直接批發到平臺(店鋪)手裡,直接兩級交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菜價。讓倉庫、平臺、菜農以及廣大消費者全部獲益。

總結

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存在,但是絕大多數存在於線下,同時還要經過多重中間商去賺取差價,可以說是不完善的整合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菜市場電商整合化終將會實現,千家萬戶都會享受便捷購物帶來的優惠。


大豬蹄子日記


會影響一小部分人但不會成為趨勢。疫情期間會讓許多人瞭解到這類買菜方式,但疫情過後能留下多少呢?

買菜的主力軍,城市裡的大爺大媽們(為什麼說是城市的呢,首先線下買菜在農村很少見,即使疫情期間,更何況還有自家的菜地),他們更習慣於菜場親子精挑細選,聊天砍價,這種生活感是線上買菜滿足不了,從經濟實惠角度上來講,線下更省錢,符合大爺大媽的生活習慣,而且每天出去溜達一圈,也是他們的生活習慣。

+ 再說上班族,以年輕人為主,先說原先就以點外賣的習慣的,外賣叫餐已經培養的生活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可能疫情期間無法點外賣,影響了一部分人線上買菜自己做飯,但一旦餐館恢復營業,外賣恢復,這部分人肯定還是迴歸以前的生活。再說,原先自己做飯的,這部分人早出晚歸,一部分人可能在疫情前就有線上買菜的習慣的,畢竟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物對年輕人來說,還有一部分人習慣下班後從社區樓下超市購買已經搭配好的菜,疫情後可能這部分人會有一部分留下來,但不會很多,少數人是成不了一種趨勢。

綜上:一個產品或者一種生活要成為一種趨勢,必定在一定程度是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但疫情後這樣的問題和環境都不存在了,更何況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憋壞了,肯定都會出去轉轉。


林汐加油呀


疫情過後網上買菜不會成為大趨勢

平時買菜的都是些什麼人呢?絕大多數都是大叔大媽和家庭主婦。她們有時間也願意去菜場買。一是那裡菜品種多也新鮮 二就是可以講價.這就是菜場買菜最大的樂趣。三就是可以和熟人朋友們見個面聊聊天。 四可以鍛鍊身體

網上買菜特殊時期政府為防止人群交叉感染才號召的。疫情過後會恢復常態。





有時間逛逛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因為我曾經考慮過這個事情,也分享給您吧。

我認為這個事情,成為趨勢是必然的的事情。很多大的平臺都在做,也做的很有起色,很多小眾化的平臺也做的越來越好,不過也面臨了許多的問題。

首先大平臺面臨的問題就是及時配送問題,一些生冷的還可以,如果是菜就會滯後半天左右,會給客戶帶來不便。其次小平臺雖然能夠解決客戶的某些痛點,但是在運作方式上面臨著數據滯後,統計麻煩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在將來都能夠有所改善,也必然擋不住網上買菜成為趨勢的腳步

請看我的視頻分析,感謝給個讚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b1c310c6c145168c064056dcefbbe5\

常青藤TF


我認為不會,現在我所在的小區小菜市場都多了好幾個起來,有的上班族忙不做菜也不會買菜吧,只會點外賣。一般經常買菜的都是些家庭主婦和老年人,這類人有足夠的空餘時間去菜市市場買菜


妖妖baby333


這位朋友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哦。
我覺得線上買菜也是個趨勢,至少年輕人會喜歡,針對老年朋友可以考慮無人賣菜超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188077a989594df2bb5ec589fbf86379\

王一舟


感恩遇見!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很高興回答,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可以肯定的回答。

網購方便,但需要時間等待

因為疫情期間,為了共抗疫,大家宅家,所以選擇網購。網購一般都是年輕人懂,老人家很少人懂。就是懂也不會再線上買,直接去市場買方便。

市場買菜方便,新鮮

再說疫情過後,年輕都上班的上班,在家休閒的較少,如果有老人家的家庭,不會讓年輕人再選網購。

自己購買好處多多

1可以鍛鍊身體,活動筋骨。

2早上買菜,新鮮,可隨意挑選。如果有家下菜更好,綠色食品(無汙染,無農藥)。

3方便,隨時可賣,不必下單,等貨。

4自己買菜不必屯貨,每天換著不一樣的口味。

自己買菜放心

就我們上班者而言,我們選擇自己買菜。現在市場買菜方便,樣樣齊全。一年四季都可吃上同樣的菜。如果是線上買菜,只有買一些乾貨,比如土豆,紅薯,葫蘿蔔……但蔬菜類,鮮肉類,海鮮類,線上買不新鮮。這是大家知道的。

早上的菜新鮮

我們選擇早上買菜,尤其喜歡買菜農種的,經濟又實惠,比線上的菜新鮮。除非菜農沒有的菜,比荷蘭豆,四季豆……那些本地不能栽的菜,菌類,肉類,海鮮……可到商販那買,早,晚都有。家禽類買現殺的,不打水的。

好,祝您生活愉快,健康快樂!平安幸福!

ZFL.MAR.26,2020 THU.

我是@一線工人愛生活,喜歡在工作之餘寫寫詩,寫寫散文,記錄生活,雖然工作是在一線工廠,但是熱愛生活,積極樂觀,樂於分享生活經驗,希望我的文章傳遞正能量,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一起成長!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一線工人愛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