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汜(先秦·詩經)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無怨,嫡能悔過也。文王之時,江沱之閒,有嫡不以其媵備數。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一章)

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二章)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三章)

按: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江有汜(先秦·詩經)


《毛詩註疏》:

《江有汜》,美媵也。勤而無怨,嫡能悔過也。文王之時,江沱之閒,有嫡不以其媵備數,媵遇勞而無怨,嫡亦自悔也。勤者,以已宜媵而不得,心望之。○汜音祀,江水名。媵音孕,又繩證反。古者諸侯娶夫人,則同姓二國媵之。嫡,都狄反,正夫人也,下同。沱,徒何反,江水之別也,篇內同。

[疏]“《江有汜》三章,章五句”至“自悔”。○正義曰:作《江有汜》詩者,言美媵也。美其勤而不怨,謂宜為媵而不得行,心雖勤勞而不怨於嫡,故嫡亦能自悔過,謂悔其不與俱行也。當文王之時,江、沱之間,有嫡不以其媵備妾御之數,媵遇憂思之勞而無所怨,而嫡有所思,亦能自悔過也。此本為美媵之不怨,因言嫡之能自悔,故美媵而後兼嫡也。嫡謂妻也。媵謂妾也。謂之媵者,以其從嫡,以送為名,故《士昏禮》注云:“媵,送也。”古者女嫁必侄娣從,謂之媵也。《士昏禮》雲:“雖無娣,媵先。”言若或無娣,猶先侄媵,是士有娣,娣但不必備耳。《喪大記》“大夫撫侄娣”,是大夫有侄娣矣。《公羊傳》曰:“諸侯一取九女,二國媵之。”所從皆名媵,獨言二國者,異國主為媵,故特名之。其實,雖夫人侄娣亦為媵也。此言嫡媵,不指其諸侯大夫及士庶,雖文得兼施,若夫人,宜與《小星》同言夫人。此直雲“有嫡”,似大夫以下,但無文以明之。媵之行否,所由嫡者,嫡尊專妒,抑之而不得行,後思之而悔也。勤、勞一也,勤者,心企望之,望之而不得,所以成勞,故云“遇勞”也。不以其媵備數,經三章次二句是也。嫡亦自悔,皆卒句是也。首章一句,為下而設。遇勞不怨,經無所當,稱美媵之本心耳。

江有汜,興也。決復入為汜。箋雲:興者,喻江水大,汜水小,然而並流,似嫡媵宜俱行。○決,古穴反,又音穴。復,扶福反。並,白猛反,又步頂反。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嫡能自悔也。箋雲:之子,是子也。是子,謂嫡也。婦人謂嫁曰歸。以猶與也。

[疏]“江有”至“也悔”。○正義曰:江水大,似嫡;汜水小,似媵。言江之有汜,得並流,以興嫡之有媵,宜俱行。言是子嫡妻往歸之時,不共我以俱行,由不以我俱去,故其後也悔。○傳“決復入為汜”。正義曰:《釋水》文也。此毛解汜之狀,其興與鄭同,知毛不以興夫人初過而後悔者,以後悔之文下章自見,故不解。

江有渚,渚,小洲也,水岐成渚。箋雲:江水流而渚留,是嫡與己異心,使已獨留不行。○渚,諸呂反,《韓詩》雲:“一溢一否曰渚。”“渚,小洲也”,本或無此注。“水岐”如字,何音其宜反,又音祗。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處,止也。箋雲:嫡悔過自止。

江有沱,沱,江之別者。箋雲:岷山道江,東別為沱。○岷,本又作“頠”,武巾反,山名,在蜀。道,徒報反,本亦作“導”,下篇注同。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箋雲:嘯,蹙口而出聲。嫡有所思而為之,既覺自悔而歌。歌者,言其悔過,以自解說也。○過音戈,下文同。嘯,蕭叫反,沈蕭妙反。蹙,子六反,本亦作“蹴”。解,革買反,又閒買反。說,始拙反,又音悅。

《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詩經通論》: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本韻。○興而比也。下同。江有渚。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本韻。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本韻。

此篇序謂「嫡不以媵備數,媵無怨,嫡亦自悔」,是也。集傳謂「媵有待年於國而嫡不與之偕行」。夫既曰「待年」,自宜不與偕行,媵亦何怨!迨其及年而迎之,嫡亦何悔乎!迂曲難通。[三章]「其嘯也歌」,「嘯」、「歌」二字本一類。今欲押「歌」字,因易去「後」字,遂以「嘯」字當之;仍用「也」字調,分「嘯」、「歌」為兩,似乎難解,而但覺其神情飛動,為滿心滿意之辭,故是妙筆。集傳以「嘯」貼「悔」,以「歌」貼「處」,意味索然。【江有汜三章,章五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