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文丨能量小棧

前言:

家庭作為聯繫個人與社會的紐帶,對一個人的心理情緒構建和人格塑造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它是我們每個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場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否具有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

隨著家庭教育這一概念不斷進入大眾的視野中心,再加之各種各樣新式教育理念的不斷植入,大多數父母、長輩和教育者都在追隨家庭教育的風潮中模糊了理性認知,以至於將某些無法契合自身實際需要的教育模式進行生搬硬套,產生了“羊群效應”。

因此,什麼才是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如何實施合理且適宜的家庭教育?幾乎成了每一個家庭都需要為之思考和探尋的兩個重要問題。

而《銀河補習班》則是以一對父子的溫情故事為切入口,折射出了一場“單一化刻板教育”和“多維度生命教育”之間的衝突與博弈。

故事中的主人公馬皓文也用他獨特的方式,重新詮釋了何謂“愛的教育”,為我們能夠更加深刻的去理解和探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了一個積極範示。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01

“單一化刻板教育”的弊端與“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在影片中,最為鮮明的一組矛盾,便是主人公馬皓文與教導主任閆老師在教育理念上的衝突。

閆主任是一個典型的“單一化刻板教育”的踐行者。

他是他所在的成長環境中,第一個通過考試而成功扭轉人生羅盤,實現了階級躍升,改變了自身命運的人。

這一特殊的個人經歷影響了閆主任對自身教育理念的構建,“以考試成敗論英雄”成了他教育觀的基本定論,成績的高低也成了他評判一個學生是好是壞的唯一標準。

但殊不知,他對這一教育理念的單一執著和刻板拘泥,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誘導了他家庭教育的失敗。

在影片中段的高潮部分,閆主任家庭教育的失敗案例便被赤裸裸的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僅僅是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他便將本是高考省狀元的養子活生生的逼成了一個“瘋子”。

可見,以成績為底色,以成功為論調的教育理念,在閆主任的思維想法中早已留下了深深的桎梏。

影片中“瘋子”這個角色的設定,在具體表現出“單一化刻板教育”存在弊病的同時,也給所有正在思考和探尋科學教育模式的家庭拋出了一個警示:

在家庭教育中,極端的傾向於某一種教育理念,單一刻板且不願變通,而因此忽略了受教育者也是一個鮮活獨立的個體這一前提條件,那麼該模式便無異於是一種對人性的壓抑和荼毒!

勞倫斯·科恩曾在其著作《遊戲力》一書中說過:

塑造性格的過程,不是用理性的說教向孩子灌輸概念,而是用感性的互動激活孩子天性中的本能。

感性的互動這一教育途徑在主人公馬皓文的教育理念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影片的一開始,馬皓文的兒子馬飛便因為在一次迎接火炬手的集體表演中失誤而遭到了老師的責備,被同學嘲笑為“缺根弦”。

作為父親的馬皓文則用巧妙的互動方式來鼓勵馬飛,拂去了馬飛縈繞在心頭的失落,而馬皓文當作生日禮物送給馬飛的地球儀,也成了父子二人親密的情感紐帶,父親也自那一刻起成了馬飛心中一座明亮的精神燈塔。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在後續的故事中,馬皓文基於兒子馬飛的興趣、夢想和獨立想法,對他進行了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

這一教育模式不僅讓馬飛的學業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更重要的是讓馬飛有了獨立面對困境的能力。

影片中,馬飛在洪水和太空中的兩次自救行為都反映出了他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勇氣,同時也在間接對馬皓文的教育觀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馬飛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著對立面,馬飛的母親便是馬皓文的對立。

馬飛母親所秉承的教育觀與閆主任一樣,都具有單一且刻板化的性質,她不斷的向馬飛灌輸考不上好大學就無法適應社會的理念,並且不斷的對馬飛實行高壓政策,忽略了馬飛精神上的本質需要,這在最初一度讓馬飛失去自信而模糊的將自己定義為一個“差學生”。

反觀生活中,馬飛媽媽和閆主任所表現出的“單一化刻板教育”理念,可以說是許多現實家庭所秉承的家庭教育觀的縮影,其中最為鮮明的一組衝突便是“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兩者之間的博弈。

誠然,這兩種教育模式都有著各自的正面意義,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一個人的韌性,激發一個人的潛能。

但事實上,我們卻會發現,大多數奉行“挫折教育”的家庭常常會單純的將其曲解為“吃苦教育”,甚至是通過人為設置困境的方式來增加一個人的受挫體驗。

而絕大多數奉行“賞識教育”的家庭也常常會輕易的將賞識理解為表揚和寵溺,使受教育者根本無法意識到自身的缺點和錯誤,以至於在面對困境時表現的脆弱不堪。

導致以上兩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於大多數人對家庭教育模式的認知產生了強烈的單一化傾向,形成了對某一教育理念的極端認同,而否定了其他教育觀所具有的正面意義。

當我們分析馬皓文的家庭教育模式時,其實不難發現,他的“多維度生命教育”可以宏觀的看作是“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的有機結合。

他善於發現兒子馬飛身上的閃光點,能夠給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鼓勵,並且會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方式教會馬飛如何正確面對困境,一句“我不會認輸的!”更是賦予了馬飛超高逆商和強大的抗挫力。

然而,一個是否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並不僅僅侷限於影響一個人的成績好壞或成功與否,迴歸受教育者本身來看,其更為核心的影響,在於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情緒構建和人格塑造。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02

在原生家庭教育中,長期接受無法契合自身需要的單一化教育模式,常常會導致一個人自我效能感的缺失

自我效能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

班杜拉將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定義為: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心理學家斯塔科維奇和魯森斯將其解釋為: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確切的信念,這種能力使自己在某個背景下為了成功的完成某項特定任務,能夠調動起必須的動機、認知資源與一系列行動。

簡單來說,自我效能感既不是某項技能,也不代表一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一個個體在獨立面對待完成任務時所表現出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常常會影響一個人對待事物的動機性、行為選擇和情緒認知。

  •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弱化自己的能力和預期

他們更傾向於模糊或拉低自己的定位,從而在自我評估中做出十分消極的判斷。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與挑戰時,他們也通常會選擇將其視為一種無法駕馭的威脅,而採取逃避的態度。

  •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有著更加清晰的定位

他們能夠客觀評價自身的能力,更願意為自己設置較高水平的目標,並對該目標表現出強大的執行力。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與挑戰時,他們會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將其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契機,並汲取克服它們所帶來的自豪感,從而形成一種不斷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正反饋效應。

不難發現,影片中,閆主任的養子和早期時候的馬飛都是自我效能感缺失的典型案例。

由於閆主任和馬飛母親對某一種教育理念極度的單一傾向,導致了這兩個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了十分鮮明的“習得性無助”現象,而習得性無助又總是直接與缺乏自我效能感相掛鉤。

而馬皓文的“多維度生命教育”卻讓之後的馬飛重新建立起了自我效能感,讓他在無助的情境中學會了自助。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03

建立自我效能感,探尋科學的家庭教育模式,實現“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推動

  • 於父母、長輩和教育者而言,要學會多維度思考,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想法,營造良性環境

班杜拉曾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環境的產物,同時,人們也通過自我效能感選擇特定的活動和環境,並對所處的環境加以改造。”

不得不承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在迴避那些大大超出了我們自身能力範圍的環境,而更願意去選擇那些我們可以應對且能夠反饋自我效能感的環境或活動。

每個人都在用著自己各種各樣的獨立想法,培養出不同的技能、興趣和社會關係,這是影響一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建立的重要因素。

因此,不論是父母、長輩或是其他教育者,都要學會將尊重個體的獨立思想作為實施教育的基本前提,並且用發散的思維看待各種教育理念所展現出的正面意義,因人制宜的營造出良性教育環境。

  • 於我們自身而言,要積極調控情緒,理性歸因,面對困難時學會分解目標

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在面對困境時,能反映出怎樣的應激狀態和多大的焦慮、抑鬱程度。

而這些情緒過程又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思維認知,進而間接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和態度取向。

缺失自我效能感,往往會喚起一個人焦躁和憂慮的情緒,導致其懷疑自身是否真的具有控制威脅的能力。

消極且不安的情緒會使得個體用各種退縮和防禦的行為來應對惡性環境,與此同時也在不斷的增強著挫敗感的體驗,讓自我效能感被侵蝕殆盡。

因此,我們要學會用積極的態度來調控失落的情緒,放鬆心情,做出合理歸因,不被消極情緒迷惑了理性判斷。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學會將大目標拆解為多個易於完成的小目標,通過不斷的克服小目標來形成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正反饋效應。

這才是建立強大自我效能感的合理方式之一。




《銀河補習班》:一場多維度生命教育的突圍

正如這段話所說:

人生不應該只有一個選項,而是要有無限的可能。對挫折的抗爭、對困境的突破、對生活的體驗、對夢想的追求等,都應該是‘生命教育’的題中之意。

是的,任何家庭教育理念的前提,都應該基於受教育者是一個鮮活獨立的個體,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點亮每個人生命裡的那盞希望之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