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從眾心理的發現

聖商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座無虛席,自己沒處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石油大亨了。這時這位大亨卻想,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這個故事說明,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生活中由於從眾心理而產生的效應,稱為“從眾效應”


聖商:從眾心理的發現


從眾就是指由於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有個性,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自己不太瞭解,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有時候處於無奈也會“隨大流”。在計劃經濟年代,一個人在街上閒逛,忽見一長隊綿延如龍,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自覺貽笑大方,趕緊悄然退出隊伍。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孟母三遷”是自覺運用從眾效應對子女進行教育的範例。壓力是從眾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一個團體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團體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嫌棄。為了免遭嫌棄,人們就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而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鑑於此,我們在學校的管理中,要注意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建立積極的輿論氛圍,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樹立良好的校風、班風。同時,要注意發揮團隊組織和學生會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活動中可能產生的消極作用。

從眾心理在股票投資領域的應用

炒股與從眾

目前,不少投資者樂於短線跟風頻繁操作,而血本無歸的例子也不乏少數。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顯示,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有三個顯著特點,即短線操作、從眾行為和處置效應。而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資者是虧損的,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從眾、短線投機所致。

投資者的“羊群效應”或從眾行為,是行為金融學中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投資者的羊群行為,不僅容易導致股市出現泡沫,使市場運行效率受損;同時也使系統風險增大,加劇了股市的波動。在“羊群效應”作用下,投資者在股市漲的時候熱情高漲,跌時則人心惶惶,使市場投機氛圍加重。

投資心理學告訴我們,證券投資過程可以看成一個動態的心理均衡過程。但在證券市場存在的“羊群效應”作用下,往往會產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偏差,並導致投資決策偏差。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的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

而資產定價偏差往往會產生一種錨定效應,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這就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在這個“反饋循環”中,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則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