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中劉備擁有臥龍鳳雛,為什麼沒能統一天下?

錢是什麼意思




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一,先說龐統,龐統在入川時進攻雒城中流矢而亡,享年35歲,雖有大才,奈何沒有機會施展了。

二,三國時期猛將如雲,魏國許褚,典韋,五子良將,八虎騎,鄧艾,龐德等等;吳國甘寧,太史慈,呂蒙,程普,韓當,黃蓋等等。蜀國的武將並沒有佔據優勢,反而較魏國差不少。

三,三國時期四川雖然土地肥沃,物質條件尚可,但畢竟不如魏國的中原腹地和吳國的江東大地。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為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這成為目前主流認識,教科書也採用這個說法。很明顯蜀國的人口最少,還不是少一星半點,要知道古代打仗必須有充足的兵源。

四,劉備在西川屬於外部勢力,在當地的影響力不行,一旦自己帶來的人馬損失殆盡就出現了後繼乏力的情況。魏國和吳國在當地都是經營數代的大族。

五,蜀國雖有劍閣之險,易守難攻,但是別人進不來,你也出不去啊,諸葛亮多次北伐大都是因為棧道難行,糧草不濟的緣故。

六,歡迎大家補充。。。


颯沓流星



張永科38


成霸王之業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在三國風雲中一路走來到成為蜀中王可以說已經是奇蹟!劉備早年打著“恢復漢朝”的口號、揹著一頂“劉皇叔”的高帽、一副“仁義忠義”的旗幟在三國早期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混戰中,這些包裝都為他加了不少分,也吸引了不眾多喂他賣命的鐵血粉絲,比如武將張翼德、關雲長、趙之龍、黃忠、等,文臣謀前期諸如諸葛孔明、法正、後期有楊儀、蔣琬、費禕。

“”天時“”劉備是在那個時代是撈得到了大滿貫,但是“”地利和人和“”在入蜀後在客觀條件中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劉備的蜀國很難稱霸天下,

1.首先是“地利”之要害:

.你看看今天的成都這個地理位置,成都沃野千里、盛產糧食、要害是四面環山、崇山峻嶺,是可守難攻之地。這個先天條件決定了蜀國只能偏安一隅,難以打開中原的市場!

2.再看看“人和”之弊端:

後期蜀國人心動盪、這幾年分好幾股勢力梯隊,上層是早期跟著劉備打天下的勢力,中層是益州本地的宗族勢力,下層是益州外來勢力,紛爭不斷勾心鬥角,後期劉嬋當政後各勢力鬥爭更是激烈!

3.諸葛六出祁山和後期姜維十伐中原耗財勞民,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蜀國能量。

所以,蜀國難以圖天下,只能做一方霸主!








贛南客家人888


劉備備一個賣草鞋織炕蓆的出身,前半生積累了逃亡的豐富經驗!在遇到水鏡先生之前,可謂是一個慘啊。

自從遇見你(水鏡先生),才讓備備茅塞頓開,就是告訴他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機緣巧合吧,(其實是人家備備有仁義加皇叔的名氣)認識了徐庶。

可惜,徐庶沒給備備出多長時間力呢就讓阿滿給挖走了。備那個氣啊,哇哇的哭了一場。徐庶一看,得了,您也別哭了,我給你說,你去找伏龍鳳雛吧,人家比我強百倍啊!說完人家走了。

後來劉備真得了伏龍鳳雛,其實人家鳳雛先去找的孫權,孫權一看,我靠,你咋長的這麼醜?還損我大都督?哪涼快哪待著去!沒辦法了鳳雛又去了西蜀。備備也是看人家邋里邋遢的,長的又醜,給人家一個縣官坐坐。

看出性格來了嗎?鳳雛自持才高,說話說不了啊,但是這傢伙的確有才,指揮了幾場戰爭門門贏!可惜他有點急功近利!所以中了埋伏,沒40呢就掛了(公元179——214年)

其實他不死的話,夷陵之戰劉備不會敗。後期劉關張死了後,諸葛亮手下能用的大將越來越少了!魏延到行,可是諸葛亮看不對眼啊?木辦法!再後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犧牲在五丈原,更沒什麼將才了,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廖化能力不簡單的哦!

諸葛亮用兵用人太謹慎了!

天時地利人和三樣三國各佔一樣,否則就沒有三國了。

說白了,這個就是定數,你看中國歷史上得有多少如果?可惜沒有如果,所以成就了今天的中國歷史!





拼在國際莊


這個嘛!就要好好說道說道!統一天下也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人和!

曹操的謀士比較著名的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孔融,鍾繇,劉燁,董昭,王朗,毛玠,華歆,司馬朗,司馬孚,司馬懿,陳群,陳琳,徐庶等。還不算其他小謀士!對了還有曹操本人也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劉備有什麼?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呢!曹操這麼多人要頂多少諸葛亮!武將曹操有五子良將和八騎將,還有兩猛將!劉備就三國演義裡說的五虎將猛點!人數上劉備完敗!

再說地利

曹操後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而劉備後期有22郡僅益州一州,荊州丟了所以不算!地盤少就代表了人少糧少,人少糧少就代表了兵員少,打不起消耗!失敗一次就是對國力消耗一分!所以劉備又完敗!

再說天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了道義上的道理!所以天下有志之士都投奔曹操!雖然劉備佔了皇叔的身份,但是就是身份而已,明眼人看的是實惠,虛名對他們來說不重要!劉備又完敗!

綜上所述!劉備就是有兩大名士實際只是三分天下,說統一天下還是遠遠不夠的!

一點愚見!有指教請留言斧正!加關注!謝謝




胖胖看微小世界


我認為是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漢朝大勢已去.

劉備藉著劉皇叔的名義,迅速崛起。其實這個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備是藉著自己皇親的優勢,以恢復漢室為名,以忠於皇室來博取眾人的支持和依附,實際上是達到發展自己勢力的目的。然而,漢室已經傾危,氣息奄奄,且民心已失,天下思變,所以無力為天,難以奪取天下,而且借恢復漢室之名,行謀求帝王之實,也為許多忠義之士不恥.

第二個原因,劉備喜歡以兄弟情誼形成自己的小團體。格局就不高。結拜的有張飛,關羽。趙雲算是關係不錯。但其他的外圍將領最容易懈怠和心寒。心想你們都是兄弟。那我們算啥?所以大將和人才投靠的不多,劉備看起來善於用感情籠絡人心。其實恰恰是因為感情有不到位的地方,而導致別的人才望而卻步。所以一個人事業要做大,一定是唯才是舉,而不是同幾個人稱兄道弟,再加上所建的國家偏於一隅,那你本來人才稀少,又不發展教育,又不培養人才,後期一直用兵。這也是導致劉備系後來人才凋零和失敗的原因。不象曹操集團,人才輩出,後勁十足。劉備又怎麼能不失敗呢?



河洛國學館


劉備文有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

謀士法正;武有趙雲、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可是他最終卻沒能統一天下,並非備無能也,而是命運使然,實力使然。就連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不是也說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就是說,在曹操眼裡,天下英雄就數劉備和他了。不對,曹操還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曹操眼裡是有孫權的。

曹操和孫權咱暫且不說。咱單說劉備。論家庭背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

至於是不是,姑且不論,現實當中他就是一個賣草鞋的出身。雖說“英雄不論出處”,可畢竟現實在那擺著呢。論家庭實力一個賣草鞋的能和漢宮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江東破虜將軍孫堅的兒子相比嗎?

儘管劉備也很努力了。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諸葛孔明也的確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可劉備畢竟只信關、張二弟,英雄也有侷限性。最終只能夢斷白帝城,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未能完成匡扶漢室大業!



越桔王孫


臥龍鳳雛二得一者,可安天下。龐統的出現,或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諸葛亮的壓力。諸葛亮曾向劉備力建,稱龐統有大才,不可以小用之。然而,好景不長,急於立功的龐統,終究是在落鳳坡不幸隕落。

龐統或許在謀略上不亞於諸葛亮,但在為國為民的大業上,他總歸是比諸葛亮少上幾分純粹。就像諸葛亮說的那樣,他的餘生,只想回到故鄉的那片土地,守侯來之不易的安寧。

所以,龐統太過於激進,擁有著太多的好勝心,導致了他的悲劇。而諸葛亮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很多事,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抱到多少。或許,沒有完成漢室的統一,對諸葛亮來說,一樣是種深深的遺憾。


子羽的文庫


自從三人小組(劉備,關羽,張飛)成立後,心懷天下的劉備就想著到處求賢,尋得匡扶漢室的謀士加入,後得知水鏡先生有大才,便帶著三人小組全體成員一同尋找,終得見水鏡先生,虛心懇求出山,水鏡先生說自己年紀大了,有心無力了,不過可以推薦年輕才俊輔助你,劉備一聽心想也行,所以聽到“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心滿意足的劉備拜別水鏡先生,就匆匆找臥龍鳳雛了。

 

  臥龍諸葛亮呢,也是玩了點花樣,考考劉備的耐心,三顧茅廬考核通過後,便認三人小組的組長劉備為主公,一同下山去了。後來諸葛亮推薦鳳雛龐統給組長劉備,劉備一看鳳雛長的有點寒磣,便沒有重用,當然不是因為單純的醜,而是他鳳雛是被東吳退貨的,劉備想:你要是真有大才,東吳會捨得丟棄?在諸葛亮的一再舉薦下,劉備通過小小考核,印證了諸葛亮的話是對的,於是龐統被任命為副軍師,但是龐統可能急著表現自己,覺得哪比諸葛亮差了,立功心切的龐統卻在落鳳坡掛了。

  

  而劉備呢,雖然傷心,但是還是繼續戰鬥,隊伍越來越大,建立了蜀國。可是劉備到死都沒有能實現吞併東吳及魏國的願望,反而是第一個被滅掉的,不是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就得天下嗎,曾經我還得了兩個呢!什麼情況?其實問題出在劉備自己身上,當時可能是過於激動,忽略了水鏡先生後面的話,後面的兩句話也是重點,那就是“子初與孝直,若丟一人,漢室難興也”,這兩位又是誰?分別指的是劉巴與法正,估計當時水鏡先生說快點,你劉備呢性子也慢點,等聽完了再走,估計那時的結果可能會不一樣了。


農夫說歷史


劉備伏龍鳳雛全到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確實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話,很多人以劉備實際上諸葛亮和龐統即伏龍鳳雛全得到了,不僅沒有統一,而且後來建立的蜀國最早滅亡為理由,認為這句話是司馬徽為了推薦自己的學生,故意忽悠劉備的大話。如本文說陳壽筆下的諸葛亮不過是識時務的俊傑,不能算是安天下的大人材,像張良蕭何等。但是人們都忽視了諸葛亮實際出山時的具體環境。劉備馬躍檀溪被趙雲接回之後,在新野官衙內接見了水鏡先生司馬徽,二人交談過後司馬徽感嘆道“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這說明劉備愛才心切,具有雄心壯志,有用人度量氣質,可是諸葛亮這時出山已經是建安十二年(207 )即赤壁之戰前一年。當時曹操不僅具有政治上位據漢丞相挾天子令諸侯,軍事上擁有幾十萬“青州軍“,地域上已經佔領薊青幽並雍兗豫徐等北方諸大州可以說非常強大; 孫權據有江東是第三代領導人。無論曹操孫權基本根據地已經不可動搖 ; 雖然還有西涼馬騰韓遂,漢中張魯,益州劉璋等割據勢力,可作為即將出臺的主角劉備,卻還是左顧右盼,居無定所,屈就於劉表之下一個小小的新野縣。這時諸葛亮儘管能力很強,但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外部條件,否則就難有突破。劉備這一年甘夫人生了阿斗,再就是得到了諸葛亮。為啥伏龍鳳雛都得到了卻沒能安天下?答案就是錯過了天時,神仙也沒有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