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栽地膜馬鈴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破膜,你們把這個溝挖好,蓋土的時候,要挖大點,一定要把洞破大一點。”連日來,威寧自治縣雪山鎮農業服務中心農業技術員管紹剛走進銀光村馬鈴薯種植基地,向種植戶講解種植技術。


銀光村是雪山鎮馬鈴薯種植大村,2019年種植覆膜馬鈴薯4000畝,覆蓋全村887戶3991人,產出1.1萬噸早熟馬鈴薯,讓群眾增收800餘萬元。嚐到種植甜頭的銀光村今年擴大規模種植早熟馬鈴薯6000畝。


而雪山鎮是威寧馬鈴薯種植大鎮之一,常年種植馬鈴薯17萬畝,其中早熟馬鈴薯3萬畝,覆蓋20個村9000戶4萬人口,產值可達1.2億元。不僅雪山鎮,在威寧廣袤的土地上,春耕時節到處是種植馬鈴薯的繁忙場景。


在龍場鎮開嘎社區,種植戶王興華說:“今年我家種了10餘畝馬鈴薯,地膜是政府送的,種子也是政府送的,預計收入可達五六萬元。” 目前,龍場鎮已發放馬鈴薯種薯3500噸,規劃馬鈴薯種植6.2萬畝,覆蓋全鎮23個村(社區)。


雪山鎮和龍場鎮只是威寧馬鈴薯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威寧在脫貧攻堅戰中深入踐行“五步工作法”,對照“八要素”強弱項補短板,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把“小土豆”做成大產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有效助力脫貧攻堅。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草海鎮中海社區用馬鈴薯播種機種植馬鈴薯(陳武帥 攝)


據該縣馬蕎辦負責人張惠介紹,今年全縣規劃種植馬鈴薯200萬畝,其中早熟馬鈴薯15萬畝、晚熟馬鈴薯185萬畝,目前已完成種植190餘萬畝,預計3月底全部完成,品種主要是荷蘭15號、威芋5號、青薯9號等幾個品種。


堅持走科學化、規模化種植是威寧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有效路徑。威寧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中墾薯業等企業的科技引領作用,培育經營主體,做好馬鈴薯種薯的科技培育和研發,確保優質種薯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威寧正在著力打造南方馬鈴薯“種都”,據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日裕介紹,該公司在威寧的一、二、三期項目,建成後每年可以生產4億粒微型薯,其中兩億粒銷往省外、兩億粒在本縣境內生產原種。兩億粒微型薯可滿足4萬畝地的種植需求,產出原種10萬噸,10萬噸的原種第二年可生產180萬噸一級種子。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爐山鎮可界河畔種植的早熟馬鈴薯(陳武帥 攝)


威寧馬鈴薯不僅是群眾餐桌上的主糧,還通過產業升級、科學種植,讓群眾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每年在購銷旺季,全縣有近萬人參與代收、分揀、包裝等工作,帶動了當地餐飲、商貿、物流等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威寧還大力發展“村社一體”模式,以引進的中墾薯業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計劃在今年年底前,聯合組建100餘家合作社,帶動全縣20餘萬戶90餘萬人種植馬鈴薯,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馬鈴薯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品牌化戰略舉措,讓馬鈴薯從不起眼的“土疙瘩”變成搶手的“黃金豆”。


近年來,威寧馬鈴薯產業通過良種擴繁、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及規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種植,小土豆正成為威寧馬鈴薯金色招牌,助力全產業鏈高質量興旺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草海鎮中海社區機器播種馬鈴薯(李崗 攝)


此外,威寧還以品牌農業為統領,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威寧洋芋”品牌培育、塑造、營銷推介和宣傳保護,“威寧洋芋”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提高,品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如今,馬鈴薯種植已成為威寧脫貧攻堅的主要產業之一,“威寧洋芋”成功入選2017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並榮獲2018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一百個農產品品牌稱號,2019年“威寧洋芋”上榜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第三批)。


今年,威寧種植的200萬畝馬鈴薯,預計鮮薯總產量達400萬噸以上,商品量達220萬噸,商品率達55%,總產值可達70億元,農民從馬鈴薯產業中可實現人均增收31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馬鈴薯已從解決溫飽的“小土豆”變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威寧融媒記者:葉啟偉 陳武帥


編審:趙 峰

監製:葉啟偉

總監製:李家委 周 璐


威寧:200萬畝馬鈴薯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