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為什麼首先會逼死自己的生母?

阿斌的生活VLOG


說雍正逼死生母是有些冤枉的,但其生母德妃烏雅氏確實是死在了雍正元年,離雍正登基確實相隔不久,因而難免讓人猜疑。

是啊,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那做額孃的豈不是風風光光,得好好享受一番才是?可烏雅氏怎麼會突然就說沒就沒了呢?

還別說,這個猜疑是有幾分科學依據,也確實有幾分歷史依據的。

客觀地說,雍正和他娘烏雅氏的關係還真不咋地,雍正登基後這母子倆的彆扭確實鬧得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呢?簡單說,都是因為十四阿哥。

雍正排名第四,人稱四阿哥,他和十四阿哥胤禵都是烏雅氏所生,兩人同父同母,算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但是,因為年齡差了十歲,這兩兄弟的關係並不怎麼樣。



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四阿哥出生,即由宮中的皇貴妃佟佳氏撫養(當時因為喪女),而烏雅氏當時地位低下,實際並未撫養過雍正;

而在生下十四阿哥時,烏雅氏已經升入妃位,可以自己撫養孩子了,所以十四阿哥是她一手帶大的。

如此一來,烏雅氏對待老四和老十四便有了明顯的差別,她和老四雖然是母子,但感情怎麼也比不過和老十四親近。因此,在很多事情上,也難免偏袒老十四。

這不,在康熙末年時,老十四的奪儲呼聲也很高,當時估計烏雅氏也希望是小兒子繼承皇位吧,可惜,結果出來,是老四!

在聽到這個消息後,烏雅氏說了一句很古怪的話:“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聽聽,這話說得多不吉利,怎麼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可當母親的卻一點不信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烏雅氏認定皇帝應該是老十四的,結果卻被老四給搶去了,因而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對於,雍正心裡估計也不痛快吧!

由於老十四在康熙末年是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因而雍正在繼位之後,也加緊對昔日的那些對手如八阿哥等人進行清算,其中也就包括同胞兄弟老十四。

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骨肉相殘,烏雅氏估計也很不高興吧,而由於自己的喜歡的小兒子被大兒子欺負,於是烏雅氏也處處與雍正作對,在很多事務上很不配合。

譬如,在上“皇太后”徽號時,烏雅氏拒不接受,經過雍正再三請求這才答應;雍正給她過生日,率大臣前來朝拜,烏雅氏直接說不必了!弄得雍正十分尷尬;

還有,在將康熙的梓宮安葬入孝陵時,烏雅氏竟然說不想回京城了,就要在陵墓邊為康熙守陵,您看看,這事鬧得!



怎麼說呢,烏雅氏和雍正鬧的這些彆扭,其實都是和雍正打擊老十四是同步的。雍正越是打擊老十四,烏雅氏就鬧得更為厲害。

而偏偏雍正不是吃這套的人。事實上,不僅僅是雍正,從烏雅氏到雍正到老十四,都是一樣的倔脾氣,誰也不肯服誰,誰也不肯主動讓人!

最終,在將老十四罰在孝陵守陵後,烏雅氏回宮後一頭碰死在了宮中的柱子上。當然,這只是傳說了,柱子上是沒有血的。

據檔案記載,烏雅氏有高血壓和哮喘等老毛病,但要說真的是病死,估計和雍正也有關係——被他給氣的啊!

所以,民間說雍正“十大罪”裡,第二條就是“逼母”,倒也不完全是造謠。


坑爹史冊


一、雍正並沒有逼死自己的生母。

雍正繼位後,冊封自己的生母德妃為皇太后。但是德妃不接受皇太后的冊封,也不搬到太后應該居住的宮殿。當時朝廷有人說雍正的帝位來的不正,而德妃的一系列操作就是在打雍正的臉,所以不是雍正逼死生母,而是生母不給雍正面子。

二、雍正與生母關係疏遠。

雍正的生母是包衣出身,在生雍正的時候地位很低,是沒有資格撫養孩子的,雍正被送給當時的佟貴妃撫養,所以母子之間並不親近。等到德妃地位上升了,雍正年紀也大了,那個時候德妃最寵愛的是十四阿哥,她對雍正沒什麼感情。

三、德妃是希望老十四繼位。

德妃最愛老十四,康熙皇帝對十四也很寵愛,大概在德妃的潛意識裡十四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了,所以她接受不了雍正搶了十四的皇位,所以跟雍正對著幹。至於德妃去世,應該是老十四被貶受了打擊,心裡抑鬱所致,雍正跟生母感情再不好,也不至於逼死自己的生母,德妃純粹是自己找死。





月滿西樓呀


雍正帝45歲時,他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去世了,他每日為亡母上食品三次,哀號痛哭久久不止,群臣感動陪哭。

雍正的娘孝恭仁皇后,在升遷的大道上屬於草根逆襲,1673年剛剛14歲的她被選入宮,她由一個小宮女,努力奮鬥,逐步得到康熙的寵愛。19歲生了雍正皇帝(四阿哥胤禛),“母憑子貴”,第二年她被封為德嬪,她接連為康熙生了3子3女(六皇子夭折),她被封為德妃。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康熙都非常喜愛。但是德妃更喜歡十四阿哥。





德妃雍正母子關係淡漠

因為雍正生下來,德妃因身份低微沒有資格養雍正。雍正就被身份高貴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走撫養了,佟佳氏的父親是朝廷重臣,又是康熙的舅舅。德妃的兒子一個被人抱養,另一個兒子夭折,所以她全部的愛都給了小兒子胤禵。大兒子雍正從小不在自己身邊長大,母子感情自然淡薄。


爭權打壓母親的愛子遭母恨

偏偏她的這兩個兒子是爭奪皇位的政敵。德妃夾在兩個兒子中間滋味不好受,她是左右為難,非常痛苦。鬥來鬥去,最後雍正勝出。自己最愛的小兒子被雍正囚禁在景陵,史料記載,1723年,雍正安葬康熙時,就曾下令讓弟弟胤禵守陵,並削去他的親王封號剝奪他的兵權,母子成永別。這讓德妃又恨又氣悲痛欲絕。

親兄弟鬥成這樣,任何一個母親都不希望看到,所以她很傷心很生氣,半年後就鬱鬱而終。

據史料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後繼位,他料理完康熙後事後,舉行繼位大典。按規矩,登基前先拜母親,再接受大臣朝拜,才能名正言順繼位,但德妃卻說了一句:

“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意思是,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她夢想當皇帝的必須是自己小兒子。

《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請求文武百官前去朝拜勸母,她冷冰冰地說: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

意思是:皇帝繼承大統,當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你們向我行禮,沒那個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

她決定絕食殉葬康熙,這做法更震驚眾人,

“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雍正對她母親說,您真要死,我陪著您死,這皇帝我不做了。雍正費了很大的努力才讓母親回心轉意,放棄殉葬,參加雍正的登基大典。


雍正帝即位後,遵奉母親為仁壽皇太后,但遭到了德妃的拒絕。不但拒絕皇太后封號而且拒絕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她堅持住在皇帝嬪妃住的永和宮。

德妃抑鬱病死,雍正遭非議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德妃烏雅氏患病,第二天凌晨就死了,終年64歲。她走的很急,很突然。歷史上對於烏雅氏的病情卻沒有任何記載。雍正對自己母親的突然離世,悲傷不已,痛哭不止,是演戲?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無論怎樣老太太是氣死、恨死、抑鬱死、逼死、她的死都和雍正脫不了關係。


小姐姐講史


如果說雍正是名正言順地繼位,德妃和雍正的矛盾或許可以歸結為更偏愛小兒子十四阿哥。

反之,如果雍正的繼位有問題,那麼德妃的抗爭就耐人尋味了。

歷史上的雍正,有一個“逼母”的名聲。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曾為自己辯解,稱康熙死亡後,德妃悲痛至極:

朕受鞠育深恩,母后哀痛深至,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朕稽顙痛哭,奏雲:皇考以大事遺付沖人,今聖母若執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將何以對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從耳。再四哀懇,母后始勉進水漿。

也就是說,德妃的早逝說因為康熙的死亡讓她太過傷心,最後病重離世。

有人說,德妃是出於偏愛十四阿哥,才對雍正不冷不熱。因為雍正曾被孝懿仁皇后撫養,不是她養大的。

但不好意思,這個說法被雍正本人給否了。

雍正是承認自己被孝懿仁皇后撫養過,但他也承認自己是被德妃養大的。

這就是剛才引用的《大義覺迷錄》的開頭那句話——朕受鞠育深恩。

鞠育,就是指撫養、養育的意思。所以,雍正到底是被誰養大的?都是他自己說的話,這人有一句實話嗎?

只能說,那本《大義覺迷錄》裡沒一句實話,別人懷疑雍正非正常繼位,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這種流言在康熙死後是廣泛傳播的,傳到德妃的耳朵裡,她怎麼可能心安理得、堂而皇之地坐上皇太后的位置呢?


HuiNanHistory


雍正在歷史上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大力整頓貪汙腐敗,使得大清國庫錢糧充足,雖然他在位時間很短,卻對“康乾”盛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歷史對他的詬病也不少,除了說他篡改遺詔竊位之外,還有一個聲音就是說他曾逼死生母德妃。那麼,事情到底是怎樣的呢?


雍正的生母也就康熙的德妃,由於她在生胤禛(雍正)時身份低微,按照當時的皇室規矩,德妃是沒有權力撫養胤禛的,所以胤禛出生後就被當時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抱去撫養了,這樣一來使得胤禛跟生母德妃沒有一點感情可言,後來德妃又生下了十四皇子胤禵,從此德妃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了胤禵身上,而胤禵也沒讓德妃失望文武雙全很受康熙帝的喜愛!

在古代皇室最殘酷的事情莫過於是同室操戈,胤禛也沒逃過這樣的命運,為爭奪皇位他不僅要跟八王,九王鬥,還要跟自己一奶同胞的親弟弟胤禵鬥,當然最後的勝利者大家都知道就是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他繼位之後先是將八王,九王囚禁於宗人府,後來又將胤禵削去爵位奪去兵權,並將其罰去守皇陵,令其不得擅自入京,這樣一來就剝奪了胤禵跟德妃母子見面的機會!



這樣一來德妃不幹了,雖然雍正也是她兒子,但是她倆人並沒有感情,她最疼愛的是小兒子胤禵,於是乎雍正的登基大典她不參加,還搞出個絕食求死。雍正奉她為皇太后,她斷然拒絕,絲毫不領雍正的任何情義,這讓雍正也是非常無奈!


雍正元年,54歲的德妃突然暴斃而亡,而在她死時並沒有任何患病的徵兆。這時很多人把矛頭指向了雍正,說是雍正逼死了德妃。當然這也只限於一些野史傳說,跟雍正繼位之謎,雍正死亡之謎一樣都成為了歷史謎團!


唐古看今


虎毒尚不食子,子毒也不會害母,雍正逼死生母應該不是真的。

之所以有人懷疑雍正害死了生母,是因為雍正繼位之後,其生母僅僅做了六個月皇太后就暴亡了,死因成謎,一舉成了史上最短命的皇太后。


並且,雍正與生母關係很不好。

雍正處理完了康熙的後事,高高興興地舉行繼位大典之時,母親卻潑了一盆冷水:

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

十足的不耐煩,不配合!

甚至於,她還要絕食而死,隨康熙而去:

決意從殉,不飲不食。

雍正與生母到底咋回事,怎麼視若仇敵呢?這要從頭說起了!

雍正的生母是烏雅氏,出身低微,14歲時由內務府選入宮裡,成了侍奉康熙的貼身侍女,後來,烏雅氏因長相出眾,性格溫婉,有幸獲得康熙的臨幸,生下了雍正,第二年,被封為德嬪。


康熙對烏雅氏恩寵有加,後來又一連生了二個兒子,三個女兒,烏雅氏從德嬪成了德妃,地位直線上升。

烏雅氏的三個兒子,一個是雍正胤禛,一個是六皇子(夭折),一個是十四皇子胤禵,烏雅氏最喜歡小兒子胤禵,不喜歡雍正。

事實上,雍正剛一出生,就被康熙安排給了皇后佟佳氏撫養,這是大清定下的規矩,身份低微的妃子沒有資格撫養皇子,這也是大清防止外戚專權的有效手段。

當然,對於小雍正來說,跟著皇后肯定要比烏雅氏前途更為光明,因為皇后佟佳氏的家族勢力,不是烏雅氏家族所能比擬的。

甚至有人說,雍正之所以PK掉了八阿哥,PK掉了十四阿哥,佟佳氏家族或明或暗出了不少力,雍正十分感恩,不僅公開表達“生恩不及養恩大”,更是對佟佳氏家族回饋豐厚。


正因雍正從小跟了佟佳氏,對生母除了血緣關係之外,似乎並沒有什麼母子之情,也因此,當雍正與十四阿哥爭奪皇位之時,烏雅氏自然站到了十四阿哥這邊。

當雍正擠掉了十四阿哥,成功當上了皇帝之後,烏雅氏相當不滿意,坊間一度傳言,雍正更改了遺詔,本來皇位應該屬於十四阿哥,此時,烏雅氏選擇了相信!

後來,雍正廢掉了十四阿哥親王封號,並罰親弟弟去守皇陵,烏雅氏看到雍正如此對待親兄弟,又氣又急,於是一病不起,繼而死去了!


一半秋色


雍正皇帝在康熙眾多優秀的兒子中排行老四,也是奪取皇位最為激烈的“九子奪嫡”中的勝出者。他即位後對曾經的兄弟也是敵人進行了一次血腥的大清洗,首先將八爺黨以老八胤禩為首的政治集團一舉毀滅,同時對威脅自己皇位的兩位親信隆科多和年羹堯也予以剷除。甚至將自己的生母活活氣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雍正的母親有兩個,一個是生母烏雅氏,另一個是養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由於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而且清朝初年宮中有不允許生母撫養自己的兒子的規定,所以雍正生下來滿月後就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

對於雍正來說,烏雅氏只是自己血緣上的母親,並沒有給與他真正的母愛,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只是個名義上的母親罷了,而對於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那才是真正給予雍正母愛的母親,陪伴著雍正長大,給予了雍正心裡真正母愛的母親。

其次,對於雍正的生母烏雅氏而言,雍正從小就不是他帶大的,她心裡對雍正也沒什麼特別的親情可言,而且,他不僅只生了雍正,還生有二子三女,另外兩個兒子分別是六阿哥胤祚以及十四阿哥胤禵。所以她對雍正打心裡就不怎麼重視了,心裡卻對小兒子十四阿哥胤禵十分喜歡。

當雍正與她的小兒子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為奪位而成為敵人時,她甚至希望她的小兒子也就是十四阿哥胤禵能夠奪得皇位,當雍正勝利後把胤禵的兵權奪走並軟禁他後,

烏雅氏天天以淚洗面,鬱鬱寡歡,一病不起了。

再次,畢竟是雍正的生母,雍正也是一個非常注重孝道的人,對於生母一病不起他心裡十分焦急,所以多次前往烏雅氏宮中探望,衣不解帶的晝夜服侍照顧,烏雅氏自感身體不佳可能不久於人世,數次三番對雍正吵著說:“你為什麼對你弟弟如此狠心,他到底犯了什麼錯,你要這麼對他”雍正回了一句:“額娘就不要管朝廷的事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

烏雅氏頓時急火攻心,一口氣沒喘過來就去世了。

所以,雍正對於生母烏雅氏可以說盡到了兒子應盡的贍養義務,而反觀烏雅氏不顧雍正的死活,對兩個兒子差別太大,偏心,最終自己氣死了能怪誰,不能怪雍正。


絕塵的時光


說起雍正,他的勤政精神在歷代帝王中堪稱楷模,在他執政的13年中,實行攤丁入畝,施行火耗歸公,使得國庫充盈,設立軍機處,平定叛亂等等,諸多政績昭昭於世,而雍正又是清朝皇帝中被世人黑得最慘、評價最差的一個皇帝,而且又三大謎團與雍正有關,即雍正逼死母親,殺死兒子,篡改遺詔,這三項罪名,每一項都能讓雍正遺臭萬年,下面就來談談雍正逼死他母親的事情。


雍正的母親是在雍正繼位半年後在永和宮病逝的,她的去世有很多疑點,有人說是病死的,有人說是被兒子雍正逼死的,他的母親想見小兒子胤禵,雍正不允許,所以他的母親一怒之下撞柱而死,這就是所謂的雍正逼死母親的說法,那麼果真如此嗎?

這還要從雍正年幼時說起,雍正的生母是烏雅氏,當時她的位份還很低,按照清宮的制度,她生下皇子是不能自己撫養的,烏雅氏生下四皇子胤禛後,就交給了當時的皇后佟佳氏,胤禛雖然知道烏雅氏是自己的生母,但“養恩大於天”,從小跟著佟佳氏長大,佟佳氏對他視如己出,關係非常融洽。

而與生母的關係除了血緣外,其他的就有些尷尬了,就沒有那麼親近了,加之烏雅氏後來有生了十四子胤禵,此時她可以自己撫育皇子了,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胤禵。


而此時的佟佳氏也去世了,胤禛從生母那裡得不到關愛,這讓他內心很不平衡,甚至有些複雜,那麼既然情場失意那就職場得意吧,胤禛最終靠自己的本事拿下了皇位,成為了雍正皇帝。

烏雅氏在老十四胤禵身上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心一意想要其能在繼承大統上更進一步,卻不幸皇位被老四拔得頭籌,烏雅氏就如同吃了蒼蠅般不痛快,她恨雍正搶走了胤禵的位置,她認為皇位就是自己小兒子的。
烏雅氏壓根兒就不相信自己的兒子,總覺得雍正的皇位不是正道得來的,她曾多次表示雍正當皇帝是“實非夢之所期”,意思是你繼承大統,我做夢都想不到,因此就開始了不合作運動。

在雍正的登基大典上,雍正尊封母親為“仁壽皇太后”,群臣要給她跪拜祝賀,烏雅氏卻說“皇帝誕膺大委,理應受賀,與我行禮,有何緊要”,她竟然拒絕了大家給自己行禮,這讓雍正很是沒面子。


烏雅氏被封為皇太后,理應由永和宮搬到寧壽宮去住,但烏雅氏堅決不搬,說不搬就不搬,氣死你。
烏雅氏的生日到了,雍正皇帝為她辦了隆重的萬壽節,本來是喜慶的日子,大臣們要向太后跪拜祝壽,烏雅氏雖說賞臉出席了,但仍然拒絕群臣跪拜行禮,一點面子也不給。
雍正剛剛上臺,母親就這樣不待見自己,一直與自己叫板,一幫兄弟們還在不停的鬧事,他是忍無可忍,要狠狠的打擊這些敵對勢力,老十四胤禵自然也在其中,被雍正囚禁在康熙的景陵,削去一切的職銜。

這就如同火上澆油,就像要了烏雅氏的命一樣,她徹底的氣病了,對雍正的種種親近拒不接受。

烏雅氏病後,雍正親至永和宮,不分晝夜親自侍奉湯藥,烏雅氏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希望能見到胤禵,這樣的請求,雍正肯定是不會拒絕的,於是就命人去傳胤禵。


可是等胤禵回來的時候,還是沒能見到烏雅氏最後一面,這其中出了一點小狀況;雍正是叫粘杆處的兩名侍衛去的,這個粘杆處是專門為皇帝服務的特務組織,工作效率高,而不是宮中的太監和侍衛,派去的兩人感到景陵帶胤禵時,遭到了看管人員李如柏的拒絕,因為他們並沒有任何的文書,雍正只好寫下聖旨再派人前去,這一來二去的就耽誤了時間,等胤禵回到京城時,烏雅氏已經病逝了。

於是宮廷內外就有了這樣的傳言,說是母親想見小兒子胤禵,雍正不同意,所以一怒之下就撞柱子而死,也就是說母親是被雍正逼死的,據說有人還在永和宮的柱子上看到了血跡。

面對這樣的謠言,雍正是怒不可遏,派粘杆處的特工四處偵查,發現都是八爺黨手下的人散佈的,對他們自然是嚴懲不殆。


雍正也確實好冤,自小母子關係就不好,這不能怪他,錯就錯在他不該奪取皇位,但這也是任何一個男人都想得到的,有著也試圖改善母子關係,但其母親烏雅氏基本可以說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而且還處處神補刀,胤禛和胤禵都是她的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她這裡就行不通,最後看到事情已無法改變,只能鬱郁而死,但要說雍正有心氣死甚至逼死母親,實在是沒那個必要,何況當時朝政還不穩,各種力量暗潮湧動,如果再逼死母親那豈不天下大亂,讓對手找到還擊的藉口,自己搞不好還會下臺,甚至慘死,雍正再傻也不會那麼做的。






遺產君


雍正皇帝的生母,康熙的德妃。烏雅氏,康熙的妃嬪。滿洲正黃旗包衣。出入宮廷的時候地位比較低,後來生育皇四子,後來晉封為德嬪,之後又被晉封為德妃。一生共生育6個子女,三子三女。在康熙朝,位列四妃中的第三位,也算是地位很高了。在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後,德妃的地位更是晉封為皇太后。



問題說是雍正為什麼要逼死自己的母親。

先來說一說這個問題,對於雍正母親的死,不能一面的說是雍正皇帝逼死自己母親的。現在也沒有任何證據說明是雍正皇帝逼死自己母親的。



外界說雍正逼死自己的母親應該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因為雍正得位不正,所以德妃覺著對不起康熙,所以德妃不接受皇太后的封號,不接受任何人的朝拜,也不接受移動自己住處,按照規定皇太后規矩,必須到慈寧宮居住。

第二,德妃想見自己的十四子,但是卻始終沒有得到雍正皇帝的同意,於是撞柱而死。 所以說雍正皇帝逼死了自己的母親。



然而歷史檔案中的記錄是什麼:

《清世宗實錄》中是這麼記錄的:庚子,仁壽皇太后不豫,上詣永和宮親視湯藥,晝夜無間。辛丑。醜刻。仁壽皇太后崩於永和宮。

大體的意思就是庚子是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不舒服,雍正皇帝親自侍奉湯藥,並且無白天無黑夜的照顧。辛丑是二十三日,醜刻是凌晨。也就是皇太后第二天就死了。

雖然清世宗實錄是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思進行修改過。但對於母親的死。但確實沒有明確的證據直接指向雍正。 或許是因為康熙的逝去,十四子的圈禁等等一些列的原因,致使這位年老的妃子突然離世。


蟶子歷史


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德妃),出生雖然不高,卻很受康熙寵愛,從康熙十七年到二十七年,她為康熙生了三位皇子、三位皇女。雍正繼位後,烏雅氏成了皇太后,但半年後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關於烏雅氏去世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與胤禛、胤禵之間的爭鬥有關。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德妃所生皇子中,有兩位長大成人,他們分別是胤禛和胤禵,而且都是康熙晚年皇位繼承的熱門人選。因此,胤禛與胤禵在康熙時代就鬥得不可開交。

後來,胤禛繼承了皇位,出於不信任的原因,他趕緊召回了遠在西北領兵的胤禵,實際上是剝奪軍權。

胤禵到京後,面對哥哥雍正皇帝,他也沒給好臉色。胤禵多年被人擁戴,自己也覺得皇位近在咫尺,現在不僅曲居臣子,而且地位大不如從前。

進城前,胤禵就行文給禮部,詢問是先拜見大行皇帝的梓宮,還是先祝賀新君繼位,以及見雍正時的禮儀。這是禮儀都有定製,胤禵完全是多此一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抵制雍正,從心裡不認可這位新皇帝。

胤禛忍著怒火沒有發作,命他先拜謁梓宮。於是,胤禵奔赴靈堂哭喪,沒想到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

清制,官員在給大行皇帝哭喪時,要在典禮官的示意下不時地提高嗓門嚎啕大哭,然後再行三跪九叩之禮。

雍正雖是皇帝,所有程序也要一絲不苟地照做,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孝順,還要哭得更深情。胤禵一慣比較耿直,不像其他兄弟那樣會掩飾,所以,他只是乾號,哭得也不夠深情,這也成了他後來的一項罪狀——“叩謁梓宮並不哀痛”。

胤禵明明看到胤禛就在靈堂,卻只是遠遠地磕頭,毫無向皇兄表示祝賀的意思。雍正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度,只好一邊哭,一邊主動地接近胤禵。但胤禵依舊我行我素,對雍正視而不見,一步也不動彈。

眼看場面極其尷尬,雍正已經下不來臺。乾清門侍衛拉錫趕緊拉著胤禵向前,這才打破僵局。可沒過一會,胤禵就開始責罵拉錫,還在雍正面前咆哮。

深宮中的鬥爭,往往比自然界還殘酷。胤禵不給雍正面子,雍正也容不下他。雍正隨後就下令,剝奪了胤禵的大將軍王,僅保留了最初的貝子爵位。

雍正與胤禵本是同根所生,相煎何太急,對於他們的爭鬥,德妃看在眼裡,傷在心裡。

胤禵想單獨見德妃,雍正也不允許。世界上有幾個母親不疼自己的兒子?尤其何況胤禵還是么兒。兒子千里迢迢,母子分別良久,哪個母親不盼望團聚?可想而知,德妃心裡有多苦。

對雍正的各種不配合

雍正繼位之初,烏雅氏雖是母親,但處處與大兒子作梗,讓雍正非常被動。雍正即使心裡不高興,也只得賠笑臉。

夾在兩個相互仇視的兄弟之間,烏雅氏生不如死。歷史記載,在康熙大喪期間,德妃就想以絕食的方式為康熙殉葬,“決意從殉,不飲不食”。最後,胤禛苦苦哀求才作罷。

按照清朝禮儀,新皇帝舉行正式的繼位大典前,必須向母后行禮謝恩;母后戴上皇太后鳳冠接受皇帝百官賀拜;禮部還要向太后進呈金冊,烏雅氏也要搬出永和宮,到慈寧宮居住。

兒子當皇帝,母親應該感到高興才是。可烏雅氏卻說:

“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清世宗實錄》”

這種種程序,烏雅氏竟然全部拒絕。鳳冠不戴;百官朝賀,不受;遷居慈寧宮,不去。這一連串反常表現,還是如此重大場合,讓雍正極其難堪。在胤禵被懲處的情況下,這位老太太用不合作對自己的大兒子表示抗議。

雍正當然明白其中的含義,他可以對其他人下手,但絕不可以對自己的生母動手。沒有別的辦法,雍正只好動員滿朝文武,和自己一起苦苦勸說,德妃才勉強接受行禮。

雍正加大對胤禵的打擊,烏雅氏去世

雍正元年初春,雍正借將康熙帝靈柩運往遵化景陵之機,將胤禵逐出京城並軟禁於湯山,還命令副將李如柏負責看守。

過了一個月,雍正又下令將胤禵“其祿米永遠停止”。清制,文武百官有罰俸處分者,只罰俸銀,仍可領取俸米。歷朝歷代,即使犯人也有飯吃。

雍正不僅在生活上迫害弟弟,還在精神上打擊他,語言上侮辱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雍正連續對弟弟下手,這不能不讓母親痛心。

隨著雍正打擊胤禵力度的加大,他和母親的關係即使表面和諧,感情恐怕也早已破裂。本來烏雅氏已經答應雍正,康熙靈柩送往景陵後,就可以舉行皇太后加冕典禮,但不管是太后還是雍正,都未曾提及過此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就在雍正停胤禵祿米的當月,烏雅氏突然病重,幾個小時後就離開人世。

烏雅氏去世後,民間以及野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而且相當有市場:

一、太后要見胤禵,雍正大怒,而且阻攔母子相見,於是,太后在鐵柱子上撞死。

二、雍正在臺面上表演孝順,檯面下忤逆太后,雙方關係劍拔弩張。於是,太后自盡而亡。

後世歷史研究者考據,為了不給康熙丟臉,太后應該不會作出撞鐵柱子的傻事。太后之死,最大可能就是她原來就患有氣管炎、哮踹病,心情鬱悶無處消遣,再加上兒子們的心理刺激,導致病情加重而亡。

秋媚說:太后之死,雍正不管有沒有逼迫,他都難辭其咎。老公(康熙)去世,太后已經痛不欲生了,否則也不會要求殉葬;雍正不僅不體諒母親的痛處,還嚴厲打擊胤禵,這不是往母親傷口上撒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