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復業復工是好消息,然而對很多餐飲老闆來說,真正的困難和挑戰現在才開始。在堂食客流恢復慢,外賣單量低的情況下,餐飲人到底該怎麼辦?

在大家都無法復工情況下,餐飲行業沒有區別,各個餐廳都是一樣的“慘”,但是復工後,餐廳之間的生意,就會出現明顯差別。


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一方面是春節歇業以前的餐廳,本身存在生意好壞之差異;另一方面則是消費者在家裡被隔離了一個多月以後,出門消費的話,他們的消費喜好可能出現偏差,也會導致餐廳在原有的差異上,出現第二次差異化。

對於絕大多數餐廳來說,如果復工後生意不好,他們基本都會在三個月內選擇關門止損。為什麼是三個月?而不是五個月,或者兩個月呢?主要是因為,餐飲行業現在房租,基本上是每三個月或者六個月繳納一次,對於那些每次繳納三個月的餐廳,他們帶著希望堅持兩個多月,發現生意完全無望時,不會願意再繳後面三個月房租。

那每六個月繳納一次的餐廳,為什麼也是三個月?道理很簡單,既然堅持下去賺不了錢,那正好趁後面還有長達三個月的房租在續期,掛轉讓的話顯得遊刃有餘,可以時間相對充裕的挑接盤俠。


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當然,這不絕對,只是一種行業潛意識的行為,你記住一點,那就是餐飲行業,如果三個月持續都沒盈利的希望,那麼放棄的概率很大!

因此,復工後的三個月,對於很多餐飲同行來說,就是一場生死大考驗。

大多數餐飲人都認為不會有報復性消費,認為有的只是一小部分商家。對於絕大多數餐飲商家來說,現實就很殘酷了!

沒有報復性消費,餐廳如何讓自己活過三個月?既然報復性消費不能期待,那我們不如直接向死而生的來考慮終極問題:完全對報復性消費不抱希望情況下,我們如何在接下來的行業復工中,贏得活下去的機會?


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這句話其實包含了兩個獨立的問題:

第一,如果從復工開始計算,能讓自己的餐廳先活過三個月?

第二,三個月以後自己如何與活下來的競爭,去活得更好?

我們放棄對報復性消費的等待和期望,直接思考怎麼才能活過三個月,就算是死的話,是否可以比別人死都晚一點,那要怎麼做呢?

我的建議是:重新審視自己的餐廳和企業是否有會員蓄水池,如果以前有,那想方設法完善它,讓它的“水”更多;如果沒有,那立即動手,開始建會員蓄水池。


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會員運營主要包括兩個步驟:

第一步: 先得有會員,想方設法做大“會員基數”,這是屬於數量上的較量;

第二步: 圍繞這些會員基數,去發掘裡面的消費動機和消費需求,努力做“復購頻次”。這又包含兩個概念:消費次數和消費頻率,頻率遠遠重要於次數,合在一起才能代表客人的復購率,這是屬於質量上的比拼。

向死而生,餐飲老闆怎麼做會員蓄水池?

會員運營兩個步驟,缺一不可: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的會員運營,那就是完全依賴營銷宣傳,不可持續,屬於短命鬼生意;反之,只有質量沒有數量,那屬於匠人匠心的那些餐廳特例,不成為普適性樣本。


未來三個月, 餐廳面臨“生死”大考,該怎麼辦?


現實中,能將數量和質量同步運營好的餐廳,比例很小,對於絕大多數餐飲從業者來說,都要有一個“先來後到”:先求量,後求質。

因此,參照會員運營的這個邏輯,那麼在復工後的接下來三個月,我們大多數餐廳,如果也認同未來主要是拼各家會員的話,那麼第一步就是你如何做大自家的會員基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