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場修行

創業,是一場修行

馬雲說,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痛苦,後天很美好。

創業一定是在痛苦的過程中煎熬成長,而後成功的,而堅持是最重要的。

我總是告訴我的團隊,我們今年還沒死,已經活過3年了,不錯,繼續。



為什麼創業這麼難,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我認為最少有3個認知誤區讓大家產生了偏差。

1、以為自己想到了一個“唯一”的創意。事實上這個世界上,99.99%的項目都不是獨一無二的,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選擇的都是紅海或者半紅海市場。

也正是這個誤區,讓很多年輕人產生了創業很簡單的誤解,然後很快發現市場並不和自己想的一樣。



2、忽略了渠道的作用與成本。很多人在創業的時候在內心盤算自己只需要投放一點廣告,然後開發100個顧客就保本了,好像很簡單。

但是事實上,今天廣告的作用很低,鎖定精準客戶千難萬難,而設計的創業軌跡中缺少必要的渠道力量,也忽略了渠道的成本,導致失敗的很多。



3、缺乏真正的市場調研。一個想法,一個靈感往往會激發年輕人的創業慾望,但是這個想法究竟是否有需求,能否滿足消費者需求,有多大價值,需要專業一點的市場調研,但是很多人的創業最多就是問幾個朋友,然後就放棄或者就開始。

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不值一提,然後發現在自己想做的這個領域居然有更先進的產品和想法。

而這些誤解,就是創業修行的一部分,全新的認知體系。



創業的成功率很低,大家相信都清楚,有個93%的企業在前3年死掉,但是我們身邊幾乎所有創業者為什麼都認為自己的剩下的7%?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自我認知偏差。

那就是低估了行業的難度,高估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任何一個行業當你以創業者身份面對的時候,和以打工者身份面對的時候,產生的難度是幾何倍數的,很多人是開始創業在發現,光是供應商就能讓你死無葬身之地,更不要說銀行,稅務等機構的運作邏輯。

創業者低估難度是我見過最多的自我認知偏差之一。



還有就是很多人認為自己可以很快學會某些東西,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的學習力是有空間的,在很多領域,你過去的學習力不值一提,比如我個人對漢字自認比較敏感,但是英文卻倍感痛苦;同樣的很多人對工程學習很快,但對管理卻始終難以入門。而創業者要面臨的知識體系,很多屬於不同的維度與空間,常規的學習力往往不夠用。

你也可以把馬雲這樣的人稱之為天賦異稟,而一般點的創業成功者是天才,而多數人都屬普通人,多數人自然會失敗。

高估自己,也是很多創業者最大的自我認知偏差之一。

而這些偏差,就是創業修行的另一部分,全新的自我評價體系。



創業難度很大,而且越來越大這是肯定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只要自己繼續做下去,是有很多機會獲得成功的。

很多人在創業的前三年早遇到巨大困難,然後被迫放棄了,之後卻發現自己放棄的這個行業終究有人做成了,就像當年第一批電子商務公司,有幾家已經做了千萬體量,但堅持不下去,死掉了,而後阿里脫穎而出。

就像很多年前就有人在學習肯德基做中式快餐,很多人開了幾十家之後還是死掉了,最終華萊士起來了,老鄉雞起來了。

不是行業不行,有時甚至也不是創業者不行,而是這個堅持的難度太大了。




我國的創業者很多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得不到愛人支持的,得不到親朋好友支持的,很多創業者本身就是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創業,所以從一開始就沒人給予精神支持,一旦遇到重大困難極少有人能夠度過。

我們發現,凡是成大事的,家裡要麼得到父母的支持,要麼得到愛人支持,要麼得到親朋支持,這些支持很多都僅僅只是口頭上,精神上的支持,但最終卻成為他們堅持下來的原因。

所以,創業是一場修行,一場需要有精神支柱的修行。



特別想告訴創業者,如果有人支持你,那很好;如果沒有人支持你,只要開始了,還是希望你再多堅持一會,因為創業前半段註定是孤獨的旅程,直到你成功的那天。


我在創業,持續為你分享體會!


創業,是一場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