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德縣水會(救火會)概述


解放前德縣水會(救火會)概述

德縣城在清朝及民國時期,民間曾有許多社會慈善機構。如:施粥會、施棺會、賑濟會、紅十字會、紅卍字會,冬施衣、年施面及購義地掩埋客貧死者等。

解放前德縣水會(救火會)概述

州城水會同屬慈善機構之組成部分。舊縣府把城區劃分為四個基層行政單位,城內劃為第一鎮第二鎮,城外劃為第三鎮第四鎮,各鎮設有水會。第一鎮名日“同善水會”,在大寺街(今德中街)。第二鎮名曰“平安水會”,在南門西街雙興庵內(今展覽館外)。等三鎮名曰“平安水會",在城外線市街(今黎明街)。第四鎮名日“與善水會”,在稅務街(今前進街),因該水會之設備、人員均規模較小,故一般隨“平安水會”活動。四個水會共有會員四、五百人。據舊記載;同善、平安兩水會均成立於清朝道光年間,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一、水會組織:

水會系社會民間慈善之義務組織。會首(長)由該鎮地方上享有聲譽、民眾中負有威望之頭面人物出任。鎮長一般兼任名譽會首或副會首,僅掛名而已。每個水會設有帳房先生,負責該會財務收支,滅火器械保護、保管、發放與回收。下設有水龍組、雲梯組、撓鉤組、水工組等不同工種。水會會員入會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世襲接職、即老會員年老體弱或死亡便由其子頂替;二是由各鎮所轄的街道推薦中青年勞動者。人會者須去水會註冊登記姓名、年齡、住址、會員號碼和分擔的工種等。入會後發放“號坎”一件(藍布縫製,坎肩後骨用白布縫上某某水會,及號數字樣),“號牌”一塊(長方木牌,長約20公分,寬約10分公,上寫會員姓名號碼)。一旦火災報警,會員聞之立即放棄一切工作,拿著“號牌”,穿上“號坎”,急奔水會,把號牌掛在木板上,名曰“報到”,然後按個人分工,取各自的滅火工具,速赴火場。穿著“號坎”可自由出人火場,這是水會會員的標誌,火場由水會會首(長)用一立式長方形紅布令旗指揮,會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命令,聽指揮。

解放前德縣水會(救火會)概述

。火災發生後,火場及其周圍,必然引起混亂:哭叫的,逃命的,搶救物資的,救火的,圍觀好奇的,還有趁火打劫的......什麼人都有。如果沒有一個明顯的區別標誌,是無法指揮和調動救火隊伍的。會員身著號坎標誌,就便於指揮了。進人火場,滅火會員要立即將現場包圍起來,閒雜人員一律不準進入。指揮人員看到號坎名號,便知是哪個水會成員,根據火情,合理調動各水會會員採取相應的措施和行動,臨場不亂,步調一致才能很快將火撲滅。如有火警,會員不到或不聽指揮,或其行為欠妥,輕者受會首(長)斥責(批評),重者罰款(罰款不超過一吊錢)。每次滅火任務完成後,會員每人發放肥皂一塊,早年每人發放一吊錢(剃頭洗澡錢)。到民國和日偽時期,剃頭、洗澡錢時有時無,水會每年古歷九月份宴請會員一次,一般是十大碗席面,但不準喝酒。水會宴請會員具有交換意見,聯繫感情,慰勞答謝,增強團結的意思。

二、水會經費:

各水會會首與商會會長均有密切的聯繫,為確保德縣各大小商號之財產安全。商會每年須向水會提供一定數量之款項, 這項款由商會攤派到各家商號交納。另外,還有其他慈善團體和樂善好施的個人之自願捐贈。

水會每年所收款項,主要用於購置滅火工具,向會員發放號坎、肥皂洗理費及宴請之開銷等。各水會主管財務人員必須當眾張榜,公佈收支帳目以杜中飽私囊之弊。三報警信號:

德縣古城朝陽門(即南門)城樓上,懸一古鐘,鍾高約2公尺,直徑約1公尺。如發生火災, 值勤人員在城樓眺望全城, 辨別方向後,立即撞鐘報警。信號為:“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就是說以朝陽門為全城之中心點,若火災發生在朝陽門前方,撞鐘一次三下,中間頓開。若後方,撞鐘一次四下,左方五下,右方六下。古鐘聲音宏亮,白天可聽五華里,夜間可聽十華里。各水會聽到鐘聲所撞幾下,便知火場方位,立即由鳴鑼員疾步沿街鳴鑼招集會員,各水會會員聽到鑼聲便急奔水會,按著分工操起滅火工具,跑步奔向火場。火勢撲滅後,敲打慢鑼,鐘聲停止。

四、滅火工具:

解放前德縣水會(救火會)概述


1.每個水會備有兩個滅火機(或曰水龍)。滅火機形狀呈一長方形水櫃,長約2公尺,寬、高各約1公尺,水櫃底盤裝有鐵輪四個,可推可拉,也可抬。水櫃內安裝2——4 個唧筒,唧筒內裝有活塞,活塞連桿上方,連接一根長約3公尺的大槓,大槓兩頭各橫一小槓,由八個身強力壯的水龍手,上下壓動,其物理性能系利用吸水、壓水、噴水之原理。水櫃內之水,吸人唧筒,受到活塞壓力,便由唧筒下部的出水孔,順水龍帶、龍頭口噴出。壓力越大,射程越高,其射程高約15——20公尺,噴出之水柱好似一條銀龍,急湧而出,強大而迅猛,幾架水龍交插噴射,很快控制住火勢。水龍手由於消耗體力過大,必須,由二至三組人員輪流接替操作,否則難以支持。

2.雲梯:各水會備有長短雲梯多架,供雲梯手攀登樓房或屋脊(舊時代樓房少而很低)救人,搶救貴重物品。雲梯手必須挑選機智勇敢青壯年充任。

3.撓鉤:提鉤可分長、中、短,按不同情況,可鉤取屋內樓內之物件;可鉤散成堆之燃燒物;可鉤倒燃燒之屋架、貨架、垛架等。撓鉤手必須由力大勇敢者擔當。另外還配備手持鐵鍁、钁頭、三齒等工具的人,可拆牆扒屋,平整道路,是專門協助水龍手、雲梯手、撓鉤手滅火的輔助工。

4.挑水工具:挑水工每人一條扁擔,兩隻水桶(早年每人還有一個備夜間用的鐵絲罩糊紙的小燈籠),主要負責水龍足夠的用水。他們必須手腳利落,行動迅速。

德縣水會會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均系城鎮貧苦個體勞動者,如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個體勞動者、自由職業者。他們自身生活並不富裕,也沒有什麼財產。加入水會既不為錢,也不為名,由於先人世代相傳“為人一生要做點好事”的原因,故水會會員們懷著這種樸實、憨厚、自我犧牲的精神而入會。聽到火警扔下自己的活計(工作)奔赴火場,人人忘我,奮力搶救,自覺吃苦耐勞而又任勞任怨。他們文化低(甚至沒有文化)思想單純,不為私利。多少年來,勞動人民把這種淳樸、善良的美德,能夠代代相傳,這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解放後,城市的消防工作,由國家承擔,隨著社會的發展,消防早已擺脫了那較原始的滅火工具。筆者乘工作之餘暇,把縣城過去消防組織“水會”作為史料記述下來,以供後人參考,是不無裨益的。

孫壽昌

一九八六年六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