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華22年旗艦店關閉,市值蒸發77億港元,港式餐飲的好時代遠去了

港產電影《春嬌與志明》裡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後,一定要去翠華。”

由於鄰近香港中環蘭桂坊酒吧街,24小時經營的翠華茶餐廳大受歡迎,成為不少人在蘭桂坊夜蒲之後的夜宵飯堂,甚至是眾多遊客必去的打卡地標之一。

然而,翠華集團宣佈,因控制成本,自3月23日起,位於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旗艦店將暫停營業。

這家翠華旗艦店,位於中環威靈頓街15-19號地下至二樓,自1998年9月起營業至今近22年曆史。店鋪建築面積約8160平方英尺,目前月租約130萬港元,租約原定於今年10月到期。

翠華的歷史可追溯至1967年。當時蔡創波在香港旺角甘霖街成立了一家小冰室,招牌菜為奶茶、魚蛋、咖喱牛腩和奶油豬仔包。1970年代因香港居民的消費需求衍生出茶餐廳,翠華亦跟隨“茶餐廳”的潮流華麗轉身。首家翠華茶餐廳在新蒲崗開業,並逐漸成為香港餐飲文化的代表。

自1990年起,翠華進入積極擴張的時代,陸續在銅羅灣、佐敦、荃灣及中環等人口稠密而人流高度集中的地區開設分店,此舉為翠華塑造了其品牌形象。2012年11月,翠華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上市編號“1314”,當時已經57歲的集團主席李遠康解釋,翠華成立數十年來,陪伴香港人走過不少風雨,希望可以繼續陪著消費者“一生一世”。

翠華22年旗艦店關閉,市值蒸發77億港元,港式餐飲的好時代遠去了

市值蒸發了77億!

最近遭遇困難的香港餐飲品牌不止大快活,還有翠華。

作為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翠華上市曾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定價高達29倍的市盈率,在香港餐飲業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最終以2.27港元發行區間上限定價,超額10倍認購。

然而,近年來翠華業績卻不斷下滑,增長乏力,最新股價已跌至0.33港元/股,相比招股價暴跌了近86%,市值由最高峰時的81億港元縮水至4.52億港元,蒸發了幾乎77億港元。為此,翠華試圖以加開新店快速擴展的策略來扭轉業績,旗下分店的數量由2015年度的51家增至去年9月的84家,但成效甚微。

去年下半年起,社會運動持續,這對包括翠華在內的餐飲業已經造成了重創。截至9月底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翠華集團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去年同期其淨利潤為1441萬港元。這也是翠華集團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熱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隨著訪港遊客的人數減少,消費模式改變,翠華以“香港茶餐廳文化代表”方式的品牌營銷效果似乎開始失效。事實上,2014年之後,翠華控股一直處於負增長階段,公司的淨利潤已連續4個季度見紅,增速從-20%一路陰跌至-417%。

翠華在2009年進入內地市場,上市前在內地僅開店4家,到2016年,其在內地的門店數增至24家。截止今年9月末,它所有的84家餐廳分佈在香港(41家)、中國內地(38家)、澳門(3家)及新加坡(1家)。財報顯示,內地市場在營收中的佔比約為35%。

疫情雪上加霜

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對翠華而言無疑“雪上加霜”。2月7日,翠華集團發佈公告,公司成立危機處理委員會,並宣佈全體董事局及公司高管自2月1日起減薪30%,為期三個月,視疫情變化做進一步調整。

據悉,由於疫情影響,香港市民人心惶惶,減少外出消費。中環旗艦店近期生意冷清,店鋪上層因節省成本而暫停開放。

包括中環旗艦店在內,已是翠華半年內,連續關閉的第4家分店,其餘兩家分店位於銅鑼灣,一家位於佐敦白加士街。

在內地,翠華遭遇了水土不服。

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對界面新聞表示,翠華嘗試過本土化來迎合內地食客的口味,推出了水煮魚等和茶餐廳定位完全不同的菜色,這種做法宣告失敗———茶餐廳不擅長這類菜色、且導致食客對這種做法產生了困惑。

其次,在林嶽看來,香港面積小,餐廳供應鏈不是難題,但想在內地擴大規模時情況會有不同。2017年時,翠華只在上海設有中央廚房,但它要為上海周邊門店和武漢等地門店進行餐飲配送80%的品類,運營成本和壓力不小。

此外,翠華的口碑也在不斷下滑。林嶽表示,在大眾點評上可以看到,無論是價格還是服務,翠華都被受到質疑。加上近年來內地餐飲市場競爭激烈,人們很容易找到性價比和味道更好的餐廳。

翠華的圓桌與包廂在內地意味著更低的翻檯率。對於內地消費者而言,翠華與其他人均在百元以上的餐廳無異,人們在其中的社交用餐因素遠大於一頓便餐。而內地一線城市各項開店成本高漲,過去的飛速擴張加之單店的翻檯率與低坪效,導致中短期內翠華盈利明顯下跌。

這家港式茶餐廳的“失寵”無外乎幾個原因:經濟下行、顧客消費慾望下降、市場競爭激烈、成本及費用增加以及人民幣貶值,而這種狀況或難在短期內得到改善。

但相較於其他的行業,餐飲市場其實算是“佼佼者”。在購物中心的招商部裡,最受歡迎的無疑是餐飲店。一家老牌的百貨公司的運營負責人曾告訴筆者,現在商場里人流量最多的樓層是樓上的餐飲和一樓的美妝,這就是緣何老百貨這幾年都會花大價錢重新裝修調整樓層店鋪的結構,擴大餐飲比例,“過去的百貨店鞋服佔比太高,但你知道,現在這些產品的銷售並不太景氣。”

無論去逛哪一家商場,都可以看到那些餐飲的樓層,火鍋、川菜、西餐、日料不一而足,許多店鋪門口門庭若市。人們對於吃依舊有迫切的追求,但我們也看到不斷有店更新換代、關門歇業、摘下招牌。

那些浸淫在業內多年的老手說,在中國的餐飲難做是因為中國飲食本就博大精深,不同地域還有不同的菜系,飲食習慣亦不盡相同。不像美式連鎖,一套漢堡可樂的套餐就可以打天下。

想要在中華的美食林的長久立足,經營者需要應付方方面面,除了迎合不同地方當地人的口味還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還要面對飲食之外事如供應鏈問題、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上漲等。

此外,對於經營一方來說,希望做大做強,將一家口碑好的餐廳大量複製、拷貝,最後上市獲得財富,但另一方面對於早前的那幫忠實的老饕來說,一旦當年大規模生產,最初的味道就變了。

這也意味著失去了那群食客。而如何平衡好兩者,對於翠華以及它的同行團而言始終是一個難題。

儘管翠華嘗試推出了更多細分品牌做差異化,在近幾年裡推出了更多品類的副線——如日式快餐店“廿一堂”及麵包烘焙品牌“BEAT Bakery”等。

但無可挽回的、港式餐飲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不止翠華,包括大快活、稻香以及太興等在內地的發展表現都已不如從前。

-end-

歡迎關注 ,每天分享餐飲創新案例、工具、方法,諮詢專家給你的企業運營把關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