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

用戶5393314713011


農村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方,而以前農業科技欠發達的時候,農民只能通過自然現象和總結的規律作為農業生產的依據。

閏月就是這麼一種現象,是類似於一種“重置時間”的做法。古老的農曆記時在漫長的變化過程中,與公曆記時產生了“極不相應”的現象,往往就會將農曆記時的某一個月份“再來一次”。在亞洲地區一般兩三年就有一次閏月,是一種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調整時間計量方式。


▼ “閏四月,吃樹葉”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句農村俗語,講的是一年當中有兩個四月則這一年的農作物收成會比較差,可能會出現饑荒,很多人只能以樹葉作為生存的食物。其實作為這句話本身不管它包含的內容參考價值有多大,它都會在農村地區慢慢流傳,有的地方、有的時候還是與這句話比較“吻合”的。無論是閏幾月份,往往在一年的上半年閏月,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都會大一些,而下半年農作物基本是已經生長成型、就等待採收了,農民對月閏月也就沒那麼敏感。


▼ “閏四月,吃樹葉”有道理嗎?

這句話也許是以前的真實寫照,農曆的四月還處於春季,閏四月直接說明這一年的春季比較長。從現在看來,春季延長,那麼很有可能該年的春季氣溫比較低,甚至是倒春寒現象。春季是農作物生長髮育的重要時期,低溫不利於發芽和生根,可能導致農作物壞死。所以,在農業技術落後的以前,“閏四月,吃樹葉”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對農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以前的農民吃的是什麼樹葉?

生活艱苦的時候,吃樹葉、樹皮和草根都算好的了,但是現在國家富強了是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了。那麼之前“閏四月,吃樹葉”到底吃的是什麼樹葉呢?還是看季節而定的,基本就是有什麼樹葉吃什麼樹葉、什麼樹葉口感更好就吃什麼樹葉,只要是沒有毒性、採摘方便的樹葉都會被用來充飢。農曆四月正是樹木繁茂的時候,那個時候榆樹葉、槐樹葉、柳樹葉以及香椿樹葉等都是經常被採摘來吃的。


農紀


我是農村人,“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是一個流傳甚廣和流傳時間很久的俗語。主要意思在以前,我國大部分農作物在五六月以後成熟,在農曆三四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間,舊糧食快吃完,新糧食還沒有成熟收割,如果有“閏四月”就是兩個四月,農作物成熟收割時間要延遲到五月左右,如果家裡糧食貯備少的話,糧食就不夠吃了,要捱餓。

那麼“閏四月,吃樹葉”,就是當時困難時期一些糧食不夠吃的人們的真實寫照,在閏四月採集樹葉充飢,也是確實存在的。



2020年就是閏四月,但現在情況和以前不同了,人們的生活得到很大提高,首先糧食是夠吃的。因此不會出現“吃樹葉”的情況了。


在農村如果自己的糧食不夠吃,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市場糧食供應是充足的。

由此可見,“閏四月,吃樹葉”是一個古代俗語,也是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不存在“閏四月,吃樹葉”的情況了。


老姚談植物


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 2020年是閏年,並且恰好是閏四月,當然不會吃樹葉充飢了,有的也是摘些榆錢之類的樹葉嚐個鮮兒,可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首先,先普及一下閏年閏月的含義。其實也並不玄虛,之所以會出現閏年閏月,就是為了平衡陰陽曆不同紀年法,而造成的年度天數與地球實際公轉週期的時間差而特意設置的。

大家知道,在咱們國家農曆紀年中,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而閏年呢?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曆作為陰陽曆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

為了契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週期即迴歸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

當然了,不管農曆還是陽曆上都沒有13月的紀月。因此,按照曆法的排序規則,人們便會在2月至10月間重複其間一個月,這個月便稱為閏月,如四月重複了便是閏四月。


那麼,為什麼民間會有“閏四月兆年荒”的說法呢?這是人們依據長期的過往農事活動中,而總結出的經驗和預測。

過去,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對氣候的判斷大都根據主觀的判斷,缺乏專業的應對方法,根本不能準確地指導農業生產,收成的好壞,全部指望著靠天收。

閏四月意味著春天延長,暖冬的可能性大,尤其如果再發生倒春寒的極端天氣,會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傷害,很有可能造成糧食減產的結果。

為此,過去的人們,每逢閏四月,難免會憂心忡忡,擔心出現不好的天氣,祈盼上天保佑風調雨順,能有一個好的收成。


否則,一家老少溫飽難以為繼,只好吃樹葉填飽肚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閏四月便意味著荒年的觀點,已經時過境遷,不合時宜了。例如2012年也是閏四月,也沒有什麼異常事情發生。

不過,近日,中國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佈會,明確表示2020年農業病蟲害偏重。

2020年冬季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09℃,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高,為暖冬年份。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33%,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五多。


由於暖冬年份氣溫高於害蟲或病菌最低越冬溫度,冬季病蟲基數顯著增加,病蟲安全越冬北線較常年向北擴展,病蟲安全越冬的區域和範圍擴大,增加了2020年病蟲害偏重發生的風險。

雖然今年病蟲害形勢嚴峻,但是大家也不必過於緊張,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已經有了大的飛躍,病蟲害監測預警和防治工作今非昔比。

提前預防,聯防聯控,將病蟲害防控關口前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減輕各類病蟲害擴散蔓延,保障了我國春播生產及夏糧生產安全。


綜上所述,我認為“閏四月,吃樹葉”這句民間俗語,是為了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而作出的一種經驗性的提醒,卻非就是要“吃樹葉”了。

可是不管怎麼說,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什麼時候也不能掉以輕心,手中有糧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啊。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這個俗語我倒是沒有聽說過。也不知道閏四月為何要吃樹葉呢?難道是閏四月的年景不好?糧食歉收?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資料上說1982年, 2001年, 2012年和2020年都是閏四月。今年才剛剛開始,我們就不以今年為例來說問題,我們就以1982年, 2001年, 2012年來說問題比較合適。

1982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是35450萬噸;2001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是45262萬噸;2012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是58957萬噸。從這些數據的變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糧食總產是在逐年遞增的。姑且說沒有遞增,在1982年的時候,我國人民也沒有因缺糧去吃樹葉啊!何況到了現在,我國的糧食儲備已經成了世界第一,怎麼會出現吃樹葉的狀況呢?

在民間,會有一些閒人因“閒來無事”而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總結。譬如,我們村就有一個“張半仙”,他整日遊手好閒,不思勞作,就喜歡瞎琢磨。有一年年底時他對眾鄉親說,明年會出現旱災,全國的糧食產量都會很低。因此,糧食會大幅度漲價。於是,一些對他偏聽偏信的農戶便開始大量購進糧食,用以預備災年。誰知,當年根本沒有發生旱災,全國的糧食都獲得了一個大豐收。這可苦了那些大量購買糧食的農戶。如果將購買來的糧食賣掉,肯定是要賠錢的;如果不把購買來的糧食賣掉,當年新打的糧食就無處盛放。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些農戶只有低價出售了購買來的糧食,從而使自己的經濟遭受到了較大的損失。從此以後,我們村的這位“張半仙”便被人們稱為:“張忽悠”。

在上一個問答裡,我還專門講了我國的糧食儲備制度。別說今年不一定會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糧食不會減產,即便是今年遭受了各種自然災害,我國的貯備糧也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的。怎麼能夠到吃樹葉的地步呢?因此,大家別信這一套,儘管今年是閏四月,我國人民也是不會吃樹葉的。

當然,如果大家想嚐鮮,有些樹葉也是可以吃的。譬如,嫩榆樹葉、楊樹葉、槐樹葉等。不過,這些樹葉的味道都不是太美,還是少吃一些為好。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對於“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也不知道是哪位老先生信口雌黃“噴”出來的。更不知道它的科學道理和事實根據是什麼。但我是不會相信的。因為,我們已經有過許多次閏四月的經歷了,但我們從來沒有過吃樹葉的經歷。


老胡說三農


今年比較特殊,既是十二生肖的頭一年鼠年,還是閏月雙春年,因為今年是閏四月,再加上今年會有兩個立春。由於今年有兩個立春,兩個四月,在人們眼裡今年好事成雙,適合結婚,但是在老一輩人們的眼中,今年兩個四月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農村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那麼為何在閏四月要吃樹葉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閏四月的由來,閏四月可以更準確的來說為閏農曆四月,雖然現在人們常常把陰曆和農曆混為一談,其實陰曆和農曆還是有差別的,更準確的說,農曆是在陰曆的基礎之上,加入陽曆後的一種新的記錄時間的歷法。

陰曆是按照月球圍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個月,也就是按照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一年為十二歷月的歷法,全年共有354天。陽曆又叫做太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而制定的,一年12個月,共有365天或366天。由於陰曆並不考慮一年四季的變化,所以人們將陰曆和陽曆結合在一起,但是由於陰曆全年和陽曆全年每年都想差11天,為了減少兩者的差距,每19年中會有7個閏月,也就是老人們所說的“十九年七閏法”。閏月出現在哪個月則是根據二十四節氣而定,二十四節氣可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從冬至開始算起,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由於今年農曆的四月沒有中氣,所以今年便是閏四月。

在瞭解了閏月的來歷後,我們再來看一下為何會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閏四月,吃樹葉的意思是,如果當年有兩個四月的話,那麼農作物的收成會很不好,很有可能要吃樹葉度日。農曆的四月屬於春季,如果是兩個四月的話,那麼今年的春季會比往年長,出現倒春寒的可能也會很大,倒春寒對於農作物的影響最大,在倒春寒嚴重的年份,還有可能會出現顆粒無收的局面,人們只能靠吃樹葉度日。

在以前農村人幾乎是靠天吃飯,年景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當年的收成,所以人們才會總結出了一個個關於收成的俗語,就是讓人們在可能收成不好的年份要做好準備,以免靠吃樹葉度日。近幾年隨著農業種植技術越來越高,農作物收成越來越好,雖然大家不用擔心會吃樹葉度日,但是在閏四月的年份中依然要做好預防倒春寒的準備工作。


悠悠鄉村路


以前奶奶在世的時候,現在的季節會給我弄一些榆錢,做蒸菜當零食吃。每到弄榆錢的時候,奶奶好像想起什麼了,唸叨著:“閏四月,吃樹葉”。我問奶奶啥意思,奶奶說,以前舊社會兵荒馬亂的,她小時候如果收成不好,在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吃不飽飯,吃過樹葉。這是他們民國時候出生的人遭遇過的,所以到爺爺家來,把咱家院子周邊,種上了不少榆樹,年年有餘,圖個吉利嘛,還能夠給小孩打牙祭。此一時彼一時,吃樹葉的意思早變了!

生在了好時代。隨著我們長大,國家發展的越來越好,人民的日子越來好,不存在因為吃不飽飯去吃樹葉的問題。現在不管2020年閏幾月,老百姓日子也好過。不過奇怪的是,我發現很多人,待到春暖花開時,跑到鄉村弄榆錢、掐柳樹的嫩葉,還有人去荒山上掐花椒嫩葉……挖蒲公英、麵條菜等等。這可不是說人們吃不上飯,而是現在人們喜歡吃這些自然食材。

所以說,別管今年閏四月,年年都有人吃樹葉。只是舊社會人們吃樹葉是由於飢餓,迫不得已的吃;而現在人們是大魚大肉吃多了,為了嚐鮮,感受自然的味道,主動去吃樹葉,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啊!

昨天拍攝的榆錢這樣了,過幾天都會被人採擷去做美食吃。此一時彼一時,不要拿老問題說事,吃樹葉的目的不同了,不能一概而論。


三農的高度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首先是雙春年,其次是閏4月,在這樣的一個年份裡,有人就搬出了以前老人們喜歡說的俗語:閏四月吃樹葉。


為什麼閏四月要吃樹葉呢?閏月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是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但俗語中單單提出了閏四月吃樹葉,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分析分析。

陽春四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閏四月的話就是說今年的春天比往年多了一個月的時間,按說擁有這麼長的春天是件讓人開心的事情,誰不喜歡春暖花開、滿目春色?但農村老人們還真就不喜歡,因為閏四月不僅僅代表春脖長,還預示著春種期間會氣候反覆無常,有可能出現倒春寒現象。

擔心出現倒春寒,是閏四月的年份裡農村老人們最在意的一個事,一場嚴重的倒春寒會把種子凍壞了,會把已經復甦的農作物凍死,會毀了農民們一年的希望。因此閏四月有可能會出現糧食生長不好的情況,啃樹葉只是用來強調年分若是不好的話,大家沒有糧食吃。


還有一個說法,估計年輕人不懂,但我們七零後卻是記得並知道的事情:我們小時候家裡的糧食總是不夠吃,用紅薯,土豆,加上玉米和小麥勉強能維持著基本生活。每年都是吃著、等著、挨著,春天是挨著等小麥收穫,秋天時等玉米收穫。

大家想一想,本來準備的是一年12個月的糧食,遇到閏月時,糧食豈不是不夠?而特意強調閏四月,那是因為以前五月份時是收小麥時,農民們在四月正好把家裡儲存的糧食吃完了,等著吃小麥來維持生計,可閏四月就是小麥要晚熟一個月,這讓很多沒有計劃的農民在這個季節只好藉助樹葉來度過了。

俗語起著強調作用,它是提醒人們在閏四月的年份,大家要做好準備,切不可像往年那樣吃法,需要計算著把閏月的糧食給節省出來,不然的話四月就得吃樹葉了。


悠然見東山


2020年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一年,先是新冠狀病毒疫情、然後又是澳洲火災、再就是非洲蝗蟲,每一件事都給2020年增添了不詳的色彩,如今新冠狀病毒的疫情任然沒有結束,甚至還在不斷擴大,讓人們忍不住擔憂。

這特殊的2020年,又迎來了潤四月,關於它還有一個不好說法,那就是“潤四月、吃樹葉”,它是什麼意思呢?

潤四月屬於常見閏月,一般相隔8年或11年出現一次,最長相隔38年出現一次,頻率僅次於閏五月。不過,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時間向後推移,閏四月的頻率在逐漸下降。潤年瑞月的出現是都是根據自然氣候變化而來,今年的潤四月也不例外。

今年第一個四月是在陽曆4月23號到5月22號,第二個農曆四月是在5月23號到6月20號,那麼陽曆的4月23號到6月20號之間都屬於農曆的四月,而農曆的五月份要在陽曆6月21號才能開始。因此暖和的氣候也會延遲到來,春節後會出現倒春寒,對於農作物的影響巨大,嚴重的可能會顆粒無收。沒有糧食,或者糧食不夠吃,自然要通過其它食物維持生活,比如樹葉、野菜等等。

還有就是我們春收莊稼要到四月份天氣變暖的時候灌漿,到農曆五月份的時候經過光照收漿,農作物籽變硬、成熟收割。這樣一來就延長的收穫期,再過去很多窮困的農民,會因為這多出的一個月而飽受飢餓,迫於無奈會去找樹葉、野菜充飢。

或許在過去,古人們的莊稼因為潤四月收成減少比較多,導致家裡糧食不夠吃而去吃樹葉,但是在現在,糧種經過改良以及各種科技的干預,很少會出現減產嚴重的情況,而且現在經濟水平提高,掙錢的方式也多,不回因為一個月,或者一年的糧產不足而維持不了生計。

以上是我關於“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的回答,不知道你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感謝閱讀,喜歡的可以點贊關注呀!

軒轅曰三農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今年是閏四月 ,閏月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紀年方法,在這裡為大家科普一下知識。

現在我們用的歷法有兩種,一種是陽曆,一種是陰曆。

陽曆是指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年 ,也稱迴歸年,一年的天數為365.24 22日。

陰曆是指月球圍著地球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個月,也就是月亮的盈虧過程為一個月。

陰曆有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按照12個月計算下來,一年的天數是354.67日。

其實我國還有第三種曆法,那就是農曆,也就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歷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一直有一種誤解,認為農曆就是陰曆。

其實不然,準確來說我國的農曆應該叫陰陽曆,在古代叫漢農曆,其主要作用是指導農業生產。

陰陽曆一年的天數只比陰曆少一點點(陰陽曆一年是354.3672日)。

從上面可以看出,陰陽曆和陰曆一年的天數還是有一點兒微差的,可能是忽略不計的原因,使人們誤以為陰曆就是農曆。

我們把陰陽曆(農曆)和陽曆(迴歸年)相比較,發現兩者一年相差(365.2422-354.3672=10.88日)大約11天。

一年可能顯示不出什麼,但天長日久,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曆就會和陽曆的日期拉開了距離。

比如說立春有可能推遲到炎熱的夏天,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指導農業的意義。

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古人規定2~3年增加一個月的辦法,這種方法稱之為閏月。簡單來說就是保證農曆和陽曆的天氣情況不能相差太遠 ,這樣才能發揮農曆指導農業生產的作用。

瞭解了以上知識,我們回頭說說今年閏四月的情況,按老話來說閏四月是“大小月趕的”。

在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做“閏四月,吃樹葉”,古人認為“四”諧音“死”,屬於不吉利的年份,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另外四月增加了一個月,無形之中延長了春天,由於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家中的餘糧並不多,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經過一冬的消耗,餘糧吃的所剩不多,人們盼著早點吃上新麥,現在春天延長了,小麥就會推遲一個月上場。

也可以這樣說,人們存了夠吃12個月的糧食,現在增加了一個月,糧食自然不夠吃,迫不得已人們就吃樹葉。

這裡的“吃樹葉”指的糧食緊缺,意思是有必要增加一些可吃的食物

另外人們通過總結髮現,災年大多發生在閏四月,我認為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中國幅員遼闊,旱澇也是正常的事。


秉燭讀春秋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閏四月,吃樹葉”的農村俗語,2020年是閏四月?

現在科學技術的發達,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人們從吃飽也逐漸向吃好發展。因此現在我們感覺對閏月沒有什麼特別的,更不要說是對“閏四月,吃樹葉”的這句農村俗語有印象了。但是如果時間迴轉到爺爺那一輩,爺爺們自然對這句話印象極為深刻。因此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的來歷。


首先說一下爺爺“吃樹葉”的故事:

那是在舊社會里,爺爺由於是貧民,為了生計年輕力壯的不得不給地主做活,以解決溫飽。而在舊社會里,爺爺光靠地主給的餘糧自然養活不了一家,沒辦法的他只好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採集一些榆錢、楊樹牤子等,放在稀粥中以填飽一家人的肚子。

但是在自然災害的季節,特別是閏四月的時候(不知道為啥是閏四月是自然災害的季節),而地主家由於糧食減產,自然也沒有餘糧啊,於是爺爺不得不採集一些柳樹葉、榆樹皮來吃,就這樣飢一頓餓一頓的,等到了新中國的成立。從那以後爺爺也分了幾畝地,終於解決了溫飽問題,也過上好日子。

再說一下“閏四月”的由來:

為什麼出現閏月呢,因為在我國是有雙月份的,為太陰曆和太陽曆。而太陰曆就是我們說的農曆,即月亮圍繞地球一週為一個月。但是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而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而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而太陽曆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而現在世界通用陽曆是365天為平年,閏年則是366天。

但是來說,由於陰曆和陽曆的每月時間是不同的,太陽曆的一年總是比太陰曆多11天,因此由於每年天數的積攢,古人們則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採用閏月的方式來平衡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距。所以到一定的年份,就出現了閏月的現象,而今年的閏四月則是這樣出現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閏四月,吃樹葉”之說呢?

由於農曆的四月正是萬物復甦的時候,各種花兒也是含苞欲放,比如桃花、杏花、梨花等,也在三四月的時候開始盛開。而四月的糧食也正在發芽,此時的溫度是很合適莊稼的生長的。

但是由於“閏四月”的關係,在今年有兩點四月下,必然第一個四是很冷的,因此也就有了倒春寒的現象發生。在“倒春寒”的災害一凍再凍下,剛剛含苞欲放的莊稼自然經受不住一冷一熱的打擊,因此就出現了莊稼死亡的現象。比如在2018年的時候,在4月份的一場倒春寒,讓蘋果花受到了很大的損失,造成了2018年蘋果的減產,讓蘋果的價格在10元一斤以上。所以來說,這閏四月對莊稼的危害還是有的。

總上來說:

有些農村老俗話還是由於一定道理的,而在古時候,人們科學技術不發達,是靠天吃飯的,當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因為糧食減產等原因,窮苦的農民們是以吃樹葉的。特別是閏四月的時候,因為倒春寒的原因,對莊稼的影響更大,因此就有了“閏四月,吃樹葉”之說。但是現在來看,在吃喝不愁的情況下,很多人自然不會記得這句農村俗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