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留學生們想起了,最後一課

一場新冠病毒肆虐的疫情暴露出的問題太多了,從國內再到國外,讓國人心驚。

自從國外應對抗疫提出“群體免疫”--讓上千萬人染新冠病毒以此獲得免疫。讓國人大大質疑了其他國家的抗疫決心和能力。這種像達爾文提出的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被現代的外國政客建議來做抗疫方案,實在讓民眾恐慌失望。

1.5萬小留學生滯留英國,家長聯名請求包機回國,這些小留學生的年齡跨度在10—17歲,平均年齡在14歲左右。

近期由於英國疫情爆發,166箇中國小留學生家長向中國外交部、駐英國大使館發送了一份《關於對滯留在英國的未成年中國小留學生開展領事保護的申請》。申請稱,國際航班一票難求,很多家長花了幾萬甚至幾十萬都買不到一張回家的票,而且多國對中國人取消過境,造成連轉機都無法實現。小留學生家長希望國家能安排專機接回孩子。這讓國內很多人第一次瞭解到中國竟然有這麼多小留學生在國外。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如果不是“群體免疫療法”,中國大眾恐怕是不會知道有這麼多的小學生被送到英國上學的。一個英國就這麼多小學生,如果再加上其他國家的呢?不知道有多少中國的小公民從小就被送到外國,接受外國文化,外國價值觀和外國生活方式的薰陶和輸灌。

沒接受完基礎教育的少年兒童,沒形成價值觀,本身如白紙一張。國家九年義務教育,不僅教導孩子們知識,同時也進行了民族文化,價值觀培養。他們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未來領導者。

如果孩子們在形成價值觀和感情的年齡,接受的是外國的教育,最終導致缺失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我們如何指望他們來完成未來管理國家的使命?這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看到接受多年的淡化民族歷史認同教育的某地區,就知道放棄對孩子們進行九年義務教育會怎樣了。

由小留學生們想起了,最後一課


有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該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要求,把沒形成生活價值觀的孩子們送到國外進行基礎教育,長大成人後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是缺失的。

這讓作者想起了,《最後一課》,這篇上學時候學的課文,法國小說家1873年,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法國鄉村小學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以後學校裡不許再教祖國的語言了,學生們從此要學異國統治者的語言了!

從教育開始,從抹殺母語,消滅母國文字開始,直到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這是動搖和摧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開始。

自幼出去留學,那是和《最後一課》描述的這種悲哀差不多。

人是如何失去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身份認同的?是從母語,從文化上的剝奪開始的。直到失去對國家民族的忠誠感情,那就是這個人真正脫離了這個國家和民族。

如今,家長們就是這麼做的。


由小留學生們想起了,最後一課


小留學生年齡都在十幾歲不等,他們大多寄宿在英國的一些家庭,是年齡比較大的老人家庭,但是由於英國目前的政策,導致這些寄宿家庭老人被隔離,他們也開始拒絕接受小留學生寄宿,也有的小孩子出現了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學校也無法提供隔離場所。

看到視頻中一些恐懼和哭泣少年,還有那些憂心忡忡的家長,大家心情都很難過。

但是無論如何,把未成年的孩子獨自留在外國,是會引發很多成長問題的。另外能出去留學的都是國內有經濟能力的富裕階層,這些家長也是國家的中堅力量,也是在各行業管理這個國家運行的人,如此急切的把自己的未成年後代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這本身是對國家喪失自信心的一個反映,這也是國家的不幸。


由小留學生們想起了,最後一課


最後想說,孩子們是無辜的,如果實在對外面的防疫能力不放心要回國,應按照防疫制度安置。但是在不破壞國內戰疫成果的前提下,這是國內無數醫務工作者,人民,做出犧牲;國家消耗無數公共資源換來的成果。因為疫情停止正常生產和生活,國內學生也面臨開學。

另外,英方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家長們也應當聯名向外方政府提出照顧這些未成年人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