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父,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白話歷史君


劉統勳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親都是進士,按照現在的理論來說,他就是官三代。父親劉棨是康熙時期著名的清官,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也讓劉統勳養成了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品德。

(劉統勳劇照)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親往弔唁,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這是文臣身後可以得到的最高諡號。而在清朝270餘年歷史上,僅有八位文臣獲得這一榮譽!可見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劉統勳的突然離世。當然乾隆帝這麼高的評價是建立在劉統勳為官幾十年的兢兢業業!

《清史稿 劉統勳傳》:上聞,遣尚書福隆安齎藥馳視,已無及。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上臨其喪,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

劉統勳作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當然這裡說的是他的政績上。主要兩個方面:治理水患及漕運、不畏強權!

治理水患及漕運

自古以來,漕運和治水都是國家大事。我們也聽說過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會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飯,水災,水路不通都會阻滯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但由於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運都是老大難的問題。劉統勳疏通運河,前後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長達三十餘年。試想下一個人能堅持做一件事長達幾十年之久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據《清史稿 劉統勳傳》記載: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這是他正式開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時間,也是他之後幾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將生命的一大半都獻在上面的基礎;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劉統勳與大學士高斌巡查山東賑災情況。因運河漲水很快,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劉統勳上疏請求通過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潰壩和水災,當地民眾紛紛讚美劉統勳為民請命的態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銅山縣孫家集黃河漫溢,河務總督富勒赫因無能被撤職,劉統勳暫代其職,督促修築堤壩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證了人民安全。

從各種實例可以看出,只要劉統勳管轄的地方必先重水務,漕運。畢竟這個是人民的根本!劉統勳不管條件有多麼艱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壩運河的修築維護,將危險扼殺在搖籃裡。同時劉統勳為帝國長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謂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愛戴。

(劉統勳治理河道前線)

不畏強權,整治貪官汙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運的時候,他都能始終秉公辦事,懲治貪官汙吏,絕不像困難和權貴低頭。就算是面對被雍正欽點享配太廟的張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訴。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和高郵車邏壩決口,劉統勳與尚書策楞代天視察,最終查出河道官員賬目虧空,貪汙、延誤治河,最後據實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響誘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黃河漫溢,水退後需要修築堤壩,河道官吏卻以修壩的乾草不夠為託辭。跟河道打交道許久的劉統勳,知道當中肯定有問題,由於偷偷去堤壩發現有大小車數百輛滿載乾草,捆好後卻被擱置。經查實,是官吏索賄不成、拒而不收乾草。於是一氣之下,將當事官吏捆起論罪,稱要處斬,後因巡撫等人求情才免除當事官員一死,結果乾草一晚上就全收上來了,一個月後工程完畢。

敢於直諫言舉報張廷玉

《清史稿 劉統勳傳》疏言:“大學士張廷玉曆事三朝,遭逢極盛,然晚節當慎,責備恆多。

面對張廷玉,劉統勳不畏強權向皇帝上疏說,張廷玉作為三朝重臣,本應該作為朝堂表率,可他卻存在舉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內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經過調查,最後將張廷玉革職,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要知道張廷玉當時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幟,連雍正帝臨死前都要特別的人,也是一個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張廷玉的跟腳,他都敢直言,可見他的眼裡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蟲的存在。

劉統勳為官近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也難怪他死後,乾隆嘆息說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這樣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劉統勳這一生歷任刑部、工部、吏部尚書,最後官至軍機大臣等要職,而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家各部委的部長,可見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員。他在治河、吏治、軍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說文武全才也不為過,所以說劉統勳真的很牛!


歷史每日說


劉統勳與劉墉是父子關係,劉墉是劉統勳的長子。

說起劉墉他們家,那可真的是稱得上名門望族了,從劉墉這一代往上數,連者四代都是進士。劉墉是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他爹劉統勳是雍正二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他爺爺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劉必顯順治九年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

從地位和歷史影響來看,劉統勳與劉墉無疑是他們老劉家最為出色的兩位,都曾做到過內閣大學士。要知道這個官兒,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員,乃是清朝單個官銜中的最高級別。其再往上,估計也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這等虛銜能夠壓其一頭了。而如果僅從知名度而言,劉墉無疑要比老爸劉統勳高很多,當年那部《宰相劉羅鍋》可謂是家喻戶曉。劉墉也和紀曉嵐一樣,成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實上,真實歷史上的劉墉,遠沒有那麼厲害,其與和珅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人物。其終其一生,臨到死八十多歲了,才被嘉慶皇帝給升到了內閣大學士的位置,而年紀更小的和珅三十六歲就已經坐上了大學士的位置。

而且劉墉早年多在外為官,與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調回京城,已經年逾六十。此時的劉墉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爭鋒相對。其為人變得圓滑世故,面對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劉墉並沒有選擇於其作對,而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後,嘉慶著手收拾和珅,而查辦者正是劉墉。

所以,劉墉其實沒有電視劇裡面那麼厲害。相對而言,他老爸劉統勳其實要更厲害。

相比劉墉靠著老爸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直接越級參加科舉,而且頂著“宰相之子”的名頭到處伸張正義。這麼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個大學士的地位。

劉統勳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雖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談不上恩蔭。只能說是書香門第帶來了良好的培養環境。劉統勳可是一步一個腳印,從秀才到舉人,最後中的進士。那一年他才26歲。這個年紀在進士裡面已經算是了不起了。

他兒子劉墉走後門,都得32歲才考上。

劉統勳比較幸運,在雍正朝沒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宮裡辦事兒,比如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官銜不高,但近水樓臺,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時期被當成了新班組成員的重點培養對象。乾隆剛登基,他就被拜為內閣學士,開始跟著大學士嵇曾筠下地方調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這個官兒可厲害了,從一品啊。而且具有監查百官之責,相當於今天的紀委書記,這個地位可不低啊,可謂是官運亨通。

而且這還是中間他母親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結果。

而在擔任左都御史期間,劉統勳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諫張廷玉,說其晚年驕橫,不宜重用。張廷玉是誰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年間他就是內閣大學士加軍機大臣,位極人臣。而雍正駕崩前更是任命其為顧命大臣,輔政乾隆,有點託孤重臣的感覺。而在劉統勳上諫之時,他已經是總理事務大臣,可以說是為臣者之頂峰。論權力、論地位,十個劉統勳都不夠看的。可是劉統勳就是不畏權貴,一切坦白講。

當然,乾隆無疑是十分開心得,他正愁怎麼大權在握呢,劉統勳這一出,直接給他機會,把張廷玉給革職了。三朝元老,就這麼被劉統勳和乾隆這兩個小年輕給絆倒了,劉統勳因此聞名朝野。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劉統勳也因此走上屬於自己的歷史大道。

這個人為人正直,且頗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績就是治水。運河疏浚,黃河水患、江南決口……每一個事關萬千百姓生命的大災,都是在他的帶領下渡過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少有出現咱們再歷史上所常見的豆腐渣工程,虧空賑餉,腐敗貪汙。因為劉統勳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發現,絕對嚴懲不貸。他經常微服私訪,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貪贓瀆職的官員,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由於地方上的出色政績,劉統勳後來又被調職入京,正是進入到清朝的權力中樞——軍機處。這地方,劉墉終其一生,都沒進來過。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劉統勳還沒拜大學士,這在軍機處裡是比較罕見的,可見其能力。後來劉統勳又升任東閣大學士,加上其軍機大臣的職位,在當時的清朝,差不多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大學士加軍機大臣,在清朝就相當於宰相。這個高度劉墉可沒達到過。

“世謂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見劉統勳之地位。

1773年,劉統勳於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歲。乾隆悲痛不已,親自上家悼念,並作輓聯。

此外,他還追授劉統勳為太傅,並賜諡號“文正”,這個諡號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獎,是每個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死後哀榮。

司馬光曾說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

由此可見,劉統勳不失為清朝一代名臣!


白話歷史君


劉統勳,在《天下糧倉》和《天下糧田》播出前,很多人不知道他,可都知道他的兒子劉墉,但劉統勳在清朝的地位遠在劉墉之上,比劉墉要牛氣很多,那作為劉家最厲害的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 書香門第,進入仕途

都知道劉墉家祖輩四代皆是進士,他老爸劉統勳就是第三代。

劉統勳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世家。祖上可追溯至漢高祖劉邦,也是名門之後,家境一度貧寒,劉統勳在祖上劉思智的努力,努力讀書並且讓家境開始富饒起來;到曾祖父劉通時期,劉通成為貢生,劉家開始漸漸興盛;再到祖父劉必顯時,他提倡“倜儻有志節”,勤奮讀書,終於在順治九年,考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再到他父親劉棨時,劉棨更是年僅二十八歲就考中進士,一路官升至陝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職,也成為老百姓口中的好官。

劉統勳也受到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年僅十九歲就考中舉人,二十六歲就考中進士,比他父親高中的年齡還小兩年,在雍正年間開始歷任庶吉士、南書房行走和詹事等職務,乾隆皇帝剛剛登基,就被提拔為內閣學士,隨後升任刑部侍郎,兩年之後他母親去世,於是辭官回家守孝。

  • 守孝歸來,名震朝野

乾隆六年,劉統勳守孝期滿,回來之後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監察朝廷官員言行。

乾隆皇帝很是欣賞劉統勳,而把他升任左都御史,其實就是對準朝廷中的元老和腐敗分子,因為乾隆皇帝深知,有些朝中元老開始倚老賣老,而這些元老也被人養的肥肥,所以劉統勳就成為了乾隆皇帝反對朝中元老和腐敗分子的一把利劍。

劉統勳為人剛直,為官清廉,不久之後,就彈劾三朝元老張廷玉和滿洲貴族訥親,在當時張廷玉是經歷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更是雍正皇帝去世前的顧命大臣。

至於,訥親全名叫鈕祜祿·訥親,一說到鈕鈷祿氏,大家可想在清朝的地位了,他是滿洲鑲黃旗人,他在當時可謂仕途上正順風順水的時候,而且加之家庭背景之深,訥親更是專橫跋扈,沒人敢惹。

但是劉統勳直接彈劾二人,一個政壇新星,彈劾兩位元老,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劉統勳做了,而乾隆皇帝也力挺劉統勳,最終張廷玉和訥親的結局都比較悲慘。此事也讓劉統勳成為了乾隆皇帝的治國能臣。

  • 治水能臣,又通軍事

劉統勳最為出色的貢獻,當屬治水。

無論哪個朝代,治水都是一個大事,而且是民生中的重中之重,而劉統勳就是這方面的能人,乾隆元年開始劉統勳就跟隨大學士嵇曾筠學習治水之法和海塘工程,乾隆十一年,劉統勳開啟了治理水患之路,在當時的山東、河南等地,水患時有發生,而且給當地的百姓造成了很大損失,於是乾隆皇帝派劉統勳前往。

劉統勳接手後,一方面學習科學治水之策,並實地進行考察,另一方面出重拳打擊治水過程中形成的貪汙腐敗的官員,甚至連乾隆皇帝的老丈人都彈劾,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後,將山東多地的水患徹底根治,可以說解決了乾隆皇帝的一大心病,乾隆皇帝更是多次讚賞劉統勳的治水之功,更稱之為清朝的“大禹”。

除了會治水,劉統勳也在軍事上有一定的建樹,劉統勳徒步踏遍天山以北地區,進行了實地勘測,最終繪成新疆地圖的藍本,也成為了之後新疆軍事上的重要參考。乾隆皇帝也曾派劉統勳到多地軍營進行軍費的審計,無論是雲南、陝西還是山西,都重重的懲治了貪汙軍費之人,使得全國各地腐敗分子,聞其名而喪膽。

在新疆進行徒步勘察時,新疆地區發生叛亂,此時的乾隆皇帝立馬讓身在新疆的劉統勳前往前線,進行支援。劉統勳瞭解前線軍情之後,寫奏摺給乾隆皇帝,要求大軍先撤退到哈密,然後在圖對策,因為當時交通以及傳遞信息的比較慢,劉統勳未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之下,實行了自己的方案,最終劉統勳讓大軍以退為首,將叛軍引進空城之中殲滅,最終殺掉了叛軍將領,徹底平息了叛亂。

而此時的乾隆皇帝,才剛剛收到劉統勳的請求撤退的奏摺,再看後,決定要嚴懲劉統勳,責備劉統勳延誤戰機等等,加上大臣們順勢彈劾,乾隆皇帝決定革劉統勳的職,其子劉墉也被革職,交給刑部,並且要抄劉統勳的家,將財產全部充公。

劉家一家老小命懸一線之時,劉統勳的第二封奏摺來了,而乾隆皇帝看後大喜,頒佈聖旨,免劉統勳一家之罪,而劉統勳回到朝中之後,乾隆皇帝大讚劉統勳之功,並任命其為刑部尚書。

  • 肱股之臣,操勞猝死

乾隆三十八年,剛剛出任《四庫全書》的總裁官劉統勳,像往常一樣坐在轎子裡上朝,但是行至東華門外,餃子卻突然一斜,抬轎之人拉開轎簾卻發現劉統勳雙目緊閉。乾隆皇帝聽說後,立刻派太醫前往,但此時的劉統勳已經故去。

乾隆皇帝知劉統勳之死,悲痛萬分,更是親自前去弔唁,行至劉統勳家時,發現他家門楣窄小,而自己所乘坐的八臺大轎,無法通過,心中更是難過,再看到劉統勳家居簡樸,心中的哀傷更是難以控制。回宮未至乾清門時,乾隆皇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開始痛哭起來,對群臣說到:“朕痛失一名肱股之臣啊”。

乾隆皇帝親自為劉統勳寫下輓聯和懷舊詩,並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清史稿更是評價劉統勳為"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註釋:“文正”是唐朝之後文臣夢寐以求的諡號,而統治者也將其作為對文臣的最高殊榮,而整個清朝也僅僅只有八人得此殊榮,而其中五人因為帝師,而得此殊榮,其餘三人為劉統勳、曹振鏞、曾國藩,而這三人皆是以個人功勞而著世。


歷史文武君


劉統勳,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進士,與其子劉墉相繼為相,且為賢宰相,故父子二人被史學家尊稱為“大小劉諸城”。

關於劉統勳,乾隆在《五閣臣詩》序中說:

“漢大學士之足資倚任者,張廷玉而後,有劉統勳……統勳練達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

乾隆十七年,乾隆任命劉統勳入軍機處行走,所謂大學士並不是像明朝內閣一樣,不是真宰相。而入軍機處,劉統勳才算真宰相。《清史稿》說能勝任軍機處行走的,“非以其縝密,則以其通敏。縝密則不洩,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洩,樞機滯責盡矣。”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命清軍征剿準噶爾部叛軍,劉統勳負責建立臺站,轉運糧草。雖然劉統勳竭盡全力供應伊犁大軍,但足有數萬之人的口糧難以為繼,迫於無奈下清軍主力撤出伊犁,只留下了1500人。

沒想到準噶爾再次復叛,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劉統勳認為這時候伊犁是守不住了,還是趕緊撤回來吧。但是乾隆此時已經是怒不可遏,不由分說的將劉統勳投入大牢,就連其家也被抄了。後來乾隆氣消了,覺得劉統勳說的也沒錯,不僅把他又放了出來,而且把抄的家產又還給了他。乾隆還發諭旨表揚劉統勳的進言,說“劉統勳在漢大臣中尚屬奮勇任事”。

但劉統勳最牛的並不是任軍機處行走,也不是被乾隆誇獎奮勇任事,而是正。劉統勳一生為官清廉,在任大學士時也“自奉極儉,所服朝珠無值十金以上者,故綆斷即棄之,不更拾取。”出差時也從不鋪張,他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奉旨勘察黃河決口之事時,所帶只有兩人,從不講究排場。

有次有個靠拿錢買官的人於夜深之時前來叩門,劉統勳知道其筆友不可告人之事,於是拒而不見。等到第二天上朝時,劉統勳當著大臣們的面將其叫過來,並說深更半夜去叩他人之門,不是正人君子所為,你有什麼事不妨說出來,如果是我什麼地方做的不好,也沒關係,也好讓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那人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灰溜溜的走了。之後再也沒人敢自討沒趣,來叨擾劉統勳了。

劉統勳多次被乾隆任命主考科舉,有次一個舉人擔心自己考不中前三名,就將自己所擬的對策抄出開頭的三十餘行送到劉統勳的門下。其實這種風氣早就有了,也算不上是多嚴重。可偏偏劉統勳不吃這一套,拿著這三十餘行將這名舉人的卷子找出來,硬生生的給放在了第十一名上。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的一天,劉統勳在上朝時突然死去,讓乾隆大為震驚。他親自到劉統勳的家去祭奠,見到家中儉素,不由更加傷感,回去後對大臣們說:“統勳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卒諡文正。


邯鄲醉


劉統勳的父親劉棨是康熙朝進士,在劉統勳小時候擔任羌州知府,後來調任四川布徵史,祖父劉必顯也是是進士出身。他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受到父親的影響,他也立志要當一個清正廉明的官。縱觀他的一生,他也是個當官的奇才,一生為人正直,清廉;不屑與小人結交。

雍正三年,他考取進士。在他考取進士以後,由於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威,敢於進言,在1739年的時候,他被任命為左都御史,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部長,在當時,他負責監察官員的言行舉止。在1746年的時候,他被派去治理水患,被任命為漕運總督,在他當漕運總督的時候,運用了正確的治水方法,使得河水不再上漲,解決了當地百姓的生存問題,不在讓百姓流離失所,為民造福。不僅如此,在他治理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他查出了河道總督高斌和協辦河務巡撫張師載貪汙受賄,他向朝廷如實稟告,使得二人收到嚴懲。在1761年的時候,暫代河督總務的他,在河南祥符和楊橋等地因為河水肆虐,在水退了以後,需要修築堤壩,他手底下的官員卻以各種理由百般推辭,使得修堤壩的工程沒有進展,他進行微服私訪,發現是官員貪汙,以各種由頭把乾草扣押起來,於是,他向皇帝諫言,這批貪汙受的官員受到了嚴懲,而修堤壩的工程也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

在1752年,他擔任軍機處行走,成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1756年,皇帝下令編寫《西域圖志》,劉統勳與傅恆等人負責編寫。在寫書的過程中,他親自率隊去實地勘測,凡事都自己親力親為。歷時5年,他們才將這本書編寫完成。在以後,《西域圖志》成為了我國新疆地圖的藍本。

在劉統勳的一生中,他治水多年,為百姓造福,是個治水的能臣,不僅如此,他還做過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兼《四庫全書》總裁、翰林院院長、尚書房總師傅等官職。而這些官職的地位都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劉統勳在當時身兼數職,足以可見他的能力。不僅如此,劉統勳的為人正直,不與貪官同流合汙,敢於指出當時那些貪官,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為指出了貪官,可能會對自己地位有威脅,但是,劉統勳卻沒有,他向皇帝指出這些貪官的所作所為。

劉統勳與1773去世,當時,他正趕著去上朝,在半路上,疾病發作,皇帝立即派太醫去診治,但因診治無效,當場去世,乾隆皇帝聽聞以後,嘆氣道:“朕失去了一個股肱之臣。”股肱之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乾隆失去了一個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大臣。隨後,皇帝追授劉統勳為太傅,諡號文正。在他去世的第二年,劉統勳歸葬與他家鄉祖墳,在他回鄉途中,沿途二十里內的官員都到他的柩前弔祭。

在他去世以後,乾隆帝和蕭一山等人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在《清史稿》《中國名人志》中對劉統勳在世時的為人處事也做出了相應的評價,從側面可以看出劉統勳對當時造成的影響。

在現在,劉統勳這個名字中在天下糧倉、大清官、等電視劇中出現,雖然和歷史上的劉統勳有所差別,但是他的為人、“工作能力”等都值得後人學習。


無筆


說起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員,許多人會想起來鐵齒銅牙的紀曉嵐,貪贓枉法的大貪官和珅,以及清正廉潔的宰相劉墉。

雖說在大眾的視野中,這幾個人的出場率一般都比較高,但這並不說明清朝沒有其他更講究的官員,劉墉的父親就是這樣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相比較劉墉,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統勳祖父兩代為官,都是進士出身,可以說,打從一開始,劉統勳就生在了一個官宦世家,同樣的,劉統勳的兒子,劉墉出生的環境更好,祖父三代都是進士出身。

生於書香世家,註定了劉統勳一生的不平凡。

考取進士以後,劉統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被安排了各項要職,直到後來,更是官至內閣學士,可以說做官已經差不多做到頭了。

這樣的劉統勳曾經做過什麼?

劉統勳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左都御史,也就是負責監察百官的,若是換作其他人,或許會成為結黨營私者種的一員,但劉統勳卻不懼權貴,為人耿直,直言上書檢舉在任尚書的一些不檢點舉動。尚書畢竟一個左都御史能隨隨便便搞下去的,正是因為劉統勳不畏權貴,這種性格讓乾隆再次高看了劉統勳,乾隆更加看重劉統勳了。

當然,劉統勳的為官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清朝西北邊境軍情告急,劉統勳聽說了前線戰鬥失利的消息,決定稟報乾隆皇帝,奏請退兵,徐徐圖之,但乾隆明顯不知道前線戰鬥已經失利的消息,於是乎,本身是為大局著想的劉統勳反而被乾隆帝算作危言聳聽,延誤戰機,不僅將劉統勳革職處理,更是將劉統勳的兒子全部下獄,劉家也因此抄家。劉家財產全部充公。

但在得知事情真相以後,乾隆直到自己錯怪了劉統勳,於是便讓其官復原職,赦免了劉統勳一家。

山東之地發生水災時,也是乾隆派遣劉統勳前往山東治理水災,因為治水有功,劉統勳再次加官進爵。

較之其他官員,像劉統勳這樣的官員可是很少的,劉統勳在職四十年,未曾貪墨一文銀兩,未曾與各路官員結黨營私,事事小心謹慎,生怕留下結黨的把柄,就算是其他官員送出的禮物,無論貴賤,一概不收。

這也還是劉統勳這樣的人,換作其他人,即使是劉墉都做不到,劉墉那時候因為和珅當政,劉墉只不過是做個看客,但劉統勳卻是個真正的直言善諫,為官清廉的一代名臣。


魏青衣


《天下糧倉》想必很多讀者都曾對之有所瞭解,這部作品當中所演繹的就是乾隆年間全國糧食災患的劇情,而劇中人物主角就是劉墉(劉羅鍋)之父——劉統勳。

影視劇作品當中的劉統勳大人,正是一派清官、鐵官風範,對於乾隆年間的全國百姓來說,有著父母般的再造之恩情,對於乾隆朝之後的大清官員們來說,也是正派的清官模範。真正存在於清朝雍正年間和乾隆年間的劉統勳的現實原型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清官形象,在其有生之年,政舉頗多,清風廉潔。在其死後,乾隆皇帝都為之親自弔唁,併為之諡號“文正”。

1.一代漢臣劉統勳的家族

劉統勳出生於陝西羌州,自他出生之時其家庭就可以說是政治氛圍極為濃厚的書香門第,劉統勳的祖父名為劉必顯,他曾經是清順治年間的進士,最高任職過廣西戶部司員外郎;而劉統勳之父——劉棨,他也曾為康熙年間的進士,最高任職四川布政使,只不過劉統勳出生之時,父親劉棨正值羌州知州。就這樣,劉統勳出生在了世代為官的劉家之中,如此政治氛圍濃厚的環境之下,便為劉統勳成年之後踏入仕途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題目當中所提到的劉墉,也就是我們從小便家喻戶曉的《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劉統勳就是宰相劉墉的父親。這樣細細算來的話,劉墉一家可謂是四代世官的家庭了,而劉墉本人,在受到了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的政治清風之下,劉墉也不失為一代清官。

2.一代漢臣劉統勳的政治成就

(1)伯樂識千里馬,乾隆識劉統勳

劉統勳先於雍正二年高中進士,但初入仕途的他,並沒有在短時間之內就步步高昇,最高任職也只不過是詹事。

(詹,古時碑誌亦作“瞻”。《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詹,給也。”詹事即給事、執事。)

但當劉統勳送走了雍正,迎來了年少有為的乾隆帝時,他身上的價值便開始被發現了。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恰巧,千里馬的劉統勳,有幸被伯樂的乾隆帝所賞識。

(2)直言進諫毫不避諱

縱觀兩千多年封建史,“直言進諫”貌似總是每一位能臣清官都必先具備的優良品質,而乾隆年間的劉統勳正是如此,於是乎,這一股清流便從中噴湧而出。乾隆六年,時任左都御史的劉統勳便因政事不清而獨本將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參上了臺案,直言向乾隆帝進諫。劉統勳之所以敢於進諫,那是因為在此之前他已經對張廷玉二人的汙濁之事打聽和蒐集的一清二楚了,他們的罪名足可以將其治罪甚至嚴懲。

張廷玉當時是三朝老臣,對清朝前期的國家統一、政治建設有著不可忽視作用,而這尚書訥親更是滿清貴族的“自己人”,其祖父可是聞名清朝的康熙時期四大輔臣之一的遏必隆。但身在都察院的劉統勳卻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乾隆皇帝聽聞後,在派人核實二人罪名後,果真站到了劉統勳這一邊,並將二人革職查辦。憑藉一己之力,劉統勳告倒了這二人之後便聞名朝野。

(3)三百年來治水第一能臣

在沒有步入近現代的中國古代之時,洪澇水患就如同吃人的猛獸一般,幾千年下來,幾乎成了中國民族的傳統。而治理水患便就成了歷代炎黃子孫推卸不開和理應承擔的必須責任。

乾隆元年,時任內閣學士的劉統勳在接受皇帝旨意後隨同大學士嵇曾筠(清代治水專家)曾到浙江沿海地區學習了治水方法和海塘水利工程。乾隆十一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始了他這一生治理水患、疏通河道的工作當中,這一干,就是前後三十多年年的時間。

自古以來,漕運和水患就是國家大事,一國國力之盛衰受乎一國民生之盛衰,而民生之興旺與否在天災人困、靠天吃飯的古代社會,是完全同灌溉水源分離不開的。劉統勳自從調任漕運和治水工程,清朝的水患便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消除。

(4)任軍機之職務,察百官之得失

一代能臣劉統勳的能力還體現在治理和查辦貪官汙吏上,乾隆十七年,劉統勳憑藉著個人能力和的治水之功被乾隆帝選拔進入軍機處,由此便開啟了劉統勳查辦貪官汙吏的大門,這股清流正式從基層民間噴湧而出。


亮郎才不盡


劉統勳是劉墉的父親,他倆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劉墉的文藝影響力高於劉統勳,但劉統勳的政壇影響力卻遠高於劉墉。劉統勳擔任過清朝三個部門的尚書,還擔任過軍機大臣、大學士以及翰林院掌院學士,是乾隆的肱股之臣。

打擊張廷玉,針對訥親,初露鋒芒

乾隆繼位之初,兩位顧命大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不僅結黨,而且明爭暗鬥。乾隆對結黨營私深惡痛絕,自然不會聽之任之,讓其無限爭鬥下去,他採取的手段是不動聲色地平衡。然而,鄂爾泰與張廷玉的爭鬥愈演愈烈,乾隆不得不採取打擊策略。

在打擊鄂黨的同時,乾隆也加緊對張廷玉的打擊。張廷玉家是桐城的“進士專業戶”,家族人才輩出,很多都在朝廷擔任要職。為了防止張廷玉家族勢力做大,時任左都御史的劉統勳建議乾隆,仿照康熙的做法:

“敕下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吏部衙門,將張姚兩姓部冊有名者,詳悉查明。其同姓不宗與遠房親誼不在此例。若系親房近支,累世密戚,現任之員開列奏聞,自命下之日為始,三年之內,停其升轉。”

此外,劉統勳還上書乾隆,要求限制大學士訥親的權力。訥親是遏必隆的孫子,也是朝廷的重臣;張廷玉是三朝元老。劉統勳的建議震驚朝野,樹立了剛正不阿的形象,正中乾隆下懷,他也因此得到乾隆信任,開始其平步青雲的仕途。

自己甘當綠葉,為乾隆立德、立言、立功

按照儒家的傳統,名垂青史者,要有立德、立言、立功之舉,乾隆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深,也很在乎“三立”。上面的皇帝有所好,下面的劉統勳,能身居高位,自然知道如何幫乾隆做“三立”的工作。

立德方面

乾隆在當時,擁有高大上的個人形象,離不開劉統勳的幫助。

乾隆之前,每個官員到地方任職,都會帶上大量親信,這就容易出現結黨問題。劉統勳發現這個問題後,馬上建議乾隆,地方官就任,只能用朝廷委派的官員。乾隆接受他的建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結黨源頭。

此外,乾隆在治理黃河方面,多處都能看到劉統勳的影子;許多不良措施,都因劉統勳的糾正而挽回顏面。

立功方面

乾隆準備發動第二次金川戰役前,曾諮詢劉統勳。但劉統勳並不主張出兵,因為金川那個地方,不僅氣候惡劣,而且地形地勢複雜,難以攻破,第一次金川戰役也只是慘勝。他建議乾隆,最好用政治手段解決。

乾隆不聽,執意出兵,排了五萬人馬征討,結果很快兵敗。

這時候,乾隆又想到了劉統勳,問他該繼續打還是撤兵。但劉統勳卻說:

“日前可撤兵,此時絕不了撤兵。”

此外,劉統勳還給乾隆推薦新主帥阿桂。阿桂參加過第一次金川戰役,熟悉情況,又是名將。果然,阿桂沒讓乾隆失望,順利平定大、小金川,徹底解決此地的割據問題。這件事,阿桂是前臺勇士,劉統勳是幕後英雄。

立言方面

乾隆對“立言”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一生寫下幾萬首詩,主持數項大型文化工程,其中以《四庫全書》最為鴻大。劉統勳作為文官,又是翰林院掌院學士,對乾隆“立言”的貢獻可謂突出。

編纂《四庫全書》時,乾隆任命劉統勳為總裁,但總編纂官的人選遲遲不能確定。這時候,劉統勳又推薦有罪在身的紀曉嵐。

禍從天降,險象環生,最後平安落地

1755年,乾隆派劉統勳前往新疆視察清軍駐地,其實也就是代表朝廷去慰問一下而已。但當時準噶爾叛亂,清軍從烏魯木齊退守到了巴里坤與哈密。

劉統勳感覺形勢危險,上書乾隆,建議放棄巴里坤,全軍駐守哈密,先不與敵人正面衝突,等敵人進攻時再以逸待勞。

乾隆收到劉統勳的奏摺後,大發雷霆,下令將劉統勳押送回京,並將他全家打入大牢候審。因為乾隆這個人,看漢人時帶著“有色眼鏡”,他擔心劉統勳代表漢人利益而與叛亂分子勾結。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乾隆寧枉勿縱。

兩年後,乾隆也覺得自己有點過分,不僅歸還劉統勳家產,還讓他和劉墉官復原職。此後,劉統勳一直身居高位。

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劉統勳黎明入朝,乘轎到東華門,結果死於轎內,享年七十五歲。乾隆親自前往弔唁,因劉府大門矮小,他的御轎去掉頂蓋才得以進入。乾隆十分感動,回到宮廷忍不住落淚,對大臣說:“朕失一肱骨!如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因此賜其諡號“文正”。後來,乾隆把劉統勳列入“閣臣”,並特製懷舊詩——《故大學士劉統勳》以示紀念。

秋媚說:在乾隆手底下當差,剛正不阿還能平安落地,實為不易。劉統勳是名臣,也是能臣,諡號“文正”名副其實。


秋媚讀史


想當年,一部《宰相劉羅鍋》徹底讓劉墉進入到了大眾的眼中。人們也熟知了清朝名臣劉墉其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更是一個厲害人物。劉墉入仕為官還是沾了他父親劉統勳的光。

劉統勳,出生於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劉棨是康熙朝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的祖父劉必顯也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從劉統勳的出身就可以看出,劉統勳幼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自然是最好的。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種官宦家庭出生的劉統勳自然從小就接受了入仕為官的傳統教育。康熙五十六年,劉統勳考中了舉人。雍正二年,劉統勳考中進士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所謂庶吉士就是負責起草詔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屬於皇帝近臣。明朝時期的內閣輔臣都是庶吉士經歷。可見庶吉士這個過渡職位的重要性。

雍正皇帝時期,劉統勳就已經進入了雍正皇帝的提攜目標。官位的提升到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劉統勳身兼的幾樣差使卻非常的重要。一樣是“南書房行走”,另一樣就是“上書房行走”。這兩種差使雖然不是正式官職,但“南書房行走”可以接近皇帝,對於皇帝的決策有一定影響力。清代士人則以入值南書房為榮。因為這是皇帝榮寵的表現。而“上書房行走”實際上就是清朝時候皇子、皇孫師傅的副手。一般皇子皇孫的總師傅都是大學士,大學士肯定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教授皇子皇孫。所以這個時候總師傅的副手就要承擔教授皇子皇孫知識的重任。從另一種方面來看,也就相當於皇子皇孫的老師。見皇子皇孫時不需要跪拜,只需行手禮即可。此二種差使雖然不是官職,但勝似官職,可以提高臣子的地位。尤其向劉統勳這樣的漢臣。

乾隆繼位後,劉統勳被乾隆提拔為內閣學士。開始培養劉統勳。但不幸的是乾隆四年劉統勳因為母親病逝,所以只能辭官回鄉為母守孝。雖然劉統勳回鄉丁憂,但乾隆卻絲毫沒有忘記劉統勳。康熙六年劉統勳守孝期滿後,直接被乾隆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監察朝廷官員言行。劉統勳當上左都御史的成名一戰就是參倒了大學士張廷玉和尚書訥親。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被劉統勳一封奏摺參倒被乾隆罷官革職。因此劉統勳名震朝野。

乾隆十一年,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這也是劉統勳的著名功勳卓著之一。山東水患一直都是明朝的頑疾。劉統勳治水後,山東水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後不久劉統勳升任工部尚書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後又調任刑部尚書。乾隆十九年,劉統勳升任太子太傅兼陝甘總督,得到賞賜孔雀花翎。並且命令他巡視巴里坤和哈密駐兵,但因為戰前失利,劉統勳受到了乾隆的苛責。但不久後,乾隆認為劉統勳雖然有錯,但忠心可嘉。所以赦免了劉統勳的罪過,命其為刑部尚書。

劉統勳的尚書當了沒多久,清朝又遭受黃河氾濫之災。劉統勳被任命為河務總督負責督造河堤修建。此後數年期間,劉統勳都時常受命疏通運河。治理水災。由於劉統勳的治水大功,所以劉統勳深受乾隆欣賞。在此期間劉統勳也正式成為了乾隆皇帝的心腹之臣。替乾隆整治貪腐案等。而乾隆對於劉統勳也付出了足夠的信任。在劉統勳七十歲大壽之時,乾隆親筆御賜“贊元介景”四字匾額賜予劉統勳。劉統勳所受皇恩一時無兩。

乾隆三十八年劉統勳被任命為《四庫全書》總裁官。但也在同年,劉統勳在上朝期間病逝身亡。劉統勳去世後,還親自作輓聯和懷舊詩,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文正這個諡號是歷朝歷代文臣夢寐以求的諡號。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是不輕易地把這個諡號給人的。在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大多都是當時文人敬仰的對象。乾隆能賜予文正這個諡號給劉統勳,可見他認為劉統勳是當世文人之楷模。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據統計,在清朝276年的歷史中,獲得過象徵最高榮譽的“文正”諡號的臣子,一共加起來只有八個人,劉墉(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勳,便是這八人中的其中之一。

不僅如此,在這八個人之中,有五個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皇帝的老師,才被尊予“文正”諡號。只有三人是憑藉自己對國家的功勞而獲得,劉統勳正是這三人中的一員,剩餘兩位分別是曹振鏞和曾國藩。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清朝的官方評價中,劉統勳是足以和曾國藩一較高下的人物。

劉統勳,生於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700年2月11日),陝西羌州人,父親劉棨是康熙朝進士,生劉統勳時擔任羌州知州,後調任四川布政使。劉統勳的祖父劉必顯也是進士出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劉統勳由於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便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康劉統勳17歲時,他便考中舉人。

六年後,劉統勳又考中進士,被翰林院選為庶吉士,擔任編修。在雍州執政期間,劉統勳主要在南書房、上書房等文職機構歷練。這些職務雖然多是文字工作,但因為有機會閱讀和書寫國家文件,因此對國家大事多有知曉,算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等到乾隆繼位後,屬於劉統勳的時代終於到來。在乾隆上位之初,因為政治經驗欠缺,加上父親雍正皇帝又留下一班政治強人,所以乾隆只能先繼續重用這班老臣。

但是,年輕的乾隆肯定不願意一直這樣,所以他開始有節奏的培養屬於自己的政治班底,而年輕有為的劉統勳,很榮幸的進入到乾隆皇帝的視線裡,成為他重點培養的對象。

乾隆元年,36歲的劉統勳被乾隆破格提拔為內閣學士,隨後他跟隨浙江總督嵇曾筠到浙江學習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此時的劉統勳並不知道,他這一次的選擇,將改變他一生的命運。此後他的後半生,都將與治水結下不解之緣。

在浙江的兩年時間裡,劉統勳悉心請教,認真學習,尤其是在老師傅嵇曾筠的教授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治水原理,成為一名出色的治水專家。乾隆三年,完成學業的劉統勳回京述職,本打算大幹一場,結果他的老母親突然病逝,劉統勳只好回老家丁憂三年。

丁憂期滿後,劉統勳被乾陵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監察朝廷官員言行,結果剛上任的劉統勳屁股還沒坐熱,就參了張廷玉和訥親各一本。



當時,張廷玉是三朝元老,乾隆皇帝最為倚重的師傅,朝堂之上,乾隆皇帝本人都從不直喚張廷玉之名,而是稱先生,可見乾隆皇帝對張廷玉之優渥。

至於訥親,他是滿洲貴族出身,正是當時的政治新星,不但背景深厚,而且還是乾隆皇帝重點栽培對象。劉統勳剛上任就把他們兩個各參奏了一本,說他們倆相互勾結,為官舉薦時互相包庇。一時間,整個朝野為之震動,劉統勳簡直是在捅打老虎的屁股。

後來,乾陵經過查證後,發現劉統勳的上奏都屬實,於是下令將張廷玉和訥親都給革職,並將劉統勳直言敢諫的奏疏公開給眾臣看,劉統勳由此名聞朝野,成為有名的“打虎英雄”。

乾隆十一年(1746年),46歲的劉統勳出任漕運總督,正式開啟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當時的劉統勳,可以說是臨危受命,因為當時山東、河南等地的水利治理十分糟糕,當地的百姓們被水患破壞得非常嚴重。

劉統勳接手後,一方面身先士卒認真落實科學治水之策,另一方面積極打擊、彈劾在治水過程中貪汙腐敗的官員,甚至連乾隆皇帝的老丈人高斌都敢於參劾。在這種背景下,山東、河南等地的水患很快被治理完畢,劉統勳也因此被乾隆倚重,升任軍機處行走,從此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

之後劉統勳因為年事已高,主要以掌管文事為主,但乾隆還是多次委派他前往地方治理水患。而劉統勳每次授命之後,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因治理水患功勳卓著,多次得到乾隆皇帝嘉獎。在乾隆三十八年時,劉統勳突然病逝於上班途中的轎子內,享年76歲。

乾隆聞訊後,親自前往劉家弔唁,沒想到劉家門楣低矮,皇帝的轎子竟然無法通過,無奈拆了轎頂皇帝才勉強進入劉家院落。弔唁之後,乾隆回到乾清門的門口時,忍不住扶柱痛哭,對隨行大臣們說:“劉統勳真不愧為真宰相,朕至此失一肱骨”。隨後他下令將劉統勳列為五閣臣之一,追授太傅,賜諡號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