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雲觀展系列節目回顧⑨

“隔空雲觀展”是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FM106.6)“文化聊吧”節目共同策劃推出的系列節目,節目於2月17日起(20:30-21:00期間)播出。


北京文博 | 隔空雲觀展系列節目回顧⑨


隔空雲觀展

系列節目


今天,我們將為您帶來第9期的回顧,一起來聽聽吧!


徐悲鴻紀念館

《奔馬》


《奔馬》來自北京文博00:0006:12


在徐悲鴻紀念館的二層展廳,有一幅《奔馬》圖,它是徐悲鴻的著名作品。1941年8月,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開始,徐悲鴻十分關心國內的戰況,他希望中國能像第一次長沙會戰一樣取得勝利,所以創作了這幅作品以表達自己的心情。他在畫面上題款“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也。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畫面上,奔馬強健的生命力正是頑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這是一匹由遠而近、飛奔而來的駿馬,徐悲鴻將西方寫實繪畫的解剖、透視、明暗造型以及光影等元素運用到中國的大寫意畫法中,駿馬騰空的一條後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使我們彷彿看到了這匹馬正在高速奔馳,聽到了馬蹄蹬踏土地的聲音。徐悲鴻的駿馬圖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看到徐悲鴻的這幅《奔馬》,就彷彿看到了百年來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奮勇向前的雄偉氣魄。


北京文博 | 隔空雲觀展系列節目回顧⑨


徐悲鴻紀念館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來自北京文博00:0007:16


1939年,國內抗戰如火如荼,日軍搶佔了幾乎中國所有的沿海港口,國內物資匱乏,海外支援中國抗戰的物資和藥品沒有渠道進入國內,為了打通中國與外界的最後一點聯繫,必須鑿出一條生命線路——滇緬公路。當時,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途經緬甸,目睹了滇緬公路的修建。在中緬邊境的高山峽谷中、原始森林裡,數十萬中國軍民,甚至許多婦女兒童,都揮動著簡陋的工具,以堅韌的毅力,頑強地拼搏著......當一個民族在絕境中求生存的悲壯畫面縈繞在畫家徐悲鴻的腦海中時,他彷彿看到了那個白鬍子愚公與他的子孫們從洪荒遠古向他奔來。《愚公移山》的輪廓在徐悲鴻的腦海中清晰靈動起來。


大型彩墨畫《愚公移山》通過西方人體藝術理念與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的融合,運用了形、光、色、線、點、面等造型藝術手段,著力表現叩石墾壤的壯男體魄。畫面人物形象高近真人,他們揮舞著手中之鎬,造型誇張,動態強烈,神情激越。徐悲鴻利用線條的轉折、粗細、虛實,充分地表現了人體美以及征服自然世界的力量。整個作品洋溢著一種樂觀無畏、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是對力量與原始生命的呼喚和禮讚,充分展示了“人定勝天”的偉大精神,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裡,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北京文博 | 隔空雲觀展系列節目回顧⑨


徐悲鴻紀念館

《巴人汲水》


《巴人汲水》來自北京文博00:0008:15


抗戰期間,徐悲鴻在重慶的艱苦歲月,使這位充滿浪漫情懷的畫家,深刻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他每天去授課的路上最常見到的就是一隊隊在江邊的挑水工,徐悲鴻深刻地感受到巴蜀人民世代相傳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漸漸醞釀出一幅巴人汲水藍圖,在一次示範課上,他一氣呵成完成了這張力作。徐悲鴻將汲水的宏大場面,從下而上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部分,描繪了男女老幼各不相同的7位人物。


《巴人汲水》圖的核心是人,整個畫面突出人民勞動中的美感,在技法上通過西方科學的繪畫方法與豐富的中國畫表現手法相結合,突出勞動者的力量感。這幅畫從構思、創意、技法等方面開創了先河,被譽為“五百年來最罕見之作”。


北京文博 | 隔空雲觀展系列節目回顧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