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心前行,戰“疫”有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庚子新春,晦暗無比。一場疫情讓全中國陷入了沉寂。與日俱增的疫情數據如同烏雲,籠罩在湖北上空,久未散去。

疫情面前,我們不懼。無數人奔走在抗疫前線,誓死要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湧現出太多感人事蹟。中國人的頑強與不屈、勇敢和團結,讓世界驚歎。

何其有幸,生於華夏家。

“先有國,再有家”,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情懷。“有公司,才有家”,這是華中銅人亙古不變的誓言。

然而,現實給了我們太多難題:城區小區封閉、人員無法到崗、生產難以為繼;交通嚴格管制、物流運輸受阻、客戶訂單難續;無法交貨、客戶流失,本就負重前行、如履薄冰的企業該如何生存?企業難以生存,員工的生活如何繼續?無數個內外交困的大難關,無數個細枝末節的小問題。

暴雨如注,風雪交加,我們如何抵禦?

“抗擊疫情,我們在這裡!”一聲怒吼打破沉寂。在全市小區封閉管理之日,在公司保生產戰疫號角吹響之時,華中銅業人帶著果敢和堅毅,把保障客戶的需求作為動力,誓要把貨物送達客戶手裡。不同的戰疫故事在華中銅業演繹,這個疫情肆虐的春天,因為你們而變得格外溫暖和美麗……

“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要把貨物送到你手裡”

客戶復工在即,產品運輸成為了擺在華中銅業人面前的第一道難題。身處疫情風暴中心的湖北,交通難、車輛難、客戶收貨難,難!難!難!物流難關,彷彿扼住了喉舌,無法呼吸,不得動彈。

“無論客戶在哪裡,必須把貨送過去,客戶復工後收到的第一批材料一定是我們的!”營銷團隊急客戶之所急,因地制宜解決發運難題。

在西北,客戶帶著政府防疫部門到高速口接車;在西南,不能進成都,就從天水轉;在華北,客戶自帶叉車和貨車到高速口接貨;在華中,尋找有運輸能力的中間商幫忙;在華南,尋找突破口,集中運到配送點後再轉當地。

就這樣,內協政府、外尋出口、中轉接力,我們千方百計打通了運輸渠道,一批批產品成功發運,不僅沒有一家客戶取消訂單,訂單增加量還在繼續。“搶跑”市場的腳步保住了我們的口碑和信譽,也在客戶心中注入了強心劑。佔蔚菁、夏銀維、李三敏、朱先榮、王霞理,你們的名字是物流戰疫中的功勞印記。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遇到困難克服困難”

30噸、50噸、80噸、150噸直至超越200噸!

100人、200人、400人直到突破500人!

“家有難,召必回,戰必勝”。2月18日,全城進入戰時封閉管理,除了疫情物資配送及醫護人員,其他人員一律不準外出!不準外出?我們就不出!我們的員工把“家”搬來了這裡。

方淼來了,他說,不管危險不危險,只要安全管理有需要,我就全力控制好風險守護在這裡。

黃翔來了,為了儘快把員工接回廠裡,一天三萬兩千步,QQ運動榜單他排第一。

呂小飛來了,不僅生產有序,還和總調的同事們一起,把500多名員工接來送去,擦著汗、笑著說,看啊,我們的鞋子都磨破了底。

胡濤

來了、吳強來了,他們以一當十、頂班補缺,連續30個小時沒沾過床,趴在操作檯旁就算休息。

大小張航來了,他倆不是兄弟勝似兄弟,除了生產組織還要分擔住廠員工的飲食起居,而自己的孩子卻只能在電話那頭哭哭啼啼。

張慶明來了,承包商人員不能到崗,他從零開始自學包裝,越來越順利。

夏棟林來了,從鄂州到大冶,再從大冶到廠裡,徒步40多公里,如同紅軍過草地。

吳雪娟來了,天車班是第一批住廠女員工,她們也是孩子的媽媽,哪個媽媽不愛孩子?哪個孩子不需要媽媽?不是她們不顧家,只是責任讓她們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

“既然來了,就要幹出個樣子。”生產部優化組織方式,以最短時間達到了最高效率。技術質量開發部全面實施要素巡檢,裝備保障部順利實現主要設備一次性成功開機。正是這些保障,才讓我們創造了日產237噸又一佳績。

“決不讓不合格品發到客戶手裡”

張峻融和同事們被機臺戲稱“質量找茬員”。疫情期間,為保持安全距離,質檢員不能進主操室,只能全程蹲守、核對數據,還經常上躥下跳、爬高下低,檢查各種儀器。從早上6點到晚上十二點,才能休息。

“睜開眼睛就工作,效率特別高,質量穩定、客戶滿意”。這,就是他們的樂觀情緒。

“睡在設備旁,我們才安心”

疫情期間有這樣一群人,宿舍緊張,他們住電氣室、排班室。床鋪不夠,他們拿椅子湊。

童躍洪、佔學兵、王延輝、羅曉林、丁利峰等多名員工睡在電氣室,待命24小時。“每一層級的管理者都要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出主意想辦法”“困難的時候才能看到管理者的責任和擔當”。這是明書記在現場對金工班的讚揚。在石威的動員下,金工班早在封閉管理前就卷著鋪蓋住進了排班室,那時還沒有床,他們就把兩張凳子拼起來做床。

“如果我們不來,等客戶沒了,我們就永遠不用來了。”石威話不多,但,樸實有力。

“衣食住行,滿意就行”

“疫情不散,絕不回家”。誰能想到,這是一群四五十歲女子的錚錚誓言。防疫期間,為了讓大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食堂人員自願封閉管理。從50多人到600多人,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每天各種食材足足5000斤,食堂阿姨們不知是哪來的力氣,這一搬,就搬了40多天。在這40多天裡,發生了很多的“驚天動地”,有人學會了理髮,有人學會了做饅頭、蒸包子,有人的至親永遠離去......悲歡離合,在這個集體演繹;酸甜苦辣,真正體味的只有自己。

“穿著工作服回小區,有面子”。這是我們一線員工驕傲的話語。食堂讓住廠員工吃上了安心餐,小區隔離員工們的“口糧”就交給了黨工團。疫情防控在哪裡,黨的旗幟就飄揚在哪裡,黨工團志願服務隊疫情期間累計為383名員工及家屬上門送生活物資7660斤,童放放、呂小飛、郭貝、熊凝、張華、董振興、李祖強,你們的身影穿過大街和小巷,把組織的溫暖送到了員工的心坎上。

“回不來、沒地(兒)住,通通交給綜合部”。每天50-60個電話讓綜合管理部負責人冷梅勇時時都帶著充電器,電話放下又接起。2月18日那一天的情景,他深深印在了腦海裡。公司一聲號令,員工迅速響應,從四面八方彙集。接人的那天,大家帶著大包小裹,身旁站的是滿臉擔憂但又鼓勁加油的愛人和父母,本以為會千般攔、萬般阻,沒想到,不僅計劃的130人全部到齊,超計劃的20人也無人缺席。產能日益提升,機臺人員告急,省內員工已無法滿足生產所需,但返黃之路,談何容易?徐偉每天穿梭於政府和社區,終於“求”得通行證的成功辦理。為解決員工住宿難題,新下陸、老下陸、團城山、大冶市,遍佈他的足跡。無論是細鎖小事還是生產難題,乘以500多名員工,就成了最難解的數學題,抗疫道路,感謝有你!

平凡之中不平凡,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與華中銅業一起經歷了太多太多。我相信,一切的不好終將過去,明天的明天一定會美好下去。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