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祕密

1951年8月,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時稱雲南省農林廳佛海茶葉試驗場)在南糯山成立,主要工作是開展茶樹地方品種調查。


1951年12月,科技人員在當地哈尼獵人的帶領下深入山林中考察,發現了1株高8.8米、主幹直徑0.83米的古茶樹,這棵樹就是後來獲得世界性聲譽的“茶樹王”。


1953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周鵬舉實地考察了這棵“茶王樹”。1954年,在周鵬舉陪同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到南糯山進行實地考察。1957年,南糯山修通簡易公路,為科學考察提供了便利。


哈尼族把“茶樹王”稱呼為“沙歸八瑪”,意思就是沙歸種的茶樹。昔年判別茶王樹的樹齡,正是依靠哈尼族世居南糯山的五十五代人,每一代以14年推算,得出800年的結論。後來,版納政府還修了一條從公路直達茶樹王的石階路,共800級。


1958年大躍進時期,雲南發現大茶樹的消息傳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簡稱“中茶所”)那裡,於是1960年中茶所的四個創始人之一陳文懷先生不遠千里來到南糯山,陳先生當時留下了一張很珍貴的照片,樹上樹下都是人,一旁樹立的牌子寫著三個大字:“大茶樹”。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陳文懷、丁渭然等在1960年在南糯山茶王樹前


來雲南之前,陳文懷在武夷山做古茶樹調查,那裡尚有二三百年的老樅。他聽聞雲南發現大茶樹,從杭州坐火車到昆明,再坐班車到版納,從景洪到南糯山還是坐著牛車去,迎接他的人裡有張木蘭、丁渭然等人。


陳文懷之後把對這棵樹的考察向茶界做了彙報,世界茶史就此改寫。此後,無論是吳覺農先生,還是莊晚芳先生,都把茶王樹的照片放到他們出版的書裡,積極向世人介紹這一驚人的發現。世界茶原產地,實至名歸啊。


茶王樹檔案這樣記錄:樹幅9.6米,葉長16.7—20.9釐米,寬6.8—7.9釐米,側脈11—14對。花色白中帶綠,花冠直徑3—4.1釐米,花瓣 7—8片,柱頭3—4裂。茶果呈三角形。葉芽長3.43釐米,一芽二葉重0.57克。鮮嫩葉內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葉含茶多酚 8.9%、水浸出物32.68%。適合做紅茶,綠茶。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南糯山茶王樹舊址


1961年10月,有農民提供線索,在巴達大黑山裡發現一棵古茶樹,雲南茶科所所長蔣銓委派張順高、劉獻榮前往考察。他們從勐海出發到巴達,經過勐遮、西定,走路花了3天時間。張順高說,“次日清晨,公社派兩名武裝民兵護衛我們到賀松鄉,再向黑山進發,約3—5km,進入了黑山,那是莽莽無際的原始森林,直徑1—2m的大樹比比皆是,林冠閉日,見不到天,雖是正午,亦光線暗淡,進入林區之後,一路見到直徑三五十釐米的茶樹成群,我十分驚喜,又小心翼翼,一怕碰見蟒蛇,二怕碰見國民黨特務和叛逃人員,因為那裡正處中緬邊界線上。”


中午時候,他們來到大黑山大茶樹地點,取土樣,採茶樹的花、果、枝葉標本,測量茶樹直徑為1.0m。因擔心天黑下不了山,張順高他們匆匆返回,回到公社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回去後一計算,樹高有30多米高,大家都懷疑算錯了。當時的樹高採用三角法測量,而不是爬上去實際測量。就因為這個懷疑,1962年2月,張順高等人又第二次進山複查,證明測量無誤。張順高結合兩次考察,寫成了《巴達野生大茶樹的發現及其意義》一文,野生大茶樹的發現再次撼動世人,無論是1700年的樹齡,還是30多米的高度,巴達野生大茶樹遠遠超過人類的所見所識,古茶樹成為新物種,吸引著前赴後繼的造訪者。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巴達野生大茶樹


1978年,陳興琰、張芳賜與陳國本去巴達考察大黑山大茶樹的時候,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檔案記錄說:大黑山是次生原始森林地帶,海拔約1500米,山勢陡險,熱帶氣候,壤紅棕色,土層厚,腐殖質多。該樹位於山脊的東南坡上,周圍古木參天。胸圍和根頸均為2.9米,根頸處有三大分枝,直徑分別為30、30、60釐米:離地1.5米處有5個分枝,其中有一分枝只剩下一樁。由於前幾年狂風吹折,樹的主枝已斷,現高為14.7米,分枝密度中等,上部枝條有少數枯萎。新梢節間長3—6釐米,平均4.9釐米。葉片著生多數水平,少數下垂,鋸齒淺疏,近葉基五分之二處光滑無齒,葉緣外卷,葉尖漸尖,葉脈8—11對,主脈明顯,葉色深綠,有光澤,富革質,葉面平,葉形橢圓,成熟葉片平均14釐米,變幅12—17釐米,葉寬平均6釐米,變幅5—7釐米。芽粗壯而長,苞片微紅色,嫩芽光亮無茸毛,色黃綠,萌芽期三月上旬。據當地群眾反映,在這一帶密林中,已經見到的還有9株同一類型的野生大茶樹。據後來鑑定,屬於大理茶種。


取巴達大茶樹老葉做化學分析,茶葉含咖啡鹼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7%,與南糯山大茶樹數據相差好多。


此後,重大的茶樹考察還有瀾滄大茶樹與普洱鎮沅千家寨大茶樹考察。


1991年,何仕華時任思茅地區茶葉學會理事長,在昆明參加全省茶葉訂貨會上,聽瀾滄縣茶廠副廠長吳應明說起瀾滄發現一棵大茶樹,很大很茂盛,樹冠可以停一架直升機,建議何仕華有空去看,大約位置在富東鄉邦崴村。何仕華一回到思茅,就趕往茶樹所在的寨子。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何仕華


確實是一棵大茶樹。


何仕華說,“看見那棵樹後,我覺得它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古茶樹,只見它樹冠挺拔,枝葉茂密,長勢非常好。我仔細考察了這棵樹的樹高、樹幅、直徑,還收集了花,果、殼和樣茶的標本。通過以上考察,我認為此茶樹是目前為止,國內所發現的巨大茶樹之一,為了證實這一判斷的正確性,我又向農婦瞭解了這棵茶樹的年代、產量等情況。”


92歲的老太太王九娣回憶說,很早的時候樹屬於鐵巴巴(拉祜族)的,後來賣給了魏家,她年輕的時候還幫魏家打過工,茶樹上茶葉很好吃。當時的魏家女主人趙雲花告訴何仕華,她小時候看到的樹就這麼大,現在還是這麼大。但大歸大,茶的產量有限,每年僅摘得十多斤,夏茶還不發。“春茶季過後準備砍丟了,太影響農作物生產,整不著吃。”何仕華一聽嚇壞了,趕緊告訴老鄉這棵樹是如何的重要,接著又去找邦崴村村長、支部書記和富東鄉黨委、鄉政府的一群領導同志作了囑咐,一定要保護好這棵大茶樹,並懇求他們把保護大茶樹列為村規民約。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邦崴過渡性大茶樹


後來何仕華與肖時英、張木蘭、邱輝、何俊等人又去考察了邦崴大茶樹兩次,認為這是一棵千年的大茶樹,引發了很大轟動。當年12月思茅外貿局撥款5000元買下了邦崴大茶樹,之後普洱市政府邀約了許多外地專家來考察,從1991到1992年,先後組織了三次國內專家的考察論證會。


真正的高峰是後來的這個會。


1993年4日至11日,中華茶人聯誼會與中國茶葉學會在雲南省普洱市聯合召開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會議得到雲南省各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國內外專家的積極響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緬甸等國家與臺灣、香港、雲南、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等16個省、市的150多位代表出席了會議。會上收到論文50餘篇。這些論文涉及古茶樹的分佈狀況、考察徵集、形態分類、起源演化、利用價值、保護建議等等。後來選編成《中國古茶樹》一書,破天荒地為古茶樹保護開了好頭。也是在那次會上,邦崴古茶樹成為會議焦點,出盡了風頭,成為繼南糯山茶王樹(栽培型)、巴達茶王樹(野生型)之後又一棵具有歷史意義的(過渡型)茶王樹。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1993年首屆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


《中國古茶樹》前言說:茶樹原產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現在,中國南方一些省份的偏遠山區還生長著樹齡數百年至千年的古老大茶樹,有的樹高數十米,樹幹粗度達1米以上;它們中有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有介於兩者之間屬過渡型的。這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遺產,是茶樹起源演化的活材料,是茶樹種質資源庫中的瑰寶。這些古茶樹的健在,是茶葉祖國的驕傲,炎黃子孫的光榮。然而近年來,由於一些山區經營、開發缺乏統籌安排和進行不合理的開荒耕作,致使數百年乃至千年的古茶樹被砍、被毀,珍貴遺產毀於一旦,令人十分痛惜。


在《中國古茶樹》裡,邦崴茶的學名是camellia taliensis var.bangwaichaF.C.Zhang,其中camellia taliensis var.是指大理茶,而F.C.Zhang就是張芳賜,當時是雲南農業大學的教授。林奈以來的植物學命名,是開放式,發現者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是為了鼓勵大家去尋找新物種,宛如大航海時代那些冒險家滿天下去找新世界一樣。在接受《茶業復興》王娜採訪的時候張芳賜就說,“受蔡希陶的影響,我對植物分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在植物界,能夠發現一個植物新種就好像是做出了一個很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樣,是世界公認的,且可以用發現者的名字命名,這對於植物研究者來說成就感非常高。憑著這種信念和興趣,1979年我提交了在雲南師宗縣新發現的茶樹山茶屬新種——‘大廠茶’的相關材料,並於1980年發表在《雲南植物研究》上,這讓我非常自豪。此後,我又編寫了《茶樹原產地——雲南》一書,裡面也記載了一些後來我發現的山茶屬新種。”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中國古茶樹》


我是師宗人,卻是多年後才知曉故鄉有著如此卓越的物種,因為大廠茶,我每次見到張芳賜教授都覺得無比親切。閔天祿在1992年寫《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訂正》時,“大廠茶”是新發現的種,拓展了對自然植物的認知。


雲南因為古茶樹而成就了太多了的人,也因為古茶樹而讓邊遠山寨富裕一方。


在邦崴茶名震天下後僅僅3年,普洱市再次宣佈發現野生大茶樹群落。這一次,擔任考察組組長的正是張芳賜,張順高、虞富蓮擔任副組長。千家寨的考察,張順高、梁鳳鳴在《茶海之夢,足痕心跡:茶文化、茶生態、茶經濟研究》裡的回憶非常精彩。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張順高、梁鳳銘著《茶海之夢》


1996年11月12—17日,張順高應邀前往普洱市鎮沅縣九甲鄉考察,當時他已經從茶科所退休一年了。那個時候,張順高因腦缺血眩暈症住院治療,出院才一週,張太太建議他不要外出。可是張順高卻覺得此行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考察,執意前往。


他們先乘車到九甲鄉和平村,然後開始步行、爬山,到黃昏時分入住大石房村。次日清晨便出門繼續登山,二三個小時後進入原始森林,二小時後抵達臨時大本營,吃過中午飯,立即進入考察,在原始森林又穿行約一小時,終於到了第一考察點。


張順高回憶,“時值茶花開放時節,落英繽紛。直徑1m乃至數米的參天巨樹隨處可見,甚至樹徑可達4m,樹的枝葉掛滿苔蘚,地上鋪著厚厚的枯枝落葉。”這與我去勐庫大雪山考察時所見幾乎一模一樣。在原始森林裡,很難把茶樹與其他樹區別開來,能鑑別的,也就是落花了。考察組分為植物學、生態學,各自調查各自的,回到鄉上要提供考察結論,樹齡最為重要的。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最後考察組採用了張順高提出的淨光合值法測算鎮沅大茶樹年齡,即以南糯山茶樹王最少800年為參照體,南糯山茶王與哀牢山茶樹的樹徑比值、南糯山與哀牢山兩地環境評估值,利用南糯山的淨光合值,與借用蒼山(2300m)的光合值加以修正成哀牢山光合值為參數,列成算式計算;測算出了大茶樹樹齡。


結論是:1號古茶樹樹高25.6m,基徑1.12m,胸徑0.89m,樹齡約2700年;2號古茶樹,高19.5m,基徑1.02m,胸徑0.86m,樹齡約2500年,這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茶樹群落。它的發現,對茶樹起源傳播生態學、茶樹種質資源、茶樹群落學、茶樹生態系統多樣性及雲南茶史的研究和科普旅遊,具有重要意義。


從1951年南糯山發現茶王樹開始到1996年鎮沅發現古茶樹群落,整整過了45年。


張順高參加工作第二年便去巴達考察野生古茶樹時,那個時候他還是個毛頭小子,等他去鎮沅千家寨考察時,已是一位退休一年的花甲老人。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張順高老先生


古茶樹在山裡保持著它們千年來的沉默,研究者耗費一生只能揭開其部分章節。


時代的灰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古茶樹落下一片葉子,就是茶人的一生。


除了南糯山、巴達、邦崴、鎮沅這四棵特別有名的大茶樹外,還有其他地區的茶樹發現也非常值得關注,它們其實也是各地的茶王樹。


1956年在勐海縣勐宋曼宋寨發現一株野生大茶樹,樹高 13米以上,主幹離地20釐米處,直徑達35釐米。


1959年在昭通地區大關縣發現有大喬木型的高樹茶,樹高10米,樹幹直徑30多釐米。


1960年在勐海縣格朗和區的那哈山崗、海拔2000米的高山東南坡上,發現一株大茶樹,樹高11米以上,主幹胸徑92釐米。在周圍5公里內不見茶園。


1971年,在景邁山糯崗大路邊有一株大茶樹,樹高8.13米,主幹直徑46. 7釐米。僅距巴達大黑山約10餘公里,屬於景邁山延伸的地區,還發現了一株4人合抱的大茶樹,分枝高在15米以上。


1974年在雙江勐庫大佛山(海拔2000米左右)發現有碗口粗的大茶樹,樹高10米。


1976年在雲南南部紅河州金平縣海拔2200米原始森林中,發現一株大茶樹,樹高達17.9米,主幹直徑86.6釐米,樹幅平均10米。還有一株髙12米。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1977年,在師宗縣五洛河公社大廠大隊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一株野生大茶樹,樹高25米,最低分枝1.5米。


而有些大茶樹,永遠地活在史料裡,活在百姓的記憶中。


《普洱府志》記載,“莽枝、革登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阮福後來在《普洱茶記》裡也說,當地茶農每年都祭祀茶王樹。雲南茶科所的第一任所長蔣銓1957年到古六山大茶山調查,當地百姓都還記得茶王樹的偉大壯舉:“春茶一季可採茶一擔”。


安樂鄉的百姓還告訴蔣銓,本來還有兩棵較大的茶王樹,加起來一年春茶也可以產茶一擔,可惜被火燒死了。


1963年,倚邦末代土司曹仲書胞弟曹仲益來探訪茶王樹坑,洞穴東西直徑270cm,南北之距為325cm,在洞穴邊上,還立有無字碑,是昔年祭祀時留下的。


現在的茶王坑前,有2004年張順高所撰碑文,表彰茶祖諸葛孔明功德。我幾乎每年都去茶王坑拜謁,在茶王坑入口處,郭龍成建有一片茶園和一個初制所,我說他就是茶王樹當代的守護者。我曾在這家初制所小住過幾日,早上看雲蒸霞蔚,晚上看霞光漫天,清茶几許,那一刻會覺得茶王樹真的會選地方。茶王坑前有茶農建的茅廬,從茶坑裡新長的茶樹也3米高了。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茶王坑


在漫灑,老農告訴蔣銓,在老茶王樹村的茶王樹,更大、更值得去看看,一年可以採摘春茶一擔零一隻(180斤),其圍莖達340釐米,高12米多,樹冠很大,每年開始採春茶時,首先要殺豬祭祀,由寨中長老背誦祭語,方才能爬上茶樹採茶,全寨會採茶的人都去採,當天要採完。


1957年11月23日,蔣銓與易武農技站張紹儒、楊家寨農民張六四、段壽康等4人前去考察老茶王樹村時,一大片茶林都是高6米以上的粗細茶林,大的圍徑1.2米以上,小的也有50釐米左右,小的茶樹是大茶樹上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長起來的,是栽培型大葉白毫。他們測量了幾株,其一徑粗104釐米,分4枝,分別是24釐米、33釐米、31釐米、54釐米、高800釐米;另一株圍徑120釐米,分4枝,徑粗分別是43釐米、43.5米、26釐米、32釐米。


蔣銓說,“這片茶樹平均徑粗不下於江外(江以西)勐海縣南糯山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而樹高則遠遠超過南糯山茶樹,南糯山茶樹栽培於當地哈尼族55代以前,這裡的茶樹林樹齡當然也不會低於南糯山的茶樹群”。


易武老鄉長張毅記載,1985年10月,勐臘縣副縣長伍永文及中共易武區委書記周燦環一行5人到易武黑水埡口左側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樹,高11.3米,圍徑208釐米,也屬於大葉白毫,1988年被野火燒死。


雲南茶王樹發現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樹齡秘密

易武落水洞茶王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