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本著對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這句話的準確解釋應該分兩個層面解讀:


一、正向挫折對孩子有利:

讓孩子吃苦,如果是讓孩子在必經的經歷中,經受磨練,也就是說給到孩子的苦是水到渠成,那麼這樣的苦將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所謂正向的挫折,就好像孩子在剛剛學會走路之際,當孩子顫顫巍巍的舉著雙手,慢慢的挪動腳步向你走來,這是孩子在嘗試邁出人生的第一步,也是他能順利行走的第一步,這個時候孩子一定是會經歷內心的掙扎、糾結甚至是恐懼,那這樣的苦就值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體會,因為只有放手,孩子才能通過自我的努力克服障礙,獲得更高層次的成長!


不光是學走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在,他註定會經歷很多挫折,但是這些挫折又是他今後能夠把握人生必備的,比如:

1、從幼兒園進入小學:

孩子要開始學會生活上的自理,要開始逐步建構起積極學習的能力,要開始學會嘗試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2、從小學進入初中:

孩子要開始經歷競爭中的挫敗,要能學會在挫敗當中重新崛起;

3、面對高考:

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盡頭與學習態度!


等等所有這些苦都是孩子必須自己去經歷的正向挫折,所有這些挫折,一旦孩子經歷了,且成功克服了,那麼未來孩子的發展定會一帆風順!

二、過度挫折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過度的、人為設置的、超出了孩子年齡階段和承受範圍的挫折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


這些年媒體上接連曝光的未成年人傷害或自殘案件,無一不是在給我們提出警醒:

僅僅是2018年3到4月份,報道的學生自殺案例就有十幾例之多:

2018年3月19日,蘆溪縣某中學高三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3月28日,湖北省某中學16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3月29日,山西某學校初二學生墜樓身亡;2018年3月31日,常州某中學16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日,山東某小學13歲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3日,江油市一名高三學生跳樓2018年4月12日,定州某中學高一學生髮生學生墜樓2018年4月19日,溧陽市某初中一名14歲男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6日,南京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跳樓身亡2018年4月25日,吉林長春第103中學兩名女學生墜樓身亡。

歸納中小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家庭矛盾(72例,33%)、學業壓力(55例,26%)、師生矛盾(35例,16%)、心理問題(21例,10%)、情感糾紛(11例,5%)、校園欺凌(9例,4%),其他問題(12例,6%)。


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學校、學業、心理方面的壓力佔到了其中絕大部分的比例,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壓力過大,有些超負荷了!看看現在的孩子還有哪個沒有上過輔導班,有多少中小學生能在晚上九點前上床睡覺,又有多少孩子週末假期能夠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和支配自己的時間呢?太少太少了,多數的孩子每天都是生活在重重壓力之下,喘不過氣來!


這些所謂的挫折,都是家長、老師、社會人為給孩子創造出來的,很多是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範圍的,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別人不自殺,偏偏是他自殺呢?這就好比因為道路安全設施不健全,某人遭遇車禍我們說他倒黴是一個道理,真的是他倒黴嗎,不是,根源在於交通設施不健全;同樣是那個孩子自身有問題嗎?不是,是我們的教育大環境有問題,這值得所有人反思!

總而言之,愛要有度,嚴要有度,壓力更要適度,適當的壓力會激起孩子的上進心與進取心,對孩子的成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考慮孩子彼此間的差異,一味的施加壓力,不顧及孩子內心裡所思所想,那麼超出了孩子承受範圍的壓力,必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適當的吃苦是好事。小時候,老人們跟我們說:“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說,孩子在小時候,吃一點苦、遭遇一些困難,是好事。

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而承擔孩子的責任,雖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卻剝奪了孩子培養良好品格和發展自我能力的機會,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們總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卻不知道是因為我們保護得太好了,不讓他們懂事。要想讓孩子從小明事理能為他人著想體諒父母,就應該從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識得人間疾苦,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現在的孩子大都很聰明,但他們大部分最後都沒能獲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於他們缺乏意志力,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簡而言之,就是缺乏了堅毅精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什麼堅毅精神能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父母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豆子豆芽


在風雨中礪練,進行吃苦教育,這是對孩子的愛。因為社會是複雜多變的,一個成長中一帆風順的孩子,踏上社會稍微有一點點磋折就受不了,一蹶不振,萎靡頹廢,那就是害了這個孩子。只有在大風大浪中礪練的到了社會才能遇事不慌,從容不迫,才能做好事情,成為人生的贏家。


大海與泰山


吃苦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

所謂吃苦,對於孩子來說,不溺愛他,不縱容他,不嬌慣他,就是讓他吃苦了。其實這所謂的吃苦就是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孩子做他不願做但必須要做,甚至必須要做好的事情,避免孩子在安逸和享受中沉淪。使孩子在堅持中鍛鍊意志,在不情願中增強韌性,在過程中有所感悟,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認知。

而這一切就是能力,是孩子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

因此,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家長對孩子最實際的愛,也是家長給予孩子的最高級的保護。


清心之粥


有好的生活條件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吃所謂的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要學會引導和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接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要讓孩子有勇氣面對挫折。


小蘋果理理


認同,

讓孩子吃苦可以鍛鍊孩子遇到難事的承受能力,

可以不過早的放棄,也是對孩子一種思想習慣的培養


農人王三


適當的吃苦是可以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多了則無益。


愛搞事的友朋er


否,孩子健康快樂才重要


筋斗雲記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還是很認同這個說法。窮人的小孩早當家,這句話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成立的。我是鄉下長大的孩子,我生活在廣東潮汕家族,雖然可能有固有的潮汕男人大男人主義想法,可我家就是三個男孩我排最小。一直以來我家都是男孩當女孩使用,從初中開始我們家因為爸媽忙,所有人都是各自洗完澡就自己把自己的衣服洗了晾乾,我們也會去幫爸媽放牛,採豬菜餵豬。而且我們三兄弟從小就在老媽的教導下學打掃衛生學做飯。父母也就初中畢業,90年代養3個男孩而且後來都供完我們上大學著實不易,記得我爸小學代課老師工資才300多。也就因為這樣的境遇促使我們都養成了勤勞節儉,吃苦耐勞的好習慣,並且在生活以及後來上大學甚至工作後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與想法,遇到問題都自行解決不打擾父母。我大學以後第一份工作就自己跑業務第一次出省第一次出差坐火車住80塊錢一晚的賓館。我們應該感謝從小沒在溫室裡長大,吃苦是在後來工作社會立足的根本。與其給錢滿足所有的生活所需,還不如養成能獨當一面艱苦奮鬥的性格,對於孩子來說這才是最高級的保護,不受外界打擊所影響。


粵C常住人口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什麼叫吃苦?難道吃糠咽菜穿補丁衣服,吃不飽穿不暖麼…… 我從小家境還好,七十年代生人,爸爸工作之便家裡一直有轎車基本從小沒坐過公交,小學學電腦小提琴,中學學鋼琴,沒穿過舊衣服舊鞋。我也不覺得長大以後我就是溫室花朵經不起風雨,遇事也不比別人差啥,反而我覺得做事更自信思維角度更不同。所以我不覺得對我兒子需要去刻意吃什麼苦,什麼樣的家庭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