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前幾天才知道,《何以為家》要在

電影院重映了。

記得第一次看還是高中畢業的時候,當時看的模模糊糊,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贊恩控告他父母的那一段自白,真的觸動人心。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所以又二刷了《何以為家》,並想述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下面我會從鏡頭、聲音、內容的角度淺談這部寫實作品。


鏡頭

影片從航拍黎巴嫩貧民區的鏡頭正式進入主題,大概有30秒的鏡頭呈現在觀眾面前。

那是一整片一整片混凝土高層建築,雖然排列整齊,但搖搖欲墜的,無不透著酸苦。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搖搖欲墜的鋼精水泥樓房

街上的孩子在航拍鏡頭之下於街巷裡奔跑玩鬧,那街巷細長、窄小,彷彿孩子們再怎麼奔跑,都逃不過命運的捉弄——貧窮

電影中大量的跟鏡頭,跟隨著主人公贊恩,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直觀的感受。

包括黎巴嫩底層人民居住的貧窮以及後來贊恩到達海濱小鎮的街世的繁華的鮮明對比,都用鏡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最讓我有所感受的就是導演對於光與影的拍攝技巧。

影片中的光暈出現了許多次:

贊恩從樓梯走上家時樓梯上的光暈、

贊恩和拉希爾以及她的兒子約納斯在棚子裡吹蠟燭時的光暈、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贊恩抱著約納斯在街頭無助的尋找拉希爾時街頭的光暈、

還有贊恩躺在拉希爾家中回想到自己妹妹薩哈時窗戶照下來的白光……

這些光暈透著昏黃、透著五彩,無限環繞著小贊恩,即使贊恩在和拉希爾待在一起有歡樂的時候,但那也是短暫一逝而過的。

不論是歡喜還是愁苦,這些光暈像是斑斕的沖劑,醒目又刺激著我的雙眼,在敗破的樓房街巷裡格外的刺眼。

那是種無奈,是種悲傷。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導演通過人物大量的中近景以及對周邊環境的全景鏡頭,將人物的神態和置身的環境牢牢刻畫在這個慌亂動盪的年代。

特別是當贊恩帶著約納斯在街頭販賣曲馬多飲料時被其他混混毆打的時候,

手持鏡頭給予畫面的不斷搖晃,以及贊恩嘴上謾罵著其實早已感到無助害怕轉身離去的近景鏡頭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那一幕,我看到了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不應該承受的悲劇,

他滿含淚水的眼眶裡,透著的是一股小男孩的倔強與自尊,還有那份孤立無助,身處無奈的害怕。他還是一個孩子啊。


聲音

貫穿於全篇的環境音便是街坊鄰居之間的謾罵、街道來往車輛的嘀鳴,反正是嘈雜的,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有幾處聲音,我覺得值得去分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背景音樂明顯蓋過人聲或者人物完全處於一種失聲的狀態。

這裡我就提取兩處我感觸較為深刻的片段來分析,當然不止這兩處運用了這樣的藝術表現手法。

一處是阿薩德來訪贊恩提出取才十一歲的薩哈為妻之後,妹妹薩哈、贊恩還有母親都處在各自的空間裡。

周圍沒有嘈雜的聲音,隨之來的是帶著悲的背景音樂。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人物沒有說話,但從他們滿是愁容的面目,便足以體會到積壓在他們心底的無措以及苦惱。

那是對命運的無能為力,在社會的底層,他們只能為了生存,不再是為了生活。

薩哈的命運終究會以遺憾告終,不論贊恩如何想要抵抗,終究抵不過"貧窮"與"現實"的壓迫。

還有一處是贊恩和拉希爾同在監獄裡的片段(他們分隔在不同的隔區裡,且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監獄中)。當時一群從監獄外來的人們來看望監獄裡的人們。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在一陣歡聲笑語之中,較為突兀的是贊恩和拉希爾。

當鏡頭透過中近景的方式打在他們身上時,

隨之歡聲笑語的嘈雜音減弱,背景樂逐漸增強,環繞著這兩位滿心憂愁的人兒,一為自己在外的兒子,一為自己死去的妹妹。

他們都心懷著那份痛念想著自己最心愛的人。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隻因為他們是社會底層的人,一切根源是那個難以救治的窮病。

使他們無法保護愛的人,那是一種無奈。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無情早已使他們喪失了哭泣埋怨的力氣,留下的是那份痛苦。

面對現實,無能為力,是最為無聲的痛啊。


內容

整一部影片是壓抑的,給我一種無形的無力感。

特別是在贊恩打電話控告自己的父母時,還有那份控告之後的自白。

每每回想一次,就不禁淚流眼下。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贊恩打電話時,導演給的畫面是同在監獄的孩子們興奮歡呼的場景,但背景音樂是悲涼的,緩緩書寫著贊恩心中積攢已久的痛心。

這是何等的諷刺。看似不協調的聲畫關係,但其實另含深意:

對於其他的監獄孩子,自己身邊的人上電視,僅僅是好奇罷了,他們在走廊裡揮舞著衣巾,大聲歡呼,

但伴隨著的是贊恩稚嫩但卻堅強的聲音,那是他早已被傷透了的自白,

使他積澱於十多年痛楚之後的發聲:希望沒有能力養育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了。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對本該充滿玩樂的十二歲年齡時,他獨自承受著生活的壓迫,父母的責罵和妹妹離去的痛心,而他的父母卻無關痛癢,不曾給予贊恩些許關愛。

在十二歲的年紀裡,贊恩充當著大人,在兩段經歷裡面,他用自己綿薄的能力保護妹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照顧約納斯,

他試圖著想要反抗生活撇下來的壓力,當他最終將約納斯教給人販子的時候,

他再次滿含淚水,他的目光看向遠方,那是望不到盡頭的遠方……

他只有用那雙髒髒的手抹去還來不及墜下的淚水。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講到這裡

不知大家對影片的背景地點——黎巴嫩是否熟悉。

作為"戰爭"、"襲擊"、"傷亡"是這個國家出現最多的詞彙,這裡多宗教、多種族、多國勢力混雜。

沒有人會關心處在社會底層的"寄生蟲",他們擠在幾平米的房間裡孩子們生下來沒有戶口,從小要為家裡打工賺錢。

他們努力想要生存下去,卻還是抵不過落後的思想和窮病,在骯髒的社會底層自暴自棄。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影片中的導演娜丁·拉巴基,也從小出生於黎巴嫩,當時正是黎巴嫩內戰爆發的前一年,她因此在戰火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女時代。

這次,她通過寫實的手法,將鏡頭對準了生活在底層的人民,他們如同寄生蟲,寄居在一間間昏暗的房子裡,苟且著生存。

孩子們沒有權利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但只能選擇努力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而不是生活。

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曾說:"珍珠,是痛苦圍繞沙粒建造的廟宇。"

而這些底層的人民是痛苦的沙粒,

卻不曾建造出些許廟宇,回饋於他們的是無盡的痛苦。

影片中的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都是底層的人們,他們在電影中真實的過著他們本就存在的生活。

我們所看到的是這些黎巴嫩貧民區裡的人們或是難民的真真切切的人生。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鏡頭真實的將他們化為影片,一幀又一幀的將他們敘述出來,把我們帶進了那個充滿無助和痛苦的世界。

這些現實的問題:難民問題、兒童買賣、少女包辦婚姻等,都是對黎巴嫩以及世界許多國家的真實寫照。

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和感悟的。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最後

影片之外,贊恩和他的家人還是受到了劇組和難民署的幫助,贊恩也可以上學了。

所以我覺得好的一部作品,是可以窺見社會底層的,是可以引起社會效益的。

世界上像贊恩一樣的孩子有很多,

我們仍然要相信,

淺談《何以為家》:解讀底層人生活中所折射出來的現實

一切都會好的,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