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前几天才知道,《何以为家》要在

电影院重映了。

记得第一次看还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当时看的模模糊糊,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赞恩控告他父母的那一段自白,真的触动人心。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所以又二刷了《何以为家》,并想述说一下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下面我会从镜头、声音、内容的角度浅谈这部写实作品。


镜头

影片从航拍黎巴嫩贫民区的镜头正式进入主题,大概有30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

那是一整片一整片混凝土高层建筑,虽然排列整齐,但摇摇欲坠的,无不透着酸苦。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摇摇欲坠的钢精水泥楼房

街上的孩子在航拍镜头之下于街巷里奔跑玩闹,那街巷细长、窄小,仿佛孩子们再怎么奔跑,都逃不过命运的捉弄——贫穷

电影中大量的跟镜头,跟随着主人公赞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直观的感受。

包括黎巴嫩底层人民居住的贫穷以及后来赞恩到达海滨小镇的街世的繁华的鲜明对比,都用镜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最让我有所感受的就是导演对于光与影的拍摄技巧。

影片中的光晕出现了许多次:

赞恩从楼梯走上家时楼梯上的光晕、

赞恩和拉希尔以及她的儿子约纳斯在棚子里吹蜡烛时的光晕、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赞恩抱着约纳斯在街头无助的寻找拉希尔时街头的光晕、

还有赞恩躺在拉希尔家中回想到自己妹妹萨哈时窗户照下来的白光……

这些光晕透着昏黄、透着五彩,无限环绕着小赞恩,即使赞恩在和拉希尔待在一起有欢乐的时候,但那也是短暂一逝而过的。

不论是欢喜还是愁苦,这些光晕像是斑斓的冲剂,醒目又刺激着我的双眼,在败破的楼房街巷里格外的刺眼。

那是种无奈,是种悲伤。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导演通过人物大量的中近景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全景镜头,将人物的神态和置身的环境牢牢刻画在这个慌乱动荡的年代。

特别是当赞恩带着约纳斯在街头贩卖曲马多饮料时被其他混混殴打的时候,

手持镜头给予画面的不断摇晃,以及赞恩嘴上谩骂着其实早已感到无助害怕转身离去的近景镜头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那一幕,我看到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不应该承受的悲剧,

他满含泪水的眼眶里,透着的是一股小男孩的倔强与自尊,还有那份孤立无助,身处无奈的害怕。他还是一个孩子啊。


声音

贯穿于全篇的环境音便是街坊邻居之间的谩骂、街道来往车辆的嘀鸣,反正是嘈杂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有几处声音,我觉得值得去分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背景音乐明显盖过人声或者人物完全处于一种失声的状态。

这里我就提取两处我感触较为深刻的片段来分析,当然不止这两处运用了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处是阿萨德来访赞恩提出取才十一岁的萨哈为妻之后,妹妹萨哈、赞恩还有母亲都处在各自的空间里。

周围没有嘈杂的声音,随之来的是带着悲的背景音乐。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人物没有说话,但从他们满是愁容的面目,便足以体会到积压在他们心底的无措以及苦恼。

那是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在社会的底层,他们只能为了生存,不再是为了生活。

萨哈的命运终究会以遗憾告终,不论赞恩如何想要抵抗,终究抵不过"贫穷"与"现实"的压迫。

还有一处是赞恩和拉希尔同在监狱里的片段(他们分隔在不同的隔区里,且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监狱中)。当时一群从监狱外来的人们来看望监狱里的人们。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在一阵欢声笑语之中,较为突兀的是赞恩和拉希尔。

当镜头透过中近景的方式打在他们身上时,

随之欢声笑语的嘈杂音减弱,背景乐逐渐增强,环绕着这两位满心忧愁的人儿,一为自己在外的儿子,一为自己死去的妹妹。

他们都心怀着那份痛念想着自己最心爱的人。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只因为他们是社会底层的人,一切根源是那个难以救治的穷病。

使他们无法保护爱的人,那是一种无奈。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无情早已使他们丧失了哭泣埋怨的力气,留下的是那份痛苦。

面对现实,无能为力,是最为无声的痛啊。


内容

整一部影片是压抑的,给我一种无形的无力感。

特别是在赞恩打电话控告自己的父母时,还有那份控告之后的自白。

每每回想一次,就不禁泪流眼下。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赞恩打电话时,导演给的画面是同在监狱的孩子们兴奋欢呼的场景,但背景音乐是悲凉的,缓缓书写着赞恩心中积攒已久的痛心。

这是何等的讽刺。看似不协调的声画关系,但其实另含深意:

对于其他的监狱孩子,自己身边的人上电视,仅仅是好奇罢了,他们在走廊里挥舞着衣巾,大声欢呼,

但伴随着的是赞恩稚嫩但却坚强的声音,那是他早已被伤透了的自白,

使他积淀于十多年痛楚之后的发声:希望没有能力养育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了。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对本该充满玩乐的十二岁年龄时,他独自承受着生活的压迫,父母的责骂和妹妹离去的痛心,而他的父母却无关痛痒,不曾给予赞恩些许关爱。

在十二岁的年纪里,赞恩充当着大人,在两段经历里面,他用自己绵薄的能力保护妹妹,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照顾约纳斯,

他试图着想要反抗生活撇下来的压力,当他最终将约纳斯教给人贩子的时候,

他再次满含泪水,他的目光看向远方,那是望不到尽头的远方……

他只有用那双脏脏的手抹去还来不及坠下的泪水。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讲到这里

不知大家对影片的背景地点——黎巴嫩是否熟悉。

作为"战争"、"袭击"、"伤亡"是这个国家出现最多的词汇,这里多宗教、多种族、多国势力混杂。

没有人会关心处在社会底层的"寄生虫",他们挤在几平米的房间里孩子们生下来没有户口,从小要为家里打工赚钱。

他们努力想要生存下去,却还是抵不过落后的思想和穷病,在肮脏的社会底层自暴自弃。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影片中的导演娜丁·拉巴基,也从小出生于黎巴嫩,当时正是黎巴嫩内战爆发的前一年,她因此在战火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代。

这次,她通过写实的手法,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他们如同寄生虫,寄居在一间间昏暗的房子里,苟且着生存。

孩子们没有权利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但只能选择努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而不是生活。

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曾说:"珍珠,是痛苦围绕沙粒建造的庙宇。"

而这些底层的人民是痛苦的沙粒,

却不曾建造出些许庙宇,回馈于他们的是无尽的痛苦。

影片中的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是底层的人们,他们在电影中真实的过着他们本就存在的生活。

我们所看到的是这些黎巴嫩贫民区里的人们或是难民的真真切切的人生。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镜头真实的将他们化为影片,一帧又一帧的将他们叙述出来,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充满无助和痛苦的世界。

这些现实的问题:难民问题、儿童买卖、少女包办婚姻等,都是对黎巴嫩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真实写照。

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感悟的。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最后

影片之外,赞恩和他的家人还是受到了剧组和难民署的帮助,赞恩也可以上学了。

所以我觉得好的一部作品,是可以窥见社会底层的,是可以引起社会效益的。

世界上像赞恩一样的孩子有很多,

我们仍然要相信,

浅谈《何以为家》:解读底层人生活中所折射出来的现实

一切都会好的,不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