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為什麼不先渡江然後陸戰攻城?

weiyiserg


曹操並非不想渡江,但只要一天沒佔據長江就不能渡江而戰。渡過長江不難,難在於後續的作戰。一旦孫劉水軍佔據長江,那將切斷南北的聯繫。那渡江而戰的曹軍將成為孤軍,進退不能。就像二戰時德國沒有登陸英國本土作戰,而只用空軍轟炸。因為德國海軍實力遠不如英國。如果德國登陸英國,那他們就會成為英國海軍的靶子。即使成功運送了一批陸軍上去。英國海軍一旦封鎖海峽,那登陸作戰的德軍將成為孤軍。後勤、補給、援軍等都無法支援。



我舉一個曹操渡河的實例。公元211曹操征馬超韓遂時,他們據討潼關以拒曹操。當時曹操因潼關難以攻取,打算渡過渭水饒過潼關。但曹操擔心不能安然渡過。徐晃講叛軍盡在潼關並沒有在渡口防守,可見叛軍無謀。曹操派徐晃率四千人渡河,馬超得知後派五千人阻擊反被徐晃擊敗。曹操大軍渡河還有一個更大問題就是無法在岸上建立穩固的營寨。因為每次渡過渭水在西岸所建立的營寨都被馬超所部破壞。幸好當時天氣大寒,曹軍用沙土加水結冰築成堅固的營寨。時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衝突,營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築壘。婁子伯說公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從之,乃多作縑囊以運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軍盡得渡渭。岸上有了穩固的據點,曹操也開始率主力渡河,馬超率萬人阻擊。當時曹操所坐船隻連船工都被射死,許褚拿著盾牌保護曹操。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溯船,僅乃得渡。當時一部下立馬把牛羊等放開,馬超的軍隊立馬去爭搶牛羊。曹操因此逃過一劫。可見馬超的軍隊是烏合之眾。所以說此次曹操能安然渡過渭水是因為天氣、馬超韓遂沒有防範渡河、馬超的軍隊軍紀不嚴。如果不是天氣寒冷,那曹軍就無法在西岸築起堅固營寨。那這樣曹軍即使上岸也是一群待西涼騎兵宰殺的羔羊。如果不是馬超的軍隊只顧搶掠牛羊沒有全力射殺渡河曹軍,那曹操很有可能提前十年去世。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渡。大家想下渭河尚且如此艱險,那長江呢?長江無論水流、深、江面寬度都遠勝於渭水。何況孫劉聯軍的水師虎視眈眈。



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在鄴城玄武池訓練水師,這是在為徵荊州做準備。郭嘉生前跟曹操討論天下形勢,認為要統一天下首要在荊州。而東吳也在打荊州的主意。這一年春東吳也進攻江夏郡,斬殺了江夏太守黃祖,俘虜了數萬人口。從公元203年東吳就開始執行魯肅的榻上對。但因江東夷、越多叛亂,使得東吳不能全力西征。公元208年的時候甘寧就向孫權進言早點進攻荊州,不能讓曹操搶先。孫權於是馬上攻打江夏郡黃祖。曹操訓練水師,刺激了東吳。東吳攻打江夏也刺激了曹操。公元208年七月曹操開始集結人馬徵荊州,八月劉表去世。魯肅馬上向孫權請求去弔喪,去聯合劉備等人抗曹。九月曹操大軍進攻到新野,劉琮投降。劉備向南逃到江夏郡夏口,跟劉琦匯合。曹操進軍至江陵。 曹操在九月——十一月這段時間在安撫荊州士人,還有就是為集結糧草。孫劉結成聯盟,周瑜率軍三萬跟劉備匯合。孫權周瑜帶著三萬人先上。他在後方繼續集結人馬,徵調糧草。這時劉琮雖然投降,但曹操實際控制的只有南陽郡和南郡。荊州南部四郡還處於無主狀態。孫劉聯軍在江夏。曹操不是不想從陸路進攻,而是不能。


這也是歷代北方政權要滅南方政權所面臨的問題。江東處於長江下游,孫劉聯軍處於中游。南方這地方江河湖泊眾多,適合水軍作戰。不是曹操不想到陸地決戰而是不能。但如果水軍一路戰事不利,那陸軍就會成為孤軍。歸路切斷軍心必亂,大軍後勤也無法保障。但是在南方江河湖泊眾多的地理環境,騎兵難以發揮最大戰力。就好比孫劉盟軍躲在江河湖泊,騎兵是打不了水軍的。就好像不能給大炮裝刺刀。但孫劉水軍卻能隨時上岸進攻曹軍。戰事一拖久,是對曹操不利的。當時曹操還沒有穩固佔據荊州,糧草器械還需從北方運輸過來。何況荊州糧草無法支持從北方過來的十五萬大軍的需要。一旦長江丟了,曹軍會面臨斷糧。


曹操是有動用步騎的,水陸並進的。步騎駐紮烏林,水軍駐紮赤壁。周瑜講: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說明曹操是水陸並進打孫劉盟軍。但這場戰爭的水陸那一路失敗都會對戰事不利。就好像現代戰爭都是以陸空或海陸空諸兵結合。曹操雖然有用步騎進攻孫劉,但必竟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軍中很多將士生病。這也是曹操不得不依靠劉表降軍的原因,曹操如果讓生病的步騎軍傾巢而出打孫劉盟軍未必討得了便宜。所以曹操想用水軍為主步騎為輔,先用水軍打敗孫劉盟軍。赤壁之戰曹操水軍已經近乎全軍覆沒。孫劉盟軍水陸並進繼續追擊曹軍。三國志先主傳: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當時曹操已經面臨斷糧了,如果越江而戰。孫劉聯軍封鎖長江,很有可能就回不來了。所以長江的控制權對曹軍是非常重要的。渡過長江不難,歷代北方政權都渡過長江作戰。難的是控制住長江,一旦南方政權水師封鎖長江。那越江而戰的軍隊就成為孤軍。歷來北方步騎軍隊都是依靠搭設浮橋通過長江。但南方水師一旦進攻浮橋,自己又沒有強大水師保護。 公元208年至公元280北方政權經歷了七十多年才平定江南,很大的原因就是北方沒有一支強大水軍。北方人不習水性無論如何都打造不了一支強大水軍。公元263年魏國滅蜀,西晉代魏後。就在長江上游江州打造了一支強大水軍,終於成功滅吳。

蜀吳都是憑其地理條件阻擋北方騎兵。蜀漢官員鄧芝講: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 所以在曹魏西晉多次伐吳中,原因都未能滅東吳水師據有長江天險。其步騎自然不敢過於深入吳境。因為東吳水師完全可以在長江阻擋魏晉軍登陸,就算讓魏晉軍成功打到南岸。魏晉軍也恐歸路和後勤給切斷了。特別是陸軍在江南之地水土不服,戰力減弱。魏晉伐吳都是水陸並進的,但一直未能消滅東吳水師。公元222年曹丕伐吳,當時魏國的軍隊已經包圍了江陵,很多都認為能攻下。董昭對曹丕講:現在把軍隊駐紮在洲渚中,已經很深入了。乘浮橋渡水,是非常危險的。只從一條道路行進,是十分狹窄的。這三種情況都屬於兵家所忌諱的,而現在竟然都實施了。如果賊兵頻繁攻擊浮橋,我們防守上有一點疏漏,那麼洲渚中的精銳力量,就將不再為魏國所有,而將轉化為吳國的了。曹丕聽從了建議,命令伐吳大軍退軍。十幾天後江水果然暴漲。當時潘璋已經準備好從上游順流放火燒浮橋了。雖然魏國退的快但損失也是不小的。三國志:賊兩頭並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時得洩,將軍石建、高遷僅得自免。軍出旬日,江水暴長。如果魏國有強大水師殲滅東吳水師,那麼魏軍就沒有後顧之憂。



公元219年襄樊戰爭時,漢水也暴漲。關羽就曾派水軍佔據漢水,切斷了襄樊跟北方的聯繫。 曹丕多次伐吳無功而返就是魏國的軍隊發揮不出戰力。就是沒有一支強大水師。曹丕曾感嘆魏國騎兵雖然強,但無用武之地。魏氏春秋: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曹操打孫權時,傅幹表示反對。認為打東吳,我們的軍隊並不能發揮戰力。九州春秋: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吳時看見長江暴漲,不得不退軍。吳錄:帝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歸。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強大的水師。只有魏國不能在長江殲滅南方水師,終不能越而戰。南方水師隨時能切斷南北。而越江而戰的魏軍將成為孤軍。進不能撥城,野無資。退路已斷,豈可戰乎?魏國伐吳時,曹休上書要救渡江而戰。曹休一路有十多萬人。三國志: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而東吳防守的應在數萬人。當時曹丕嚇的立馬派人去阻止。董昭講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諸將都有。但是誰願意尋死路呀。三國志: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倖?曹休還沒有渡江,東吳水師就來了。三國志:軍未時進,賊救船遂至。當時曹仁一路數萬人從濡須進攻,東吳朱桓五千人。曹仁準備攻入濡須洲中。蔣濟認為不可,那是死路。三國志:濟曰:"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為自內地獄,危亡之道也。"仁不從,果敗。

江水暴漲是對不習水戰的魏軍非常不利的。三國志:若水盛時,賊易為寇,不可安屯。這些情況曹操非常清楚的。 曹操後來雖然多次從合肥、皖攻打江東,但從來沒有越過長江作戰。一直都是在長江北岸。原因就是: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曹操在公元208年、公元209年打造過水師外,之後都沒有打造水師的記錄。因為成本太高了,難以負擔,加上北方人不習水性。晉書: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所以說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除非曹操能佔據長江。


小鴻哥


1、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時候,一開始其實並不順利,也常吃敗仗。但由於荀彧的投靠,曹操的戰略發展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但在平定各路諸侯的戰役中,其實都打得非常的艱難,並不是那麼順利。但由於戰略、戰術上的正確,都被他一一拿了下來了。其中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的功勞是最大的。可以這樣說;曹操平定北方,主要功勞是眾謀士的!各武將雖然也勞苦功高,但他們僅是執行者,真正的作用實際上不如眾謀士!

2、當他平定北方後,就像南向收取荊州等地,並向荀彧求取方略;荀彧估計明打荊州很困難,建議曹操明裡把軍隊駐紮在宛、葉兩縣,暗中派一支精兵抄小路突襲荊州,打劉表一個措手不及。曹操照辦了,但此時劉表忽然死了,他的兒子劉琮主動投降了曹操。荀彧估計的困難沒有出現,計策也沒有完全施行,荊州就唾手而得了。這很出曹操的意料之外,也有點飄飄然的志滿意得了。之所以想“加九錫”、封魏公,都是這種心理的表現!誰知荀彧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曹操本是起兵以匡正朝廷,安定國家,懷著忠誠的,應該保持“退讓”的心態。這下令曹操很不爽,從此開始冷落荀彧,以至荀彧憂鬱而死。

3、失去荀彧的曹操,戰略上少了一根支柱。荀彧之外的荀攸、程昱、郭嘉等,均屬於隨軍軍師之才,大的戰略遠不及荀彧。加上曹操輕易而得荊州,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戰略上開始跑偏;本來荊州初附,應該先穩定兩三年。然後,利用荊南地區可以襲擊東吳側背的有利態勢;以水路從荊州、合肥兩路出兵,再加上荊南的陸路,三兩路出兵夾擊東吳。即可避免本身最弱的水軍,與天下最精銳的東吳水軍正面硬槓,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精銳騎兵,從荊南的陸路對東吳側後進行強有力的攻擊。這樣的進攻態勢,東吳的難以招架的。而且,穩定荊州的行動,將令劉備無處容身。即使他逃到了東吳,沒有地盤的劉備,對東吳的幫助並不大。可是,他因為得到了荊州的數萬水軍,以為足可以滅了東吳了。可是,他忽略了荊州的水軍雖然有與東吳一拼的能力,卻嚴重缺乏水軍將領,尤其缺乏水軍主帥。文聘、蔡瑁等,作為將領還行,但作為元帥,卻都不是那塊材料。而曹操自己、包括他的謀士們,都是旱鴨子,不懂水戰。也就是說;曹操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4、赤壁之戰,曹軍的兵力遠沒有小說誇張的八十三萬,撐死了不過十二三萬。根據《三國志》記載,從兩件事可以知道大概;一是曹操因為感到兵力不足,開戰前曾經要求西川的劉璋派軍參戰。劉璋不敢不應,派出了數千的羸弱之兵,順江而下參與到曹軍中。二是赤壁之敗後,留給曹仁守南郡的僅數千人,留給樂進守襄陽的僅三千人。三是曹操曾派出五路援軍救援曹仁的南郡,均被關羽的兩千軍,以游擊戰法擊潰或阻截。南郡是荊州的核心之地,襄陽是荊州的治所,如此重要的位置,給與的軍隊僅數千人。如果不是兵力匱乏,曹操絕不會如此託大。何況,除了東吳的水軍,劉備的陸軍雖然兵力不是很多,卻也有一兩萬,而且都是天下的精銳,尤其是山地作戰,無人能比。曹操陸軍的優勢,已經被劉備的兵力抵消了一大半了。如果荀彧還活著,憑他的戰略眼光,在荊州沒穩定前,攻取江東的機會,實際上是非常不成熟的。所以,他絕不會贊成曹操此時去攻擊江東!曹魏的水軍,直到司馬懿的時候,也沒有訓練成型,根本無力與東吳在長江展開決戰。所以,赤壁之戰,是曹操犯了戰略上的大錯!


傲視蒼穹39


我們知道,劉備從袁紹那逃到荊州劉表處以後,曹操並沒有放過他,而劉表也預感到曹操南征是早晚的事,於是就派劉備屯駐新野,成為抵抗曹操的第一線。曹操在徹底解決了北方問題之後,遂決定開始南征,派大將夏侯惇和于禁征討新野的劉備,結果大敗。對此,劉表很是欣慰,准許劉備屯駐沔水北岸的重鎮樊城,也就是說,在新野和襄陽之間建立了一定的防禦縱深。

但隨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曹操震怒於夏侯惇的大敗,率大軍親征來了。恰在此時,劉表死了,留下了三大矛盾:劉琦和劉琮的矛盾、荊州蔡氏等大族和劉備的矛盾、戰還是降的矛盾。接著來看第二點。由於劉備是個抗曹死硬派分子,所以在劉表一死之後,立馬就和荊州土著勢力的理念發生了矛盾,荊州立馬分裂為了兩大勢力,即劉琮派和劉備、劉琦派。劉琦因為立嗣之爭,只能是倒向劉備,諸葛亮出於佈局的想法,建議他出鎮江夏。這也就是劉琮為何不告訴劉備,他已投降了曹操。再看第三點,劉備路過襄陽時,和城樓上的劉琮到底說了什麼,嚇得對方半死?我們來大膽猜測下,劉備說:"你是漢室宗親,就連漢獻帝都被曹操折磨得生不如死,你投降他能有啥好果子吃?"此話一出,劉琮想必定然肝膽俱裂,蔡瑁等人在一旁奸笑不語。最後看第四點,劉琮身邊的官員為何要跟著劉備跑?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知道劉琮投降曹操的事。蔡氏等大族策劃投降曹操,就連一水之隔的樊城劉備都不知道,這就意味著,不但迎立劉琮是秘密策劃的,投降曹操這麼大的事情也是一樣,只有荊州大族的幾個核心人物才知曉。這樣一來,我們就好理解為何大批中下層官員,會蜂擁出城逃竄了。因為大批中下層官員,很多都是流亡北士,他們很多都來自兗州、徐州、豫州等地,曹操在以上三州大肆屠殺名士和屠城的壯舉,大家可都是清楚的很。所以,劉備攜民渡江的歷史真相就是,根本不存在這件事。怎麼說?劉表死時,蔡氏等大族封鎖消息,立劉琮為荊州牧後,拒絕劉備和劉琦前來襄陽弔唁。曹操大軍到達宛城後,蔡氏等大族力勸劉琮降曹,劉琮被迫同意,希望曹操出兵打敗,至少是打跑劉備,好斷了荊州抗曹勢力的念想,然後無障礙降曹,並希望曹操在拿下劉備之前,暫時不要公開自己已投降的消息。曹操對此欣然同意,但消息還是在小範圍內洩漏了,這個途徑,我們可以大膽猜測為伊籍。此人是荊州上層核心人物之一,且私下早就向劉備表達了依附的想法。劉備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大吃一驚,為防止腹背受敵,只好放棄樊城,一路向南。樊城的百姓是不需要逃跑的,因為劉備這個抗曹頑固分子已經走了。也就是說,劉備從樊城出發的時候,除了高層家屬之外,就是部隊,並沒有多少樊城百姓跟隨。在途徑襄陽的時候,劉備對劉琮說的那番話,普通的荊州官員仍舊一頭霧水,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還以為他是羞愧於奪了大哥劉琦的繼承權。他們只知道,劉備放棄了在樊城的防禦,那麼襄陽也不好守了,既然劉備準備南逃,大家都知道江陵物資糧草充足,為何不隨劉備一起,而要在襄陽等著曹操來屠城呢?

我們終於明白跟隨劉備逃跑的群眾,其實基本上都只是襄陽城的基層官員和百姓,而樊城的百姓根本就沒必要跟著跑。既然如此,哪襄陽的群眾也根本不需要渡過沔水,直接從陸地跑就是了,所以說,壓根就不存在劉備攜民渡江一說。大批群眾打開襄陽城門出逃時,正是劉備趁亂混進城,一舉拿下襄陽的良機。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諸葛亮建議拿下襄陽是十拿九穩的事,只需要張飛、趙雲、陳到三人帶著愣頭青劉封,控制住劉琮,牆頭草蔡瑁根本就毫無辦法,襄陽名將文聘更是羞愧的閉門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