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二)

二、雕母錢

雕母錢又叫祖錢,用牙、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的錢模。在鑄錢時用雕母錢做模,翻鑄母錢,這些母錢頒發到各地,各地則用母錢制範鑄幣。雕母錢也有牙樣、木樣等,同樣雕制是非常精良的,本文也稱之為錢樣(雕樣)。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二)

目前所見雕母錢都是金黃色的銅質,俗稱銅雕母錢(簡稱雕母錢,所以一般普通的說雕母多指銅雕母)。在《皇朝文獻通考·錢幣考》一書中寫到,各省鑄錢均須"例由戶局先鑄祖錢、母錢及制錢各一文,頒發各省,令照式鼓鑄之"。鮑康的《大錢圖錄》一書中記載,雕母"其穿孔非錢局人不能鑿"。雕母的製作非常精良,質地選用上等銅料。其中心的脫孔,錢局的行話稱為“金口”,為大方孔或小方孔,經過有關部門的鑑定通過後,再由錢局的匠人將其擴大實現。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尤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厚重。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即成鑄母錢。總體上講,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挺拔,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二)

寶陝當千雕母(圖片來自網絡,真假且不論)

採用母錢翻砂法後我國曆朝都有鑄造雕母錢的記載,尤以清代錢幣數量為最,版別之複雜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各個朝代。清代的雕母錢,我們常見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同治通寶"等。雕母錢為中國古代錢幣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具有“祖氣”,寓意吉祥富貴,興旺發達。它見證著中國悠久的貨幣史,承載著東方冶煉和鑄造銅鐵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一種罕見而又精美的錢幣深受廣大錢幣愛好者喜愛。

雕母是手工雕刻而成的錢幣之祖,是清代錢幣收藏中登峰造極的品種。近年來市場價格一直上漲,每一枚基本都會有不菲的價格,甚至擁有一枚雕母錢是很多錢幣玩家一生的夢想。雕母由於是手雕而成,嚴格地講,每一枚都是存世唯一的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