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玉的傳說甚多,西周時代有一位叫卞和的識玉者。有一天,他在深山峽谷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石頭,經反覆仔細識別,他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如能剖開它,一定可以做成稀世的玉雕工藝珍品。於是,就將此璞玉獻給了周厲王。誰知,昏庸的周厲王聽信庸臣之言,不信其是璞玉,卻認為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這樣,卞和的貢獻非但沒有受到獎賞,反而惹了一身禍,被以“欺君之罪”,砍斷了他的左足。後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仍然沒被賞識,又被砍斷右足。這無辜和不公平的遭遇,使卞和萬分痛心。文王即位後卞和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淚哭幹後流出了血,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前去問道“天下斷足之人很多,怎麼就你哭的這麼傷心?”卞和回答說我不是傷心我的足,我悲哀的是沒有人能識我寶玉。聞聽此言後,文王命工匠剖開此石,果真從這塊石頭的裡層取出了一塊璀璨奪目、晶瑩柔美的璞玉,並用這塊璞玉製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雕工藝國寶——玉璧,命名為和氏之璧,也就是歷史上以“價值連城”著稱於世的“和氏璧”。

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在古代,人們稱和田玉的玉“料”為“肉”,行裡的一些老玉人也都流傳著“和田玉是長出來的”說法,由此人們更相信此種美玉是有生命的。
和田玉被稱為軟玉之首,它作為中華瑰寶,從上古一路走來經久不衰,有著千年的歷史。
和田美玉在新疆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在古代于闐國的河畔,居住著一位技藝精湛的老石匠和他的徒弟。一天,老石匠在河中拾到一塊羊脂玉,隨後他把這大塊的玉石精心雕琢成一個玉美人。他情不自禁地說:“要有這樣一個孩子多好啊!”誰知,這玉石美人突然間變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姑娘,要拜他為父,老石匠欣然接受了,實為歡心,給她取名叫塔什古麗。

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不久後,老石匠去世了,塔什古麗與父親的徒弟小石匠相依為命,他們相親相愛。可是,當地一位惡霸趁小石匠外出,搶走了塔什古麗,要強迫成親,她不從,惡霸用刀向她刺去。瞬間,塔什古麗身上發出了耀眼的火花,火花點燃了惡霸的大宅,而她自己化成一縷白煙,隨風飛向崑崙山。小石匠得知後,也騎馬追去,至此沒有音信。但他沿路撒下的石子成了後人追尋的對象。而後,玉石是美麗善良姑娘的化身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民間傳說中的西王母子居住在遠古人類的發源地喜馬拉雅山肪和崑崙山肪,曾向黃帝堯舜獻玉,西王母所獻之玉玦,為一種珍貴的古玉器,環形,有缺口。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以及春秋時期的墓葬中,時有發現。這反映了古人類對自己故鄉的懷念,對自己祖先崇拜之心的結晶。

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玉,因其質美、色美、觸美、音美,而在石中稱王,為人們所喜愛。玉器工藝是生活的藝術。它的美是裝飾的美、創造的美、自然的美、東方的美。

玉者、集天地之精華含而不露隱而不發。古往今來,國人趨之若鶩。


和田玉,凝結了中國人所能想到一切美好的詞彙,五德、九德、十一德,古人們賦予了和田玉所有美好的字眼,比德與玉,無故玉不離身,和田玉已經成為中國人美德的象徵。因而,和田玉,特立獨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今天的玩家從玉的“十一德”“九德”“五德”中受到啟迪,提出了當今時代的“六德”說:仁即和諧寬容;誠即慎篤誠信;善即上善若水;潔即纖塵弗染;明即達觀明智;道即道法自然。可以說這“六德”更具有當今玉文化發展的現時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