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青島山上散落許多

破敗不堪的殘存戰爭遺址

疏於清理的垃圾

隨處可見

↓ ↓ ↓


“青島山上散落著許多戰爭遺址,這些殘存的建築不但破敗不堪而且疏於清理,影響青島山的整體形象。因為沒有介紹,遊人很難知曉它們的歷史。”近日,市民張其君向青島早報“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反映,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對青島山上殘存的戰爭遺址進行保護,並設置詳細的標誌牌,讓市民瞭解這些遺址背後的故事。


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在俾斯麥北炮臺北側半山腰上,立著一處建築十分醒目。


吐槽>>>景區不少戰爭遺址破敗不堪


據張先生介紹,近年來有關部門在青島山修建了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並對原德軍地下指揮部進行修繕。但是,除了主要遺址工事外,青島山上仍散落著許多戰爭遺址未被妥善保護和利用。“這些遺址有的幾乎被土石掩埋,有的因為自然風化已成殘垣斷壁,有的射擊孔、觀察孔、通道仍清晰可辨……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是青島山的一部分,然而它們的現狀卻讓人擔憂。”張先生說,由於缺乏保護,這些殘存的建築或構件不但破敗而且疏於清理。周圍和建築內,垃圾隨處可見。遺址上也沒有標誌牌來介紹它們的背景,容易讓不知情的遊客誤以為只是山頭上的建築廢墟,影響青島山整體形象。


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翠波亭附近的一處斷牆,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面目。


“即使不將這些遺址進行復原式修繕,也應對遺址內和周邊散落土石、垃圾進行清理。”張先生建議,應當充分挖掘青島山散落的戰爭遺址,與目前已經修繕的德軍地下指揮部、炮臺等相結合,豐富青島山的遊覽內容,也增加愛國主義教育的實物教材。


探訪>>>無標誌牌遊人參觀全靠猜


聞訊後,記者和張先生一同來到青島山。張先生帶記者由山北到山南,先後實地探訪了6個地方。在俾斯麥北炮臺北側半山腰上,立著一處建築。該建築整體保存比較完好,建築朝北一側呈半圓形,南側呈方形,且仍保留有入口。建築五六米外就是登山路,不時有市民往來。記者問一名市民該建築的來歷,對方表示只知道是個軍事遺址,但具體做什麼用的就不知道了。由於沒有標誌牌,對於這處建築的歷史,只能靠猜測。


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在俾斯麥北炮臺南側,有一處低於地面的建築群十分雜亂。


在攬趣亭東面靠近山體護欄一側,有一處帶有人工痕跡的“平臺”。“這是個暗堡,平的地方是暗堡的頂部,山體外側有兩處長方形洞口應該是射擊孔。”張先生說。記者看到這處暗堡的入口處已經被碎石和松針掩埋。如不仔細辨認,只會認為這裡是一處廢棄建築的地基。


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暗堡的射擊孔露出地面。


在俾斯麥北炮臺南側,有一處低於地面的建築群。東側山體部分為混凝土結構,西側殘留著幾面由碎石或磚頭砌成的牆,現場堆積著不少松針、樹枝、碎石等各種雜物。“這裡應該是地下工事的入口,殘留的斷牆可能是後期修建的。如果斷牆是現代的產物,應該將其拆除。”張先生說。


沿著一條上山路繼續走百餘米,緊鄰路旁殘留著一處類似“崗亭”的地基,“崗亭”的後面連接著一段“巷道”。“青島山上除了近代遺址,也有不少是現代建築拆除後留下的廢墟。但因為沒有任何標誌牌,所以讓遊人總是一頭霧水。”張先生說。


壕溝?暗堡?觀察哨?青島多處殘存戰爭遺址盼保護

路旁殘留著一處類似“崗亭”的地基,“崗亭”的後面連接著一段“巷道”。


之後張先生還帶記者探訪了翠波亭附近的一處斷牆和烈士紀念碑附近的一處半地下遺址。這裡均沒有任何標誌,在公園的導覽圖上也沒有任何指引。


聲音>>>青島山遺址構件很有研究價值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青島山對市民開放,我就對青島山進行了關注。最初是研究它的植物,退休後對它的戰爭遺址產生了興趣。”72歲的島城植物學家于濤告訴記者,青島山上除了已經被開發的主要遺址外,山前山後還散佈著大大小小、形態不一,甚至有些看不出用途的石頭或水泥構件,大約有15處。它們當中有暗堡、壕溝坑道、房屋斷牆、房基石等構件,均為德日佔領時期的軍事建築廢棄遺存的殘留構件。有一些暗堡的門很明顯,以前能夠進去。後期由於無人打理,受雨水土石的衝擊而被掩埋,也有的被人工砌死。這些構件很有研究價值,一直引起中外文史研究界的關注和研究,應當被妥善保護。


回應>>>將增設標誌牌及時清運垃圾


對此,青島一戰遺址博物館答覆表示,他們多次請專家到山上進行論證,已經掌握了與一戰相關的戰爭遺址。市民發現的一些遺址中,部分與一戰無關,有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產物。與一戰有關的一些遺址,目前沒有修繕計劃,但他們將於近期增設標誌牌,以介紹其功能和歷史。而對於部分遺址存在垃圾的情況,工作人員表示,山頭公園管理由綠化公司負責,他們已督促綠化公司對遺址及周邊的垃圾進行清運。


記者追問,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遺址是否會被列為文物進行保護?工作人員表示,接下來還將組織專家上山對這些遺址進行論證,從而制定相關方案。


呼籲


島城多處戰爭遺址待保護


“我喜歡攝影,願意到處逛逛。幾年前偶然在山上發現了幾處殘存的戰爭遺址,對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張其君說,他查閱史料後,便有針對性地在青島的許多山頭找尋這些戰爭遺址。


“1897年以後,青島先後被德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列強侵佔達35年之久,大量的資源被掠奪,人民遭受蹂躪和殘害。為了佔領青島,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幾經廝殺,由此在青島建立了許多堡壘、炮臺和碉堡等戰爭設施。這些遺址見證了青島被帝國主義列強侵佔的歷史和國恥,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很好的、寶貴的和難得的實物教材。”張先生說,他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尋訪有關市民,經過多年的尋找,蒐集記錄了有形存在青島市區的戰爭遺址60餘處。這些戰爭遺址大都沒有得到妥善管理、保護。有些被拆除、損壞、掩埋和佔用。有些散落在各個山頭、公園和街道。


“1914年,德軍和日軍在浮山周圍進行了多次戰鬥。在浮山上,現存有10處保存尚好的戰爭遺址。太平山有7處,信號山上發現了8處,貯水山上有4處,八關山上有4處,團島山上有5處……”張先生說,這些遺址大部分沒有物類或史志說明標誌,如果保護不善,任其自然風化,久之就會成為一堆石土砂礫。不但髒亂,還會影響青島市容、綠化和美化。尤其是臺西鎮炮臺,2005年就已經被列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現在不但沒有被很好地保護,炮臺遺址裡一直有人居住,周邊還搭建起不少建築,十分雜亂。而臺西鎮炮臺同青島山炮臺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主體結構保存完好,十分難得。但作為市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竟如此現狀,著實讓人心寒。近幾年市南區政府及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對徐州路、閩江路的戰爭遺址進行了整修保護,並懸掛了史志說明牌,也讓張先生看到了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


張先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全面蒐集、考證登記、保護和管理這些戰爭遺址。以史為鑑、以物為證。對此,青島早報也將繼續關注戰爭遺址的相關保護工作。


zhuan發一下,讓更多人知道



來源 | 早報記者 於滈

校對 | 焦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