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提到清代的影視作品,就繞不過李翰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清宮三部曲”即: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一代妖后》。由於電影是在故宮、避暑山莊、清東陵等地實地取景,所以比後來的粗製濫造之輩也更有歷史感和代入感。

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從道具、場地、演員、史實上與《末代皇帝》相呼應的清代電影,尤其是《火燒圓明園》一開場同治皇帝登基的畫面更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為《火燒圓明園》整個電影需要調動的人力物力以及統籌方面過於龐雜,也導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該電影的藝術顧問朱家溍先生就曾經指出過,在同治皇帝登基時太和殿廣場兩側跑馬和皇帝的九龍曲柄傘蓋用的不合禮制。除此之外電影中也還有一些缺憾之處,如果能夠彌補的話,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就更完美了。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同治皇帝登基


  • 秀女群體中的主子和奴才

《火燒圓明園》自然離不開慈禧太后,電影在入宮之初介紹玉蘭兒(按電影說法稱呼,學術界對於慈禧的乳名各有爭議,下文統稱:慈禧)一節中,旁白講到:皇帝每三年選一次秀女,由內務府承辦···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家閨秀才有這樣的特權。

旁白在這裡首先說明了選秀女的條件,但是在此處卻把選秀女和選宮女兩件事情混淆了。清代規定,皇帝三年一次選八旗秀女,這些女子最初只包括滿、蒙八旗的三品以上大臣王公的女兒,後又將漢軍八旗中功勳卓著的女子也納入其中。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八旗選秀


滿蒙漢八旗秀女的選拔是由戶部承辦的,由該秀女所在的旗進行上報、排序後,由紫禁城神武門帶至順貞門內,按照五人一組由皇帝進行驗看,看中的留牌子,看不中的撂牌子。這樣產生的秀女是作為皇帝的妃嬪充實後宮的。

至於每年都舉行的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家的姑娘參加選秀女,才是由內務府單獨承辦,這些選出的秀女是作為宮女使喚的,畢竟這些宮女出身於包衣(即皇室奴才)家庭,皇帝怎麼會選擇奴才的女兒做自己的妃子呢?所以電影中關於選秀女之處,是將八旗秀女和內務府秀女混為一談,將主子和奴才的體統打亂了。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清 內務府制楠木腰牌


  • 慈禧的父親到底是幾品官?

在很多書籍中,提到慈禧的父親,不知是有意忽略還是為了汙衊慈禧的出身,往往會說其父親是一個芝麻大小的筆帖式。但是在電影裡在進宮等待驗看的過程中,出身於滿洲鑲藍旗的年輕慈禧卻說自己的父親是候補道員,那麼這個道員是個什麼官職呢?

按清代官制,道員一律為正四品,相當於現在省級和地市中間的一級官僚。一般按職責或分管全省的糧道、或分管河道或者分管幾個地市來定名。可這裡就有問題了,明明規定只有八旗三品以上的官員子女才有資格選秀,可慈禧自己卻說自己的父親是個四品道員,還是個候補的,這就與前文所說的三品的條件衝突了。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慈禧說自己的父親是候補道


而最重要的是,咸豐元年慈禧選秀女的時候,她的父親惠徵並不是候補道臺,而是實打實的山西省歸綏道道員(駐地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其下屬有七個直隸廳,全面分管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兼管歸化城等處稅務的實缺,後在咸豐二年慈禧入宮前夕又被轉任安徽省寧池廣太道的道員,從邊遠之地遷到了安徽富庶之地。

隨後在咸豐三年因為躲避太平天國的兵鋒,擅離職守被皇帝革職,不久就病死在江蘇鎮江,可能這也是慈禧入宮之初不受寵幸的原因之一。至於所謂慈禧印證了葉赫那拉就剩一個女人覆滅愛新覺羅的傳說,則是無稽之談,就算牽強附會、言之鑿鑿,斷送祖宗江山的也是另外一個葉赫那拉,慈禧的親侄女隆裕太后。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太平天國運動


  • 選後妃侍寢的牌子是綠色的

在劇情中入宮之後的慈禧,因為葉赫那拉滅亡愛新覺羅的預言,所以備受冷落。因此咸豐皇帝每天翻牌子,選後妃侍寢都沒有慈禧。慈禧只能是在夜裡坐在皇帝寢宮的臺階上,看著別人被抬到皇帝的寢宮,暗自傷神。

這裡又存在一些問題,皇帝帶著肅順等大臣在皇宮中急匆匆的走著,突然一個小太監捧著一盤寫著嬪妃名字通體粉色的牌子跪在皇帝面前,讓皇帝選擇今晚侍寢的妃子。

可問題是清朝中後期皇帝挑選妃嬪侍寢翻牌子,都是在用晚膳的時候,而這種帶有侍寢性質的牌子,就其私密性而言,更不可能守著一眾大臣讓皇帝挑選。而且侍寢的牌子顏色和名字也統稱“綠頭牌”,這一聽名字就知道牌子的頭部是綠色的,所以這裡粉色的牌子的表現是錯誤的。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粉色頭牌


至於為什麼把牌子做成粉色,可能是為了表現皇帝與后妃生活的“旖旎”,又或者是根據清代《嘯亭雜錄》中的記載:

“定製:凡召見、引見等名次,皆用粉牌書名,雁行以進···”。但是此處的“粉”指的是在削好的30釐米長3釐米寬的竹片或者木片上,塗上白色的底,這樣方面書寫,而且字跡清晰,易於辨認。

同時除了侍寢之外,綠頭牌還是官員覲見皇帝的“名片”。王公大臣在要覲見皇帝之前,先要在綠頭牌上書寫他們的入仕年齡、籍貫、履歷等信息給皇帝做備忘錄使用,只不過宗室王公用的牌子會被漆成紅色,普通大臣的則是綠色,以此來區別親疏貴賤。除了這兩種外,故宮目前尚未發現如電影中粉色牌子的實物。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晚清大內帶刀御前侍衛


  • 入夜後門禁森嚴的後宮

更值得一提的是,慈禧躲在皇帝寢宮外偷看別的后妃被太監們用錦被包裹匆匆抬到皇帝寢宮,這樣的呈現是不符合當時紫禁城的門禁制度的。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入宮後的慈禧被分配居住在西六宮的儲秀宮,這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居所。按照宮中每晚“下錢糧”的制度,每到戌正(晚上八點)的時候,宮裡值夜的梆子聲響起,妃嬪各宮除了值夜伺候的人之外,都要離開,將宮門鎖上,鑰匙交給敬事房。

當夜如果想要再打開宮門,必須由宮門外的值夜人請示總管太監,到敬事房報告緣由,進行登記才能打開宮門。同時這樣“請鑰匙”的記錄事後要向皇帝稟告的,所以如果被皇帝知道再在沒有召見的情況下,有妃子夜晚私自出宮,是犯了宮規的大忌諱。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清光緒十年(1884)武英殿刊本


據《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記載,從康熙一直到道光皇帝對於紫禁城內的門禁制度都作三令五申。就在咸豐元年六月初五,皇帝又重申“禁門重地,理宜嚴肅”,基於皇家安全的考慮,不準外人進宮,不準晚上宮中鎖門後出入。

所以東西六宮的妃嬪居所一旦晚上鎖門之後,如果不是皇帝召見和其他特殊事情,只有一種原因可以開啟宮門,那就是火災。所以面對這麼嚴厲的門禁制度,慈禧想要在晚上離開儲秀宮,並且靠近皇帝的寢宮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英法聯軍拍賣圓明園文物


  • 被燒燬後的圓明園還有什麼?

既然電影名叫《火燒圓明園》,自然咸豐倉皇離開、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是電影的重頭戲,由於拍攝期間圓明園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殘跡,所以李翰祥導演花費60多萬元重新搭建了實景的拍攝場地,最後一把火燒掉了。

就真實的圓明園來說不論是外國人對它的摧毀,還是他們對中華文明的藐視,都讓人痛心,以至於我們現在看到圓明園遺址殘存的遠瀛觀、大水法遺蹟,都不禁扼腕長嘆。但是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後的最初模樣,並不是我們如今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斷壁殘垣。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火燒圓明園》劇照 圓明園大水法


在同治皇帝親政後,曾經想要將圓明園修繕,作為慈禧頤養天年的地方,但是因為耗費過大,被大臣們勸阻了。試問,如果圓明園真的只剩下大水法的幾根石柱子,又怎麼可以說是修繕呢?以現存的大水法遺蹟為例,這處遺存屬於圓明園中西洋樓的一小部分,當年的西洋樓是仿照西方凡爾賽宮等處修建的,均使用大理石等石材建造,所以並不容易被燒為廢墟。

在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劫掠後,清廷的內務府依舊在圓明園設置了管事郎中等官員,負責看守。據民國初期遜清皇帝對圓明園進行過以此測量:彼時圓明園佔地尚有五千二百九十六畝,南北長約三里,東西約四里,此外還有旱地、水地十餘傾,尚留有許多房屋和磚瓦木料、假山石雕。

那麼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了如今這幅殘破的模樣呢?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後


  • 被多次劫掠的圓明園

圓明園在被英法聯軍火燒後的又一次劫難是1900年,當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對其進行了再次劫掠,到了民國時期,由於遜清皇室無力管轄以及各方軍閥競相登場,誰掌握京城的大權,都會打圓明園遺址上那些當年耗費無數人力財力的珍貴建築材料的主意,將它們運到自己的私宅裝點門面。

大軍閥曹錕就曾經每天用二十輛卡車運載,將圓明園內文元閣的太湖石一掃而空。從1919年到1922年,三年的時間,有據可查的大型偷盜、強搶圓明園遺存的事情就有8起,僅當時北平地區的行政長官就從這裡拉走了七百二十七車太湖石、青雲石。

清宮戲《火燒圓明園》劇情中存在的幾個“史誤”,你發現了嗎

上圖_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當然上述的這些資料並非是為了給英法聯軍洗白,畢竟他們才是禍首。但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也使得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遭受了無盡的劫難,成為如今的殘跡。

毋庸置疑《火燒圓明園》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象徵著我國對於歷史傷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開放的胸懷,正視歷史,銘記歷史是沒有錯的,但彌補其中的缺憾、準確的還原歷史,也是對從銀幕上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價值觀的受眾們的正確引導。


【1】 《清史稿•職官志》.清.趙爾巽.主編

【2】 《欽定宮中現行則例》.清.內務府

【3】 《嘯亭雜錄》.清.昭槤

【4】 《清宮述聞》.章乃煒 等著

【5】 《遜清皇室秘聞》.秦國經

【6】 《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