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朝霞中的“吳哥石窟”

(接上文)


1861年,法屬印度支哪暹粒。這是一片被世人遺忘多年的原始森林,空氣中散發著松脂的清香,隱約中還流露出森林特有的氣味,那是一種淡淡的令人神清氣爽的甜味。

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冒險進入這裡,他沒有在這裡尋找到他為之心動的珍稀熱帶動植物。而是發現了令整個世界為之震撼的古寺廟群“吳哥”。他旋即用手繪畫記錄在這裡的所見、所聞。

“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林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文明墮入蠻荒……”亨利·穆奧後來在書中如是說。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的發現者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亨利·穆奧作《吳哥窟正面》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亨利·穆奧作 《吳哥窟圖》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亨利·穆奧作 《吳哥窟廊門圖》


第三天,吳哥石窟

據現今考證,“吳哥石窟”興建於公元12世紀(大致相當於中國北宋初年)。高棉語意為“寺廟城”。

“吳哥石窟”總體平面佈局恰如漢字的“回”字型。外圍是一道長約5700米,寬190餘米的護城河。內中廟宇建築群立面呈“金字塔”型,通過一層層的臺基逐級向上,終結於五座寶塔頂端。其中四個寶塔略小,排四隅。最大一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仿。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前的水窪為遊客最愛駐足處,用以拍攝遠景及觀看倒影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周圍森林仍處於原生狀態,故景點中獼猴隨處可見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五座寶塔”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佈局相仿


“吳哥石窟”廟宇總約三層。這三層分別代表著“地獄、人間、天堂”。攀上三層的臺階陡且峭,輒需手腳並用。意味著天堂之路,是要經歷許多艱辛方可抵達的。據導遊所述,法殖民時期,有一位官員的夫人就是經此階梯失足跌下身亡的。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邁向最高層的臺階,臺階陡且峭,非手腳並用不能達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內中所供奉的佛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中的七頭蛇


來自世界各國的“吳哥窟”仰慕者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各國的遊者雖然膚色迥然、語言各異,但都為這座偉大建築讚歎不已,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吳哥窟”卻似乎擁有一股莫名的意志,整個建築始終瀰漫著靜謐、肅穆的氣息。

15世紀初,“吳哥石窟”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吳哥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曾經值得誇耀的文明沒落於塵埃,令人炫目的城市掩蓋於藤蔓。吳哥文明驟然而止。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吳哥遺蹟之前,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石窟”的藏經閣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窟”雕刻精美的仙女舞者


暹粒吳哥迷城遊記——從神之境到人之域(二)

“吳哥窟”內部迴廊


吳哥,—個曾經繁榮600年的王朝,一個耗費數十年興建的城市。它的湮沒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謎。

國家強盛,非決於疆域之大小、非取於財力之富寡、非強於兵甲之銳利、而是訴於民眾之思想。吳哥的湮沒,從吳哥人可以建造如此宏大、精美的建築,卻無任何文化載體書籍、文本傳諸於世,即可見一斑。

“吳哥石窟”四個小時的瀏覽時間,對於非專業的遊客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遠去時,回顧漸行漸遠的“吳哥石窟”,剎那間,竟已是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