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走進畫家村,未見畫家人;人在旅途行,邂逅靠緣分。

——佚名

3月22日,吃過午飯正準備徒步,老趙打來電話,說沒事帶我出去轉轉,我說去哪裡,他說到霍山畫家村看看,那裡還有一座佛心寺,佛心寺附近有一處山體裂開了一道縫,稱之為"一線天",我們上去感受感受。

賞景拜佛登山,確實不錯,宅家多日,出去放鬆放鬆,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我們說走就走,驅車前往目的地。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車子一路奔波,沿途的風景著實迷人。一地金光璀璨,兩層樓房林立,滿樹綠色嫩芽,群山高聳入雲,山谷氤氳,茶韻入懷,春意盎然,空氣潔淨,一派清新祥和氣氛!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十八盤,顧名思義就是通往山頂的曲折小路。要進入畫家村,必須經過十八盤。十八盤起點在裕安區西河口鄉龍門衝村。從龍門衝村沿著曲折的柏油馬路,直通霍山縣諸佛庵。畫家村就在霍山縣諸佛庵!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雅名大有來頭,全國各地同名字的也不乏其類,都是與龍門的典故分不開的。

相傳,龍門在河東的界內。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闢龍門,有一里多長,黃河從中間流下去,兩岸不能通車馬。每到晚春時,就有黃色鯉魚逆流而上,過了龍門的就變成龍。

龍門之下,每年晚春有很多黃色鯉魚,從大海及各條大河爭著來到龍門。一年之中,登上龍門的鯉魚,不超過七十二條。剛一登上龍門,就有云雨跟隨著它,天降大火從後面燒它的尾巴,就變化成龍了。

其實,"衝"是兩山之間比較平坦的地方。"龍門"是兩山開闊處,如同打開的一道閘門,龍門富有吉祥之意。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村,位於六安市裕安區西南部,龍門河源頭髮源於龍門衝村境內,縣道諸(佛奄)響(洪甸)公路南北貫穿。全村總面積1792.8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533.3公頃,為典型的山區村,主產毛竹、茶葉、松杉、雜木等,林木覆蓋率40%。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村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史上獸醫鼻祖喻本元、喻本亨生於此、長於此,革命戰爭年代湧現出的革命先烈,從這裡走出的共和國少將,還有民國年間的裴家茶行,張漢卿莊園,龍門可謂人文匯翠。龍門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象徵,鯉魚跳龍門、新龍門客棧預示著更深的歷史文化。歷史自然景觀更是數不勝數,如仙人打坐、曹婆寨等景觀背後都有一段傳奇的歷史故事。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村每逢清明時節都組織村民到十八盤紅軍廣場瞻仰革命先烈,緬懷革命先烈,不忘歷史,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六安瓜片不僅代表六安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更是代表著龍門茶文化的發展歷史。為此,龍門衝村建成茶文化展示中心一處,就六安瓜片的由來及其採摘、製作過程特別製作了影響資料,供來龍門參觀、旅遊的遊客瞭解學習六安瓜片的茶文化。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業和歷史文化生態旅遊觀光園,以萬畝竹海、千畝茶園為依託,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園。又以毛竹產業,茶葉產業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產業。目前,全村毛竹產業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茶葉年產值在600萬元以上,2015年全村經濟總量為249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7517元。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龍門衝村先後榮獲了“全國造林綠化十佳村”、“六安市生態村”、“安徽省生態村”、“省級森林村莊”、“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裡是龍門衝村文化長廊,也是十八盤一大景點。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巨石穩如泰山,瀑布危言聳聽,拱形恰似鵲橋,只等織女牛郎!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置身於文化長廊,品味著文化氣息,當年紅軍在此安營紮寨與敵人熱血戰鬥的場面彷彿就在眼前。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陡峭的山體雜草叢生,嫩綠的春意與寒氣侵襲交織,萬綠叢中一點紅,一棵映山紅堅守在山體中央,一枝獨秀鮮豔奪目,俯視著來往的過客!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沿路的兩邊全是陡峭的山體,平緩的地勢極少,偶爾一兩戶人家穿插在路的一邊,孤獨寂寥清靜,山體全是毛竹,偶爾能見到幾塊不規範的茶樹。沒看到層層稻田,也沒辦法能栽種水稻,沒有適合的空間,金燦燦的菜花只能在莊前屋後稍有點綴。

難怪過去年代山裡很窮,原因是各種自然條件不允許,包括栽培中藥材也不適合,一是坡度太陡,二是泥土太少,全是石塊堆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裡人只能靠賣點毛竹燒賣點炭來換取油鹽柴米。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走過十八盤,進入到霍山縣諸佛庵。這裡是一處比較大的開闊地,有農家飯店,簡易的停車場,還有一個用竹製做成的梯形臺階,直達上面一個不算高的觀光臺。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觀光臺有點創意,不起眼不花成本的竹子,在這裡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累了半天,拔根香菸,山高我為峰,一覽眾山小!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諸佛庵鎮是塊紅色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經歷,是皖西革命根據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29年,土地革命時期安徽省第一次民團起義——諸佛庵兵變就在這裡發動,皖西地區武裝鬥爭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這裡打響,著名的六霍起義序幕在這裡拉開,中共霍山縣委和蘇維埃政府也在此成立,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在此留有戰績,湧現出劉淠西、查茂德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全鎮現存革命遺址8處,烈士墓4座,紀念碑2座,是進行革命歷史傳統遊的理想之地。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諸佛庵革命烈士紀念園位於集鎮東側,革命烈士紀念碑座落在集鎮東側的東陽山上,1979年11月由諸佛庵區委興建。紀念碑高21米,四面分別書有毛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醒目大字,碑身底座四周嵌有碑文,概述諸佛庵革命鬥爭史序,整個建築構思凝重,肅穆壯觀,已成為向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淠西廣場位於山下,於2012年9月動工興建,廣場規劃面積一萬平方米,總投資約800萬元。整個廣場呈三角形,分別為入口前區廣場、綠色休息廣場和中心廣場。中心廣場兩把長槍雕塑記載著1929年諸佛庵兵變,在皖西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從而拉開了六霍起義的序幕。該雕塑淋漓盡致的體現了淠西廣場孕育著紅色文化的主題思想。廣場內100米長的文化牆以浮雕形式分別介紹了諸佛庵鎮的紅色文化和綠色文化,即革命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的毛竹資源,讓來到淠西廣場的群眾很直觀地瞭解諸佛庵鎮的歷史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淠西旅遊廣場建成後不僅宏揚紅色文化、紀念革命歷史、展示生態環境,同時,為本鎮居民、外來遊客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諸佛庵鎮比較繁華,市容市貌新穎獨特,新舊建築有機統一,老廠房老煙囪依稀可見,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讓過客產生一種懷念,擁有一顆眷念的情懷。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山地平川開闊,能夠保留上個世紀遺留下來的風土人情,也不失一種唯美靚麗。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解放後,這裡是三線軍工基地,八十年代後期遷址合肥。現如今,廠區矗立著一顆標誌性炮彈,用來回味當年那份光輝的歲月!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枚炮彈,威武霸氣,頂天立地,展現了我軍工時代不朽的神蹟,與不遠處的紅軍廣場遙相輝映,寓意深遠。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諸佛庵鎮素有“小上海”之稱,當年全鎮範圍內分佈著三線軍工企業,安徽省皖西、紅星、江北、東風四家機械廠和皖西化工廠、皖西醫院等,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三線企業陸續遷出諸佛庵鎮,於是當時廠區、廠房就基本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霍山縣美協主席、畫家村"村長"徐守鋼介紹說:大別山它不像北方的山雄偉,也不像南方的山靈秀,大別山既有北方的雄厚又有南方的靈秀,最關鍵的是它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可挖掘的內容多。很多畫家都想找一塊人文、歷史和風景能代表自己的領地,而大別山恰好是能幫助他們表達獨特想法的處女地。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2015年,當地政府緊緊抓住六安茶谷建設機遇,提出打造"畫家村"的發展目標,建成創作寫生、旅遊度假、休憩養生、交流心得、傳經送寶於一體的畫家村。

這些原"三線廠"遺留廠房在經過改造和修繕,建成了畫家工作室、作品展示廳、生活休憩園等,並且以30年為期限免費出租給畫家。按照"保持原有風貌、全面治理環境、打造特色小品"的要求,在對畫家村進行適地建設微景觀,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後,成了名符其實的畫家樂園。

目前,中央美院副教授、油畫家馬俊,油畫家、國畫家、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國新等60多位畫家入住於此,創作了眾多幅優秀作品。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畫家的到來,也給這個小山村帶來了人氣。原來村裡一個月可能都遇不到一個外人,現在一到週末來個三、五百人也是正常的。許多當地村民在政府的幫助下,利用畫家村優勢資源,在自家的房屋開起了農家樂,收入更是翻了幾番。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峰巒疊翠、林壑幽美、竹海水韻,曾經雪藏於層巒疊嶂間的發展滯後村如今已插上藝術的翅膀發展文化旅遊,見證過諸佛庵鎮昔日輝煌的鏽跡斑駁的軍工廠機械即將成為博物館中的展品,再次見證“旅遊興鎮”的輝煌。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你走進仙人衝畫家村時,一定會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當你走進仙人衝畫家村時,一定會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諸佛庵,是大別山腹地霍山縣一個獨特的小鎮,境內獨具特色的石灰岩地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眾多自然奇觀和名勝古蹟。這個位於六安茶谷西部的小山衝,遠離城市喧囂,碧空如洗,景色如畫,它就是畫家村仙人衝。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據瞭解,該村於2014年提出打造“畫家村”的發展目標,規劃建設核心區1平方公里,分三個階段實施,計劃總投資4000萬元,一期工程已經投入1000萬元,並按照“保持原有風貌、全面治理環境、打造特色小品”的要求,軍工村搖身一變為畫家村,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藝術樂園。中央美院副教授、油畫家馬俊,油畫家、國畫家、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楊國新等60多位畫家入住於此,創作了眾多優秀作品,獲得社會一致好評。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走進畫家村,兩邊的房屋牆面佈滿了各種風格的圖畫,這裡就是畫家村。沿路而上又是另一番美景,道路兩旁奇峰羅列、險壁懸崖、怪石嶙峋。貫穿衝內的小溪猶如一條銀光閃閃的綢帶,給小山村鑲上了一道美麗的花邊。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富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特色的瓦房散落在山坳之中,溪流穿村而過,隨處可見寫生的畫家,這裡的美景帶給了他們創作的靈感。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大別山仙人衝畫家村建設理念是:吸取北京798畫家村、宋莊畫家村等國內知名畫家村成功經驗,打造集學術交流、藝術創作、作品展示、交易於一體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寫生創作基地。

保持原有風貌、全面治理環境、打造特色小品”,軍工廠搖身一變為畫家村,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藝術樂園,成為大別山區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安徽省和國內藝術創作基地。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靠近仙人衝公路的右邊,山上有座寺廟,名曰佛心寺,至於年代始末我沒有考究,至少佛心向善慈悲為懷沒少有。左邊五座奇特的山峰,高大威猛,猶如五隻老虎向著佛心寺,跪地拜佛,形態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五座山峰如同五隻老虎,在佛心寺面前,收斂了兇猛的野性: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獸性,立地成佛。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畫家村每一處別墅,造型各異,風格迥異,氤氳的山谷,茶香宜人,心靜空靈,意境深遠,不一樣的悟道,不一樣的情懷。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抬頭遠眺,青山旖旎,雲霧繚繞,仙氣凌然,超脫塵俗,不得不讓我肅然起敬,難怪那些畫派高潔之人,來此隱居尋樂,不失一種大徹大悟!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一線天,在佛心寺左邊。巨大的山體,由於地殼運動,或地震帶突變,被撕裂成一人多寬的直豎豎的口子。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霍山縣諸佛庵鎮是江北竹海之鄉,素有“桃源竹海”“大別山第一竹海”之稱,大別山仙人衝畫家村位於竹海的核心區,山清水秀,風光宜人。

境內峰、巒、嶺連綿起伏,如神人巨斧劈開,獨具特色的石灰岩地質特徵,造就了天工奇景"仙人裂——一線天"。

這裡是通往一線天、佛心寺的羊腸小道。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順著臺階,一步一個腳印。心靜如水,浮塵遠離,超然物外,這是怎樣一種豁達啊!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臺階一邊的欄杆,仿製的惟妙惟肖,如同在樹木上雕刻一般。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回身探望,仙人衝一覽無餘,天地人三線合一。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臺階平和,景色宜人,依山盤旋,一路高歌。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臺階旁邊,有一座土地廟,供奉土地爺,保佑一方百姓安康。土地勸君用心耕,歲收五穀盡菩提。土地爺告訴我們:只有精心耕種辛勤勞作,才能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順道而上,隱約中的佛心寺依稀可見。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土黃色的牆面,在綠色叢中非常顯眼,簷口的拐角向上張揚,與對面的五虎拜佛遙遙呼應。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撇過佛心寺,我們一路向一線天方向攀登。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臺階附近的毛竹長勢喜人,毛竹筍蓄勢待發,毛竹葉子正在棄舊迎新。幾棵松樹高大挺拔,姿勢幾乎與迎客松相媲美。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山路十八彎曲折離奇,雕樑畫柱耳目一新,新的希望,新的夢想,新的不可一世。在自然中放鬆,在世俗中心淨,佛心所向披靡,佛音迴旋繚繞,這純粹是佛心寺的感化。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不知不覺中,我們到達了一線天。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一道裂縫,猶如鬼斧神工劈開一般,壯實的山體現出了一道一人多寬的大裂縫。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不知是裂縫帥呆了,還是我看呆了。自然界的神奇無時不在,只是我們平時太懶惰罷了!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不到黃河不死心,不到長城非好漢!亮個相僅作留念!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身在此山中,我也想充當一回巨石強森!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石頭不是紙糊的,小心碎石纏身,畢竟這裡的旅遊設施還沒有開發完善!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身在裂縫中,一線天的感覺歷歷在目,好險好懸好逗,真是開心!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一番提心吊膽,一番大膽嘗試,一番天地穿越,悠悠我心,順勢而發!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又見石峰一點紅,幾番喜悅湧心頭!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一柱香,三生榮幸;三叩頭,天上人間!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據說,佛心寺以前有幾個年齡不大的和尚,之後不知何故都走了,現如今只有一個老居士在此看守。我們請了五十元香,儘儘心意,老居士非叫我們登記在簿子裡面,我說功德無量不必張揚,對方說如果不記賬自己交代不了,恐怕有裝到腰包嫌疑,老居士真是厚道!

也難怪,前面五虎跪地拜佛,誰有膽量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呢?佛心向善,以善為本,才能求得圓滿!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種紅果子叫三月籽,純天然的,現在吃有點酸,到四月初就能成熟,據說甜如蜜非常好吃。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棵茶樹叫苦丁茶,苦丁茶具有減肥功效。久聞大名,今天是第一次與之邂逅。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是一家雕刻葫蘆的藝術兼休閒場所。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手工製作竹椅子的工匠師傅傑作。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是經過磨子潭拍下的標誌性設計圖案。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這是下符橋特有的西瓜種植園。

人在旅途:走進畫家村


離開了下符橋,一天的路途奔波也就告一段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