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有個場景太扎心了。


婦產科醫生宮蓓蓓,下班回家後抱起小寶,問婆婆孩子的輔食吃得怎麼樣。


婆婆忙得忘了喂,反問兒媳:“樂兒這才幾個月,你慌忙著給他斷奶幹什麼?”


宮蓓蓓只能無奈地跟婆婆解釋,這麼大月份的孩子,是應該添加輔食的。


婆婆立馬反對:“你瞎說,媽媽的奶是最有營養的,什麼輔食都比不上。”


最後,宮蓓蓓不得不搬出自己婦產科醫生的招牌,婆婆才勉強答應明天給孩子喂輔食,但是一臉的不滿。


這邊婆婆剛剛生氣地走開,那邊公公又在追著大兒子歡歡餵飯。宮蓓蓓說他不吃就不要給他吃,孩子餓了自然會吃。


但公公像沒聽到一樣,一邊餵飯還一邊讓大孫子看PAD。


宮蓓蓓讓歡歡把PAD放下,但孩子也像沒聽到似的,根本不把媽媽的話放心上。


阻止無效後,宮蓓蓓終於忍無可忍地把兒子拉到一旁訓話。


隨著孩子“哇”的一聲哭出來,隱藏了許久的家庭矛盾也爆發了。


公公指著孩子說,原本好好地在吃飯,這會兒弄得又哭又吵的;


婆婆委屈得抹眼淚,彷彿兒媳婦罵的不是孩子,而是她;


丈夫劉斯禮把宮蓓蓓喊到一邊,質問她說:“你怎麼回事?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這樣的場景,對於很多媽媽來說,熟悉得簡直就是自己某一天生活的翻版。


公公婆婆年紀太大了,不懂得怎麼教育小孩,我們要理解。


只是,當丈夫說出這樣的話,真的能把人氣到原地爆炸。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認為孩子不哭就是好


只要不是特別粗心的媽媽,都能看出歡歡的問題。


不好好吃飯只是表象,實際上就是任性、不懂規則。


匪夷所思的是:孩子已經暴露出這樣的問題了,作為孩子的爸爸,劉斯禮竟然說:“爸媽帶得挺好的。”


難道不哭不鬧就算是好了嗎?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爸媽並不在少數,他們只要孩子安安靜靜的,別吵著自己,就覺得萬事大吉了。


至於孩子在看電視還是在玩遊戲,有沒有良好的習慣,有沒有優秀的品行,他們並不在意。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給孩子看電視看手機,既省力又省心,可是優秀的爸媽寧願累趴,也要陪孩子玩耍、讀繪本。


因為同樣是玩,彼此天壤之別,優秀的爸媽絕不能讓孩子瞎玩還傷身。


孩子不聽話,發一通脾氣打一頓,立馬就老實了,可是優秀的爸媽一定要正面管教,溫柔地堅持,是因為希望孩子在愛中慢慢成長,而不是因為害怕而屈服。


但是這樣的爸媽會很累,還總是吃力不討好,一不小心,就要與全家人為敵。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把父母的位置拱手讓給老人


媽媽的累,還因為爸爸的不參與。


從宮蓓蓓夫妻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斯禮坐擁兩個孩子,卻連一塊尿布都沒換過。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這其實是很多家庭的常態。


爸爸忙,忙得顧不了孩子,忙得連自己都以為,孩子就是應該媽媽和老人們帶的。


但我們心知肚明,什麼工作會忙得連給孩子換塊尿布的時間都沒有呢?


任何事,只要你想做,就一定有時間。


作為孩子的父母,養育他們是我們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父輩的。


我們只有在父母的位子上坐穩了,才能以正確的姿態來教育孩子。


而不是像劉斯禮說的,“爸媽”帶的挺好,我們教育孩子反倒成了“插手”。


事實上,隔代育兒的問題不容忽視:


比如不吃飯就追著喂,縱容孩子邊吃邊看手機,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反而導致他們學會了跟父母討價還價。


再說,老人在體力和認知上都可能有所欠缺,他們可能用電視讓孩子消停,也可能用零食來討好他們。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我們不能責怪老人,因為照顧我們的孩子,並不是他們的責任。


可是一旦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作為父母的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鬆懈,於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責任的缺位,也形成了親子關係的間隙。


時間長了以後,你再想好好地跟孩子交流,進行教育引導,就沒那麼容易了。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不解決問題專門和稀泥


爺爺奶奶成為帶娃主力,爸爸能不管就不管,媽媽一管就雞飛狗跳。這樣的家庭環境明顯不利於孩子成長和夫妻和諧。


宮蓓蓓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跟丈夫商量解決辦法。


她能想到的就是分開住。


而實際上,這確實是解決問題最快、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但是丈夫劉斯禮堅決不同意:


“你需要人幫忙帶孩子的時候跟老人住,現在不需要他們了,就一腳踢開,這叫卸磨殺驢、忘恩負義。”


在這個男人心裡,他自己從來不是獨立的個體,他一直需要父母,父母也一直需要他。


他沒法接受不跟父母一起生活,也從未想過,自己應該跟妻子一起,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


最後他跟妻子達成的協議也很可笑:“週一到週四,他陪自己父母;週末去陪老婆孩子。”


宮蓓蓓知道對於這樣的直男,多說無益,只能接受。


其實,劉斯禮的父母年紀不算大,腿腳方便,身體也不錯,完全有能力自己生活。


沒準兒他父母還不樂意跟兒孫一起住呢,不用帶孩子,老夫妻兩個能夠好好享受老年生活,多好。


劉斯禮都沒有去詢問父母的意見,就這樣單方面地不同意分開住,嘴上說是孝敬父母,實際上,應該看看自己是不是還沒斷奶。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怎麼讓豬隊友變成神助攻


生娃之前是老公,生娃之後才發現,他也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


這是多麼痛的領悟。


不過幸好方法總比問題多,要讓豬隊友變成神助攻,辦法就是兩個字:“多練”。


但是,讓老公練習帶娃,可沒那麼簡單。


要知道,凡是那些“工作忙,我沒空”的老公,幾乎都練成了獨門絕技:娃哭再大聲,跟我沒關係,只要有人帶,堅決不出手。


所以,媽媽們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讓他帶。


我有個閨蜜就曾經通過出差,讓老公學會了帶孩子。


那時候,孩子剛上幼兒園,閨蜜公司安排了出差任務,恰巧那段時間婆婆身體不太好,沒法帶孩子。


閨蜜本來想去跟領導說說,家裡有情況,能不能不出差。


但是那段時間業務壓力比較大,她有些猶豫,後來轉念一想:“家裡不還有個大男人嗎?怎麼沒人帶孩子呢?”


閨蜜說,因為自己和婆婆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好了,老公樂得做個甩手掌櫃。時間一長,連自己都已經默認男人不會帶娃,帶娃就該是女人的事了。


意識到這一點後,閨蜜說:這個差,說什麼也得出。


一個星期後,閨蜜回家看到了一個成就感滿滿的老公:“你看你不在家,我照樣把兒子照顧的好好的,晚上都是跟我睡的。”


這以後,閨蜜就會時不時地創造一些機會給老公帶娃,漸漸地,原先的“大小孩”竟也成了“奶爸”。


“爸媽帶得挺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海清這一架,打的真實!


其實,男人並不是不願意帶孩子,而是很多時候他們覺得,既然帶孩子這件事有人做得比我好,那自己何不樂得自在?


我們要讓他明白: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而不僅僅是其中一方,又或者只是爺爺奶奶。


爸爸這個角色是獨一無二、無人能夠替代的。


當爸爸們嚐到了帶娃的艱辛,也感受到了孩子的依戀,他們才能真正明白,什麼叫為人父母。


作者:張書願,愛碼字的心理諮詢師,人生是一場用心的體會,願你我都能甘之如飴。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