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名稱的來源和大清寶鈔沒直接關係

本文作者:王紀潔(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宣部主任、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藝藏文博教育錢幣鑑定課程專家)

糾錯||“鈔票”名稱的來源和大清寶鈔沒直接關係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宋朝的紙幣稱為“交子”、“會子”;元朝的紙幣稱為“交鈔”、“寶鈔”;明朝紙幣稱為“大明寶鈔”。清咸豐年間的兩種紙幣,分別為“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

我們將由銀行印製和發行的各種票券稱為鈔票。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鈔票”一詞,名稱源自清咸豐年間發行的“大清寶鈔”的“鈔”和“戶部官票”的“票”兩字組合,即二者的合稱。例如,彭信威先生在《中國貨幣史》中(第598頁)就寫到,“鈔票的名字即導源於此,為寶鈔和官票的總名”。再如,在我們一些非常專業的博物館展覽文字中和講解員的介紹裡都可以見到或聽到此種說法。

其實,通過認真查閱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鈔票一詞的稱謂完全來源於戶部官票,與大清寶鈔沒有直接的關係。

鈔票名稱源於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的合稱,是人們長期以訛傳訛的結果。 因為在大清寶鈔面世之前,鈔票的稱謂就已經產生了。

鈔票一詞最早出現在咸豐三年三月(1853年4月),時任刑部侍郎的德興等人,在奏請定造私鈔票罪名奏摺中就說,

查鈔票之用,與銀錢並重,其私造之罪,亦應與私鑄造同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金融史料組編《中國近代貨幣史料》第1輯(上),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380頁。]

介紹了鈔票詞語最早出現的時間,那我們梳理一下清朝咸豐年間紙幣出臺的簡單過程。因為中央財政的惡化,咸豐元年九月三日(1851年10月26日),陝西監察御史王茂蔭,上奏《條議鈔法折》,提出“行鈔幣”,即發行紙幣的主張。此後,王懿德、楊文定等人都曾先後上疏,奏請發行紙幣。因為大臣們接二連三地上奏,紙幣發行問題終於背提上議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戶部官票的醞釀與具體發行時間。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六日(1853年4月4日),咸豐帝審閱了左都御史花沙納領銜制定的銀票章程,認為

“所擬章程各條,尚屬周密,著即照所請定為官票名目先於京師行用,俟流通漸廣,再行分頒各省,一律照辦。”

看到皇上陛下關於允許發行官票的上諭,戶部正式啟動印製和發行工作。咸豐三年五月初四日(1853年6月10日),“始制銀鈔”。六月三十日(8月4日),銀票如數印好,交與部庫搭放,在京師發行。

其次,我們再看一下大清寶鈔的具體發行時間。咸豐三年九月十八日(1853年10月20日),咸豐帝發出上諭,

“著即照此議,由戶部製造錢鈔,頒發中外,與見行銀票相輔通行。”

得到皇帝上諭,戶部推出制鈔辦事章程十八條,由尚書祁寯藻在1853年12月17日上奏。章程中,建議將鈔幣定名為“大清寶鈔”,並在京城設立寶鈔局來進行嚴格管理。

通過上述考證,我們不難看出刑部侍郎的德興等人在1853年4月給咸豐帝奏摺中的“查鈔票之用”,應是指戶部官票。

戶部官票的印製於1853年4月得到咸豐帝的允許,8月4日正式發行,而大清寶鈔印製於12月,戶部官票的發行時間要遠遠早於大清寶。

德興等人稱戶部官票為鈔票時,大清寶鈔尚未籌備發行。故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斷定,“鈔票”一詞源自戶部官票,以及歷代將紙幣稱為“鈔幣”的傳統叫法,和大清寶鈔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鈔票”一詞的來源並非是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二者的合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