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為何只打了一仗就選擇撤軍?

liyanpengjia


很多人並不知道 在二戰時日本某種程度上是爭取獨立的印度盟友 印度是感謝日本攻打的
1951年9月8日49個國家和日本簽署和平協定《舊金山和約》,當時印度就因為對《舊金山和約》中的限定日本主權和民族獨立條款不滿而拒絕簽署

原因就在於二戰時日本對爭取獨立的印度的支持:

1、1942年7月,印度國大黨向英國提出完全獨立要求;

2、1942年8月,國大黨中央委員會孟買會議通過推出印度決議;

3、1943年10月21日,在日本、德國的支持下,蘇巴斯·錢德拉·鮑斯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組建印度國民軍。

印度國民軍和日本第15集團軍攜手在阿薩姆邦、緬甸、孟加拉地區對英屬印度的科希馬和因帕爾進行保衛戰。

4、雖然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在1945年8月18日在臺北飛大連的飛機墜毀事故中死亡,但印度在尼赫魯總理之後的歷任總理對日本都保持友好關係。

題主說的應該是英帕爾之戰

1、英帕爾之戰是日本、自由印度攻打英屬印度之戰。英軍是陸軍第四軍團,15萬人,傷亡12603人;日本陸軍15軍8.6萬,自由印度軍6000人,戰死3.2萬,病死或餓死4.6萬,合計7.8萬死亡。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單次戰役中死亡人數最高的戰役。

2、英帕爾之戰的失敗是牟田口廉也不切實際的作戰計劃導致的。英帕爾,成為日本至今作為“有勇無謀”的代名詞。

牟田口廉也作戰計劃的荒謬性:

A、英屬印度至少還有10個師兵力,日本在緬甸的15軍只有兩個師團,2個師團VS10個師,也太瞧不起人了吧?

B、緬甸基礎設施不足,加上雨季,導致日軍補給困難;因為瓜達康納爾島戰役膠著,大本營也無法抽調多餘兵力支援緬甸日軍;

C、1942年英軍就開始從緬甸西部進行試探性攻擊,不給日軍休整、補給的時間,讓日軍陷入被動;

D、為緩解補給輸送,牟田口廉也提出成吉思汗作戰計劃:用3萬頭牛羊來運送作戰物資,結果:讓緬甸人不滿、牛羊在行軍途中走時、趕著牛羊行軍速度緩慢、大群牛羊成為英國皇家空軍空襲的目標。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就是1944年爆發的英帕爾戰役,這一戰充分體現了日軍的狂妄自大和忽視後勤的毛病。

在印度駐紮有一個英軍第11集團軍群,直接阻擊日軍的就是,斯利姆將軍率領的英軍第14集團軍,英軍達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英印第4軍,光是直屬炮兵,就有5個炮兵團,這還不算,那些師屬炮兵。一個師屬炮兵也有5個炮兵團。

比如英印第17師的編制是,皇家第129野戰炮團,印度第1野戰炮團,第82反坦克炮兵團,第21山炮團和第29炮兵團。下面1個軍直屬5個炮兵團,1個師也直屬5個炮兵團,可以想象,整個英國第14集團軍的炮兵實力有多恐怖了。

而且駐紮印度的英美航空兵也全力支援作戰。其中在2個月時間,英國空軍出動超過3萬架次,進行運輸和對地支援。美國航空隊為英軍撤離了43000名非戰鬥人員和13000多名傷員運來大批武器和人員。

在6月22日反攻的時候,英軍1000輛坦克裝甲車輛突入英帕爾平原,場面非常壯闊。那麼,日軍進攻部隊呢?就是第15師團,第31師團和第33師團。就只攜帶了1—2周口糧、1.5—2個基數的彈藥。

就3個師團,這點彈藥,就要去印度打英軍第11集團軍群,可見日軍之狂妄了。(英國第11集團軍群所屬,第14集團軍所轄兵力最多時達1百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大的集團軍,日軍3個師團帶著2個基數彈藥,就要去滅第14集團軍的百萬大軍,結果自己被滅了)。

戰役在1944年4月爆發,打到最後,英軍以旅為單位,坦克和鐵絲網建成起一處處環形工事,內部則是若干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持。在天空當中,則是成群結隊的英美空軍戰機。

從4月打到7月,英軍越打越多,火力越打越強,日軍早就彈盡糧絕,開始撤退,英軍發動追擊。到8月,迎來了緬甸的雨季,日軍在翻越印度和緬甸邊境山區河流的時候,在雨季當中損失巨大。3個師團就撤回來7門山炮,有的師團最後只剩下了600支步槍。

此戰,日軍戰鬥和非戰鬥傷亡65000人(戰鬥傷亡3.1萬人),英印軍傷亡17587人。從此,日軍再也不敢進犯印度。


深度軍事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二戰期間,日本和印度確實就打過仗了。

猜誰贏了?是印度。

雖然這個例子不能完全放到現在,畢竟過去了60多年,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但也能說明些問題。

畢竟談兩國軍事實力的話,也要考慮戰爭的地點和場合。

就如同你美國打越南,為什麼美國比越南軍事實力強個上百倍,但是也沒打下來?這就是越南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後勤條件。

所以談印度和日本軍事,其實也要考慮這點。而這就和二戰中的這次戰役有關。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吧!

1944年而二戰快結束的時候,爆發了一次日本和印度的戰爭,史稱英帕爾戰役。

其實客觀而言,這不能算是兩國正式戰爭,因為參加的軍人除了印度之外,有一部分是英國人,還有一些美國航空兵。

日本當時已經出現了戰線過長的問題了,但是他們竟然還要打這場戰爭,可見完全對印度和英國的實力不屑一顧。甚至日本人只攜帶了2周的口糧和後勤補給,這說明他們對戰爭勝券在握。

結果呢?打了100來天。日本人的後勤出現了極大問題,再加上天氣實在難以支撐,當地地形也不利於日本作戰,最終導致6萬多人損失,從此再也不敢打印度了。

這就是兩國唯一一次戰爭。當然印度當時還不是國家,只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無論如何,印度人和日本人是較量過了。

如今印度和日本比起來怎麼樣呢?

如果不考慮日本受到的客觀限制,特別是軍事上的問題,日本進攻印度,也不會討到什麼便宜,一個重要原因還是戰線太長,再加上印度已經是號稱全球前五軍事強國,自然實力比以前有千百倍的壯大,也不會care日本。

日本比較厲害的,其實就是海上力量。

日本的準航母還是可以的,也就是直升機航母。它們稍加改裝就可以成為正式的航母,搭載戰鬥機等艦載機。這是日本在軍事上的一個殺手鐧而已。

(印度在建航母)

而印度在海上力量上和日本相比,雖然有自主化和國產化的正規航母,但航母戰鬥力其實讓人擔憂。

最近的一個消息是幾個月前印度在建航母內部的電腦竟然被盜了,而且不只是軟件系統出問題,硬件也被盜了。這種安保水平下可能看出印度國防安全也會有不小的漏洞。

而在安全上,日本人始終小心翼翼,從中也可能看出雙方軍事水平上的高低。

印度更強大的是陸上力量,這是經過幾十年來戰火檢驗的,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動不動就爆發衝突,一般都是邊界紛爭,所以,印度陸軍配備了比較強大的武器裝備,訓練也相對頻繁,實戰經驗比日本多太多。

在這點上,日本沒法和印度陸上軍事力量相抗衡。


木春山談天下


1944年日本為了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同時應德國盟友要求,進攻印度以期打亂盟軍部署,扭轉不利局面,日本大本營終於決定要對印度動手了,英帕爾戰役爆發後,經過數月慘烈的戰鬥,日軍的進攻遭到慘敗。

低估了英國

二戰前印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作為英國殖民地而存在的,在英國的所有殖民地中,英屬印度是最龐大的,也是最富裕的,對於英國也是最重要的,英國國王還是印度皇帝。在當時,印度被稱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日軍在侵佔緬甸後,印度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佔,英國將不得不後撤至中東,這將使英國失去在遠東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這是英國不能接受的。

後勤補給困難

印度和緬甸的交界處,大部分地形是高山、河流、沼澤、深谷,不利於機械化行軍,後勤保障也多有不便,但是大戰略已定不可修改,接下來就是選將,由於牟田口廉也素有“小東條”之稱,本人也是成吉思汗的忠實信仰者,所以被任命為英帕爾行動的指揮官,在“放羊”指揮官的帶領下,日軍三個師團近十萬人,趕著大批活牛、活羊浩浩蕩蕩向印度進發,“人畜大軍”前期進展還算順利,可是戰線也越拉越長,隨後在英軍的轟炸下,日軍補給斷絕,軍心渙散,最終導致英帕爾戰役功歸一潰。

中國的牽制

中國遠征軍曾經兩次入緬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而且沉重打擊了侵緬日軍,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並減輕了盟軍在印度的作戰壓力。隨著盟軍的戰略反攻,日軍在緬甸節節敗退,也就無力染指印度了。

日本國力難支

日本在征服朝鮮、中國淪陷區後,又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形成了一個北起阿留申群島,南臨澳大利亞,西迄印度洋的龐大殖民帝國,基本上實現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但是在美國海軍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後,日軍隨即失去制海權和制空權,而日軍補給線又拉得過長,在太平洋戰場陷入了困境,實在無力再大規模開闢印度洋戰場。


小哥話歷史


英帕爾戰役後期,日軍已經開始吃叢林裡的草了,再不撤軍只會全部餓死。



英帕爾戰役是日軍陸軍史上輸的最慘的一場戰役,但也是最奇葩的一場戰役,10萬兵馬死3.2萬傷近4萬,日本陸軍高層竟無一人問責。

戰役發動背景

1942年4月,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切斷了美國對中國提供援助的線路,英軍也被迫退守印度。這一結果直接影響了盟軍東南亞和中國的抗日局面。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決定在印度英帕爾建立後勤基地,伺機反攻緬甸。

而此時日本在新加坡扶持了一個偽印度政府,計劃打著幫印度趕走侵略者——英國的旗號,佔領印度,實現日本“大東亞共榮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緬甸軍區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打響全面侵華戰爭第一槍的戰犯)覺得這是一個立不世之功的機會。於是他一份進攻英帕爾的瘋狂計劃。


瘋狂的日本陸軍高層

為什麼說這是一份瘋狂的計劃呢?首先,緬甸軍區短時間內無法提供足夠的糧草和彈藥。其次,從緬甸到英帕爾只有一條運輸線,被盟軍切斷的風險非常大。

另外,行軍路途要經過六百米左右寬的欽敦江和400公里的山路,這給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大困難。最後的問題是,都是山路無法攜帶坦克等重武器。

牟田口廉也的計劃遭到了15軍內部及陸軍高層的一致反對,但卻獲得了東條英機的讚賞。他認為風險雖然很大,但如果成功了,將徹底改變東南亞、中國的戰局,甚至可以間接減輕了希特勒在歐洲現場的壓力,他覺得值得一博。

有了東條英機的支持,日本陸軍部通過這一瘋狂計劃。但南方軍司令寺內壽一還是詢問了牟田口廉也解決糧草的計劃。

牟田口廉也是這樣回覆:他計劃徵集1萬多頭牛羊馱物資,到達目的地後這些牛羊可以殺了作為軍糧。最後還豪氣地說:“大和祖先是食草民族,印度廣闊的叢林就是我們的口糧。”寺內壽一聽了信心滿滿。



精心準備的陷阱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3個師團約10萬人馬,帶著8天的口糧、人均240發子彈,雄赳赳氣昂昂朝英帕爾進軍。他狂妄地向部下宣稱將在3周內解決戰鬥。不過他此時並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英、美精心準備的陷阱。

其實日軍的計劃英、美早就獲悉,盟軍提前安排了一支3000人的部隊進入了叢林,只等日軍渡過欽敦江就立刻搗毀日軍唯一的一條補給線,同時這支部隊可以日後截擊逃跑的日軍。

不過原本出發時很開心的牟田口廉也,很快就高興不起來了。第15軍在渡江時,由於水太深,不少牛羊淹死在河裡。

更為糟糕的還在後面,由於牛羊群目標太大,一路遭到盟軍轟炸,眾多牛羊死的死、跑的跑,直到後來士兵們不得不單兵負重40公斤,穿行崎嶇的山路。

戰鬥過程

日軍開始進攻很犀利,至4月中上旬日第31師團推進了科希馬外圍,第15師團和第33師團也完成了對英帕爾的合圍,一切進展看似很順利,雖然日軍士兵的每天口糧已減至不足二兩,但勝利已指日可待。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牟田口廉也欲哭無淚。就在日軍合圍英帕爾時,突然冒出大量的英印軍發起了反攻,而且很多重武器他都沒見過,一下子打的日軍矇頭轉向。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美國空軍已偷偷地空降了大量的英印軍和先進武器。更為要命的是,5月15日,英印軍48旅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而此時的日軍每天口糧已不足一兩。

氣急敗壞的牟田口廉也,調動所有能調動的部隊對英帕爾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死亡衝鋒,但由於體力和武器的差距,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



進入6月份,英帕爾下起了連綿陰雨,而此時日軍已無一粒口糧,真的學起了他們的祖先開始吃草。仗打到這地步,日軍已無贏的可能,第31師團長多次向牟田口廉也建議撤退,但都遭到拒絕,他給陸軍部致電也得到同樣回覆。

到了6月下旬,飢餓和多天的陰雨讓幾萬日軍得了瘧疾、痢疾、霍亂、傷寒等疾病。6月25日佐藤實在不忍心看著日軍成批成批的倒下,他私自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31師團一撤退,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達“退卻作戰”的命令。不過此時的日軍拋開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不說,他們連逃命的力氣都沒有了。

英軍一名軍官曾這樣描述日軍逃跑場景:“到處是赤腳露體的屍體,士兵像骷骸一樣躺在泥地上;行駛中遭到轟炸的運輸車和燒燬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滿地都是的槍支彈藥和軍事裝備。”

英帕爾戰役結束後,日軍第15軍傷亡7萬多人,喪失了戰鬥力。大大削弱了日軍緬甸軍區的實力,不久盟軍發動了印緬戰場的反攻。



花木童說史


當時的日軍不論從兵力還是後勤補給上都不具備攻打印度的實力。日軍也沒有那麼的自不量力,他之所以會對印度發動進攻也不是真的想要進攻印度,而是對入印英軍的追擊,所以當日軍把英軍趕入印度叢林之後日軍便停止了追擊。

當時日軍入侵緬甸的部隊只有十萬人,就這麼點部隊想要控制整個緬甸就非常困難了,還想要入侵印度的話根本就不可能辦得到。當時在緬甸的英軍也有近十萬人,再加上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有十萬人,從總兵力上看日軍並沒有優勢。當時日軍唯一的優勢就是駐仰光(緬甸)的軍用機場,那裡駐紮了約150架零式戰鬥機。這使得日軍在緬甸地區的戰鬥是有制空權的。但是,假如日軍進攻印度的話,這支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就達不到了。

其次,打仗是需要物資的,日軍沒有進攻印度的物資!當時日軍在緬甸的物資供應主要由日軍聯合艦隊負責,日軍聯合艦隊當時的主要目標是放在印尼與澳大利亞,所有的貨輪都是往澳洲運輸物資,日軍聯合艦隊根本騰不出力量來幫助駐緬日軍打仗。從日軍的彈藥供應量來看,在日軍入緬時期每人每天的彈藥供應量是150發子彈,到了1943年這個彈藥供應量就下降到了30發/天。所以,日軍根本就沒有物資入印度作戰。


優己


在二戰中,日本對三個地方都是打了一仗就撤兵的,不僅是印度,還有蘇聯,以及澳大利亞,都是打了一仗就退兵的。而日本退兵的原因,不是因為日本對這些地方不感興趣,而是日本失敗了。

在攻打印度的時候,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當時的日本除了在東南亞戰場還能夠維持一定的穩定以外,在太平洋戰場、東亞戰場,日本都陷入了被動之中。雖然偶爾還能夠發動一些局部的攻勢,但是整體上的失敗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且日本的另外兩個盟國,整體的形式也不好,意大利已經投降盟國,而德國也正處於節節敗退之中。

1944年,日本為了減輕東亞戰場日軍的壓力,妄圖切斷中印公路,並掐斷盟軍的補給線,同時為了改善日本在印緬邊境處於防禦狀態的被動局勢,試圖開闢南亞的第四戰場。因此,從3月起,日本積極往印緬邊境增兵,最終以九萬大軍的兵力發動了英帕爾戰役,侵入了印度一側。

不過,儘管日軍來勢洶洶,但是卻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由於地形、氣候以及資源補給等因素,日軍在印緬邊境很快陷入不利的地位。到了7月份,在日軍已經死傷大半的情況下,日本不得不退出英帕爾地區,從而導致日本的目的全部都沒有實現,反而再也沒有力量發動新的攻勢了。從此以後,日本在東南亞的局面基本上已經被定格了。

退一步講,鑑於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的整體局面,就算日本在英帕爾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就算日本能夠攻入印度境內,日本最終的失敗也無法避免。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和東亞戰場失敗以後,日本在其他地方的存在,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了。


蘇綻


緬印邊境地形複雜,山高林密,所以即便在日本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未敢輕易進攻印度。當牟田口決定強行實施烏號作戰計劃的時候,就遭到了其他日軍將領的強烈反對,如果不是東條英機極力支持的話,恐怕連這僅有的一次戰役都不會發生。另外,英帕爾戰役徹底結束時,都已經到了1944年中下旬,而此時美國海軍已經逼近到了菲律賓西線,日本法西斯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又哪會有力氣再次攻打印度。



由於地形的限制,日軍的後勤補給本就困難重重,而牟田口不僅沒有重視這一隱患,反而狂妄的認為僅需20天的口糧和彈藥就能徹底擊垮英軍。狂妄的牟田口一意孤行,最終被盟軍東南亞戰區司令蒙巴頓抓住了軟肋,誘敵深入,一舉粉碎了日軍攻佔印度實現“東亞大共榮圈”的野心。



日軍在敗退的過程中,可謂走一路死一路,最終日本第15軍減員已經接近八成,遠超瓜島戰役的損失率,第15軍也直接由主力部隊變成了殘廢。英帕爾的慘敗讓日軍大本營震驚不已,牟田口等一大批日軍將領被撤職查辦。經此一戰,日軍僅撫平傷口就得花費一段時間,況且又有牟田口這個前車之鑑,恐怕日軍再瘋狂,也得掂量掂量!



英帕爾戰役於1944年7月正式結束,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美軍便在萊特島成功登陸,直接威脅著日軍佔菲律賓的安全。太平洋戰場早已讓日軍忙的焦頭爛額,日本法西斯已經毫無精力再去考慮緬甸戰場的問題。緬甸的日軍既沒有援軍,又沒人有勇氣敢去趟這渾水,所以沒有下文也就不奇怪了!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歷史文齋!


戰情解碼


據戰後統計,日軍真正戰死者可能只有3.2萬人。而在7萬多陣亡的人當中,多半是餓死或者病死。其非戰損減員之多,遠超瓜島戰役。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稱霸世界。那麼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亞洲拿下來,中國和東南亞自然就成為了最優先的兩個。當日本攻下東南亞後,印度又成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因此,日軍於1942年開始變策動成立所謂的“印度獨立軍”。到了1944年應德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局勢,日軍對印度發動了在之後被稱為“英帕爾戰役”的行動。

當時的東南亞基本都是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個。在1941年後,印度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最後一塊殖民地。作為大英帝國皇冠山的“明珠”,英軍肯定是要不惜血本與日軍一戰。所以當日本攻打印度的時候,對戰的不是英國人利用印度人組建的部隊,而是英國部署在當地的正規部隊。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萬多人進攻印度東北重鎮英帕爾。但最終只剩下了3萬多人回去,損失5.6萬人,可謂是敗得是一塌糊塗。而這次日軍只打了一仗後就撤軍,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指揮官的差距

日軍這方派出的是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常常激勵型的口號來鼓勵自己的士兵,即“洗腦”式宣傳。所以在渡江的時候,他用“日軍天下無敵,即將征服印度”這一類的口號讓自己的士兵進入叢林地區。但與此同時,他自己卻擔心會不會有敵軍的奇襲。而且在正式開戰後,日軍明顯處於劣勢。他手下的師團長見補給斷絕,紛紛要求撤軍。但是牟田口廉依舊妄圖在天皇的誕辰日來到前,拿下英帕爾。為此,他不惜讓手下無端送命。

而英軍的指揮官是威廉·約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經歷過一戰的將軍,經驗十分豐富。他在美國陸軍航空兵與皇家空軍的協助之下,於英帕爾周邊地區集結了15萬的部隊。並且早在緬甸兵敗之後,英軍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基地。這一戰,英軍可謂以逸待勞。

二.準備不充足

日本的9萬士兵是臨時調動的,連高級參謀群多是從其他部隊調任而來。至使整個部隊高層都不甚瞭解印度的情況,因而戰役自規劃開始就呈現了嚴重的誤判。而且由於日本物資貧乏,沒有足以翻越惡劣地形的車輛,只好攜帶3萬頭牛羊用來做輜重運輸工具。這些龐大的動物群,成為了英軍炮擊與空襲的明顯目標。就這樣在英軍的空襲之下,日軍完全失去了補給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當時的印度是雨季,日軍被困叢林中難以前行。在英軍的空襲與炮擊中,日軍遑論發起有效的進攻,連最基本的日常補給都難以維持。這期間,糧食都難以保證,更別說藥品。因此,在惡劣的環境下日軍開始紛紛染病。據戰後統計,日軍真正戰死者可能只有3.2萬人。而在7萬多陣亡的人當中,多半是餓死或者病死。其非戰損減員之多,遠超瓜島戰役。

經此一役,日軍再無能力組織部隊進犯印度。而且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日本的全面戰敗已成定局。彼時的日軍在太平洋各地都無力阻擋盟軍的腳步,更別說在一次大敗之後重新組織部隊遠征印度。


WarOH協虎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日本攻打印度時,只一戰就折損兵力超過三分之二,只能進行“退卻作戰”。簡單來說就是我打不過你,但我面子不能丟。

二戰時,日本在整個亞洲都是耀武揚威的,整個東南亞除了泰國和印度,其他的小國家基本都處於日本的佔領中了。但是泰國沒被佔領,只是因為它選擇當日本的小弟,而印度是因為有英國。



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且還被譽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自然是很受英國重視的。在1944年,日本為了配合德國,發起了攻打印度的戰役。日本總共出兵九萬多人,指揮官是第15集團軍司令,有“小東機”之稱;英印聯軍總共十五萬人,指揮官是英國名將蒙巴頓將軍。



在這場戰役中,牟田口廉也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以為日軍可以依靠這個就可以戰勝對手,所以日軍深入叢林,企圖一戰就解決英印聯軍。但是當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不堪,日軍的重型武器都沒有辦法運送,而且後勤也沒有保障,日軍糧食短缺。牟田口廉也說了很有意思的話:“沒有糧食,難道不能吃嗎?”日軍中近三萬人感染痢疾,拿不動武器,加上英美的飛機不斷的轟炸,日軍已經無力發起進攻了。



雖然如此 但是日本為了自己的面子,提出了“退卻作戰”的方案,以此來掩飾自己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